-
1 # 汪老實
-
2 # 行者Z0107
分化,分裂,分別——客觀存在?
家主(老人)在,是一家人,對外是一個單位,尤其在民間世俗,比如禮尚往來上。兒女分家獨立,像極了“獨立子公司”,各有“法律地位”。“隨禮”一般是要還的——為方便“還”,就各自“借”禮——
看似賬目便宜的操作,實則是親兄弟明算賬的見外,甚是彆扭——進步還是衰退,總是悲哀!
或許,真的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有一個風景更美——越來越多多喪事不收禮——
-
3 # 好學忍耐三思
這種情況很正常,因為四個兒子都成家立業,各人都有各人的人情往來,公親長輩收,四子女人情四子女收、支。生活和其他開支四子女平能力支付;因是同胞生貧富有差別。
-
4 # 成新國
借用幾個成語來形容,叫,莫名其妙,聞所未聞,笑掉大牙,四分五裂,勾心鬥角,胡作非為。再就是兄弟不和睦,不講手足之情,不講仁義道德,眼睛裡只有錢,只佔便宜不吃虧,專門算計別人。
-
5 # 曹進財
我覺得很合理,禮金各收各的,喪葬費平分。比如老大朋友來了拿一千,老二朋友最多的拿五百,也許老三朋友多,人人都拿一千。那如果老四沒結婚,親戚少。如果禮金都平分,但到時候各自的朋友有事還得還禮,這個肯定各隨各的,老大朋友有事,老二肯定也不會隨禮。
-
6 # 蒼山之鷹天高任我飛
自己收自己的沒毛病,因為每個人隨出去的份子不一樣,到時候還得還回去,最後算費用的時候,平均攤或誰願意多拿是另外,一回事!
-
7 # 北社野老
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兒子們平常都有生活圈子,都有禮尚往來,都想借著父母喪事收一些禮金。禮尚往來不純是錢的往來,還有人情的往來,賀吊禮儀有文字,譬如壽聯,蛋糕,營養品,輓聯,花圈,幔帳等,但當事人只重在收現金,把父母喪事做為一個斂財的由頭是鄙卑的。
還有一種情況,兒子們可能都是當官的,藉機斂財禮金是滿滿的,這又是一個腐敗現象,是應當打擊查辦的。
在農村樸實的農民禮尚往來重在人情,誰家老了人幫忙隨禮,二三十塊,多則五六十快,紅豔的一百元只是重要親戚,一個喪事收不了多少錢,還要負擔老人的喪葬費,還要待客酒席,既是幾個兒子,父母贍養喪葬都明確責任,收不敷支,也沒人這樣幹。
-
8 # 雄風常存564o8
這種現象是各藏私心,都不想把喪事辦好,對客人也是不尊重,最後撈一筆錢來享受。斷絕了兄弟情。以後更無往來了:
-
9 # 龍沃夫子
這應該是個別現象吧。如果兄弟4人的關係到這份上,也枉自一奶同胞了,在農村應受到人們嘲笑。雖然親兄弟明算賬,但在這種事上,也應各盡其能才對。經濟條件好的,收入高的就多承擔一些。老人不在了,兄弟親情還在呢。
-
10 # 兔棲溪月
這事很正常,誰的禮誰收,誰欠的人情帳誰還。我們村有一戶四個兒子,其父親去世時,大兒子收到朋友的禮金最多,達六萬多元;而三兒子收到的禮金最少,僅兩千多元,這樣以後大兒子朋友們家裡有紅白事時,大兒子要還人家的禮,跟其他三兄弟無關。
-
11 # 與白共舞的大媽大叔
這種情況在農村也屬正常,因為每個兒子的人脈不同,禮金的出入相差太大,就拿鄰居的老人過世喪事來講。
鄰居有三個兒子。
老大是個瓦工包頭,這些年一直在外當包工頭,手下幾十近百人給他打工……他老父的喪事,幾乎是在他手下幹過活的人都來啦。當然,他平時也喜歡結交三朋四友、或手下做工人家有紅白喜事,都喜歡隨個三二百塊……現在,他父的喪事,人家當然得回禮。所以,他的人際關係比較寬,收禮就肯定要多些。
老二隻是個普通的打工仔。老二的家景也非常特殊,前幾年,老二老婆因一場疾病突然離世,留下兩孩子,家景不好過……老婆離世,老婆的孃家人也就斷了這條路。這樣,正如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當然,他的三親六戚、三朋四友都很單簿了,收禮也收不了多少錢。
老三是個跑攤的,這些年在深圳掙了不少錢,已在城裡買了二三套房……並且,老三媳婦孃家人是個大家族,平日裡孃家親戚做事,隨禮也大,幾千上萬的送。遇上老父葬禮這樣的事,當然,孃家的人得為自己女兒掙臉面,隨禮都送得大呵。在農村裡,特別是有個三五幾弟兄、三五幾妯娌,為了在喪葬禮儀上掙得面子、你強我弱,往往都搞得四分五裂的。
就這樣,老大的朋情收禮三萬多;老二的親朋只收了六千;老三的收禮最多,五萬多。這樣一來,相差太大。
農村俗話——人情無義,照本還情。收多收少,是自己送出去,或將後要送出去的。所以,自己收自己的,並無矛盾。
只要在喪葬的開支上是平均分配,在不是三個兒子的親朋——比如老人的親朋、舅舅姑姑老表……以及本隊團方四鄰,這些禮金或留於母親(沒老的時平均分配),這樣子才說得過理。朋友們,你們認為如何?
-
12 # 心累力乏
你說農村老人辦喪事,4個兒子各自收禮,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我從三個方面回答:
一是過去辦喪事收禮是一本帳。禮尚往來是農村人的禮節,只是隨禮的方式和數量,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而不同。在過去的農村,農民收入低,經濟條件差,生活貧困,親戚朋友往來時,禮物都是象徵性的,例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村裡同齡人結婚,大家都是贈送牆畫、玻璃水杯、暖水瓶,送的時候在上面寫上贈送人們姓名,親戚送價值兩三塊錢的布塊,紅白事族人每家隨兩元錢的禮金。在那個年代,人們很少一幫個朋友或多個朋友圈,關係特別要好的,也就三兩個。所以,老人辦喪事收不了幾份錢,也收不了幾塊錢,都是代收人用白紙製一個帳本就OK啦!
二是現在辦喪事分開收禮省事。改革開放以後,農民逐漸的富裕了,俗話說,水漲船高,禮尚往來的人多了,隨禮的金額也不斷加碼。農村有一句老話,親兄弟明算賬,各自都是一家,各有各的活法,各人的朋友圈也不一樣。在以前,老人辦喪事雖然說是一本帳,事後也是要分帳的,誰的朋友送的禮歸誰,不過,有時也有分帳不公鬧矛盾的時候,隨著禮金數量的增加,就開始出現了分戶記帳的現象,慢慢的就成了統用的方法,這樣既明白,又省事,不需要弟兄幾個坐在一起分帳,更不會因送禮人身份而鬧糾紛。
三是各自收禮說明思想更開放。在生產隊時期,人們都是以誠相待,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忙,從來不會談錢的問題,因為人們覺得如果是談錢,就是不厚道,太小氣。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隨禮多少一般不會對外張揚,老人去世辦喪事結束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分帳,誰收多少也不會對外講明,真是收錢多了,還真怕有心懷不軌的人。農民富裕之後,掙錢已成了人的口頭禪,誰發家,誰光榮,誰貧窮,誰狗熊,家裡有了紅白喜事,誰收錢多說明誰人緣好,誰的朋友交際廣,對有錢不在避諱。所以,各收各的禮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
13 # 阿祺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4個兒子,4種性格,有的善於交際,有的一般,有的較為內向。他們的親戚也不同,有的親戚多,有的少,不能一概而論,他們的人情世故也有不同,善於交際的肯定親戚朋友多些,平時的份子錢也出得多。
親兄弟明算賬,4個兒子各收各自的禮,沒什麼不妥,在我們老家兄弟多的也是各自收禮,以後還人情各自還各自的,沒有推諉,這樣豈不是更好。雖然看似有斤斤計較之嫌,但這樣做兄弟間更和諧,更沒有矛盾。
友友們,你們說對吧!
-
14 # 痴騎朽翁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以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老年人去世辦喪事,只有一個總賬,上面詳細記著誰上了多少禮金或者是什麼物質。
喪禮結束後一家人坐在一起,把禮單上的賬目理清楚,各門戶(子女)分別收了多少禮金和禮物,這些東西是屬於誰的,全數歸他們自己。剩下的公共賬目除了喪禮支出,餘下的部分可以均分,也可以留給另外一個老人。
如果喪禮支出出現赤字,這一部分由各門戶均攤。
如果現在各門戶在喪禮上各自立自己的賬戶,收授禮金,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還省掉了算賬之麻煩,使問題簡單化了。
-
15 # 張開笑臉a
農村中比較常見,城市和獨生子女家庭中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情況。
農村是講究風俗禮儀的,婚喪喜事大操大辦,希望熱熱鬧鬧,面子上有光嘛!
我們當地就是這樣,家中老人去世,幾個兒子在長輩安排下商量如何讓父或母入土為安 ,風風光光地下葬,也有是家中大哥做主的。然後請一個精明能幹的主事人,安排選擇下葬日期、請廚師購物、請道士唱戲的。同時也要安排記賬人員,幾個兒子幾本記賬薄,還有公親需要一本。
為什麼會出現各收各的禮金呢?
一是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單位同事和活動圈子,各自有自己的親朋好友,這些兒子平時別人家婚喪嫁娶他也送了禮的,地位不同、環境不同送出的禮金有多有少,不會是一樣的。如我們村子一家中有個當老闆的兒子,他的朋友中有喜事都是送的一千、兩千元,而其他幾個弟兄人情世故只送兩百元。
還有每個兒子在外面交往關係不同,朋友、同事有多有少,有活動能力、當官做老闆的接觸人多,經濟往來就多。我們村那個老闆的父親過世後,喪棚搭成後,前來悼念的人絡繹不絕,但老闆的朋友和親戚都是開車來的,車頂上綁著花圈,他家花圈大部分是這些人買的,他們送的禮金也多呀!最後統計有二十多萬;而其他幾個兒子禮金只有兩三萬,幾個人加起來不足十萬元。這些錢能夠平分嗎?
還有每個兒子媳婦孃家是各自走動,他們來的禮金肯定會給自己的女婿,也是有多有少,根據家庭情況,有五千元的,也有一兩萬元的,這樣的錢肯定不能平均分配吧!
那開支是如何處理的呢?
賬目分為兩大部分,老人下葬的和尚唸經道士開路、打喪鼓唱戲、喪夫抬棺、鞭炮鑼鼓等費用公攤。
人客來悼念需要多少開支呀!人手禮包一份,還要吃一餐飯,那家親戚朋友多,就多承擔些,把生活方面開支統計一下,按人平攤就成,不會有意見。
農村中一直以來都是這麼辦的。也有比較豪爽大氣、富有的兒子,開支自己全負擔,弟兄只管自己收人情禮金,畢竟這樣的人少,要非常富裕而且還有大氣。
最後要總結的是,這是歷史原因,兒子多造成的,是農村中的風俗習慣。還有大家來悼念老人,本來是祭奠亡者、安撫家人的,可是送的禮金太多,變成銅臭味,如果只帶個花圈和一些紙錢,跪拜一下,來個三鞠躬,就不會出現一家一個賬本了。以後獨生子女也不用幾個賬本了。
-
16 # 泰山的沂蒙情
個人的親戚朋友不一樣,關係網不一樣,收到錢不一樣,這些以後都是要換的,有點是原來已經付出的,在農村講究你來我往。
-
17 # 馮老漢1
這事兒聽起來有些負面,但是細想起來,有他的合理之處,四個兒子在社會上交往的人肯定會有差別,所以要做到禮尚往來,還是分開記賬好一些,這樣可以減少許多麻煩和煩惱,這麼做的也不少,老人沒了,以後各過各的,自己的禮自己還,不錯
回覆列表
所謂生意不成,旁人不會(辦事)。
在我們這裡,不和的兄弟如老人辦喪事,治喪主事團先調和,實在調不和,也會勸兄弟們以喪事順利為重,不要發生衝突。事主們會尊重,相信主事團。暫時放下恩怨。
帳房收禮時用一個禮單收下所有親朋的禮,再把各人名下的禮抄入各人的禮單,老(共同)親另一份。
分帳時,老親禮充公平分或商量留下辦七、週年、三年際事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