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教一家共華夏
-
2 # 周巠力木公
問題中沒有敘述子貢的回答,在這裡簡單補充一下。子貢回答的大概意思是說老師之所以有這個禮遇,因為孔子的品德溫順,善良,謙恭,儉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禮遇!但是個人覺得,除了這些品質以外,孔子的學識,和當時政治環境下儒家思想處於主導地位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的!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會被各個國君恭敬,禮遇!
至於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能否參政論證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德行,雖然我們只是平民百姓,但是相信如果真的有正確的理論,正確的思想。也一定會被採納,畢竟我們是人民共和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
3 # 嶺南一彥
孔子諸賢上邊連有先生的賜教~那就是老子,治國交邦,待人接物,等老子深奧廣博,包藏天玄,好似是外星派他來人間作啟蒙鈍民的,他的為人與胸懷,後世無人能及!其境界之高超過新時代的衛星,本編的問題在老子的思想中是平簡的問題。……再加上幾位師長的解說就明朗了。
-
4 # 陳廣逵
我沒看懂提問者之問。如果這樣問: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我們也能這樣嗎?
或許還可以回答。如果加上“求之與抑與之與”之問,就讓人糊塗了。我估計應該是前者。
這裡要搞清楚“是”是什麼意思。“是”是代詞,常代“此”“這”,但在本句中,“是”是不確指代詞,相當於“某”“該”。要搞清“聞政”是什麼意思。“聞政”就是“瞭解政事情況”。
下面我將與之相關的這一章內容詮釋一下,透過解讀來回答提問。
1.10.[原文]
[原文通釋]
子禽向子貢詢問道:“老師到某個國家,一定了解他們的政事,是尋求什麼呢,還是要給予什麼呢?”子貢說:“先生溫和、善良、恭敬、文雅、謙謹地獲得它,老師追求的東西,大概都與別人的追求不一樣吧!”
[註釋]
①子禽問於子貢曰:子禽向子貢詢問道。子禽,姓陳,名亢(Kàng),字子禽,陳華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歲(參見《子張》第25章[解讀與點評])。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華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②夫子至於是邦也:老師到某個國家。夫子,孔子弟子敬稱孔子。當時凡做過高官和有一定身份地位,應該尊重和值得尊重的人,可稱“夫子”。孔子是老師,還曾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弟子和時人稱他為“夫子”。邦,諸侯國。是,代詞。
④求之與:尋求什麼呢。之,什麼,指“求”的內容。與,同“歟”,語氣助詞。
⑤抑與之與:還是給(他們)什麼呢。抑,抑或,還是。第一個“與”,給予。
⑥儉:約,不放縱,引申為“文雅”“儒雅”,猶今天說的“文明”。
⑦以:連詞,作用同“而”,這裡是連線狀語和中心詞,大致相當於“來”。
⑨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大概都與別人的追求不一樣吧。其,大概,恐怕,表示揣測的語氣詞。諸,都。異,不同,不一樣。乎,相當於“於”,同,與。兩個“之”用法同上。
[解讀與點評]
子禽問的“求之”,應該是謀求做官,謀求推行周禮的機會;子禽問的“與之”,應該也是周禮,是傳播灌輸仁義禮智信的治國思想。
“儉”不宜解釋成“儉樸”,聞政——要了解人家的治國情況與自己儉樸與否何干!《說文》說:“儉,約也。”“約”就是“約束”,“約束”就是“不放縱”,“不放縱”就是“文雅”;孔子乃儒之祖,“文雅”體現在他身上就是“儒雅”。
孔子也在搞“調查研究”。孔子是追求“仕(做官)”的,他“聞政”恰恰表現出他關心政治。孔子的思想主張哪一點不與政相關呢?但是,孔子常常又無法致“仕”,所以只好把自己的思想學說、政治主張灌輸給弟子,影響給當權者。他想“求”的是推行周禮的機會,他想“與”的就是周禮。
“溫、良、恭、儉、讓”雖非本章重點內容,但卻道出孔子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於孔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儒雅、謙讓的道德風範。
侷限於“瞭解”的“聞政”這樣的事誰都可以做。出國旅遊還要考慮要去的國家是否穩定安全呢,知道這些的過程不就是“聞政”嗎?
至於“求之”和“予之”那就要看實際情況了。
順便談一下問號這個標點符號使用問題。“求之與抑與之與”只用一個問號就行了。
-
5 # 和庸
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夫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聽到國君來問政事,是孔子向他們提出的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孔子提出了請求呢?子貢回答說,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所以贏得各國國君們的敬重,向他來問政。孔子的請求是不是與別人的請求不一樣呢?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他的治國之道,他的溫良恭儉讓的道德準則,已經傳遍天下。各諸侯國的國君向孔子問政,不是出於禮節,而是出於治理國家的需要。他們是想借助孔子的治國之道,以及孔子的威名,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然而孔子的治國之道,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為政以德仁滿天下。諸侯國君們面對先要革自己的命。推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策方針。不敢也不願去做。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14年,最終也沒能夠找到一個理想的國度,推行他的仁政。但孔子在這14年中,明傳書暗傳道。把儒家思想治國之道的種子灑滿了中華大地。從而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政治文化。
今天我們能夠這樣做到嗎?那就要先問我們自己,對恭良溫儉讓我們能做到多少?我們可有完整的治國之道的思想體系。可有道貫古今,德侔天地的聖德?
子貢讚譽孔子說:孫叔武叔大夫說我的德行比孔子高。其實我宅院的圍牆只有肩那麼高,人們不需要墊腳就可以看到房屋的豪華。而老師的圍牆卻有幾丈之高,當你找不到門,無法進去時,你是看不到裡面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可是天下能有幾個人能夠找到這個門兒進去呢?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6 # 東風別業
首先,這一段對話其實可以說跟孔子沒有什麼關係,他只是被別人在背後議論的一個人。被思考,甚至被質疑。但子貢是孔子的忠實粉絲,也是一位智者,所以他對孔子這一點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他肯定了什麼呢?他肯定孔子被問政見是孔子爭取的結果,論語記載這一章的目的是什麼呢?主要是兩點,其一,人人都可能被人議論,被人揹後議論,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被人議論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同時成為個人言行務必注意社會影響的邏輯。進而追求社會倫理的儒學就有存在的邏輯。其二,儒家文化主張凡事求諸己,在這裡就是這個意識,子貢是說是孔子爭取才有的,而且具體指出孔子的手段是溫良恭儉讓,孔子作為客人,一求職者,只能如此。想今天的職場求職,是不是這樣的?雙向選擇嗎,好說好散。事情很具體很小,但後世無原則擴大而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準繩,,,
回覆列表
人心、人性,皆逐利而來,皆逐利而往,千古同一,雖百代以降,其理皆然也!連孔夫子,連孔聖人,行走於世間,也須行“利”而得以行走、得以教化天下,何況我們?夫子每到一處,必定能聽取當地長官的執政之道,幾乎沒有缺失,孔聖人太不簡單啊!
故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聖人,心良使大家願意相信,簡樸節制使大家暗暗折服,面色溫和使大家安全、溫暖,謙恭使大家信服,禮讓使大家放心,至此,我們心悅誠服,敬佩有加,則必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此也自是孔子不求而自得之道也!
不過子貢又說了:“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在這裡,子貢的意思是,夫子的不求而求,不得而得,也應該與一般人的求取獲得不一樣吧!
孔子的不求自得,當然也與一般人不一樣,孔子一生未能真正獲得當世君主的大用、重用,可見其不是諂上媚下之小人。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五德之修養,只是孔子之心自然修養、自然外露而已,沒有一絲一毫刻意討好於外的想法!孔子的利人、利己,也只是孔子之心自然外露的德行的顯現,不曾有絲毫勉強之意也!
寫到此處,深知,學問之道,至深至遠啊......
最後,列舉《論語》孔子問政如下: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