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哥早上好

    明朝的太監也配叫專權,呸呸呸。這話要是給唐朝那些專權的太監聽見怕不是要笑死了。人家沒事兒了換個皇帝玩玩的叫專權,你明朝太監也配?大名鼎鼎的九千歲,一個剛剛登基不滿一個月的新皇帝,派個小太監拿個二指寬的字條就辦了。丟專權的人呢。

  • 2 # 喜慶的柳葉rX

    第一是明朝自胡惟庸後再無宰相,沒有人制約皇權,於是陛下想讓誰專權就讓誰專權,沒有什麼太大的阻力。

    然後就是皇上太懶了,中期以後就沒幾個勤政的,事不得不都推給太監了。

    還有就是皇帝刻意縱容的結果,必須樹個靶子和文官隊伍打擂臺,來達到平衡的結果。

  • 3 # Julian4213579633

    中國歷史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其實是唐朝連皇帝都可毒殺廢立,至於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有如下幾點供參考

    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後,權力的平衡就落在了皇帝身上,皇帝如果像朱元璋ㄧ樣是勞模代表,那問題不大,如果是像朱厚照這樣的頑主,或者是天啟這樣的木匠,那權力就落在宦官手上,明朝政令的布達又需要掌印、秉筆太監批紅,假傳聖旨 陽奉陰違的事少不了 ,久而久之宦官的權力就會膨漲。

    宦官專權的幾個時期,皇帝即位年紀都不大,老皇帝拖孤的權相,讓新皇帝不能大展身手或者放飛自我,那從小跟在旁的宦官自然而然就成為皇帝與權相鬥爭的棋子 。

    明朝的特務機關大權或首長又大多數是宦官抓在手裡。

  • 4 # 古樓雜談

    古代圍繞皇權有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外戚,宦官,文臣。

    皇帝要想維護皇權,就必須會玩平衡,一旦失衡,一家獨大,皇權是很危險的。

    歷朝歷代亡國,根本原因就是一家獨大。

    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發展的核心就是集權,透過改朝換代,皇權一步步的做大,其他勢力則慢慢消亡。

    到了明代,外戚勢力被杜絕了,而朱元璋又設定了鐵牌禁止宦官干政,那麼擺在皇帝面前的就只剩下文臣了,皇帝一人面對一種勢力,是很容易被掌控的。

    這種局面跟清代不一樣,清代是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皇權,所以我們經常說清代是皇權制度的巔峰,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干預皇權了。

    而明代就不同,他的皇權沒有絕對的集權,所以文臣有分化皇權的危險,所以皇帝為了避免危機,只能倚重宦官了。

    只不過明代的宦官跟唐代漢代的不同,漢唐的宦官可以弒君,可以廢立皇帝,因為皇權失衡了。

    而明代不同,宦官永遠是皇權的附庸,他們只是替皇帝辦事,是皇帝用來制衡文官的武器。

    我們看明代的宦官被寫的多牛多牛,如劉瑾魏忠賢,也只是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灰飛煙滅。

    這也沒辦法,皇帝只能倚重太監了,而太監在我們傳統觀念裡是陰狠的代名詞,沒有一個好東西,加上文官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所以明代宦官總是給我們一種很壞的錯覺,其實並非如此。

    他們只是皇帝用來抗衡文臣的手段而已,只不過太監本身就處在反派的位置上,是永遠上不了檯面的。

    所以皇權一步步的跌落,明代的太監也都沒有好下場,因為他們在政治上本身就沒有優勢。

    這才是明代宦官專權現象普遍的原因,一種錯覺而已,他們離專權還差的遠。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古往今來,皇帝最大的“工作”不是治國,而是玩權力平衡。文、武、宦之間,宗室與外戚之間,無不充斥著權力平衡。一旦權力平衡的天平向某一方傾斜,皇權就會受到威脅。兩漢的王莽、曹操,晚唐的藩鎮割據、宦官肆意廢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說白了,都是因為權力平衡的天平傾斜所致。歷朝歷代但凡有作為的皇帝,無一不是將權力平衡玩到了爐火純青地步!

    平心而論,明朝的宦官權力雖然不小、甚至很大,但“專權”二字似乎還談不上。無論是“立皇帝”劉瑾、還是“九千歲”魏忠賢,明武宗朱厚照、崇禎帝朱由檢拿下他們時,幾乎沒有費吹灰之力,也就上下嘴皮子碰一碰的事情。相比晚唐時期那些肆意廢立皇帝的宦官,明朝的宦官還差得太遠……即便是劉瑾、魏忠賢之流,在皇帝面前也不過就是奴才一個、一個奴才!根本不敢造次。

    明朝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權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有鑑於歷朝歷代宦官亂政的歷史教訓,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干政、違者斬!洪武年間,宦官幾乎就是家奴一般的存在,別說是掌權了,連干政的機會都沒有。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打出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皇位!可燕藩就那麼多文臣武將,根本不夠用。而朝中和各地的那些文臣武將,朱棣又不放心、不敢用……於是,燕藩的一些宦官也被朱棣派上了戰場,用自家的家奴用比用外人貼心不是?鄭和、王景弘等明王朝的第一代“權宦”就是在這一時期崛起的。不過,朱棣對於宦官的使用還是比較節制的,像鄭和、王景弘這些“權宦”的權勢,主要還是侷限在特定領域,自始至終也沒能伸進明王朝的權力中樞。

    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重文抑武幾乎成了歷朝歷代的“常態”,明王朝也不例外,武將在文臣的節制之下,已經翻不起太大浪花兒了。可反過來講,文臣的權力卻變得越來越大了。於是,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案”搞掉了中國古代實行了兩千年的宰相制!把六部直接置於了皇帝的直接領導之下。可問題又來了,朱元璋是“鐵人”,不在乎加班加點、熬夜,可明王朝後來的皇帝不行呀,尤其是像明仁宗朱高熾那樣的“大”身板……

    於是乎,一些文臣被皇帝召集了起來,作為皇帝的秘書、幫忙處理一些日常政務,這就是明王朝內閣的起源。起初,內閣只是秘書諮詢機構,是沒有太大實權的,可架不住明朝的皇帝愛好廣泛呀!從明宣宗朱瞻基鬥蛐蛐開始,明朝皇帝的小愛好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動物園的、修仙的……最後連木匠都出來了!皇帝為了給自己騰出更多的時間,內閣被逐步放權,權力也變得越來越大,甚至敢於跟皇帝當面硬剛!這顯然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怎麼辦?

    用武將反過來去節制文臣?有趙匡胤的先例在,明朝的皇帝們還沒有那麼傻,文臣無非弄權而已,武將可是會直接搶皇位的!那麼,還有誰能牽制文臣呢?恐怕也只剩自家的家奴。於是,明王朝的宦官們就這樣被推上了政治舞臺。說白了,明朝的宦官就是為了牽制文臣而存在的,是權力平衡天平的砝碼。而明王朝的皇帝就是在營造這種權力平衡——文臣權力過剩,那就用宦官去打壓文臣;宦官權力過剩,那就用文臣去搞掉宦官!皇帝則穩坐釣魚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明朝的宦官為何無法“專權”

    起初,明朝的皇帝對於宦官的使用還是有節制的。以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例,所謂掌印,說白了就是幫皇帝蓋玉璽的;所謂秉筆,說白了就是幫皇帝代筆批奏章的。套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人肉印表機”而已,一切都必須聽皇帝的。可架不住明朝的懶皇帝太多,又愛好廣泛,於是:“誰誰誰,你自己酌情處理吧!”宦官們就這樣攫取了明王朝最高權力。

    但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明王朝的宦官沒有必然的權力,一切都是因為皇帝的“授權”。如果哪天皇帝不懶了,什麼都願意自己幹,那宦官什麼也不是!他們就是皇家的家奴、皇帝的一條狗而已,包括劉瑾、魏忠賢之流。為了更好地控制宦官,明朝的皇帝始終沒有讓宦官染指兵權,除極少量軍隊之外,明王朝的絕大部分軍隊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沒有金剛鑽,拿什麼攬瓷器活兒?宦官們只能老老實實聽皇帝的。這就是為什麼朱厚照、朱由檢拿下劉瑾、魏忠賢時沒有費太大力氣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手裡那點兒兵根本無法對抗皇權!更何況,明王朝的文臣、武將對這套權力平衡遊戲規則心知肚明,很明顯皇帝是要給文臣加碼、打壓宦官,誰還會跟著宦官趟渾水?所以,明朝的宦官雖然權力很大,卻一直都處在一個權力平衡當中,根本無法做到一家獨大,就更別提什麼“專權”了。

    綜上所述,明朝的皇帝雖然懶、而且愛好廣泛,但幾乎個個都是玩弄權術的高手!一手權力平衡玩得爐火純青,無論是文臣、還是宦官,都只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砝碼罷了……皇帝想要讓宦官掌權,那他就是“立皇帝”“九千歲”;皇帝哪天想要辦宦官了,那他就是“閹豎”、就是皇帝家的一條狗而已!主人殺條狗,廢不了多大勁兒。所以,明朝的宦官權力大不假,卻遠沒有到“專權”的地步,直到崇禎末年,一切都還是可控的。

  • 6 # 南村群童701

    太監即宦官做大並左右朝政就始於明朝。明朝有三股勢力:文官,太監,錦衣衛。皇帝將此三股勢力玩於鼓掌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平橫得很好。故明朝皇帝有好幾任可以十年甚或數十年不上朝。雖朝綱衰費,但依然能正常運轉。其中,玩得最轉的是嘉靖。

    利用宦官控制朝政,一直延續到並貫穿整個清朝。於是就有了和珅與李蓮英的不可一世。

    明、清兩朝的區別也是有的,明朝皇帝敢不上朝,清朝皇帝卻能始終勤勉的親理朝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的農民家庭年收入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