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鑑地理
-
2 # 杭州網
錢塘江開闊、水流激進湍急,從古至今,兩岸的交流引渡都是靠舟行駛。為了便宜交通出行,錢塘大橋於20世紀30年代由中國知名橋樑學者專家茅以升親自設計並開始自行建造修葺。大橋最早的具體建造時間可以追溯到1934年8月,當時橋全長1453米,正橋16孔,共有15座橋墩。它的竣工,很大程度上便捷了錢塘江南北兩岸的居民出行、貨運交通,同時,它還與六和塔相得益彰,成為了西湖風景區一處恢弘大氣的景觀。
錢塘江大橋神奇之處在於它的穩固性。錢塘江大橋自建造後74年屹立不倒,錢江三橋也只是14年發生過坍塌現象。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為“橋堅強”。最初設計這座橋的初衷壽命是50年,如今已遠遠超出設計者的預期,不得不歎服錢塘江大橋的獨特與堅實。
其次,錢塘江大橋具備著超強的負荷能力。錢塘江大橋建造之時,正是基於日本侵略軍侵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背景之下。茅以升心繫國家,胸懷天下。為保衛杭州城的安定,對局勢針砭時弊之後,他做好了絕不讓此橋成為日軍操縱戰爭的犧牲品。為此,他在大橋第十四號橋墩處做好預警事先設定了一個可暗訪炸藥的孔洞,以預防外敵入侵而落入敵手。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親自炸燬了錢塘江大橋,成功阻遏了追逐而來的日寇騎兵,促使秀美富庶的杭州城免於一場毀滅性的災難。1946年錢塘江大橋歷經了修復加固。據研究錢塘江大橋史的錢塘江大橋紀念館工作人員鍾光明稱,“茅以升修橋的時候,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當時平均每天僅有150多輛汽車、4.9對火車通行。”鍾光明說,“70多年過去了,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汽車也可以跑到時速10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的確是非常神奇。”
錢塘江大橋壯觀巍峨,溝通南北兩岸。我們在感嘆讚譽它的神奇之處時,也應懷有敬意之心來緬懷我們這位愛國學者茅以升先生。
-
3 # 上帝之手之創意
茅以升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加理基理工學院的橋樑專業工學博士。錢塘江橋是中國史上首座橋樑。 橋全長1453米。其中,江中16孔正橋1072米,北岸引橋288米,南岸引橋93米。上層是6.09米寬的雙向公路和1.52米寬的人行道;下層是4.88米寬的單線鐵路。 採用 浮運沉箱技術,橋墩全部用木頭做成,每個橋墩160根木頭。當時設計使用壽命為50年,到先在依然屹立不倒。
-
4 # 詩云歷史
採用2000年前的技術,你給我建個錢塘江大橋試試?可能嗎?
為此,我專門查了一下錢塘江大橋的修建資料。
因為江中有軟泥,所以,錢塘江大橋的橋墩,是採用在軟泥中打樁,採用30米長的木材,打入軟泥層,每個橋墩打160根木樁。
然後,在木樁基礎上,構築混凝土橋墩。
然後,橋墩之上,採用鋼結構橋樑構件,構成鋼拱,鋼樑。
而且,錢塘江大橋,也並非完全是我們本國自己施工的。
具體標段,正橋鋼樑,由英國的道門朗公司中標。正橋橋墩,有丹麥人康益的康益洋行中標。
北岸引橋和南岸引橋分別有中國的東亞建築公司和新亨營造廠中標。
主持設計建造錢塘江大橋的茅以升先生,非常想讓本國承包商中標。然而最後還是把最重要的正橋鋼樑工程和正橋橋墩工程讓外國中標了。
這確實是不得已。因為當時中國的本土鋼鐵工業實力孱弱,而正橋鋼樑需要強度高重量輕的高質量鋼材,國內無法實現自己生產軋製。
正橋橋墩的施工,需要使用許多機械裝置。之前的類似工程,都是由外國洋行承包的。
當時我們的施工單位,根本沒有這些工程機械硬體,只能望江興嘆了。
而且,還有一個因素,錢塘江大橋是由當時的鐵道部和浙江省聯合以將來建好的錢塘江大橋為抵押,從銀行貸款來建造的。所以,工期緊張,容不得拖時間,根本沒有時間讓國內的施工單位從容購進機械,培養人員來做。
此外,南北引橋標段,還有不少外國公司來投標。茅以升盡力,讓本國施工單位中了這兩個標段。
由於國際局勢變換,所以錢塘江大橋工期由原計劃的兩年半時間縮短為一年半,1934年11月11日舉辦開工典禮,然後各家準備工具材料,1935年4月6日開始動工。首先打木樁,然後採用氣壓沉箱,構築混凝土橋墩。正橋橋墩15個,正橋鋼樑16孔,採用同時施工法,在岸邊構築鋼樑,橋墩打好一個,就用船運載,架一孔鋼樑。
橋墩有9孔需要打木樁,泥沙層41米深,下面是軟石層。30米的木樁需要打到軟石層。這樣,木樁最上頭還在軟你層之下11米。為此,承包商康益專門訂了兩艘打樁船,一艘剛開進錢塘江,就遇到風浪沉沒,全船60多人全部遇難。
然後,第二艘船繼續上陣。到達施工現場,打樁速度卻很慢,經常打斷,一天一夜才能打一根。照此速度,1440根木樁,需要好幾年才能打完。怎麼辦?
茅以升夜不能寐。忽然有一天,他路過一個花壇,看見一個小孩在用水壺澆花,水流把泥土衝開一個小洞。
茅以升靈感忽至,茅塞頓開。於是想了一個好辦法。
他採用高壓水管,把硬的泥沙層衝開一個洞,然後在衝開的洞上面用蒸汽錘打木樁。木樁打下去之後,再用一根20米鋼樁壓著木樁繼續打,如此完美解決了工程難題,每天能打樁30多根。
限於篇幅,其餘橋墩構築法,鋼樑架設法都略過不講了。
總之,克服種種困難,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9月26日通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通橋三個月後,由於日軍進犯,錢塘江橋被迫自斷。抗戰勝利後重新修好。
回到問題本身。我講了這麼多,可見,錢塘江大橋和2000年前的靈渠僅僅是使用了同一種施工材料,木樁而已。施工方法完全不同。靈渠採用的是人力打入兩米多長的小木樁,而錢塘江大橋採用的是現代工藝,甚至是獨創的高壓射水工藝,來打入30米木樁,然後構築混凝土橋墩,鋼樑建造。
靈渠
所以說,採用2000年前的技術,在風大浪急的錢塘江根本打不下一根木樁的。應該這樣說,錢塘江大橋和2000年前的靈渠一樣,都採用了自然界常見的這種材料(木樁)來構築水下基礎。這樣就邏輯通順了。
今日的錢塘江橋
回覆列表
這座大壩位於廣西興安縣,修建於公元前214年,是中國古老的運河——靈渠的主壩。大夥兒都知道,堤壩應該建在堅固的地基上,但靈渠的堤壩卻建在了深達4—6米的鵝卵石層上,並且壩下還有常年的水流衝擊,一旦地基出現鬆動,整座大壩都會毀於一旦。可令人驚訝的是,這塊大壩不僅沒有坍塌,還奇蹟般的堅持了兩千多年。難道這堤壩裡面有什麼訣竅嗎?
1979年的一天,一名工程人員在壩尾底部意外地挖出了一根松木樁,這根木樁長達兩米,重20.5千克,木樁看上去未經腐蝕,像是昨天剛打下的一樣。那這根木樁跟大壩有什麼關係?它又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呢?在研究了數天後,人們發現,這根木樁就是秦人修壩用的法寶!原來,秦人在修建堤壩時,先用松木做樁,將其深深打入鵝卵石層中,並以木籠填土的方法將地基連成一體,效果等同於今天用鋼筋水泥柱做的地基。也正是這個絕妙的構思,使得靈渠主壩能屹立兩千年之久。至於松木樁為什麼完好無損,那是因為松木富含松脂油,松脂可以有效的防止地下水和細菌的腐蝕,俗話說“水下萬年松”就是這個道理。
千百年來,正是這些看似柔弱實則堅韌的松木樁在支撐著靈渠大壩,臨近百歲高齡的錢塘江大橋也依然在忙碌著,縱使科技在飛速發展,這些智慧將永遠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