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鼻山堂主
-
2 # 收穫4910
五十年代以前,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生產生活絕大部分用品靠小手工業作坊,靠走街串巷的匠人制造和修理。我所知道的主要有:
(一)榨油
我們村1959年有一村辦的油坊,其工藝流程為:軋籽—熱蒸—裝垛—進閘—擠壓出油—卸閘。具體裝置及工藝不贅述。技術高點出油率高。
(二)卷炮
我們村有自制爆竹的傳統,製作流程如下:
1.自制炮藥
先準備木炭,再買來硝和硫磺,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混合後用碾子反覆碾軋。軋得越細,混合得越均勻越好。碾軋時,一是要掌握溼度,二是防止產生劇烈震動,以確保安全。
2.卷炮筒
(1)在房頂的檁條上固定搓子。搓子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與檁條固定在一起的木板,上有兩個木耳;二是一立木,一端有一軸,置於木耳中,使立木與木板垂直,以軸為圓心可自由往復運動;三是立木下端與之垂直的、帶有一定弧度的橫木板。
(2)在搓子下邊的桌子上,置一槐木板,兩頭支起、軟硬適度、與搓子下板平行且保持適當距離。
(3)在一圓木棍(炮軸)上,卷已裁好寬度適中的廢報紙數層,用搓子搓緊。再卷數層牛皮紙,搓緊,纏麻。再卷數層牛皮紙,搓緊,用漿糊粘牢。
3.打界子
用一斜口小竹筒盛定量“坩子土”,倒入炮筒,中置“炮捻”一截兒,兩頭露頭兒,搗實。
4.裝炮藥
在“界子”兩端,分別裝入不同炮藥。底聲一端“撥底”,上聲炸響一端“繒頭”。底聲裝藥多少,決定“二起”上升的高度。“界子”及其中炮捻的長度要與其適度,以達在最高處炸響的效果。
5.按炮捻
用錐子在炮筒下端扎眼,裝上炮捻,一端外露,一端與底聲炮藥相連,以便點燃。為美觀,也可在炮筒外加一層彩紙。
(三)木匠
木匠,自古有之。早在明代,國家就把木匠、石匠、鐵匠等匠人從農戶中析出,專門設立“匠籍”。長期以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從來也離不開木匠的辛勤勞作。生產所用的大車、水車、耕地犁、抹拉子、耙、木扒子、鋤等都離不開木匠,生活中的修屋蓋房、各種傢俱也都離不開木匠。木匠所使用的工具有鋸子、斧子、錛子、鑿子、刨子、鑽、錘、銼、方尺、墨斗等等。
(四)鐵匠
鐵匠,常叫做“打鐵的”,也叫大爐匠或爐匠吧。打鐵的行頭較重。一般都推一獨輪車。有風箱、爐子、砧子、小錘、大錘、鉗子、塊煤,以及鋪蓋、炊具等生活用品。2、3人不等。打製刀、叉、耙、鋤等生產用具和生活中使用到的鐵製品。工藝為:選原料、火中加溫、鍛打、再加溫、再鍛打、夾鋼、成型、沾火。
(五) 箍擼鍋的
平時說的箍擼鍋的,就是補鍋的補鍋匠。補鍋、拘鍋、修鍋的標準名應叫“小爐匠”。因為他的主要“家當”是一座小爐子。其行頭是:一副擔子,一頭是一個不大的風箱,一頭是一個木箱,箱中盛有各種工具。首要的是一個可以熔鍊鐵水的小爐子和坩堝,再就是砧子、手錘、鐵鉗子以及塊煤、焦炭。爐子由鐵皮做成,內膛用耐火土做成爐膛,一側有孔,便於風箱向裡鼓風,以提高膛內溫度。坩堝用於熔鍊生鐵。這裡說的修鍋均指生鐵鍋,就是鑄鐵鍋。
若是碎裂可用拘鍋之法,用銅拘子拘住即可。若有洞,要用補的方法,就是溶化鐵水補洞。主要工具是爐子、坩堝、託墊、布卷。具體方法是:
1、除去要補處的油漬或鏽蝕,使其見新茬。
2、生著爐火,用風箱鼓風,坩堝盛碎鐵放爐子上燒,爐子上蓋一破陶片。當小爐子的火焰變成藍白色,不一會兒坩堝裡的碎鐵就會溶化,當鐵水變成橘黃色,或呈藍綠色時,溫度達到1200度以上,就可出爐了
3、把小板凳翻過,四腿朝天,鍋置其上。託墊上放少許鋸末或穀糠,左手持託墊,右手用鉗子夾一小鐵勺滔坩堝中的鐵水,傾於墊上的穀糠中高溫燃著穀糠,冒著紅火以保鐵水的溫度。左手將鐵水迅速從鍋底堵住要補的洞口,右手持一布卷迅速壓向鐵水,兩手同時用力,把鐵水牢牢按在洞上,隨溫度下降凝結,把洞嚴實堵住。
(六)磨剪子戧萊刀
兒時家鄉的街道里常來磨剪子戧菜刀的師傅。磨剪子戧菜刀的行頭簡單:一條板凳,一頭放著磨刀石、手動砂輪兒,另一頭掛著一個搭子,裡邊裝著錘子、戧子等工具。凳子腿上拴著個小水桶。每每聽到“磨剪子唻—戧—菜——刀……”的吆喝聲,鄉親們就把不好用的剪刀、用鈍的菜刀拿出來請師傅修理。修理方法看來簡單,只是戧、磨、砸、卯而已,其實也有定技術含量。技術好的磨出的剪刀、菜刀好用。
(七)扒盆鋦碗小二匠
扒盆鋦碗的小二匠的行頭也很簡單,一輛腳踏車,後架兩旁各有一木箱,一側帶有抽屜,箱上支架上掛鑽、小板凳、鐵絲等工具用品。木箱中裝有小錘兒、鋦子、膩子等物。關鍵工具是鈷,鑽的關鍵是有無好用的金剛鑽頭。扒盆鋦碗的方法是:
1、依據所要扒的盆、碗的情況,確定使用鋦子的種類、數量、所扒位置。鋦子有鐵、銅兩種,價錢不一。銅的鋦子不生鏽、好看、使用時間長、價錢高。技術高明的小二匠,選擇鋦子的位置很講究,特別是在有圖案的細瓷碗上扒的鋦子,可使圖案“添花不添疤”,不破壞器皿的整體美感。
2、鑽眼兒:使用的鑽分為鑽桿、鑽頭、鑽弓三部分。鑽弓的弦在鈷杆上繞幾周,拉動鑽弓,鑽桿旋轉,帶動鑽頭在器物上打眼兒,打得眼兒要稍有斜度。破損的兩部分兩眼兒對稱。
3、扒鋦子:鋦子類似現在的訂書釘,只是由細鐵、銅絲打成,背部中間扁寬。鋦子的兩尖上吐少量膠,釘入打好的眼兒裡。在鋦子和縫隙處擦少量膩子即可。
4、扒好的碗,最好再在米湯裡煮煮,好使米油浸人縫隙之間,使碗更牢固。
(八)其它
包括石匠、錫匠、蔑匠(鑲簸籮、簸箕、修籠屜)、輔笤帚、吹琉璃鋪兒等。(從略)
那時的匠人有的用文藝的形式宜傳自己的職業,以招攬活計。
-
3 # 肆意呢
我們這之前也有一些手藝人。縛笤帚的,編籮筐的,拖煤球的,壓麵條的,鑄造鍋子鍋蓋篦子的,不過現在都沒有做了,只有彈棉花的還在做。
-
4 # 使用者圓圓竹蜻蜓
我們農村人喜歡自力更生,手藝法活五花八門,造房子泥水匠,做傢俱的木匠,修補匠,磨剪子的,修鞋匠,裁縫匠,修腳匠,補鍋匠,打鐵匠,縫補匠,廚師,織網匠,等等真是應有盡有,一種匠裡還分好幾種。
-
5 # 崔萬英197
第一,在農村傳統手藝被替代、失傳,年輕人對過去傳統手藝歷史瞭解得不太多。一般農村手藝人,做出一番成績,與一代代傳統手藝文化有緊密的聯絡,做出成績是巨大的。每個村莊手藝具有傳幫帶特色,比如說甲村莊木匠多,去細心觀察老一代木匠就多,而且手藝比較精明,後面年青一代若遇場合幹活,簡單的木工活當場入夥都會幹,意味著有傳幫帶風格在起作用。像這樣有特色的村莊比較多,比如說鐵匠、氈匠等都是類似情況,在農村比較多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匠人活被先進的科學技術被替代,比如說自從有了電,隨後就有電力替代的機器出現,原有木工手藝工具,手工操作的木工活被機器所替代,而且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幹出的活精製美觀,可是年青一代就不瞭解過去這段歷史。
第二,在農村新產生手藝,如火如荼到處可見。過去農村裁縫手藝很吃香,有裁縫手藝人,可以養活一家人不成問題。過去農民有每年換一套新衣服的習慣,進入冬季農忙季節基本結束,有空閒時間著手做新衣服,裁縫匠人進入一個村莊,分戶輪流做衣服,一個冬季基本在外村幹活,還有平時在家上門的顧客不少,只投入時間成本,獲得收入可觀。可是自從經營土地承包到戶後,當地匠人幹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裁縫手藝活變化較快。外地裁縫匠人大量進入本地,收費低幹活精製有新樣式,深受大家喜愛,就地裁縫處於冷落狀態之中。二是自從九十年代開始,農村蓋新房逐漸興起,新樣式層出不窮,通用不變的是,玻璃窗代替了原有的木製花窗,人們習慣稱為鋁合金門窗,統一定做一點木料都不用。起初外地人幹,隨後當地人也會幹,並且逐漸延伸到房子裝潢行業中去。可見,時代的發展,帶來無聲的變化,只有年齡大的老人,看到前後之間的變化速度之快,年青人體會少一些。
-
6 # 唐伯虎的粉絲
木匠,鐵匠,做豆腐師傳,
教書先生,泥瓦匠,洋鐵匠,土獸醫,′
吹拉彈唱鄉村藝人。
媒婆,祖傳土中醫,畫匠,算卦的,露粉條的。
做買做賣的鄉下商業人!
走街串巷賣日常生活用品的貨郎。
裁縫。殺豬,宰羊的屠宰匠人。
回覆列表
中國地大物博,民間風俗豐富多彩,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民間手藝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民間手藝傳承。在我們這裡,過去農村手藝人就有“三縫”、“九佬”、“十八匠”之說。
三縫大體是指蓑衣縫、鮮豬縫、肉縫。
九佬大體是指殺豬佬、渡船佬、修腳佬、摸魚佬、剃頭佬、閹豬佬、鑽磨佬、補鍋佬、打槍佬。
十八匠大體是指分別專業從事金銀銅鐵錫、木瓦窯石漆、彈篾染畫、雕茅焗皮的匠人。
三縫、九佬、十八匠是中華民間文化集大成者,也是民間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人。裡面凝聚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文化故事、傳說和絕技。儘管今天很多都已經不再發揮作用了,但其物質形態、非物質文化卻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瑰寶。好好整理和挖掘,好好發揚光大,意義重大。你還知道有哪幾種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