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棠依舊存在

    漢武帝時期,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是神就敬,所以全國焚香風大盛。

    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改變了以往直接焚燒(將薰香草或蕙草直接點燃,雖香氣濃厚,但煙火氣很大。而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燒,香味醇厚,煙火氣也不大)的形式,香具便應運而生,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從此香品與香爐相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需要先說明一下,這個題目是有問題的,中國古代焚香專用的器具並非在漢代才出現,而是要更早。

    焚香是一件歷史悠久的雅事,圍繞著焚香還專門產生了一系列的講究,或者說香文化。焚香可以增加空氣香味、提神醒腦,還可用於薰衣燻被。文人雅士特別喜好這口,“紅袖添香夜讀書”可以說是古代讀書人YY的最高境界。

    焚香這種行為,往上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早先的人們,為了驅逐穢氣或蚊蟲,或者為了增加室內芳香,常常選擇有特殊氣味的植物焚燒。最早很可能就是露天焚燒或者在簡單的盆、罐裡進行,就像現在一些地區還存在的焚草驅蚊法。後來精益求精,專門製作了一些用來盛放香草、香料的器具。

    根據考古材料,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香具是戰國時期的。

    比如下面這件雙囪帶蓋原始瓷燻爐,它是1978年於江蘇淮陰高莊戰國墓裡出土的。 燻爐材質為原始瓷,分爐蓋、爐神,蓋上有突出的兩個“煙囪”,下邊還密佈三角形小孔,這都是用於排煙散味兒的,燻爐表面有淺綠色的一層薄釉,胎質細膩,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

    再比方說,下面這件鳳鳥銜環銅燻爐,是在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西部的姚家崗宮殿建築遺址出土的,也是戰國之物。此燻爐以青銅鑄成,最上方有一隻昂首站立的鳳鳥,爐體呈球形,可開啟,分內外兩層,外層鏤空,最下方還有一個方形底座。

    這兩件器具,顯然都是專門為了焚香而設計、製作的,因此我們說,早在漢代之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香具。

    為何很多人會誤以為漢代才有香具呢?

    這個誤會其實由來已久,以前的考古材料相對少,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漢代的博山爐,樣式各異,但都是用來焚香的,所以就覺得博山爐才是最早的香具了。

    不過從大背景來看,焚香這件事在漢代確實有一個較大的發展轉折。漢代之前,香料應當是以中國本土所產的香草為主,比如屈原在作品中所寫到的“菌桂”、“木蘭”等等。到了漢代,隨著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通暢,很多來自西域的香料開始進入中原,喚起社會上層的普遍熱愛,焚香極度受人追捧,相應地,人們也開始製作更為精美的香具,博山爐也就應運而生了。

    下面來共同欣賞幾件漢代博山爐。

  • 3 # 靈山禪師

    ♥有個概念要分清,焚香爐具在漢以前就有了,專業薰香爐是漢代出現的。

    ♥早在西周,就有焚香祭祀神靈的記載。具體出自《周禮.春官》:最高神職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具體方法是將香草、黍、稷混合一起燃燒,讓香氣瀰漫繚繞,神靈可以藉此歆饗黍稷,以求神靈護佑啟示。但具體焚香用具沒有詳細記載。♥民間非祭祀焚香最早文字記載則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九歌.山鬼》,裡面提及使用的香草有杜衡,石蘭,杜若。民間焚香,其用途為除溼清濁,驅蟲防病,使用器具大多為鏤空豆形爐具。漢代禮學家、學者戴德的《大戴札禮》裡也提過以杜衡為主的蘅薇香。

    ♥宋代大鑒賞家趙希鵠在其著作《洞天清録集.古鐘鼎彝器辨》裡稱,“古以蕭艾達神靈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狻猊爐則古之踽足豆……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在博山爐問世以前,已經有用作焚香的祭器爐具和豆形爐具了,只是認為博山爐才是真正薰香爐具。原楚國民間用以除溼清濁,驅蟲防病的焚香,到了漢代,已經演變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薰香。焚香是直接燃燒香料,產生大量的煙,薰香是將香料放在碳火上烤,讓香味散發出來,產生幽幽的芳香,兩者效果不能同日而語。隨著漢代人物質生活上的富足,精神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薰香變成一種日常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風靡全國。在這種需求下,一改直接燃燒香料,產生大量煙霧的焚香爐具變成烘烤香料,讓香料散發幽香的薰香爐具~博山爐應運而生。♥博山爐,起初流行於西漢上層社會,青銅質地,王公貴族還在爐體上錯金銀,彰顯其尊貴的身份。隨著消費普及,薰香逐漸滲透到普通百姓家,到了東漢,越窯瓷質薰香爐也問世了。隨後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將薰香視做高雅幽靜的象徵,薰香爐變成重要的文房用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現狀是忙於應付各項檢查報表,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