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不請自來,我個人最喜歡的布克獎獲獎作家是希拉里·曼特爾。

    不僅僅是因為她是為數不多的獲得過兩次布克獎的作家,是唯一兩次獲得殊榮的女作家(長相也萌萌噠~),更是因為她的作品《狼廳》和《提堂》有著非同一般的文學魅力,讓人讀著讀著就忍不住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狼廳》和《提堂》都是以英國的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歷史小說。

    具體到作品的話,《狼廳》是以16世紀20年代的英格蘭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當政時期為故事背景,《提堂》相當於它的續集,是都鐸王朝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講述安妮·博林倒臺和被處死的經歷。後來均改編成了英劇BBC。

    正如《狼廳》中所說的:“人對人是狼。”人性真實的殘酷與反覆在曼特爾的小說中可見一斑。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瞭解不要緊,因為其中涉及到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人——克倫威爾。希拉里·曼特爾透過克倫威爾的視角,來表現那段血腥而又黑暗的歷史。

    曼特爾天生的掌控文字能力。

    她不僅僅能將看似枯燥的歷史寫得引人入勝、步步驚心,還能夠將置身於這種大環境下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幫助讀者走出一種對於歷史人物的誤讀圈子。就拿克倫威爾來說,在我們的歷史書中,他可能是一個促進英國覺醒昌盛的大功臣,但是在英國的很多史傳中,他卻也是個野心勃勃、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混蛋。

    曼特爾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不僅僅將這種榮耀之美和這種無賴的醜陋完美結合,甚至還加入了一種來自普通人的悲天憫人的成分。畢竟,克倫威爾也是人,他也有一些邊緣化的溫情,而這種淡得幾乎看不見的溫情,卻將克倫威爾表現得更加真實生動。

  • 2 # 電影鏡頭讀名著

    迄今為止,布克獎的獲獎作家中有很多依然筆耕不輟,獲得了比布克獎更高的榮譽,有的已經淹沒無聞,有的作家再次獲得布克獎。要說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布克獎獲獎作家,當然有很多,今天先聊其中一位:伊恩·麥克尤恩。

    麥克尤恩以《阿姆斯特丹》在1998年獲得布克獎,但是你知道他是入選布克獎最多的作家嘛,六次憑藉作品入圍,至今新作不斷,而且每部作品都能俘虜我脆弱的小心臟。麥克尤恩屬於那種起點非常高的作家,二十多歲出版了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幾個短篇故事,幾乎每個故事都是不同的寫法,技法純熟,語言老練,構思精巧,主題大膽,從那部小說集中我們甚至能窺探他為何之後以“恐怖伊恩”馳騁文壇。

    麥克尤恩最擅長的是小長篇,短短几萬字的作品中可以靜心打造語言和人物角色,讓我們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他對人物的塑造上。他最長的作品,估計也是他最暢銷的作品《贖罪》,估計很多人都熟悉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只不過二十萬字。麥克尤恩早期的作品擅長以兒童的視角寫亂倫,殺戮,殘忍。 —— 我一直覺得麥克尤恩寫小說有種不動聲色的殘忍。他善於把那些無辜的孩子放在現實世界裡,讓他們用成人的方式思考和行動,所以在《水泥花園》裡的朱莉和傑克的姐弟亂倫,《贖罪》小女孩布里奧妮的嫉妒,甚至在《在切瑟爾的海灘》裡那對兒年輕夫婦新婚之夜遭遇的性尷尬最終在麥克尤恩的筆下都導致了一種“無辜的罪”的發生。麥克尤恩總喜歡用一種美好的敘述口吻傳遞出一種頗為陰鬱和壓抑的敘事風格,尤其某種邪惡是因為孩子造成的時候,一種淫逸的天真和無辜的邪惡反襯出的是一種更加冰冷和絕望的情緒。

    麥克尤恩以“恐怖伊恩”的稱號橫掃文壇的,他的小說一般都涉及驚世駭俗的主題,1975年的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中就涉及到血親亂倫的故事,這本處女作小說集更是助力他奪得次年的毛姆獎。這之後,麥克尤恩的很多作品都有性交、亂倫、手淫、不動聲色地殺戮,以及被掠奪的童貞這樣的故事。直到1990年的《無辜者》他才逐漸擺脫這個困擾他多年的稱號,開始進入一個歷史小說的新起點。但是這本小說血淋淋的聲譽依然存在,尤其中間有段如何將一具屍體大卸八塊裝進一隻手提箱中描寫,讓人意識到作家早年的主題影響如何根深蒂固。但是從近幾年的寫作看,尤其是2012年的《甜牙》,主題是文化冷戰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以及2014年出版的《兒童法案》,主題是宗教與世俗化倫理衝突,我們不難看出,麥克尤恩的寫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開拓了一個新的寫作疆域。對於一位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依然筆耕不輟,拓展新的主題,極力撩撥時代敏感神經的寫作者,我們只有奉上自己最大的敬意。

  • 3 # 迷樓

    在已經獲得布克獎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威廉·戈爾丁和他的小說《蠅王》。

    威廉·戈爾丁的《啟蒙之旅》於1980年獲布克獎,1983年他因“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戈爾丁是著名的寓言體作家,他運用現實主義的敘述方法編撰寓言體小說,承襲了西方倫理學的傳統,在表現“人心的黑暗”這一主題上用力甚夥,與其他作家徐成鮮明的差別。

    在他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提到的小說《蠅王》中,描寫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在疏散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孩子們還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膨脹起來,互相殘殺起來。孩子們分為兩幫,分別以拉爾夫和傑克為首,為了爭奪對小社會的統治支配權,建立可以發號施令的權威,兩派開始明爭暗鬥。在隨後的較量中,拉爾夫和豬崽子一方被傑克和羅傑一方打得大敗。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沒有了綱紀規則,沒有了互助合作,這群孩子完全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

    傑克原來是唱詩班的首領,是個溫文爾雅的孩子,他帶領著唱詩班出現在其他孩子們面前時,嚴格的紀律讓所有人感到欽佩。傑克與唱詩班成為荒島上的現代文明的代表。但傑克也是一個容易嫉妒以及崇尚權力的人,在選舉首領的時候,他輸給了拉爾夫,這是他無法接受的,這為他日後的轉變埋下了伏筆。後來傑克漸漸沉迷於殺戮,最後唱詩班的小孩們都隨著傑克轉變成了野蠻的獵人。這種從人類文明與秩序的代表轉化為嗜血的野蠻人,完成了從善到惡的轉化。

    威廉·戈爾丁的寫法是把人物和環境與世隔絕,脫離社會的道德、宗教、教育、理性等的約束,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性中的邪惡一面暴露無遺,才能起到警世作用。他的小說《啟蒙之旅》也是這種寫法,在一艘孤懸於海面上輪船中,以勢利的英國青年埃德蒙·塔爾博特的航海日記為形式,用晦澀的雙關語描述記錄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 人物的性格藏匿在層層面紗之後,透過這些面紗方能看透後面的醜惡人性。

    我覺得寫人性惡的一面,所有作家莫過於威廉·戈爾丁了。

  • 4 # 王俊傑猛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992年,由《英國病人》和《神聖的飢餓》共享。個人最喜歡《午夜之子》(難怪是40年的最布克),《微物之神》《佔有》和《阿姆斯特丹》。

    2014年——《通往北方深處的狹窄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理查德·弗拉納根(Richard Flanagan,澳洲)。近十年裡最好讀的布克獎,澳戰俘替日本修築泰緬“死亡鐵路”的故事。

  • 5 # 看楽兒

    桑德斯一直以來以短篇小說享譽世界,以書寫諷刺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反烏托邦短篇小說著稱,《林肯在中陰界》是桑德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今年2月出版,這本小說以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歷史異聞”為故事背景,以佛教的“中陰”概念為核心意象。桑德斯曾在訪談中說,之所以寫這個故事,是因為聽朋友說林肯曾經跑回公墓很多次去擁抱孩子的身體——這個畫面在他的頭腦中生根發芽了近20年,直至他動筆寫成小說。希拉里·曼特爾憑藉歷史小說《狼廳》、《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兩次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成為英國曆史上兩獲此項殊榮的第一位本土作家,也是獲得這一殊榮的首位女作家。

    《狼廳》、《提堂》將那個時代,那段歷史刻畫的引人入勝,讀到那些審訊和拷問的章節,恐怕沒有人再說歷史小說和我們的時代不相干了。

    我們雖不生在那樣的時代,透過他的文章至少讓我們瞭解到那個時代的切身之痛。

    最喜歡的當是揚·馬特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它是一本關於成長、冒險、希望、奇蹟、生存和信心的奇特的小說。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李安執導。

    這是一場瑰麗壯觀、無人能及的冒險之旅,機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為它增添了趣味,如真似幻的海上歷險與天真、殘酷並存的人性矛盾,在書中巧妙契合。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卻總是無力改變現實的殘酷,派將穿透漫天烏雲的一線曙光視為神蹟,終有一天能夠坦然面對生命中那些遺憾的如影隨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練的八九玄功,為什麼悟空總是打不過楊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