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第五十八章 國有道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了“法度齊民”。“齊”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就是穀穗整齊,後引申為整治、整理等。“齊”字很能體現華人內斂、謙虛、相和的思想,我們聽說過見賢思齊,從沒有聽過見賢思越,甚至是在神話故事裡也是“齊天大聖”,而不是勝天大聖。“齊天大聖”這樣的稱呼,一是體現了華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孫悟空再厲害也是天地的造化之物,本事再大也不能超越天地。

    其實,從甲骨文到漢小篆“齊”字中的三支穀穗都是不整齊的,有點像三角形的形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對自然的尊重,天地本不全,怎麼可能有一樣齊的穀穗呢?這只是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到了漢楷書時“齊”才演變成一點下一橫的齊,也許這與中央集權制在漢代正式形成有關係,聖賢們也希望有一人能結束天下混戰,成為一國之君,齊治國家。當然,這也是聖賢的美好願望,君主依法治國,臣民同齊。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不可能穀穗同齊,臣民也不可能同齊,這從另一面也說明法治的重要性,依法治國可以儘可能治齊,沒有法可依可能就是雜草叢生。

    穀穗同齊,那是先民希望田裡的穀穗與那一株長勢強勁的一樣,這是對豐收的期望,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只能透過規範種植與田間管理。從我們馴化第一株野稻開始,就一直在探索規範的種植技術以便提高產量。我們就此能看到“法度齊民”的根本目的是國富民強。君主立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自己的統治,而是為了國家的發展,民眾的富強。

    韓非子所講的一切,都是法治的具體體現和確保法治權威的辦法,上一章的“法之所外,民無私名”就是要確保君主依法行“賞”,保證君主的權威與律法的威嚴。民眾的一切功名皆出官法,這既是治國的需要,也是君權權威的體現(唯一性)。君主依法透過賞罰與誹譽盡民能勸沮為。

    《八經之主威》的最後韓非子總結道“名號、賞罰、法令三隅。”意思是:名號、賞罰、法令是三位一體的。前幾章我們一直在討論“賞”要物質與榮譽一同獎勵,也就是“賞譽同軌”,“罰”要財富與名譽一起處罰,也就是“非誅俱行”,這樣的賞罰才是以人為本。之後韓非子進一步論述了為什麼要這樣,就是要讓臣民敬畏或畏懼律法,才能禁止惡行,國家才能治理好。所以說名號、賞罰、法令必須三位一體,才能讓國家律法有威嚴。

    只有名號、賞罰、法令三位一體了,才能“故大臣有行則尊君,百姓有功則利上,此之謂有道之國也。”意思是:因此,大臣有所作為的話,就在於尊君;民眾有了功勞的話,就在於利君。這就叫做有法度的國家。有法度的國家,具體體現在臣子有為尊君,民眾有功利君,君主與臣民的利益是一體的。臣子盡職,既是將尊君作為前提,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君尊貴。民眾努力勞作,既是將利君作為前提,其目的也是為了有利於君。“有道之國”的“道”既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也是國家治理的表現,方法就依法治國,表現就是尊君利君。

    【名號、賞罰、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則尊君,百姓有功則利上,此之謂有道之國也。】

    “名號、賞罰、法令三隅”的原則,為我們的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現代社會不管是國家治理還是公司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原則不能丟,要繼續堅持。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對於“尊爵重祿”、“賞譽同軌,非誅俱行”、“民畏禁,則國治”、“法之所外,民無私名”、“功名所生,出於官法”等理念要繼承與發展,這是“法度齊民”的具體作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有沒有覺得還是一個人生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