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哥故事說職場
-
2 # 梅里一了
謝邀,這個問題說來話長,椅子是古埃及人發明的,據說是因為非洲灼熱乾燥的氣候,人們不便於席地而坐,燙屁股,鑽沙子,於是先發明瞭一種簡易床,有點象現代海灘上日光浴的躺椅,可坐可臥,後來演變為椅子。椅子傳入中國據說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那時把這種高坐垂腿的傢俱稱為"胡床","胡椅",但是這種傢俱,僅存在宮中,也並不流行,真正在宮中推行胡床,胡椅的是漢靈帝劉宏,這是一個耽於享樂的主,全套裝修都按胡人的標準,包括幔賬等軟裝,舒不舒服,說實話真舒服。皇帝爺一舒服,天下就不舒服了,黃巾大亂,蒼天己死,黃天當立。接下來就是三國演義,大漢就亡了。到了魏晉,椅子在門閥貴族之中流行。唐宋以後才流行民間。這個流行的時間似乎太漫長了一點,為什麼呢?個人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習慣。中國文化早期關隴一帶至關重要,這裡是農耕與遊牧的結合部,地處高原,乾燥寒涼,從半坡村遺址可發現,先民們白天勞作主要是農業種植,在光屁股的時代,山地勞作,累了坐地上,不僅涼,還硌得慌,於是發明了一種姿勢,蹲。一直到現代,陝北大山之中,老人們有凳子不坐,蹲在上面更舒服,有人戲稱為"中國蹲"。晚上,大夥回到村落,聚集在村中間大的大屋中,圍著火塘進餐娛樂,這時可以坐,因為土地經過平整,鋪上草蓆不硌人,關鍵一點是火塘導熱,使地不冰屁股,坐著很舒服,椅子自帶發熱功能是近十幾年的事,因此,在西北高原沒有發明椅子的需求和衝動。圍著火塘席地而坐就成為中國文化中最深刻的習慣。以至現代吃飯仍喜歡圍著大圓桌吆喝,這是一種文化的潛意識。席地而坐採取什麼姿勢呢?不能蹲了,一是沒必要。二是不雅,華人發明連襠褲也是很晚的事,沒連襠褲,野外蹲著沒事,在氏族公社的集體食堂一圈蹲著象什麼樣子呢?於是就發明了坐姿跽與踞。跽,是雙腳朝後,屁股坐在小腿上,踞是雙腳朝前,屁股坐在地上。想想用塊獸皮和茅草圍在腰裡的時代,跽,不僅雅觀而且衛生,所以成為正坐。踞,雖然皮草也可遮住羞處,但易生聯想,不雅,而且也不衛生。所以視為一種放蕩而不禮貌的坐姿。
二,制度。古代中國社會制度與古埃及,古羅馬是不一樣的。三個詞概括其特點,農耕,定居,氏族,所以華人家的觀念深根柢固。這個家,不是家庭而是家族,更大一點稱為氏族。從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堯舜的時代是由氏族聯盟組成的鬆散型社會,堯有重大事情商議,請四嶽來開會。所謂四嶽就是四方各山頭的酋長,那時還是在西北,還需要火坑和涼蓆,因此,還是席地而坐。既然是領導開會,就需要席次規矩,這就產生了禮儀,坐的姿態就更為講究。於是坐姿坐具就從習慣上升到制度,禮制,習慣是潛意識的自然選擇,制度就是主動強制性的要求,一但形成更難改變。
三,褲子。椅子自漢代傳入中國,到宋代才真正普及,其間經過了近七百年,不象我們脫掉中山裝換上西裝不到十年。不僅是習慣和制度的原因,而且與政治文化重心向東南移動有關。宋代首都汴梁(開封),氣候溫暖多了,椅子冰屁股不用擔心,加上商業發達,人口流通加大,容易形成時尚流行,與遼,金的交流,胡床胡椅不再是稀罕之物,解放雙腿也成為人們的自然選擇。而在這解放的前提與連襠褲的普及相關。中國古代是上衣下裳,統稱衣裳。這下裳,不是連襠褲,而是開襠的,開襠的好處是方便方便,不好的地方是不適合坐椅子,幾塊布片放置不當,底盤發涼,心裡肯定不自在,因此椅子的流行在連襠褲之後,而連襠褲據說是漢昭帝劉弗陵時期發明的,其原因有些無奈,皇帝老兒腎虧,不堪後宮之累,皇后發明了一種帶子很多的內褲,稱為"窮絝",等皇帝老兒把這些帶子整明白了,啥事也幹不成。老百姓自然對這種麻煩的玩意不感興趣,因些連褳褲的普及是很緩慢的,這直接影響了椅子的普及。
回覆列表
很簡單的道理,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不需要椅子,不需要何必去發明呢,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有需求才發明的。
唐朝及其前期的人們起立坐姿是由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的,席地而坐是常識,大家看三國演義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是敬酒,歌舞晚會都是排排坐吃果果,還有避席敬酒,割席斷交等等,都是發生在坐席的禮儀上。跪坐盛行所以坐榻矮而寬,以跪坐為主垂足只是順帶的功能。
最好的例子就是現在的日本,他們是完全維持唐朝那套規則,就算椅子傳入國內也沒有改變,那麼中國為什麼改變了呢?
首先之前也有坐胡椅的,在隋唐時期坐馬紮子也就是胡床還是李白那樣的狂生的專利,不是主流。
說白了,就是人口大遷移造成的,估計椅子的發展和安史之亂有關聯。桌椅類主要是在南方發展起來的,隨著大規模南移避禍,生活區域的不斷向南擴充套件,和經濟政治中心的南移,曾經的古老禮儀越來越不適合潮溼的氣候。
於是善於學習,並附有改革精神的華人就改革了,地上潮如何席地而坐呢?床也睡得矮了潮,給榻加上四個腿墊高不就得了?於是,傢俱的革命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