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外集萃
-
2 # 日飲無何
1/2/3/4/5g都是行動通訊,主要是針對移動環境下的網路通訊。
工業裝置都是安放在固定地點,就算要上網直接光纖或者網線聯網就行了,速率遠比5g快,時延遠比5g小,成本遠比5g低,通訊穩定性也遠比5g高,為什麼要用5g?
就算是偏遠山溝溝裡邊工業裝置沒有地面網基礎設施,一定要透過行動通訊網路聯網,那麼3/4g也完全可以了,因為工業裝置的遠端智慧操控和診斷等不需要大頻寬,為什麼一定要用5g?
這年頭,不管合適不合適,不管相關不相關,什麼東西都要往5級上扯,就如同前兩年什麼東西都要往區塊鏈上扯一樣,每一個時尚熱點在無腦專家和腦殘民眾腦子裡都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真是非常多可笑。
前兩天還看到東方衛視著名的財經節目《頭腦風暴》裡某個專家在那兒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上海的專家可以透過5g遠端操控在北京某醫院的機器人進行手術,5g的低時延使得醫生手一動機器人就馬上動作,手一停機器人就及時停……
且不說要多大的腦洞才能想出這麼搞笑的5g應用場景,單單從技術實現上來說,我估計丫真以為這遠端控制訊號是靠著5g基站一路接力1300公里從上海傳到北京去的……真是對移動通訊系統的基本常識都沒有。
而且,5g的低時延是相對於4G和3G來說的,跟固網通訊根本沒法比。類似於遠端手術這類的應用場景,直接光纖或者網線連到裝置,無論是通訊的速率,抗干擾能力,時延和成本都遠遠優於行動通訊,為嘛要用5g?手術進行到一半,突然5g的空中通道受到一陣干擾,導致訊號中斷,病人是不是就歇菜在手術檯上了?
……
今天又看到個知名大v項立剛的影片把5g扯到智慧馬桶上……
唉,一個個毫無行動通訊的基本常識,就在那兒胡說八道。
-
3 # 唐紅波819
德國工業4.0的核心就是以物聯網為支撐的定製化工業生產模式,說它已經涼涼為時尚早。但5G正是物聯網的基礎,當然也正是下一輪工業生產模式大升級(或者是工業革命)的基石!
-
4 # 工業倉
事實上早在2015年3月,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國立衛生研究院,就曾收錄了一篇關於CPS系統綜合論述的學術文獻,在這篇被無數引用的專業技術文獻上,文獻作者就直接用模型論證了CPS系統在資料衝突和技術搭建上不可行性。
而在我們與騰訊合作的另一篇《5G時代,誰將會是物聯網晶片的最大贏家》的文章中,5G生態包括:物聯網、雲計算與人工智慧。
與CPS將5C全部整合的做法不同,5G生態的物聯網承載了連結功能,雲計算則承載了轉換和網路功能,最後的人工智慧承載了認知和配置功能,且三個技術方向自成產業的同時,又透過5G技術相互貼合。
這讓智慧型物聯網的落地,比起CPS技術要精簡和方便許多。
而基於這兩種技術的差異性,目前眾巨頭押注的物聯網晶片技術,不是CPS晶片,而是在2015年由華為、高通和愛立信主導的NB-IoT晶片方案。所以,從技術角度而言,能夠融入5G網路的NB-IoT晶片方案盛行本身,已經將CPS系統的未來打入冷宮。
從成本角度考慮,儘管NB-IoT物聯網方案整體投入並不比CPS更少,但因為NB-IoT裝置未來會併入全球電信運營商的5G網路,這讓電信運營商直接成為了NB-IoT的物聯網方案的推動者。
所以,和CPS方案則需要企業單獨投資、獨立組網相比,不僅硬體建設電信運營商幫工業企業出大頭,就連與之配套的雲計算服務也有科技巨頭幫忙建設。
其中,隨著NB-IoT物聯網裝置的普及,建設NB-IoT物聯網硬體的價格也將逐漸降低。這讓5G生態建設後期的製造業企業,可以在未來零成本使用5G生態帶來的工業物聯網技術。
而這種對比背後,對於廣大企業而言,兩者“工業物聯網方案”的孰優孰劣,一眼便知。
5G下的工業物聯網
在現在的工業體系中,因為我們不能明確具體物料數量,以及無法確定物料生產中的誤差範圍,所以很多時候的“倉儲浪費”、“時間浪費”以及“人力浪費”,往往只因為少生產了一個螺絲或一個無關緊要的零件。
當5G時代的物聯網系統,將現有工業體系中諸多“一個螺絲”的誤差問題,透過物聯網系統解決掉。
當所有的工廠機器裝置都因工業雲服務的調配而形成利潤共享的工業聯盟,可預見的一個事實是:我們網上2小時前下達的產品訂單,可以在工廠用半小時生產,再用1小時送達。
那時的京東產品頁面,打出的標籤不再是“當日達”,而是“當日即產即達”。
除了快,因為物流、倉儲和生產成本的降低,你買到的非奢侈類物品還將獲得更好品質和更低價格。
而隨著工廠界限的被打破,所有工廠的機器都併入一個物聯網體系,未來的工業產品將走向模組化。
比如,所有消費者下單前的複雜型電子產品,先在主工廠完成了60%的組裝 ,剩餘的40%工作,將會在你下單後距離你最近的標準化工廠進行完成。
這樣,即便最後物料有所剩餘,也能在下一代的產品更新中將既有60%可用的部件,進行靈活組合。
而這種組合背後,對我們消費者的感受便是:
你買的到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定製品將無限增多。諸如在你體重上升時,你買到食物會提前減少糖分含量,買到的新餐具,提前縮減了食物承載體積。
而買到的紅黑色衣服,提前調配了你喜歡的藍黑和丹紅,當所有的一切都以消費者的個人喜好為中心,企業、社會和經濟組織的方式都將改寫。
只是,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當工業的“物聯網體系”進化至此:企業主的投資將變成“工業物聯網”聯盟的股份參與,企業的管理人員將從工人管理,轉向資料開發管理。那時,做企業最值錢的可抵押財產不是硬體,而是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為了調和這種矛盾,CPS系統曾對加入“工業物聯網”的企業,設定了投票系統;而5G時代下,這種資料所有權的處理正在隨著工業雲的進化,向著分散式資料中心進行演進。
中國向德國工業4.0的取經之路
2019年4月,在一切工業變局都看似與我們無關的當下,儘管德國在梭哈CPS技術的“工業4.0”上遇到了阻礙,中國也可以透過5G普及來實現“工業物聯網”。
但與德國在工業4.0上這場運動相比,中國的企業無論是管理模式、還是財務模型,至今仍有很多“非工業物聯網上的改進空間”值得向德國企業看齊。
比如,中國的很多企業至今連基礎的“企業資源計劃ERP“都還未曾使用,即便有了EPR,又不知多少企業是在為了EPR而EPR。
這讓中國的大部分企業都處於一種私人離線模式,各個企業不僅缺乏可以讓資料互聯的標準化,隨著地區文化差異的增加,企業在管理模式和應對資訊化的差異程度上也在增加。
而這種個體的落後,也許會在5G時代的風暴裹挾中得到標準化上的提升,但技術只能拯救技術,卻無法最佳化每個處在時代前沿的企業核心——人。
所以,國內企業在管理知識和企業經營人才上的空缺,應是遠比“工業物聯網”更值得向德國學習的重心。
反觀德國的工業4.0計劃,與其冷眼旁觀的用“擱置”下個定論,不若說:“有錢任性,有技術任性、有人才任性,才是德國敢於在工業世界步步為先的入底氣所在。”
而這些,除了當下的臆想外,我們何時又能有機會去進行前沿技術的跟進呢?((騰訊科技 五矩 石頭))
回覆列表
我講一下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分兩部分:
第一,德國工業4.0是否涼涼了?
我的觀點是德國工業4.0沒有失敗,更準確的說工業4.0理念和概念還是對的,但是當初的技術解決方案現在過時了。因為工業4.0的核心理念是智慧製造,透過嵌入式的處理器、儲存器、感測器和通訊模組,把裝置、產品、原材料、軟體聯絡在一起,使得產品和不同的生產裝置能夠互聯互通並交換命令。換句話說,未來工廠能夠自行最佳化並控制生產過程。這個理念還是很有前瞻性的,對我們未來工業製造的發展還是有指導意義的。德國工業4.0當初的技術方案是依靠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資訊物理系統)系統來打造“工業物聯網”。而CPS是發源於3G時期的一個全球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按照技術規劃,包括CPS物聯網晶片和CPS對晶片資料的操作終端。在當前5G和NB-IoT物聯網技術逐漸成熟,CPS已經變得過時了。
第二,中國能否靠5G成功實現工業聯網?
從技術上來講,中國具備一定的條件。因為中國的華為、阿里等公司在NB-IoT物聯網技術都有很多成果和技術儲備,而中國製造2025也明確將工業物聯網列入國家戰略。但想取得成功,也有很多困難。主要的困難是中國的企業是否捨得在工業物聯去投入和嘗試。因為要實現工業物聯,需要額外增加新的生產成本,當企業生存依然是主要問題,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又哪裡來的心思,去做技術探索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