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公子品史
古代普通人家一般的生活是離不開火的,但是火也不能隨便就點,也不能讓他一直燃燒著,有時候家裡人要去田裡幹活,家裡是沒有人看守的,火自然也不能就這樣讓它一直燃燒著,這樣是極不安全的,萬一不小心把整個家裡給燒了,那可是損失巨大。並且古代的房屋很大一部分都是木質的居多,所以一旦失火的話,那麼短時間內是很難救過來的。所以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用火,就要使用到一種在古代比較常見的工具,也就是火摺子了。我們在古代的很多文獻和資料中都能看到人們用火摺子的記錄,這是當時使用的比較多的一種引火的工具,並且也有著很多的優點,最大的特點就是便攜,能夠讓人在使用的時候使用,在不用的時候收在身上,一般情況下可以儲存幾天的時間,也足夠人們平常的使用了。這個火摺子一般用紙製作的,是裝在很小的竹筒中的,主要就是利用紙張的宜然特性,把它裝在一個密封的環境,但不會完全熄滅,只要有氧氣就還能燃燒的一種儲存的好辦法。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火摺子的製作方法
在古代火摺子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主要的區分就在於他們製作的材料上的差別,製作工藝基本差不多,有錢的人家可以用個更好的材料製作,儲存的時間更長些。
過去的火摺子出了易於攜帶之外,在某些場合還能作為簡便的照明工具來使用,但是更多的場合還是用來當取火的用具。而火摺子在很早之前的南北朝時間就已經出現了,發明人不詳,應該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火摺子的主要製作方法,是用土地上種植的紅薯蔓,把它給浸入水中泡軟、泡松,然後取出捶扁,之後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然後把這些東西一起放到太陽之下曬乾,之後再另外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同時和多種香料混合在一起製成。然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最後在把它給點燃,然後把明火除去,看似然之似無火,最後放在竹筒裡。當需要用時就竹筒中取出一晃即燃,這樣加了料的火摺子是很易燃的,主要是有錢人家和王公貴族使用的比較多。
如果是一般的火摺子,它的製作的材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之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這樣的火摺子主要用於普通百姓家裡生火做飯使用居多。
火摺子的用途
火摺子的用途廣泛,既可以日常使用也可以長途使用。
一般火摺子的儲存時間並不長,多則幾天短則一天,據要看它的製作工藝和材料而定,時間越長其所花費的製作工藝越複雜,成本也就越高。日常的火摺子使用大多數情況下,是普通百姓家裡用來生活做飯或者取暖生火的情況比較多。百姓家裡一般大都備有生火做飯的柴火,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取來火摺子在柴火下面引燃,然後使用做飯,用過了則放回身上,等到下次在使用。
還有就是過去有些老百姓喜歡抽水煙,在這種時候也需要用火摺子來引燃菸絲,抽菸的時候使用的比較頻繁,一個火摺子可能半天就被用完了,所以需要多準備幾根。
然後就是長途旅行和外出時需要攜帶火摺子用來生活。一般古人出去的時間都比較長,所以時常會露宿野外寺廟或者荒地,這個時候就需要生火取暖和做飯,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安心,畢竟晚上還是很冷的,離不開火的取暖,一根火摺子就可以解決火種難儲存的問題,所以使用的還比較多的。哪怕是颳風下雨的特殊天氣情況下也可以使用的。
綜上所述,古代的火摺子是一種十分便利的工具,用在很多地方,是外出居家必備的東西,主要用於生火做飯和取暖。
-
3 # 瀟灑熊貓ZH
火摺子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復燃”。
火摺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577年南北朝時期。當時因為戰亂頻繁,資源緊缺,日常的取火也變得非常困難。北齊的一個宮女就發明了一種簡單的火摺子,將粗糙的土製紙卷緊密包裹,用火點燃後再吹滅,只留下一些火星。這樣的火摺子能夠儲存很長的時間,等到要用的時候,只需要吹燃火星,就能點燃紙卷,進行生火和照明。
但是這種火摺子吹起來並不簡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保證短促和平緩的氣息才能夠吹燃火星,並且這種火摺子製作的步驟和材料都比較繁雜,所以一般只有皇室貴族和富戶人家才會經常備用一些火摺子。
之後的歷朝歷代都對火摺子有著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步驟。要先將紅薯藤蔓在水中浸泡,在加上棉花,蘆葦等材料,進行捶打曬乾。再用硫磺、松香、磷硝等材料加工,最後折成長扁桶。這樣的工序十分複雜,且運用了不少的化學知識,這在當時那個時代,非常能夠體現古人的智慧和創新意識。
但是因為火摺子製作和使用都過於繁瑣,所以民間所常用的打火工具並不是它,而是另一種比較久遠的取火器物“火鐮”。關於火鐮的起源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一般推測其發明於中古時期。《水滸傳》中就有關於火鐮的描寫,可見其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打火工具。
火鐮的打火原理相較於火摺子要簡單很多,就是利用摩擦起火的原理,在使用時讓火鐮和火石反覆摩擦之後發熱,之後用力猛擊,用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雖然看似方法極其原始,但是卻非常方便和實用。
在明清時期,因為菸草的傳入,火鐮更是成為了居家必備的生活工具。此時的火鐮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可以進行大小和形狀的定製,一些達官貴人為了彰顯身份更是用金銀製作火鐮,進行雕刻,用寶石鑲嵌,用來作為身份的象徵。
在清代,火鐮還是定親的聘禮之一,用來作為對新娘子的祝福之物,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28回就有這樣的描述“一分火石火鐮片兒,一把手取燈兒,一塊磨刀石……”。
直到火柴和打火機的大量普及,火摺子和火鐮才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這些歷史悠久的打火工具還比較常見,很多上了年歲的人都曾使用過這樣的“古董”,也是一代人心裡的珍貴回憶。
回覆列表
自燧人氏鑽木取火以來,火已經成了遠古人類的飲食、驅獸之物,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的主宰,凌駕於萬物之上,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懂得使用火。
古人對火十分的重視和尊重,因其即是生活必需,但稍加不慎就會引火燒身,俗語說“水火無情”,所以對火的使用非常嚴謹,甚至連火字都會避諱,比如失火,古代叫“走水”,住店吃飯,叫做“打尖”等等。
但火又是日常必要之物,在經濟發展、技術提升之下,取火的辦法也日益增多,古老的鑽木取火技巧也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便攜簡單的火鐮子,以及可以儲火的火摺子。
說起儲火,古人也在日常物品中發現、製造了很多可以藏火的器材,方便隨時使用,更能應付各種突發情況和惡劣天氣,如夜間趕路、借宿破廟、下雨等,較為常見的是蜀葵、枯枝和幹竹等物:
蜀葵枯枝燒灰,可藏火;
以幹竹縛作火把,雨中不滅;
茄稈灰藏火,亦妙;
胡桃帶殼燒紅,其火可藏數日。
一般的火摺子,是將乾燥的粗紙壓卷成緊密的紙卷,塞入小竹筒之中,點燃火之後蓋上竹筒帽,儲存住火氣,等到使用的時候,扒開蓋帽,用嘴輕輕吹氣,使其內藏的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而燃燒。
其原理類似於雪茄,雪茄就是用乾燥和發酵過的菸草卷壓成,可以儲存火氣,好的雪茄,即使放置有一段時間,外表看起來已經是熄滅的狀態,但只要一拿起來輕輕吹氣,引發內部的火氣就能重燃。
而達官貴人的火摺子,裡面的成分自然非普通火摺子可比,除了以上所說的胡桃殼、蜀葵之外,常見的火摺子引燃物為棉絮,用水浸泡後曬乾,加入磷、硫磺、松香等易燃物壓卷製成,不但儲存的時間更長,且點燃後還有混合了各種植物香料的氣味,聞起來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