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榆木疙瘩牌慧根

    《孫子兵法》是“道”,《戰爭論》是“能”;《孫子兵法》的過程是“活學活用”中的“存乎一心”;《戰爭論》的過程是“通盤考慮”下的“精確算計”;《孫子兵法》的結果是一個“利”字,《戰爭論》的結果是要“贏”。

    至於兩部鉅著到底孰高孰低,其實都在於你自己對於戰爭的看法。軍事史學界歷來就有戰爭到底是哪一種屬性的分歧。有人把戰爭看作一項藝術,有人把戰爭看成是一門科學。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要是覺得戰爭是一項藝術,那麼就是“孫兵聖”高;你要是覺得戰爭是一門科學,那麼就是克勞塞維茨教授高。

    下面的內容主要是給有興趣的看官自我判斷所用,時間寶貴的可以略過。

    《孫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為13篇,每篇都有一個主題思想。比如:《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它深刻地指出了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戰》篇闡述瞭如何進行戰爭。《謀攻》篇講述如何進攻敵國。孫武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滅敵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特別強調以謀略 取勝,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勝,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謀攻”,不僅需要知道自己的實力,還要做到知道對方的情況。在《用間》篇裡,孫武指出,要先知敵情,就要善於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孫子兵法》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哲學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口頭禪。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 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學說,是民族國家時代的戰爭哲學,由於手段的多樣化、活動空間的擴大以及對民眾力量的充分利用,使戰爭更接近其人類交往活動的絕對完善形態。現在,民眾參與作戰完全是為自己的生存權。因此,克勞塞維茨認為,現在的戰爭都是力爭毫無顧忌地利用一切力量,迅速決定戰爭結局,粉碎敵國的國家結構。這就是在戰爭指導上的“普魯士革命”,即決定性會戰和殲滅性會戰。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目的從來就不可能是其本身,它甚至高於政治。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第1卷第1章裡寫道:“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他看來,人類的衝突和民族間的衝突這兩種形式的基本特徵是處在鬥爭之中的,而人類必須是戰爭的主人。政治像戰爭和戰爭指導一樣,首先是政治家的事。因此,他進一步指出,戰爭作為政治的手段可能在將來變得完全沒有必要。

    但是,由於戰爭指導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沒有人比克勞塞維茨更急切地指出,軍人尤其是統帥,不能將軍事要事片面地看成軍事專家的事,統帥藝術與政治家藝術本是一體,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這裡應再次提及“政治軍官”的思想並予以肯定。

    克勞塞維茨的一些哲學論斷帶有典型的普魯士特色。克勞塞維茨指出,在危急時刻,應將軍隊—王朝的支柱—的生存置於國家生存之上。是國家創造了民族,創造了人民。由這一思想出發,後來出現了這樣一種認識,即認為國家只有依靠其強大軍隊才能成就國家。

  • 2 # 春之歌1969

    《孫子兵法》全書六千多字,道盡了戰爭的本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講戰爭的書卻教導人們最好的方式是避免戰爭、不用戰爭這種流血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兩千多年前孫子就有這樣非戰的成熟思想,令人佩服。孫子提出戰爭的一般規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到我情、敵情瞭如指掌。“廟算者勝”各方面情況都要考慮到,“欲則立,不欲則廢”說明計劃的重要性,士兵訓練、後勤保障這些事情事先就要做好,“上下同欲者勝”普通士兵與將帥團結的重要性。《孫子兵法》在經營管理方面也是有指導作用。《戰爭論》基於西方文化對戰爭的總結,有些與《孫子兵法》不謀而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年秋,好多過敏性鼻炎的人都沒犯,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