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邵潤禾

    這個和當地的風俗關係比較大,攀比心理肯定是有的,在一個就是農村的輿論壓力是不可小瞧的,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身處那個環境,你不得不大操大辦,

  • 2 # 普洱茶研究所

    第一子女孝順,生前好生照顧老人當老人走了以後也要讓其風光下葬!

    第二也有很多人是虛榮心作祟,生前沒有好好的孝順老人,在老人離世以後辦一個隆重的葬禮,以尋求心理安慰!

    第三現在農村還是有很多惡習,很多人大辦喜事只是單純的為了收取更多的禮金錢而已。

    第四面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許多人不斷的走出農村,到城市發展,在老人離世時大辦葬禮,讓別人覺得自己混的很好,自己很有面子!

    第五國家對於農村的酒席等一系列的還沒有太多的限制,於是很多人可以噬無忌憚的辦葬禮!

  • 3 # 張真華1

    過年回鄉聽說:有一家老人去世了,幾個子女花上萬請的歌舞隊還有嗩吶,排場了三天。

    事情還沒有辦完,幾個子女都被警察局抓走了。

    說是有人舉報,老人非正常死亡。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可是我們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我們經常說:父母在不遠行,可是我們不是一直在漂泊嗎?當我們背起行囊的時候,這一切我們都已經來不及了。

    在農村,這種大操大辦事情多如牛毛,鑼鼓喧天嗩吶聲聲,傳出幾里之外。可能,這是最後一次像別人傳達我做到了,我盡孝了,我把面子撐起來了……可悲可嘆啊!

    盡孝是父母活著的時候在他們身邊,是端杯茶倒碗水,是聽他們嘮叨著往事,回憶他們的過去,操心著你的將來............時間在流逝,我們不及時行孝會悔恨不已……

  • 4 # 讓愛滿倉

    這是比較城市而言吧。

    首先是風俗決定的,按古老的風俗都是按單數計算的,3、5、7等,要是請陰陽先生看了日子的,可能還需要九天或更長時間。西藏有些地區是按七七四十九天的。

    農村生活節奏慢,鄉里鄉親多少還都套著親戚關係,所以都開幫忙,尤其是喜喪,更要顯的有人氣。現在條件都好了,主家也會趁這機會招待來客,不能顯得自家寒酸了。於是你來我往,風俗更盛。

    城市以前也大辦的,只是解放後反封建迷信,現在反腐敗,有單位有職務的人不能大辦了。而小百姓說白了是辦不起。雖說都有婚喪假期,但會影響整體考核,如月獎,季獎。要是命不好遇到某些不講人情的老闆,還要反過來扣你工資。再者城市人情淡薄,很多人遇到這事都躲著,所以慢慢的城市裡形式越來越簡化,規模越來越小。

  • 5 # 易學點悟

    農村的喪葬禮儀之所以隆重是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孝道觀念分不開的。

    自秦代以來,古人就把送死作為盡孝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示。孔子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孟子認為,孝道是葬喪觀的主體精神,主張厚葬是講禮盡道,否則即為不孝。荀子也認為,”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在儒家幾位代表人物的積極倡導下,儒家盡道葬喪觀代代相傳,如今已深深地根植於人們的思想之中,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孝道觀念極為濃厚。

    在農村葬喪禮儀中與儒家孝道思想有關的內容有:守靈、哭喪、二次葬、滿五七、新七月半、守孝等等,這些禮儀十分隆重。儒家思想是中國主流的傳統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葬喪禮儀也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

    葬喪觀的倡導是有必要的,它有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家庭倫理道德關係;它有助於在現實生活中倡導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

    但是,在對待這一傳統思想文化中,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

    一味地強調葬喪觀,必然導致該觀念在農村的地位日益上升,以致於有人為了顧及個人或家庭的面子,做出一些自己不情願的”孝道“來,以致於出現”愚孝“之事。而那些生活困難的人為了攀附,也不得不傾其家底來辦一場像樣孝事來;更有甚者,以辦孝道為名,收取賄賂等等,從而把良風美俗變成卑劣陋俗。

    所以,在當今農村文化建設中,既要繼承和發揚優良民俗,同時也要抵制和反對各種陳規陋習。

  • 6 # 智者手機

    第一是文化發展的結果,一個朝代,一個時期,必須要有一個思想來統治,然後英雄,偉人要根據這個思想來統治他的丞民,來建立帝制。

    現在是唯物論思想統治中國,在中國的過去有佛教和道教都作為過統治工具,統治過中國。

    道教,佛教在中國發展了幾千年,現在一時半會就想清除這種思想,談何容易?

    第二是這種喪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親人的悲痛;

    第三是這樣的喪葬基本沒有副作用,所以一直延續至今;

    第四是這種習慣已經形成了自己民族習慣特色,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區分之一。

    有了這麼多理由讓這個習慣延續,所以濃重。

  • 7 # 悼亡吟

    整個喪禮最後的高潮環節就是出殯(或稱啟殯),在民間也稱送葬。清晨,喪家就拆靈堂,把出殯的人約齊等待吉時,正式出殯的時間一般在上午八九點,也就是所謂的“辰時發引”。

    先秦時期的出殯,對日期還沒有特別的講究,漢魏以後,喪葬禮俗受佛、道影響,出殯須擇吉日吉時,這對後世影響很深。

    題目裡說的農村喪葬禮儀為什麼如此隆重,其實在我看來是農村把傳統喪葬禮儀保留的更多(完整都談不上)一些,但是隆重也不算上,至少在我的農村老家這邊是這樣,畢竟現在政策上就不再允許鋪張,嗩吶班子大喇叭等都不被允許用了,包括以前起靈用嬌子抬(靈)骨灰盒,現在也被禁止使用了……(靈樞一般是人抬著的,以示鄭重。抬槓者的人數依棺槨大小輕重以及逝者家人是否要刻意擺場面而定,民間出殯多用8人槓,或16人槓。)

    出殯送葬之禮,應該說古已有之,古人將逝者送至墓地,同氏族人懷著留戀、敬畏乃至恐懼的心情前來送行,並親自參與將逝者深深地埋入地下,或企望以此平息逝者之怒,討好逝者鬼魂,以免逝者再來糾纏自己。

    到現代文明時代,隨著家族(家庭)的出現,出殯送殯禮就愈來愈多地滲入了人際的相互援引等社會性因素,也就是人際關係的提現,那句“一個人的一生成不成功,看他的葬禮就知道了”,雖然是玩笑話,但對映的卻是現實,大興出殯送葬之禮,才構成喪禮隆重的一個重要內容。

    西周喪禮對出殯已有規定。如《禮記·曲禮上》:“助葬必執紼。”紼是拉樞車的大繩子,由親友幫助拉,執紼者均著白服,所謂“白衣執紼”。

    中國古代送殯時,挽紼者要唱輓歌,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由於輓歌是出殯的一個重要內容,因而當時已有了從事這一職業的“輓歌郎”,經營方式是喪家先交錢,後參加出殯的輓歌服務。

    現在南方的許多地方,舉行辭靈儀式時興“唱夜歌”,它是固定的曲子,也可以是自己臨時編詞,其內容多為回顧逝者一生如何辛勤度日、懷念父母養育兒女的艱難苦楚,也使得那些有相同感受的聽者“噓欲掩泣”。於是,場裡場外就會哭成一片,聲勢頗為壯觀。

    殯葬的發展及演變

    殯葬是人類的一項重要活動,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有殯葬活動,因此殯葬活動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孔子認為,喪葬活動可以淳化民風,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這樣可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所以孔子把殯葬活動提到相當高的地位。

    殯葬禮儀是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原始人產生靈魂觀念,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構成,人活著的時候,肉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仍活著,並且還能干預人間的事務,禍福子孫。於是人們開始尊重、重視死者和死者的屍體,不再把屍體“委之於壑”,而是掩埋起來,以便能夠得到先人靈魂的關照,免去禍難,得到福祿。這就是原始的喪葬。

    最初的喪葬極為簡單,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進步,喪葬逐漸複雜隆重起來。

    夏商時期,靈魂不滅的觀念非常盛行,夏商人普遍信仰鬼神。由於現在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字記載,只能從夏商留下的墓穴來推測當時的墓葬制度。夏商墓的特點是:陵墓建築規模宏大壯麗,有大量的青銅、玉石製品等隨葬品;普遍用大批的奴隸、牲畜等殉葬。由此推想夏商時期的喪葬活動應該已經複雜隆重,中國傳統喪葬禮儀這是已經萌芽。

    周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是中國古人由野蠻到文明,由迷信到理智的開端時代。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向系統化,程式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西周,是一個崇尚禮儀的時代。對西周人來說,喪葬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象徵。 《周禮》《儀禮》中關於喪葬禮儀程式的記載相當完備,如果在他們之前沒有一定的喪葬禮儀程式,他們不可能憑空杜撰的這麼完備。所以,中國的喪葬禮儀制度在西周或西周末年已經臻備。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喪葬禮儀制度形成、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之一,這時喪葬禮儀已經基本完備。喪葬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各家都有論及。如墨家、道家。完整記述喪葬禮儀的是儒家,因為喪葬活動本是儒家分內事(儒家在西周及春秋以治喪相禮為職業),再就是儒家看到喪葬禮儀對人的教化作用,把喪葬活動看作治國安邦的大事。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對喪葬禮儀有大量記述。

    秦漢時期的喪葬禮儀大體上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喪葬儀禮制度,而且趨於隆重化。(表現:厚葬之風盛行) 漢代的喪禮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葬前之禮,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大小殮、停屍等內容;二是葬禮階段,包括告別祭奠、送葬、下棺三個環節;三是葬後之禮,包括喪期、沮喪之禮等。主要的喪葬禮儀的一個特點說明一下——三年之喪的推行。(先秦未通行,到了漢代,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意識形態的確立,儒家的三年之喪的制度開始逐漸推行。)風水觀念的興起。

    東漢時期隨著紙的發明,於是用紙錢隨葬的習俗應運而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禮儀基本上沿襲漢制。魏晉玄學興起,佛、道大行於世,儒學獨尊的局面受到猛烈的衝擊,這一時期的喪葬禮儀和習俗也與有過去不同之處,如薄葬之風盛行、佛事、風水相墓等興起。

    唐朝是中國喪葬禮儀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為繁盛的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也趨於完備、成熟。特點:一是使喪葬禮儀由民間的任意行為成為國家的制度,使喪葬禮儀系統化、程式化、制度化;二是等級化特別強,喪葬禮儀根據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三是居喪制度全面法制化。

    五代十國時期,兵禍迭起,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凋敝,對喪葬產生很大影響。這一時期,喪葬禮儀基本上沿襲唐制,只是相對簡薄。變化有兩點:一是火葬之風悄然興起,二是助人營喪習俗的形成。 火葬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葬俗。考古資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火葬就在少數民族中流行。 漢族崇尚土葬,信仰“入土為安”,害怕“死無葬身之地”,更怕以火焚身,視火葬為異端,更是大逆不道。因此火葬在中國歷史上歷來被禁止,焚屍被作為最嚴厲的刑罰和最大的恥辱。 東漢以後,佛法東漸,佛教的一些做法(火葬)逐漸被一些漢族人接受。

    宋代喪葬禮儀基本繼承了唐代禮儀,但也有些變化。隨著佛道儒三教的融合,喪葬禮儀滲入了大量的宗教活動,同時也使喪葬禮儀充滿了宗教神秘色彩。火葬盛行;風水擇木擇日風靡;避煞習俗流行。

    元,疆域遼闊,民族複雜,喪葬禮儀沒有統一定製,各族人民幾乎仍遵循各自民族禮儀。漢族的喪葬基本沿襲了唐宋禮儀。

    明,喪葬制度和禮儀,基本上繼承傳統禮制,但有所損益。漢民族民間喪儀是以儒家禮制和歷代喪製為依據,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和當時的社會風尚進行增刪演變而成的,同時滲入佛道兩家的宗教思想。明代漢族社會喪儀主要有:放雞鳴枕;七星板;買路錢等。

    清,建國初期,宮廷喪儀比較簡陋,康熙以後幾代皇帝的努力趨於完備。清民間的喪禮與明代基本相同。

    民國時期,是中國喪葬禮儀變化最大的時期。鴉片戰爭後西方的喪禮也傳入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儀受到最大的衝擊和變革。廢除傳統跪拜禮,改為鞠躬禮;自始喪至入殮,不得超過三日;佩黑紗、白花等。

    喪葬習俗就像中國的文明歷史,是幾千年傳下來的習俗文化,誠然要跟隨社會進步發展,移風易俗是時代的需要,但不要去用陋習迷信進行全盤的否定。不是華人沒有信仰,而且我們的信仰被當成了“迷信”,如果耶穌上帝佛祖能成了信仰,我們的祖先父母同樣都是信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孝莊太后傳奇一生,對大清有巨大貢獻,為何死後三十多年才被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