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谷筱鈺
-
2 # 白日夢想家未來
太學也就是中國古代時的國立大學,太學這個名詞源於西周,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議,在長安設立了太學,而其建立的目的實際是為了為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所以太學裡的學生以統治階級的子弟為主,但是太學的學生招收生源的還是有一定規矩的:
①第一種就由太常直接選送,太常原名奉常,是秦時的舊官,主要負責管理文教,所以也就是說可以透過管理者直接去選擇,並且由太常選送的學生是正式生,享有俸祿,其他途徑選入的為非正式生,費用自給。
②第二種是透過郡國縣邑選送,郡國縣邑選送的學生也有不少家境貧寒的子弟,他們可以透過一邊勞作一邊求學,但是隨著時代的遷移太學的選送方式越來越傾向於貴族化,所以越往後,太學的成分也就漸漸變成了貴族學校。
由於選送生源越來越貴族化,太學的學生也大多數為公卿子弟,也就失去了當初的意義,成為了歷代統治階層鞏固統治的工具。
兩漢對於太學生的稱謂有“博士弟子”、“諸生”、“太學生”等。
一、由太常選拔京都和京郊內年齡在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50名,作為博士弟子,即正式的太學生。
二、從地方上(郡、國、縣)選擇,標準是“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選送京都太學,“得受業如弟子”,這是一種,非正式地特別生。
到了東漢,政府開始規定:一定等級的官僚子弟享有進入太學接受教育的特權,一大批出身寒微且有志於學習者被送入太學讀書,在太學裡曾經出現瞭如倪寬,翟方進的一面做工、一面讀書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