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未山羊

    1994年的甲午戰爭,實際上是日本舉全國之力與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目的是爭奪東亞的主導權。而大清國內方面,各方勢力卻相互掣肘,相互傾扎,甚至希望李鴻章戰敗,藉機削弱他的勢力,所以必敗無疑,分析如下:

    一、李鴻章雖然是翰林出身,但是以軍功上位,所以熱衷掌控軍權。因為經歷過平定太平天國和攆軍的戰爭,知道戰爭的慘烈,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願開戰。

    二、北洋水師建成以後,北洋水師成為了東亞最強大的海軍,當時的外部威脅也不大,李鴻章可仰仗強大的北洋水師成為朝廷重臣。對李鴻章來說北洋水師只是擁兵自重的籌碼,不是作戰的工具。

    三、隨著日本海軍的逐漸崛起,中日海軍勢力此消彼長,總想與大清水師一決高下。兩國海軍只要不開戰,大清水師就會在心裡裡上保持戰略優勢,而一旦開戰,勝負一分,對李鴻章和大清水師是不利的。所以李鴻章不願開戰。

    四、隨著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朝廷的分量越來越重,而手握重兵,地位無人能撼動,對他嫉妒的人也越來越多,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權勢,成為了各方共識。

    五、光緒皇帝親政後,急需樹立政績以便立威,以強化皇權。此時,洋務運動成效顯著,國力蒸蒸日上,1874年已從俄國手裡收復新疆,1884年中法戰爭在鎮南關取得大捷,如果1894年再對日一戰,每十年對外打一戰,展示大清國的軍事實力,一掃鴉片戰爭以來大清屢戰屢敗的晦氣。西洋各國不好惹,撿個軟柿子捏捏,東洋日本人最合適,藉此檢驗一下大清海戰的實力。此時,日本也因海軍擴充,急需找個對手練練,雙方一拍即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六、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近幾年實力是此消彼長,兩國開戰風險太大,保持對日威懾,引而不發,是李鴻章和大清國的最好選擇,而一旦開戰,真相大白,他數十年建起的權勢將土崩瓦解,對日戰略威懾蕩然無存。

    七、光緒皇帝急於中興,對外立威,日本人急於挑戰大清權威,謀求一戰,大清朝廷上下官員唯恐天下不亂,想看李鴻章笑話,上躥下跳鼓動著光緒皇帝快打,慈禧太后因為已歸政光緒,對北洋水師實力評估也是外行,樂觀其成,只有李鴻章一人,基於個人私利,國際形勢,水師實力,極力避戰。但孤掌難鳴,已無力扭轉乾坤。開戰不可避免。

    八、從開戰程序看,大清水師噸位大,火力猛,但軍艦速度慢,機動性差,在渤海內蹲守,採取守勢的策略是合適的,日本海軍噸位小,速度快,採取進攻態勢也無可厚非。日軍希望速戰速決,大清希望以拖帶變。用持久戰,大清不一定輸。但日本海軍是集全國之力與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較量。其他如南洋水師,廣東水師都是坐山觀虎鬥,把不得李鴻章打敗,他們好出頭。

    不幸的是,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劉公島附近的山東陸軍不歸李鴻管轄,最終,日本海軍從山東半島的膠州灣登陸成功,從後方偷襲成功,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 2 # 劍魔傳人

    裝備和戰術兩個原因。

    1、清政府購買的是德國伏爾鏗船廠的船。日本的軍艦多購自英國。由於北洋艦隊旗艦“定遠級”的四門主炮佈置在艦首,使得作戰時必須艦首迎敵,所以清採用的是一字橫陣的衝擊戰術。而日本就是採用你現在看到的很常見的高速破交,主要的火力輸出是中口徑的速射炮,採用靈活的戰術,高速艦艇利用優勢速度,形成區域性集火的場面。定遠級雖然火力強大,但航速只有14.5節,很難抓到對手。而最後企圖撞沉吉野艦的致遠艦雖然有18節航速,但不敵日艦的速射炮攢射。

    2、而衝擊戰術的最大缺點是指揮難以統一。在清軍旗艦被擊傷後,清軍便陷入指揮混亂當中,沒有形成合力,各自為戰。日艦總是傷而不沉。最終在總體戰績上贏得勝利。

    3、而清軍雖然擁有兩艘鐵甲鉅艦,但其他軍艦均弱於日艦。日軍的軍艦大多是3000—4000噸左右的高速巡洋艦,而清軍除兩艘旗艦外,均在3000噸以下。

  • 3 # pc戰爭歷史遊戲推廣

    清軍為什麼會輸,這個問題延續了百年,我們大多數講一是講清軍內部腐敗,吃軍餉喝兵血,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內部制度渙散,這可以說是一個清軍戰敗重要原因。我們看同時期英法世界一流軍隊軍械不用說,先進保養的好,更可怕的是信仰強。軍隊大抵分四種,第一種當兵混日子,這是古代王朝末年的軍隊。第二種吃兵糧打仗,這是封建王朝前期軍隊。第三種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前途打仗,這是資本主義列裝的軍隊。第四種有信仰有組織,知道自己的目的,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的軍隊,則是我們如今的人民解放軍。

    清軍恰恰屬於第一種軍隊,當兵就為了混飯吃,混日子。順風仗打的溜,一遇到硬茬子就當逃兵,而列強資本主義軍隊有一定組織信仰,能堅守陣地打硬仗。況且那時屬於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這是我們普遍認同的第一條原因。

    第二條,是清朝政治體制的腐朽。我們常說清軍的近代戰爭,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對落後的封建主義的戰爭,所以清朝一直戰敗。依我之鑑,這種說法太過籠統,為什麼帝制就一定落後腐朽,君不見隔壁日本天皇幾千年一脈相承,當時沙俄也是帝制照樣是歐洲憲兵,英國君主立憲制也是延續至今,德意志帝國也是軍國帝制,法國處於帝制共和不斷交替當中。上述各國在一定程度上,都帶有封建色彩,把清朝的失敗僅僅扣在制度問題上未免太過可笑滑稽了。清朝實際上不是亡在所謂的君主制,而是亡在中央政府對地方掌控力度不夠。兩次鴉片戰爭,英國從印度海運調兵總共用了不到兩個月,而身為主場的清朝不僅調兵緩慢而且數量少的嚇人,簡直是葫蘆娃救爺爺一波一波送,喪失了主場優勢。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央政令完全傳不到地區手中,海陸兩軍難以形成配合,同樣失去優勢。最可笑的是庚子國變,慈溪曾向歐美十一國宣戰,結果東南各省簽訂互保條約,導致列強長驅直入攻陷北京。足以見得清朝對地方掌控力度,雖然我們說封建後期一直在加強集權,可實際上到了王朝末期,中央政府勢力範圍已經大大縮小,這也是清亡的重要原因。

    最後但是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清朝不得民心,列強侵華,百姓不僅不抵抗,反而在列強住所旁邊銷售物資,為列強打探情報,甚至在攻城時組建僱傭兵,導致列強軍隊把客場打成了主場,清軍的戰報反而沒有列強的精準。這才是清朝戰敗的根源,失去了天下民心。百姓只知道有家而不知道有國,為了錢不惜賣國求榮,這是相當可怕的。

    聯絡現在,以史為鑑。我們現在很多人也和清末百姓一樣被利益矇蔽雙眼,殊不知我們的一切權利都是建立在國家繁盛的基礎上,沒有了國家哪裡的個人的利益,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希望祖國同胞以此為鑑,能真心熱愛我們越來越強大的祖國。

  • 4 # 諾米國際物流

    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清朝)會輸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其原因有很多種。

    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民生凋零,戰爭熱情與積極性不高,戰爭前的準備不足。

    要知道在晚清的時候,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各種奢侈生活,大大消耗著國庫軍費,軍費減少,給士兵的補貼,裝備補給缺乏,為戰爭的失敗已經奠定了基礎。因為這些,戰爭的準備並不充足,經費,軍隊與日軍都是不能相比的。

    國庫的消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招兵募兵的軍種素質不高,再加上鴉片的輸入,人民吸食大煙,降低了自身的體能,對軍隊對人民都是一種巨大的危害。雖然人數眾多,但戰鬥力卻不及日軍,基本上3名清軍不及1名日軍。如何去戰鬥,士軍的基礎不一樣,已經暗示了也會失敗。

    二、北洋艦隊自身的問題,缺乏訓練,無組織,無紀律,缺乏戰術,空留一身蠻力無法與訓練有素的日軍作戰。

    海軍打的是後勤保障,北洋艦隊沒有經費哪來的訓練,哪來計程車氣?除了臨時作戰比有較高的勇氣之外,缺乏必要的戰術,在對抗時無法去抗衡訓練有素的日軍,再加上彈藥的缺乏,怎麼去射擊。這與當時動員了全國力量集中於海軍的日本相比,簡直天差地別,雙方實力的差距,北洋艦隊弱於日本的聯合艦隊,這是北洋艦隊失敗的直接原因。

    如果將之比做比賽,雙方都派出了精銳,但是中國隊被日本隊5:0,就是雙方整體實力的差別,甲隊弱於乙隊,有此可見,當時的中國海軍實力要遠遠低於日本海軍。

    三、日本的困境中改革,與有備而來,和中國此時的天朝上國思想,形成鮮明對比。

    日本領略過西方艦隊的實力後,作為島國,更加註重了海防力量。製造艦隊,培養海防人才。尤其是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海防力量,艦隊力量,整體海軍實力更是上升了一個檔次。

    日本在海軍力量上升之後,開始進行“海外雄飛”戰略,侵略野心膨脹。而中國作為臨近日本的大國,面積廣大,便成為了日本侵略海外的首要目標。所以說,日本侵略中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有備而來的日本,又豈是正在為慈禧太后祝壽的清軍所能比的。

    綜上而言,日本的侵略是必然,而清軍的失敗也是必然,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在意料之中的。

  • 5 # 陳生富4

    華人團結很多國家怕,抗美援朝戰爭中囯全國動員,上下一心,武器不怎麼樣,打敗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國家組成的聯軍。美國牛B ,打敗他的國家就是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父母該不該給孩子買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