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我們還是老規矩,先說答案:一隻豬、一頭驢、一匹馬關在一起餵養,它們一般是不會打架的,而且說不定還能碰撞出什麼“火花”。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結合這三種動物的習性開一下腦洞來說一下這個問題哈。
在農村春節貼對聯時,在廁所門上,我們通常會貼上“六畜興旺”,雖然這裡的六畜泛指一切的家畜,但是六畜最早確實是指六種家畜,它們是:豬、馬、牛、羊、雞、狗。尷尬的是比牛、馬對食物的要求都低的驢沒在其中。不過,這並沒有妨礙驢以前在農村的地位,因為驢耐粗飼、抗病、耐力強等特點,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歡,因此,即使馬比驢早馴化了1000年,但是驢依然成為了曾經農村地區最多的馬科動物。
作為同科同屬下的動物,驢和馬曾經被人們廣泛地放在一起飼養,因為二者的習性相差不大。但是,二者誰也沒能替代誰,這是因為馬相比較驢來說更加的高大,四肢更長,更利於奔跑,所以在古代,馬就像現在的轎車一樣,為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而驢同樣也有馬不具備的特點,它雖然速度不如馬快、體型也沒有馬大,但是它能長距離的負重,而且驢的蹄子結構相比較馬更適合崎嶇的山路,所以在以前,驢就相當於如今的貨車或者拖拉機一樣。
由於馬和驢誰也代替不了誰,所以在以前馬和驢經常一起飼養,二者習性相似,在人提供不同食物(馬的飼料比較細,而驢的飼料比較粗,簡單的說就是馬挑剩下的草給驢吃)的情況下,二者和平共處。在這個前提下,突然有一天,公驢和母馬相愛了。這是一場不被看好的“跨物種交流”,但是神奇的是母馬竟然懷孕了,而且生下一隻全新的動物,它比起馬來要小一些,但是比驢要大,而且兼具了驢耐粗飼、抗病能力強、負重能力強等特點。於是,主人滿心歡喜,將這個訊息告訴了其他人,這樣騾子(公驢與母馬的後代是馬騾,反之是驢騾,但在雜交中,馬騾比驢騾更容易產生,所以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馬騾)就產生了。
不過,騾子的主人沒有高興太久,因為隨著騾子一天天的長大,它也到了該繁殖的年齡了,但是主人試了各種辦法,無論是母騾還是公騾都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問題後來科學家們研究明白了,原來驢和馬之所以能夠跨物種繁殖,並不是因為二者沒有生殖隔離,是因為它們屬於同科同屬下的不同種,基因非常的接近,所以染色體就有一定的機率結合,從而產下騾子這個雜交物種。
但是,馬有64條染色體,驢有62條染色體,它們的染色體在結合時會做減數分裂,也就是各自一半的染色體重新組合在一起,就成了32+31等於63條染色體。而染色體是二倍體(多倍體也是偶數的)時,染色體才能正常地進行減數分裂,而擁有63條染色體的騾子無法正常進行減數分裂,所以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
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由於馬和驢能夠和平相處,所以我們只看豬和馬、驢任意一個物種能不能和平相處就完事了。
首先,動物為什麼要打架?不同動物打架有以下三個主要的原因:領地之爭、食物、水源之爭,因此我們從這三個角度來看一下豬和馬有沒有衝突。先說食物,豬雖然是雜食性動物,但是在人類長期的馴化和飼養下,豬的食物已經變成了主要以流食(而且是熟的)為主,而馬和驢它們雖然也被馴化了,但是它們吃的依然是草。因此,在食物上,它們並沒有衝突。(下圖的豬食,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肯定都比較熟悉,因為許多小夥伴小時候的家務活之一就是拌豬食)
其次是水。雖然豬喜歡在坭坑裡打滾,但是給馬和驢喝水一般都用水桶,這顯然不符合豬對水的要求,而且豬本身就吃流食,裡面含有大量的水,所以它通常也不需要單獨的喝水。因此,豬與驢、馬也沒有水之爭。
最後就是領地了。在野生環境下,無論是豬還是驢、馬都有一定的領地意識,但是從被馴化以後,它們就沒有什麼領地可言了,因為驢、馬大都會被繩子固定到一個區域內,而豬雖然是自由的,但是在人為的篩選下,現在的豬確實已經“懶得像頭豬了”。因此,三種動物也沒有所謂的領地之爭。
驢和馬在人工飼養下是能夠很好地相處的,這一點從騾子的誕生就能看出來了,如果再加上豬,它們三種動物也是能夠和平相處的,因為家豬比起兇猛的野豬來,早已經開啟了與世無爭、吃了睡、睡了吃的節奏了。
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我們還是老規矩,先說答案:一隻豬、一頭驢、一匹馬關在一起餵養,它們一般是不會打架的,而且說不定還能碰撞出什麼“火花”。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結合這三種動物的習性開一下腦洞來說一下這個問題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驢和馬在農村春節貼對聯時,在廁所門上,我們通常會貼上“六畜興旺”,雖然這裡的六畜泛指一切的家畜,但是六畜最早確實是指六種家畜,它們是:豬、馬、牛、羊、雞、狗。尷尬的是比牛、馬對食物的要求都低的驢沒在其中。不過,這並沒有妨礙驢以前在農村的地位,因為驢耐粗飼、抗病、耐力強等特點,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歡,因此,即使馬比驢早馴化了1000年,但是驢依然成為了曾經農村地區最多的馬科動物。
作為同科同屬下的動物,驢和馬曾經被人們廣泛地放在一起飼養,因為二者的習性相差不大。但是,二者誰也沒能替代誰,這是因為馬相比較驢來說更加的高大,四肢更長,更利於奔跑,所以在古代,馬就像現在的轎車一樣,為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而驢同樣也有馬不具備的特點,它雖然速度不如馬快、體型也沒有馬大,但是它能長距離的負重,而且驢的蹄子結構相比較馬更適合崎嶇的山路,所以在以前,驢就相當於如今的貨車或者拖拉機一樣。
由於馬和驢誰也代替不了誰,所以在以前馬和驢經常一起飼養,二者習性相似,在人提供不同食物(馬的飼料比較細,而驢的飼料比較粗,簡單的說就是馬挑剩下的草給驢吃)的情況下,二者和平共處。在這個前提下,突然有一天,公驢和母馬相愛了。這是一場不被看好的“跨物種交流”,但是神奇的是母馬竟然懷孕了,而且生下一隻全新的動物,它比起馬來要小一些,但是比驢要大,而且兼具了驢耐粗飼、抗病能力強、負重能力強等特點。於是,主人滿心歡喜,將這個訊息告訴了其他人,這樣騾子(公驢與母馬的後代是馬騾,反之是驢騾,但在雜交中,馬騾比驢騾更容易產生,所以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馬騾)就產生了。
不過,騾子的主人沒有高興太久,因為隨著騾子一天天的長大,它也到了該繁殖的年齡了,但是主人試了各種辦法,無論是母騾還是公騾都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問題後來科學家們研究明白了,原來驢和馬之所以能夠跨物種繁殖,並不是因為二者沒有生殖隔離,是因為它們屬於同科同屬下的不同種,基因非常的接近,所以染色體就有一定的機率結合,從而產下騾子這個雜交物種。
但是,馬有64條染色體,驢有62條染色體,它們的染色體在結合時會做減數分裂,也就是各自一半的染色體重新組合在一起,就成了32+31等於63條染色體。而染色體是二倍體(多倍體也是偶數的)時,染色體才能正常地進行減數分裂,而擁有63條染色體的騾子無法正常進行減數分裂,所以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
豬與馬、驢會不會打架?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由於馬和驢能夠和平相處,所以我們只看豬和馬、驢任意一個物種能不能和平相處就完事了。
首先,動物為什麼要打架?不同動物打架有以下三個主要的原因:領地之爭、食物、水源之爭,因此我們從這三個角度來看一下豬和馬有沒有衝突。先說食物,豬雖然是雜食性動物,但是在人類長期的馴化和飼養下,豬的食物已經變成了主要以流食(而且是熟的)為主,而馬和驢它們雖然也被馴化了,但是它們吃的依然是草。因此,在食物上,它們並沒有衝突。(下圖的豬食,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肯定都比較熟悉,因為許多小夥伴小時候的家務活之一就是拌豬食)
其次是水。雖然豬喜歡在坭坑裡打滾,但是給馬和驢喝水一般都用水桶,這顯然不符合豬對水的要求,而且豬本身就吃流食,裡面含有大量的水,所以它通常也不需要單獨的喝水。因此,豬與驢、馬也沒有水之爭。
最後就是領地了。在野生環境下,無論是豬還是驢、馬都有一定的領地意識,但是從被馴化以後,它們就沒有什麼領地可言了,因為驢、馬大都會被繩子固定到一個區域內,而豬雖然是自由的,但是在人為的篩選下,現在的豬確實已經“懶得像頭豬了”。因此,三種動物也沒有所謂的領地之爭。
總結驢和馬在人工飼養下是能夠很好地相處的,這一點從騾子的誕生就能看出來了,如果再加上豬,它們三種動物也是能夠和平相處的,因為家豬比起兇猛的野豬來,早已經開啟了與世無爭、吃了睡、睡了吃的節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