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的丸子
-
2 # 天舒泳池
未來30年的商機我認為是在以下方面
◆共享經濟,代表有共享單車、汽車等,已逐漸成型,隨著市場的成熟會變得正規化和規範化
◆健康醫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人會越來越注重健康,如果能夠從未知去發現或者以後會發生的疾病,然後提前遏制和防護。我想在不久將來會出現。
◆工業4.0智慧化時代,能夠做出更精密更高科技的東西,需要改變先有的生產模式,去改進去創造才會實現。
其實很多成功和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被大趨勢給決定了。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唯一盈利性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豬都會賺錢的時候,我才有賺錢的機會啊。
我們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在過去十年買了房的人也基本都賺了!
那麼未來呢?只有瞭解中國未來的大趨勢,我們才能賺大錢!十八大之後,經過兩年的試水,未來三年五年,乃至三十年,中國將會是什麼變化?在此後的三十年裡,我們習以為常的發展方式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未來的三十年是一個“大立”的時代,將會帶來“三個重建”。
第一、重建秩序
前三十年“大破”,後三十年“大立”。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總共三十多年的過程。前三十年,可以說叫“大破”,破掉了許多傳統的東西。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發展就是硬道理。國家鼓勵的是敢衝、敢想、敢變。
中國仍存在相信“法不責眾”、“一俊遮百醜”、“靈活變通”的觀念,這些慣性思維都是已經形成了一種潛意識。在一些不良風氣影響之下,很多投機者都成了高官或富翁。
如今,這樣的潛規則已經行不通了,“大破”的時代已經過去,“大立”的時代正在到來。為了破解這種潛規則,需要重建規則和秩序,所以這次的反腐是需要用一定的時間,可以說是要徹底的連根拔起。
第二、重建道德
重建道德,也就是重建文化。
中國幾千年出現的問題,要想找到長治久安的道路,既要向西方學習,更要去學習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我們很多優秀的東西都丟掉了,而如果沒有道德、操守、文化、誠信,它將使很多人都變成了經濟動物,一切都是錢為大。
從現在開始五到十年,最重要的肯定是“信用”。沒有信用,將會寸步難行。不講信用的代價將會越來越承受不起。
現在我們迫切地需要重建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都已經開始反哺民間。
重建道德,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這個過程大家都將會經歷。
第三、重建生態
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逃不過三個階段:第一是原始生態;第二是破壞生態;第三階段是重建生態。
英國倫敦100年前還被稱為霧都,現在只要不下雨都是藍天。日本用了30年來整治環境,在東京街頭走了兩個小時,你會感覺環境非常好,見不到一點垃圾。所以,謀求發展不要只看當下,要看長遠,以重建生態為方向,引領產業走向高階。不管做旅遊、農業還是科技,思路都應該是一樣的,往後凡是企業做跟生態有關聯的產業,都大有希望。所以,我們現在不要過度追求發展速度,企業要實打實的去經營,努力挖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真正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未來三十年,金礦在哪裡?
前三十年如果說是“平臺為王”,那後三十年肯定是“內容為王”。
前三十年,很多發了財的老闆都是靠跑馬圈地,搶佔資源。做煤礦的企業搶佔資源,現在能源價格下降了,全部套死在裡面;房地產企業也是如此,原來我們做地產的時候,一百畝就了不得了,現在動輒上萬畝,很多企業也套死在裡面。以前追求速度,很多做房地產和城市運營的,大多是在玩概念和炒作,很少有人下功夫去完善它,真正去做內容。
下一個三十年是“內容為王”,“平臺”因“內容”而產生價值。
做健康產業的企業,做的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生命療養儀器,但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以前企業考慮的是做規模和速度,現在更應該把內容做實,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很多房地產商已經低下高貴的頭,倒過來找做具有養老產業內容的產業合作。下一步將出現一種現象,會做內容的企業將變得奇貨可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今天的中國平臺過剩,內容匱乏。所以下一個三十年從“平臺為王”到“內容為王”。做服務行業、做餐飲、做保健養老產業的,未來都會找到發展空間。
前三十年重點在“吃、住、行”;
後三十年重點將會在“遊、養、娛”
過去三十年經濟粗放式發展,屬於吃飽的階段。“吃”指的是飲食方面,前三十年,一個娃哈哈就能讓宗慶後成為中國首富,賣飲料、食品就能有很大的發展。
“住”,中國十多年來一半以上的首富都是做房地產的,未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資產打折,甚至血本無歸,只會蓋房子、賣房子是走不通的。
“行”,指的是汽車,這些年我們國家的汽車銷售量連續幾年都是全球第一,結果到處堵車,造成城市環境惡劣。現在隨著高速鐵路的發展,下一步可能會有很多有錢但是注重環保的人會選擇高鐵出行、環保出行。
未來三十年的機會在哪裡呢?
第一是“遊”
“遊”就是提高生活品質,走出去遊玩、遊樂、旅居。旅遊不是說收門票就完了,現在中國的旅遊還是“一邊捆著草,一邊餓著牛”,旅遊休閒度假市場已經出現井噴式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休閒市場。
第二是“養”
“養”是養老、養生、養心和養子。這對公眾而言,是個巨大的剛需。尤其是教育行業,孟母為什麼三遷?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孔子家語》裡有這麼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今後對於孩子的培養教育將是一個重點,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第三是“娛”
“娛”就是娛樂,更寬泛地說是文化產業。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娛”包括手遊、電遊、體育產業、文旅產業。前兩天,王健林花了幾十億打造漢秀樂園。他為什麼敢砸這個錢?因為他知道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宋城的老闆黃巧靈,15年前建立宋城,剛開始晚上沒客人,為了吸引客人,就打造了一臺戲,叫《宋城千古情》。大約八年前,忽然出現一個變化,很多人為了看這臺戲,白天不來宋城,反而晚上來。黃巧靈發現這個變化之後,就把重心放在了這臺戲的打造上。黃巧靈說,到現在打造了三臺戲,一臺戲三千多觀眾,憑這臺戲就可以上市。
這就是中國正在出現的變化:很多人開始把配菜當作主菜,在這背後,正是從“平臺為王”到“內容為王”的轉變。把產業玩出來,特別是隨著新生代成長起來,好多新玩法的出現,都意味著巨大的金礦。
未來財富如何增值?
加大資產的槓桿效應
簡單算一下,如果每年的資產增長在10%,剛剛對得起這個時代。
任何一個單一的理財產品都難以給到你這個收益,所以一定是複合式、組合式的資產投資,要保持比較激進的槓桿資產。全世界現在都在大規模地印錢,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
日本過去三年裡面,貨幣發行量增加了一倍。現在全球處在通貨緊縮時期,所以從財富安全性的角度來講,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把錢都花出去,不管買什麼都是對的。要保持相對激進的理財的態度,才可以保證人民幣的保值。
股權投資+投資創業者
投什麼呢?從最激進的角度,未來十年中國最值得投資的是兩方面。一個是投好的企業,第二是投好的人。
現在新三板3200家公司,兩年之內我認為會超過六千家到一萬家。現在中國每年的基金信託債券業務大規模發展,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中小企業創業公司。
政府提出了全民創業,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要去投好的企業。所以,股權投資是贏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重要的手段。
第二是投“好的人”,“好的人”就是二十年前的我們。二十年前的年輕人,都是今天的80後、90後,你要找到那些好的人,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下屬,也可能是馬路上的小夥子,對金錢渴望的人。找到他們,把錢投給他們。
那麼像60後、70後出來的朋友們,未來對於商業世界的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呢?
是拿著我們上半場賺的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把錢放在中國市場,全球市場,支援年輕的企業和年輕的人。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看下半場的建設。這是第二個策略。
全球化的資產配置和優質的不動產投資
前面的一半資產做一些非常激進的措施,另一部分應該拿出來進行全球化的資產配置。
全球化的資產配置,很多有人到美國去買房子,或者去歐洲買一個商鋪,而真正的全球化資產配置應該是交給專業公司打理的過程。
要安排一些對沖性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僅是買房子、買商鋪那麼簡單,這是全球性的一個資產配置,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接下來就是優質的不動產投資。過去十幾年,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買的房子都是對的,但是在今天,我們誰也不敢想這句話。一個城市的房子,值不值得購買,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
首先要考慮這個城市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它的人口是流出的還是流入;
第二,這個城市過去幾年的工業產值是增長還是降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是怎麼調整的;
第三,這個城市過去幾年和未來幾年,土地出售是不是理性的,庫存量是多少,也要考慮;
第四,這個城市政府施政效率是高還是低,公共配套到底怎麼樣。
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才可以決定,未來幾年這個城市的房子是漲還是跌,能夠買還是不能夠買。
今天買房子不能閉著眼睛買,要睜得非常大才可以買到好房子,好的不動產還是值得珍藏和配置的。
要投資兩個東西,自身健康和精神消費
我們要去看好的電影,去旅行,要讀書和看好的歌劇,我們要知道全世界人類文明到今天的很多成果,要用金錢和時間去交換它們。我們不應該只是天天忙著賺錢。
只有投資這兩項以後,我們才能真正躋身中產階層。
未來的生意怎麼做?
首先,中國傳統商業正在迎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大洗牌。我們正在目睹到的是:商場、超市、零售,作為傳統商業的三大支柱,如今步履維艱,很多品牌如履薄冰,甚至九死一生。
從太平洋百貨、王府井百貨到萬達百貨;從沃爾瑪、家樂福到樂購;從美邦、達芙妮、到百麗,甚至麥當勞、湘鄂情、俏江南等餐飲品牌,還有很多家裝、衛浴品牌,幾乎都遭遇了業績下滑和開始關店的悲慘命運。
就連引領新商業模式的快時尚品牌——ZARA,也關閉了它中國區最大的旗艦店(成都樂森購物中心),開店速度在放緩;H&M進入中國以來也開始首次下降;優衣庫的營業利潤與淨利潤也出現了雙雙下滑,2017年伊始就關閉了四家門店。這幾個後起之秀也難逃這一輪大洗牌,所謂的新模式或將成為歷史。
我們很有必要先把傳統商業的問題先梳理一遍:
傳統商業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有難以承受之重
對於生產商(工廠)來說,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稅率負擔越來越重,而且隨著出口形勢的下行,很多都從出口轉內銷,導致國內競爭更加激烈,再加上很多工廠都是貼牌去生產,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附加值,利潤越來越低,工廠倒閉的越來越多。
對於品牌商來說,上下游三角債纏身,而且庫存居高不下、電商衝擊嚴重;利潤率也急劇下降,再加上屬於實體發展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這讓資本市場望而生畏,於是越走路越窄。
對於百貨商城來說,他們對發展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擴大營業面積、內部豪華裝修的層次上,然後經營成本大幅度上升,規模經濟效益遞減。再隨著品牌商的兵敗如山倒,撤櫃比入駐的多,倒求品牌商的反向趨勢已經形成,各種裝修補貼和廣告補貼已經讓百貨業的業態成為雞肋,商場周邊街店與小型小商圈的開成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代理商來說,他們只是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受制於品牌商的各種政策,沒有發言權,他們手裡大量的資金已堆積成貨,各種新模式、新想法、新技術因無法與品牌商的整體戰略規劃同步也屢屢擱淺,可謂進退兩難。
對於終端店來說,房租和百貨商場的扣點居高不下,打折促銷已經成銷售必行之道,有折有賣,不折不賣,然後還得跟電商拼價格,在銷量和利潤的夾縫中左右糾結。
總之,這就是傳統商業的現狀:每一個環節的老闆都太累、利潤都太低、人才都太缺、風險都太大。老闆們都覺得太亂、都不缺想法、卻又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當然,一部分人開始出來折騰新概念,從020到網際網路+,再到網際網路思維,結果都是曇花一現,折騰了一番還是回到了原點。
其實,我們之前的創新都是概念上的創新,根本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身。
傳統商業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追溯一下上述環節,會發現“庫存”和“折扣”,是吞噬傳統商業的兩大黑洞。庫存導致低效率,折扣導致低利率,這兩者都是可以致命的,更何況疊加到了一起。
先來看看“庫存”是如何產生的?如圖:
這就是傳統產品的通路,是一種連鎖的大批發模式,每一個下游環節必須先花錢向上遊環節拿貨,而且每一個環節拿貨的數量都是有要求的,因此產品不是賣給消費者的,而是先賣給了代理商,代理商再賣給了經銷商,最後才賣給了消費者。
這其實是一種自上而下式的攤派做法。但是產品的銷量是一定的,超出市場消化能力之外那部分產品就變成了庫存,層層分佈在各個環節手裡。
那麼,“折扣”是怎麼產生的呢?
庫存導致了資金迴流與週期問題,各級為了甩掉自己手裡的庫存,總會盡可能的給到下級更低的折扣。因此,降價是傳統商業最原始的訴求。
再比如,做大的代理商會拿渠道來威脅廠家,你必須降低折扣(比如按3.5折供貨)我才繼續拿貨,而做得半死不活的代理商,你不給他降低折扣就馬上關門了。
這種邏輯傳導到產品的價格上就導致價格戰,有折有賣,不折不賣,你低我更低。
而廠家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在降低折扣的同時,抬高了產品的標價(吊牌價),但是標價遠遠高於成交價,因此整個市場完全陷入了沒有章法的局面,混亂不堪。最重要的是:品牌價值也開始貶值。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國內的品牌,諸如李寧、美特斯邦威等等好像一年四季都在打折……於是很多品牌積累多年的形象被“折扣”一招打敗。
這就是大批發時代的商品通路模式,已經瀕臨崩潰。
打響商業革命第一槍的就是電子商務,因為電商沒有渠道擠壓,實體店7折、8折可以出售的,它們能5折、6折就出售。
品牌商一看這樣下去就亂了,於是那些依靠實體店的品牌商,開始壓制電商的發展,堅決杜絕網銷。
然而此時商業的邏輯已經被網際網路改寫了,硬堵不如疏導,排擠不如利用。可惜很多品牌商都是被革命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的。
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在於:破除層層盤剝,消滅層層障礙。
未來的商品應該直接從品牌商手裡賣給消費者,然後從工廠到經銷商等各個環節再來分配自己的利潤,這裡沒有供貨價,也沒有供貨折扣,而是由品牌商根據庫存的倉位,統一制定零售成交價。
這就要求品牌商對終端零售必須有定價權、管理權,而以前的連鎖經營模式諸如:直營、加盟、託管、聯營,或者在此基礎上的改良模式:保毛利模式、反保底模式、成本+利潤模式,都做不到這一步。
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未來要實現同款同價,破除層層批發,就要做到直營店、加盟店和線上店的“三店合一”模式,而三店合一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將加盟店直營化?
加盟店直營的核心在於,將終端(實體)店的資產和跟品價值聯動起來。
其實在實體店經營過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零售流水的價值。
什麼是資產?能“確權”的部份才能稱得上資產。一個門店有什麼東西可以“確權”呢?首先,門店的所有權是房東的;門店的經營權是承租人的。此外,門店還有一項資產,是收益權。收益權就是一個門店的營業流水。
把門店的收益權變成資產的唯一路徑就是“資產證券化”。所謂門店收益權的資產證券化,就是把現有的門店收益權份額化以後,讓投資人投資,投資人只要參與門店的投資,就可以分取門店的收益權分配的部分收益,最典型的就是海瀾之家的模式。
因此,這就發揮了金融的槓桿作用,將實體店的收益權盤活。
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其它行業。未來,每一個行業都必須發揮金融的作用。因為金融的本質是信用,我們把信用價值利用出來之後,產品流通的速率就會大大提高。
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加盟店,我們只需利用加盟商上繳的保證金作為擔保,形成現金與債權的雙授信,實現加盟商第一家店投入後,就可以藉助銀行的迴圈授權獲得後續門店的投入資金。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解決產品本身的附加值問題,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以及電商所能解決的生產資金先回籠和使用者鎖定的問題。
這就是未來的商業通路,也可以成為零售業的四個現代化:
01 直營店資產證券化:將所有門店零售額進行資產打包後,透過各大交易平臺進行發售,實現投資份額的流轉交易;
02 加盟店金融化:利用擔保資金和債券的雙授信不斷往前開店。
03 產品差異化:利用文化與跨界的軟資產元素,解決產品同質化與文化附加值不足的問題,展開差異化競爭;
04 電商眾籌化:以電商平臺為眾籌路徑,可以在平臺充值消費,這就回籠了產品生產資金,並形成流量入口,還能在三至五年內有效的鎖定電商平臺的消費使用者。
那麼,如何佈局一個品牌的“商品通路”呢?
首先,將所有門店零售總額的50%進行打包銷售,一次性拿回投資款。
其次,利用手中的投資款和加盟店的擔保資金,將加盟店收歸成直營店,並反承包給加盟商,將所有門店直營化,稱為合作直營。
2017年將是整個實體店(終端)最苦難的一年,也是最適合抄底收購的時機,我們可以在此時完成終端店的佈局,同時為所有的單一門店配備網店、微店,進行三店合一的配套。
緊接著,每年可以打造些爆款,藉助於文化和影視的大宣傳視窗,透過明星的粉絲效應引導爆款的產生並增加產品的厚度。
這就使各終端門店和總公司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成為了“總公司——分公司”的關係,每個門店按照分公司的標準進行打造和財務處理,於是門店是大家一起合作的,管理機制完全按直營體系進行,品牌商統一定價、統一管理、統一調控貨品,然後與加盟商一同分享利潤。
此時商業的兩大致命問題“價格戰”和“庫存”也消失了。
1、庫存的消失。每家終端店根據銷售情況來配貨,貨物銷售情況每日透過雲倉儲系統自動記錄,總部根據月度或者年度的彙總資料及時進行商品生產配送,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終端庫存。
2、折扣的消失。不管是網店、實體店還是微店,都一個價,這就從源頭杜絕串貨行為,所有產品按以往銷售情況劃分為暢銷款,平銷款和滯銷款來處理,暢銷款按原價賣,平銷款按活動價賣,滯留款按處理價賣,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價格的公正合理。
這就是零售的四個現代化,也是未來的“商品通路”。是一種更加高效的管理和運營模式。這種模式把大家從鬆散的對接,變成一個緊密的銜接,反應會更快、摩擦會更少,協作更加高效。
從投入和產出比方面來講,四個現代化的結果如圖所示:
我們可以發現,未來公司做大的秘密只有一個,就是:平臺化。
平臺化的本質就是商業從“競爭”時代跨入到“大協作”時代。
因此,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有人悲觀,有人奮起。
悲觀的人認為中國開始做什麼都不賺錢,因為所有商業邏輯都被推倒。
奮起的人看到了商業重組的希望,認為中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從頭再做一遍!
所謂“無破則不立”,“危機”二字的真正含義是“危險+機會”。
商業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