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鑑說史
-
2 # alex747
如果不攻打荊州,至少有三個好處:1 張飛不會死,蜀中一批精銳年輕將領不會死。那麼劉備帶回的北方集團還是能控制局面。2 向孫權施加壓力最大程度減少荊州帶來的損失(比如割地賠款),畢竟劉備傾國來攻的壓力還是很大的。3 向蜀國軍民宣揚北伐光復漢室的政治正確性,更能匯聚人心,同仇敵愾。同時也能驅狼吞虎,讓東吳與魏國繼續纏鬥。
-
3 # 蚍蜉
夷陵之戰蜀漢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這動搖了人才的根基,然後又死了好幾萬少壯士兵,這動搖了蜀漢的國本,基本上宣告了蜀漢退出舞臺。如果沒有夷陵,或者說關羽沒有死,三國會更精彩。關羽的死,其實間接導致了三個國家的滅亡,劉備動搖根基,孫權失去援助,司馬懿看到了希望
-
4 # 歷史的陪伴者
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復仇,而是向曹魏發出猛烈的進攻,那麼三國史是否會改寫呢?
答案是:不能。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沒有實力吞併曹魏
雖然說劉備取得益州後實力大增,兵鋒正盛。但是,劉備的根基遠沒有北方的曹魏穩固,更沒有曹魏的實力雄厚。只不過劉備此時比赤壁之戰前的境況好了很多,既有根據地,又有足夠爭霸的地盤。為什麼劉備非要攻打東吳呢?劉備攻打東吳並非表面上看那麼簡單,因為他是政治家,他絕不會把兄弟情義放在政治利益之上。劉備攻打東吳,無疑是想主動打造兩王爭雄的局面,正如當年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局面,進而奪取天下。
然而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劉備不但打不過曹魏,也打不過東吳。夷陵之戰後,蜀漢早就沒有鼎盛時期的巔峰狀態,只好認清現實,與東吳結盟,形成三國鼎立之勢。連東吳都打不過,劉備更不可能打得過曹魏。因為曹魏在北方經營了幾十年,早就積累不可小覷的雄厚實力,在北方曹魏早已深得當地民心。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先拿東吳開刀的主要原因,只有吞併東吳才能與曹魏爭奪天下。但是,劉備連東吳都打不過,那就更別提打曹魏了。
第二、東吳不會坐視劉備吞併曹魏
退一萬說,就算劉備有實力去吞併曹魏,東吳也不會看劉備從容的去吞併曹魏。因為東吳非常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東吳坐視劉備任意謀取曹魏,那麼東吳也難道劉備滅國的結局。因此,東吳勢必會在劉備北伐曹魏準備得手之時在他背後捅上一刀,目的是阻止劉備統一天下的目的。如果在關鍵時刻,東吳斷了劉備的糧道,劉備是不可能吞併曹魏。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取得益州後,東吳急於奪取荊州的主要原因。因為劉備勢力的逐步擴大嚴重的威脅東吳的安全,如果東吳不奪取荊州,劉備將以泰山壓頂之勢討伐東吳,屆時東吳將會陷入險境之中。因此,奪取荊州成為東吳必須要做的事,否則東吳將會處於戰略劣勢的局面。當東吳謀取荊州之後,雖然劉備討伐東吳,但是東吳依然處於戰略優勢的格局,縱然不能奪取天下,自保足矣!可是,如果劉備北伐曹魏成功,那麼局面將會對東吳非常不利。因此,東吳絕對不允許劉備成功北伐曹魏,他們最希望劉備與曹魏是不勝不敗的相持局面,也好消耗他們兩家的實力,讓東吳立於不敗之地。後來,諸葛亮五次北伐佐證了這個觀點。
因此,即使劉備有心有力,東吳也不會坐視他吞併曹魏,更何況劉備還沒有吞併北方的曹魏政權。
-
5 #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0n1I
劉備稱帝后,勢力強大,自我感覺良好,象是天下捨我其誰,一付君臨天下的架勢。關羽大意丟荊卅,讓劉備出川征伐中原沒了出路,讓雄心勃勃的他備感壓力。只有奪回荊卅,才能出川取天下。替關羽報仇是幌孑,滅掉東吳才是真。這樣才能和強大的魏國對陣中原。如果直接和魏國開戰,簡直是不自量力,孔明北伐中原失敗就是例子。再加上個東吳如果在背後桶刀子,那就麻煩了。先滅東吳,有了地盤和勢力,與魏爭天下還是有希望的。劉備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6 # 左將軍
假如劉備不為關羽復仇,放棄伐吳而選擇伐魏的話,歷史肯定會改寫。
因為這樣一來,夷陵之戰、永安託孤這些事件就不會發生。或許這段歷史會變成隴西之戰和漢中託孤。
歷史這條流水線稍有一個細節改動,後續可能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至於大方向是否會變,比如蜀漢是否會統一之類的變動就不好說了,只能說可能性還是有的。
畢竟歷史上不少高人對劉備的伐吳舉動持批評態度,對趙雲提出的伐吳諫言多有讚譽。
我們今天就著重這個方面進行探討:若劉備放棄伐吳而選擇伐魏能否改版蜀漢命運。
張溥、陳允錫、魏裔介等人皆認為如果放棄伐吳而攻取關中,復興漢室是有機會的。
這個戰機在哪兒呢?
首先在於持正道、聚人心,劉蜀集團本就是高舉的復興大旗,北上伐魏是為正道,此舉得人心。
再一個就曹操剛死,曹魏正處於一個政權交替的階段。
注意:武、文二帝的政權交替不同於文、明二帝。
曹操時期施行的是法制,大力打壓士族階級;曹丕是大力讓利於士族以獲得其支援;曹睿時期則是延續曹丕的政策。
看得出來,前者的政權交替要難於後者,蜀漢北伐也更有機會。
況且此時的蜀漢雖丟失了荊州,但益州軍隊都實力還在,傾其所有,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但是,如果劉備真的放棄了伐吳而選擇伐魏的話,他又將面臨一個更加嚴重的內部政治問題。
蜀漢內部是由多個地方政治派系組成,其中益州、東州兩大政治派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他們要做的是阻止劉備發動戰爭,阻止不了也沒辦法,反正不管打哪裡,他們都得出錢出力。
荊州政治派系是劉備的嫡系,劉備能夠鹹魚翻身全靠他們,這批人都觀點,劉備是需要注意的。也恰恰就是這批人是主張奪回荊州的,這是有根據的推敲。畢竟荊州對他們都意義不同,那不僅是戰略要地,更是他們的家鄉,他們都朋友、親人,甚至父母、祖墳都在那裡。
即便劉備清楚聯吳伐魏的重要性,他也不得不考慮荊州政治派系的態度。
所以劉備發動對吳戰爭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目的,其次才是軍事目的。
從軍事而言,伐魏是正確的。
從政治而言,伐吳是正確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伐吳,比較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只有把內部政治問題解決了,才能更好的解決外部軍事問題。
曹操夠厲害了吧,就是因為內部問題不斷、後院狼煙不止,所以他在統一北方後再難有突破性的軍事成就。
內部的政治矛盾沒有得到解決,縱使戰機再好,劉備也難以在軍事上取得勝利。
軍事上不能取得勝利,又何來大方向的改變歷史?也正如開頭所說,頂多改變一下交戰物件、交戰地點,以及託孤的地點罷了。
當然,也不能把話說死了,畢竟,一切皆有可能。
回覆列表
如果劉備可以聽從謀士的建議不替關羽報仇,全力攻打曹魏,歷史會不會改寫,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結果就是劉備可能不會被東吳火燒連營。劉備的實力會大增,但是對歷史也改變不了什麼大的結局,三國曆史還會歸晉。
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的聲望雖然極高,但是蜀國的軍事實力差一點,當時如果要統一天下需要荊州,但是劉備已經失去了荊州,所以劉備已經缺乏掉了地利。
反過來說劉備如果不伐吳替關羽報仇,想當初桃園三結義的兄弟,劉備如果不報仇的話,同樣蜀國的將士會認為劉備不講義氣而丟了士氣,劉備如果繼續實行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話,可能蜀國的國力會大增,但是蜀國的實力還是難以和曹魏抗衡,事實證明劉備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所以即便不給關羽報仇歷史也不會改寫。
統一天下的條件是天時地利人和,關羽被殺,張飛被部下殺害,可以說就是為了伐吳,劉備手下損失了好幾員大將,雖然說也有其他的將領,但是失去的幾乎都是整個蜀國的中流砥柱,他們死了對於劉備集團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