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裡文官評價最高的,當屬張居正。有一種說法是,張居正為明朝續命五十年。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自幼聰慧,被人稱為張神童,他十三歲時就考上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自然而然進入官場。從翰林院編修到左待郎,再到吏部尚書,成功擠身明朝權力核心。官居當朝首輔,權傾朝野。死後卻被抄家清算,子女流放。
張居正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直觀的認識。作為知識分子特有的崇高理想和責任感,讓他無法袖手旁觀,於是他操持著“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的理念,
著手國防鞏固;整頓吏治;改善財政;賦稅改革;清丈土地,改革稅收。挽起袖子對大明王朝動起了手術刀。
短短十年間,帝國國庫充盈,白銀儲備超過1250萬兩,一掃明帝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徹底實現大明中興,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功績,萬曆皇帝說他:先生之忠,上薄雲天。
皇太后說他:沒有張先生,就沒有我們母子。明朝官員評價說:“張先生身負不世之才, 是明朝的大救星。”
為了王朝大業,張居正對小皇帝嚴厲督促,小皇帝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張居正對萬曆皇帝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會大聲呵斥,有一次,萬曆皇帝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讀作“背”,當時萬曆沒當回事,結果張居正在一旁怒吼,“當作勃字!”
聲音太大,嚇得神宗驚惶失措,從此給小皇帝內心留下了陰影。不僅學習上,在皇帝的用度上,張居正也是嚴格要求和控制:萬曆皇帝的一些計劃,如修宮殿,裁新衣等等。張居正會本著能省則省的態度否決,甚至連皇宮的夜晚照明費用都被減免。
但是張居正在對皇帝嚴格要求勤儉節約的時候,自己的生活卻非常非常的奢華,他非常愛美女,出行動輒乘坐32人抬的大轎,飲食上非常挑剔,一般的菜品看不上眼,一頓飯有100道菜,還感嘆無菜可吃,無法下箸。
但是客觀地說,張居正身處那樣的高位,生活豪華也是正常的。但這卻讓後來抄家發現他有鉅額財富的從小就被教導要節儉的萬曆皇帝三觀受到顛覆性的暴擊。
為了改革大業,張居正已經身心俱疲,萬曆八年,一向無所顧忌的鐵腕人物張居正突然提出正式退休的請求,當改革成功之後,張居正希望自己和家人有個好的結果。
如今小皇帝已經成人,張居正覺得自己該離開了,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與皇帝產生矛盾。然而,在皇太后的反對下,張居正未能如願。
他有意識地讓皇帝親手處理一些政務,以展示皇帝獨立行事的能力,然而萬曆皇帝仍覺得自己被籠罩在張居正的權勢當中。這對張居正非常不利。
1582年即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 ,五十八歲的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為之輟朝數日,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蔭一子為尚寶司丞。
然而在張居正死後,他輔政期間釀成的怨恨之情,也開始慢慢地宣洩出來。皇帝在感恩之餘,怨積之情也在尋找宣洩的通道,從小生活在張居正的嚴格要求和陰影下的他,終於可以大權獨攬,便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
萬曆皇帝釋出詔書,說張居正在清查土地期間,有很多不法行為,登記造冊的資料不準確,朕要給天下百姓一個交待。
而受張居正改革,利益受到影響的各路權貴與官員頓時心領神會,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貪贓枉法、中飽私囊,是惡棍、人渣、獨夫民賊。
1584年,即萬曆十二年,湖廣荊州府的遼王府次妃王氏,聲稱張居正生前曾搶奪了遼王府的產業。萬曆皇帝,派宦官張誠及侍郎丘橓,前往荊州查抄張府。
查抄中,張居正長子張敬修抵刑不過,以自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抗議。張居正的弟弟被髮配充軍、次子張嗣修及三子張懋修被髮配至苦寒之地。
為了防止張居正的家人轉移財產和逃脫,萬曆下令將張居正家人囚禁於府邸,等後來再開啟大門時,已有十七人被活活餓死,其中還有三名嬰兒。
萬曆皇帝瘋狂清算張居正,綜上所述,可總結為:
一,萬曆皇帝有成長的陰影,實際上萬歷皇帝一直是一個小皇帝,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張居正一直是首輔。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管不住他,她就經常嚇唬萬曆皇帝,”張居正來了,你要不是聽,我立馬讓張居正來懲罰你“ 。而張居正,跪在地上,喋喋不休地勸說小皇帝,一定要認真讀書,將來做一個好皇帝。
這樣的事情,使得萬曆皇帝從心眼裡厭惡張居正,這樣的成長陰影,影響了萬曆皇帝的一生。
二,其實是別人推著萬曆皇帝在那樣做,明朝的黨爭是非常激烈的,張居正當了首輔,必然打擊了很多人,張居正去世後,這些人想要上位,必然要打擊張居正。
三,張居正為了改革大業,得罪了太多的權勢,損害了很大一部份權貴的利益,他為了改革成功,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掌管的內閣上,削弱了權貴的權力,得罪了不少人。
明朝內閣的權力在張居正的時代,達到了一個巔峰。而這種權力的增大,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張居正在萬曆新政改革的時候,設立了考成法,之前的官員是有考核機制的,不過這個考核的評卷標準是掌握在吏部的手中。
而現在內閣制定了考成法,評判標準就掌握在內閣手中了。相當於是剝奪了吏部的權力;在兵制上的一些改革,間接的也削弱了兵部的權力;
稅制的改革,一條鞭法,之前掌管稅制的部門是由戶部掌管,現在這些評判標準都掌握在張居正手裡。
朝中官員對他有畏懼之心。萬曆三年,遼東的巡查御史劉臺,上了一份參奏張居正的奏疏,列舉張居正十大罪狀,其中有兩條,說得比較直接:擅作威福,滅祖宗法。
當年朱元璋最早取消丞相,就是因為相權威脅到了皇權,所以朱元璋撤掉了丞相的職位,以叛亂之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後來明朝的皇帝又設立了內閣,目的是為了讓內閣議政,而不是為了讓內閣掌權。
但是,客觀地說,張居正為了改革,他必須加大整個機構的權力,否則他沒有辦法把他的改革得以實施,得以推廣。任何改革都會有犧牲,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四, 對萬曆皇帝來說,清算張居正,正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在政治上打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萬曆皇帝要破壞張居正的形象,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他要讓天下人都感到,他們所得到的幸福,都是皇帝賜予的,而不是某個大臣給予的。萬曆皇帝想透過破壞張居正的形象,讓天下人明白,萬曆皇帝能夠有今天,不是張居正給予的,而是他自己本來就有的。
普天之下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幸福,都是萬曆皇帝給的,而不是張居正給的。或者說,這就是萬曆皇帝打擊張居正的陰暗的心理表現。
雖然底層民眾對張居正是感恩戴德,但這些人保護不了張居正。
一代名臣張居正,後人對他的評價,有好有壞。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還有人說:“張居正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番外:
後來接任的大學士們,都以張居正為戒,一味軟熟,萬曆皇帝(明神宗)在短暫的勤政之後,開始了明代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怠政,二十年不上朝。於是,綱紀廢馳,百弊叢生。
當年因彈劾張居正被打得半殘的鄒元標,當時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張居正死後,鄒元標兩次擔任要職,然而當他看到吏治敗壞,國運衰微時,不由得回想起張居正改革時的生機勃勃,於是提議為張居正平反。
他說,張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著名的清官海瑞則給了張居正八個字的評語:“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當明王朝國將不國的時候,萬曆皇帝的後人明熹宗想起了昔日的功臣張居正,給張居正和他的家人平反,以勉勵臣民,力挽狂瀾。
可惜已為時已晚,明王朝在耀眼的暮光之後,沿著衰亡的軌跡一路下滑,直到滅亡。
明史裡文官評價最高的,當屬張居正。有一種說法是,張居正為明朝續命五十年。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自幼聰慧,被人稱為張神童,他十三歲時就考上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自然而然進入官場。從翰林院編修到左待郎,再到吏部尚書,成功擠身明朝權力核心。官居當朝首輔,權傾朝野。死後卻被抄家清算,子女流放。
張居正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直觀的認識。作為知識分子特有的崇高理想和責任感,讓他無法袖手旁觀,於是他操持著“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的理念,
著手國防鞏固;整頓吏治;改善財政;賦稅改革;清丈土地,改革稅收。挽起袖子對大明王朝動起了手術刀。
短短十年間,帝國國庫充盈,白銀儲備超過1250萬兩,一掃明帝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徹底實現大明中興,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功績,萬曆皇帝說他:先生之忠,上薄雲天。
皇太后說他:沒有張先生,就沒有我們母子。明朝官員評價說:“張先生身負不世之才, 是明朝的大救星。”
為了王朝大業,張居正對小皇帝嚴厲督促,小皇帝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張居正對萬曆皇帝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會大聲呵斥,有一次,萬曆皇帝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讀作“背”,當時萬曆沒當回事,結果張居正在一旁怒吼,“當作勃字!”
聲音太大,嚇得神宗驚惶失措,從此給小皇帝內心留下了陰影。不僅學習上,在皇帝的用度上,張居正也是嚴格要求和控制:萬曆皇帝的一些計劃,如修宮殿,裁新衣等等。張居正會本著能省則省的態度否決,甚至連皇宮的夜晚照明費用都被減免。
但是張居正在對皇帝嚴格要求勤儉節約的時候,自己的生活卻非常非常的奢華,他非常愛美女,出行動輒乘坐32人抬的大轎,飲食上非常挑剔,一般的菜品看不上眼,一頓飯有100道菜,還感嘆無菜可吃,無法下箸。
但是客觀地說,張居正身處那樣的高位,生活豪華也是正常的。但這卻讓後來抄家發現他有鉅額財富的從小就被教導要節儉的萬曆皇帝三觀受到顛覆性的暴擊。
為了改革大業,張居正已經身心俱疲,萬曆八年,一向無所顧忌的鐵腕人物張居正突然提出正式退休的請求,當改革成功之後,張居正希望自己和家人有個好的結果。
如今小皇帝已經成人,張居正覺得自己該離開了,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與皇帝產生矛盾。然而,在皇太后的反對下,張居正未能如願。
他有意識地讓皇帝親手處理一些政務,以展示皇帝獨立行事的能力,然而萬曆皇帝仍覺得自己被籠罩在張居正的權勢當中。這對張居正非常不利。
1582年即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 ,五十八歲的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為之輟朝數日,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蔭一子為尚寶司丞。
然而在張居正死後,他輔政期間釀成的怨恨之情,也開始慢慢地宣洩出來。皇帝在感恩之餘,怨積之情也在尋找宣洩的通道,從小生活在張居正的嚴格要求和陰影下的他,終於可以大權獨攬,便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
萬曆皇帝釋出詔書,說張居正在清查土地期間,有很多不法行為,登記造冊的資料不準確,朕要給天下百姓一個交待。
而受張居正改革,利益受到影響的各路權貴與官員頓時心領神會,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貪贓枉法、中飽私囊,是惡棍、人渣、獨夫民賊。
1584年,即萬曆十二年,湖廣荊州府的遼王府次妃王氏,聲稱張居正生前曾搶奪了遼王府的產業。萬曆皇帝,派宦官張誠及侍郎丘橓,前往荊州查抄張府。
查抄中,張居正長子張敬修抵刑不過,以自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抗議。張居正的弟弟被髮配充軍、次子張嗣修及三子張懋修被髮配至苦寒之地。
為了防止張居正的家人轉移財產和逃脫,萬曆下令將張居正家人囚禁於府邸,等後來再開啟大門時,已有十七人被活活餓死,其中還有三名嬰兒。
萬曆皇帝瘋狂清算張居正,綜上所述,可總結為:
一,萬曆皇帝有成長的陰影,實際上萬歷皇帝一直是一個小皇帝,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張居正一直是首輔。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管不住他,她就經常嚇唬萬曆皇帝,”張居正來了,你要不是聽,我立馬讓張居正來懲罰你“ 。而張居正,跪在地上,喋喋不休地勸說小皇帝,一定要認真讀書,將來做一個好皇帝。
這樣的事情,使得萬曆皇帝從心眼裡厭惡張居正,這樣的成長陰影,影響了萬曆皇帝的一生。
二,其實是別人推著萬曆皇帝在那樣做,明朝的黨爭是非常激烈的,張居正當了首輔,必然打擊了很多人,張居正去世後,這些人想要上位,必然要打擊張居正。
三,張居正為了改革大業,得罪了太多的權勢,損害了很大一部份權貴的利益,他為了改革成功,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掌管的內閣上,削弱了權貴的權力,得罪了不少人。
明朝內閣的權力在張居正的時代,達到了一個巔峰。而這種權力的增大,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張居正在萬曆新政改革的時候,設立了考成法,之前的官員是有考核機制的,不過這個考核的評卷標準是掌握在吏部的手中。
而現在內閣制定了考成法,評判標準就掌握在內閣手中了。相當於是剝奪了吏部的權力;在兵制上的一些改革,間接的也削弱了兵部的權力;
稅制的改革,一條鞭法,之前掌管稅制的部門是由戶部掌管,現在這些評判標準都掌握在張居正手裡。
朝中官員對他有畏懼之心。萬曆三年,遼東的巡查御史劉臺,上了一份參奏張居正的奏疏,列舉張居正十大罪狀,其中有兩條,說得比較直接:擅作威福,滅祖宗法。
當年朱元璋最早取消丞相,就是因為相權威脅到了皇權,所以朱元璋撤掉了丞相的職位,以叛亂之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後來明朝的皇帝又設立了內閣,目的是為了讓內閣議政,而不是為了讓內閣掌權。
但是,客觀地說,張居正為了改革,他必須加大整個機構的權力,否則他沒有辦法把他的改革得以實施,得以推廣。任何改革都會有犧牲,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四, 對萬曆皇帝來說,清算張居正,正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在政治上打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萬曆皇帝要破壞張居正的形象,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他要讓天下人都感到,他們所得到的幸福,都是皇帝賜予的,而不是某個大臣給予的。萬曆皇帝想透過破壞張居正的形象,讓天下人明白,萬曆皇帝能夠有今天,不是張居正給予的,而是他自己本來就有的。
普天之下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幸福,都是萬曆皇帝給的,而不是張居正給的。或者說,這就是萬曆皇帝打擊張居正的陰暗的心理表現。
雖然底層民眾對張居正是感恩戴德,但這些人保護不了張居正。
一代名臣張居正,後人對他的評價,有好有壞。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還有人說:“張居正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番外:
後來接任的大學士們,都以張居正為戒,一味軟熟,萬曆皇帝(明神宗)在短暫的勤政之後,開始了明代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怠政,二十年不上朝。於是,綱紀廢馳,百弊叢生。
當年因彈劾張居正被打得半殘的鄒元標,當時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張居正死後,鄒元標兩次擔任要職,然而當他看到吏治敗壞,國運衰微時,不由得回想起張居正改革時的生機勃勃,於是提議為張居正平反。
他說,張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著名的清官海瑞則給了張居正八個字的評語:“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當明王朝國將不國的時候,萬曆皇帝的後人明熹宗想起了昔日的功臣張居正,給張居正和他的家人平反,以勉勵臣民,力挽狂瀾。
可惜已為時已晚,明王朝在耀眼的暮光之後,沿著衰亡的軌跡一路下滑,直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