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躍幕

    中國電影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中堅力量”體量的影片能夠保持穩定。

    一年50部票房過億的中中國產影片。

    前段時間,《“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正式釋出,其中關於電影質量和產量的部分,一個要求在於每年重點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過億元中中國產影片達到50部左右。

    乍一看,一年50部票房過億的中中國產影片看似是一個比較宏大的“目標”。但實際上,疫情之前電影市場基本上已經接近了這一目標。這兩年疫情的確對電影市場形成了比較大的衝擊,但也能說明整個市場恢復到一個常態發展之後依然有能力完成。

    不過相比一年50部票房過億的中中國產片,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此前擔當“中堅力量”的1到5億體量影片的數量下降。但實際上,1到5億體量的影片佔據過億影片總數的六成以上。所以,整個市場未來的發展實際上要關注的就是這一體量段影片的發展。

    1

    目標實際可以更大膽

    目標實際上可以更大。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破億影片就達到了69部。在2017年的時候達到頂峰,破億影片數量達到了91部。其中,華語影片的數量2014年就達到了40部,2017年達到頂峰,破億的華語影片數量達到了50部。

    由於2020年的疫情導致這兩年票房破億的影片數量出現了大幅度縮減,但即便如此今年票房破億的華語電影也有32部,破億如今在電影市場的難度理論上有所降低。

    一方面,雖然疫情之後觀影人次下滑的趨勢明顯,但是票價的逐年上漲其實給予了單片“票房彌補”。2021年,《貓和老鼠》的綜合票房成績為1.04億,觀影人次為304.2萬。而2017年,1億票房的《岡仁波齊》觀影人次為304.7萬。前者比後者票房多出400萬,但觀影人次要少5000人。

    這兩年票價持續上漲一直是產業關注的一個熱點,尤其是熱門檔期票價過高引發了持續的關注。但從市場整體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觀影人次增速下降但票價上漲基本上是一個必經階段。疫情之前,北美電影市場長達多年票房增速停滯的背後實際上同樣是觀影人次的下降和票價的持續上漲。

    另一方面,檔期紅利充分被挖掘,這同樣可以幫助影片票房順利破億。例如春節和國慶兩大“超級檔期”,一共貢獻了兩部50億+、一部40億+外加兩部10億+的單片。超級檔期對於頭部大片的助力非常明顯,但在春節檔除了3部10億以上的單片外,還有4部票房破億的影片,基本上能夠獲得有效排片佔比的影片都能夠在票房成績上順利破億。

    但今年除了春節和國慶兩大超級檔期,清明檔和五一檔加起來貢獻了7部票房破億的影片,其中有3部在7.5億票房以上。在傳統的檔期劃分裡,清明和五一這類二線檔期發揮並不穩定。但一旦有優質內容“抱團”吸引觀眾入場,檔期的票房潛力依舊是可觀的。

    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破600億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所呈現出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頭部化”。但想要讓整個市場實現二級爆發,關鍵在於壯大“腰部”,也就是破億影片數量的規模應該進一步擴大。

    2

    中間力量缺失需要得到解決

    1-5億體量影片數量下滑引發擔憂。

    在所有破億影片裡,在1-5億體量區間的影片每年要佔到六成以上。但2020年和2021年破億影片裡1-5億體量影片數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市場淡市延長,非檔期想要獲得高票房的難度增加;二是今年暑期檔的意外“斷檔”,因為疫情和其他自然災害導致暑期檔被“放棄”,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較大。

    今年,破億影片的整體數量已經退回到8年前的水平。截止到11月13日,2021年破億影片數量為48部,2020年由於7月份影院才重啟,所以全年破億影片數量只有27部。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破億影片數量為59部,在僅剩兩個月的情況下,今年想要產出11部票房破億的影片看上去也比較困難。

    當然,這兩年都因為疫情衝擊導致電影市場並不在一個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但是這兩年電影市場真正的問題在於頭部化過於明顯,市場兩級分化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失衡的狀態。首先根據燈塔專業版的資料報告顯示,今年院線電影的影片數量會創下新高,言下之意在於影片數量並不少;

    其次,今年綜合票房在10億以上的華語電影達到了8部,和2018年相當,僅次於2019年的12部。而且今年一年產出了2部票房50億+的單片,年度票房前三甲的“門檻”達到了45億,頭部在市場依舊有著巨大的紅利。

    綜合來看就是影片數量增多,頭部增多,但破億影片數量減少,1-5億的“主力體量”減少,這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票房兩級分化。

    疫情長達近兩年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在供給端反應比較強烈,一是市場表現毫無疑問無法和疫情前相提並論,所以大盤規模整體降低就導致市場流通資金減少;二是在防疫和自身流通資金減少的雙重影響下,市場開機專案數量也出現了縮減。這就導致了整個市場的“片荒”效應加劇,尤其是淡市能夠向市場供給的內容非常稀缺,一些“倉庫片”在這兩年入市,但實際上能夠吸引市場受眾的可能性極低。

    淡市新片數量少且整體質量不高、疫情等客觀因素導致營業影院數量減少,多重因素就造成了淡市單日票房持續下探。例如11月8日到10日,電影市場單日票房已經下探到2000萬左右的票房成績,這無疑對淡市上映的影片造成巨大的衝擊。長此以往,勢必會讓影片定檔更加謹慎,熱門檔期扎堆會更加嚴重,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但一旦在熱門檔期缺乏競爭優勢,又會迅速掉隊,從而票房成績依舊不理想。

    如果整個市場缺乏1-5億體量的“中堅力量”做支撐,整個市場就勢必會更畸形,這對於電影市場的損失實際上是非常大的。

    3

    票房佔比反成難題

    進口片的“反向需求”。

    中國電影市場真正進入到高速增長,引進片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16年和2017年,引進片和中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一度能夠持平。市場將近一半票房被引進片瓜分,也一度引發產業的焦慮。而隨後隨著整個產業進入到一個理想的發展階段,中中國產片也透過自身質量的提升獲得了觀眾的支援。

    在2018年和2019年,中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分別佔到了63.1%和62%。無論是暑期檔的“中中國產片保護月”還是國慶檔和春節檔這樣的超級檔期,都對中中國產片有著一定的保護。所以在四大檔期之外,進口片在國內的上映多少承載著調節市場的作用。

    但因為疫情導致海外電影市場也收到了巨大的衝擊,這就導致引進片在內容供給上出現了嚴重的混亂。2020年,中中國產片的票房佔比達到了80.5%,今年截至目前達到了78%。但整個市場目前的疲軟,單靠中中國產片“救市”是不現實的。

    但引進片的問題目前已經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死結”,因為海外電影產業想要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可能需要的週期要遠比國內電影產業更長。

    所以在十四五期間,“中中國產影片年度票房佔比保持在55%以上”這個上很容易達成,但如何維持在55%左右就異常困難。這也決定著國內電影市場能否迅速恢復的關鍵所在,倘若引進片的年度票房佔比持續低於30%,單靠中中國產影片拖動整個電影市場前行就非常沉重。

    畢竟到2025年,銀幕總數的目標是超過10萬塊。截止到今年的9月底,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院共有14235家,銀幕總數正式突破了8萬塊。但是因為疫情的實際影響以及市場冷熱不均的極端化,導致影院的生意並不好做。

    因為14235家影院和8萬塊銀幕中,縣級城市和鄉鎮影院加起來佔比分別為64%和51%。但票價持續上漲,市場供給不足,必然會對整個市場的票房產出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總票房為348.72億,但是平均每塊銀幕產出票房為43.2萬元。2019年,平均每塊銀幕產出的票房為91.9萬元,也就是說單銀幕票房產出下降了一半還多。

    影院生意的持續艱難,引進片無論是數量還是票房佔比的極端縮減,這都造成了整個市場的困難。

    十四五對於電影產業的規劃的確讓整個產業的未來可期,但是就目前而言,真正影響整個產業迅速恢復的難題似乎需要先被正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17歲,假如現在我去參加自考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