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日本海軍在珍珠港一役成功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解除了日本的心腹之患,自此日軍高層也能專注於南方的作戰計劃。但鮮為人知的是,日軍打響太平洋戰爭第一槍的地方並非珍珠港,而是在馬來半島。

    太平洋戰爭第一槍

    日軍的“南進”計劃中,海軍和陸軍分別擔任著偷襲珍珠港和突襲東南亞的任務,兩者同時進行。

    在南洋作戰的日軍要面對他們的主要對手美軍,而戰場就在菲律賓。菲律賓群島西濱南海,東臨太平洋。與夏威夷相同的是,戰爭爆發時,菲律賓也在美國的掌控之下。不過前者屬於美國領土,後者則是美國的一個自制邦。自1935年3月24日菲律賓自治邦建立以來,由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當選總統,擁有自己的軍隊,比起美軍軍事統治時期已相對獨立很多。但處於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依然被作為美軍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戰略支點而存在。與夏威夷比起來,菲律賓在地理上更接近日本本土,這裡駐紮有相當數量的美軍陸軍、海軍以及航空隊,一旦爆發戰爭,美軍可以利用他們抵擋日本的擴張,若戰事順利,菲律賓還能作為進擊日本本土的跳板。

    1941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總統羅斯福任命為美國遠東陸軍司令,指揮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陸軍以及菲律賓陸軍。他的到來也讓戰爭部擴大了對菲律賓的軍事投入,讓人們相信,這個超過7000個島嶼、資源匱乏、易攻難守的地方並沒有被拋棄。

    1941年12月22日,在菲律賓馬尼拉,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將一枚獎章授予傑出的菲律賓飛行員維拉莫,表彰他在空戰中抗擊日軍的英勇行為

    “第二個珍珠港”

    對於日軍而言,菲律賓是一個對日本直接構成威脅的地方,也是其奪取東南亞資源的絆腳石,非拿下不可。但日本對菲律賓的進攻又與偷襲珍珠港和馬來半島不同,他們採用了傳統的轟炸方式,不過當時日本海軍主要的航空力量都已投入珍珠港作戰,如果還要進行菲律賓空襲,飛行員恐怕會疲於應付。沒想到日軍竟出爐了一個幾乎讓當時所有國家都沒想到的大膽計劃——戰機直接從臺灣南部機場起飛,穿越800公里跨洋襲擊。限於當時戰鬥機續航能力,這種遠距離作戰幾乎不在考慮範圍。

    當然,對於擁有“空中堡壘”B—17轟炸機的美軍來說,這種跨洋攻擊並不困難,事實上美軍也的確曾有這樣的方案。12月8日凌晨5時,菲律賓的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接到珍珠港遇襲的訊息,駐菲律賓的遠東航空隊司令劉易斯·海德·布里爾頓立即提出派遣一架B—17轟炸機襲擊日本在臺灣的基地,但這個方案並未得到麥克阿瑟的批准。而在幾個小時前,菲律賓南部的達沃市已遭到從“龍驤”號航母上起飛的日機襲擊,不過因為當天臺灣大霧,自臺灣南部起飛的主力部隊直到上午8時45分才全部升空。

    這次針對菲律賓的轟炸,日軍一共出動了108架陸上攻擊機和84架零式戰鬥機。9時30分,菲律賓呂宋島西部的碧瑤市和呂宋島東北部土格加勞市先後遭到日機襲擊。但真正給駐菲美軍造成致命打擊的是中午12時35分,日機對美軍在菲律賓的主要基地伊巴進行狂轟濫炸,守軍傷亡慘重,他們之所以沒有做好充足的防備,是因為壓根不相信日本人的飛機會跨洋遠征,可以說這次空襲中日本新型的零式戰機的表現完全超出了當時盟軍的想象。

    12時44分,由須田佳三中佐和入佐俊甲少佐指揮的53架陸上攻擊機與橫山保大尉指揮的50架零式戰鬥機進入克拉克機場上空,對機場發起轟炸攻擊。這次襲擊給美軍造成巨大損失,根據日軍戰報,一共有25架美軍飛機被擊毀,49架被燒傷或重創。美軍方面公佈的損失則是12架B—17被燒燬,5架被重創,另有30架P—40受到重創。雖然雙方戰果有一些偏差,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美軍在菲律賓的航空力量遭遇了一次嚴重打擊。但這還不是終結,12月10日的大空襲中,美軍有43架戰機在空中被日機擊落,61架在地面被炸燬,美軍自發展航空力量以來,這樣的滅頂之災史無前例。

    更糟糕的是,在蘇比克軍港停泊的戰艦、海軍兵器工廠都被炸得面目全非,火焰引起的滾滾黑煙直接飄到馬尼拉市內。到了13日,美軍已經沒有任何空中力量對進犯的日軍機群進行反擊,菲律賓儼然成了“第二個珍珠港”。

    1942年12月12日,被日軍轟炸後的菲律賓,美軍防禦設施正在燃燒,硝煙瀰漫

    其實菲律賓面對的局勢比珍珠港更兇險,因為早在12月10日,日軍第14軍司令官本間雅晴就在呂宋島的維甘和阿帕裡發起了第一輪地面進攻。10日拂曉,日本海軍阿帕裡第1突擊隊在阿帕裡海岸登陸,雖然風高浪急,但他們並沒有遭遇抵抗。12月12日,日軍第16師團的約2500人在木村直樹率領下,在呂宋島東南岸的黎牙實比登陸。登陸後的日軍一路勢如破竹,於20日成功佔領了沃達市。當天下午,日本陸軍在沃達機場搭建了水上飛機基地,這裡也成了日軍進一步南進的重要據點,他們可以從這個基地起飛,對呂宋島南部的目標實行低空轟炸。對於麥克阿瑟來說,菲律賓的局勢已岌岌可危,它幾乎已被隔離,任何來自夏威夷或美國西海岸的援軍都將受到日本軍隊海空力量的阻擊。

    1941年12月,日本陸軍第14軍司令官本間雅晴(左)在菲律賓登陸

    馬尼拉淪陷

    對於英美盟軍而言,1941年的聖誕節無比黑暗:駐防在馬來半島的英軍在山下奉文騎著腳踏車的“銀輪部隊”突襲下一潰千里、杯弓蛇影;香港的英國軍隊再也無法抵擋日軍第23軍的攻勢,這個聖誕之夜,港督楊慕琦向日軍司令酒井隆投降;太平洋威克島上的美國守軍在兩天前就全部淪為日軍俘虜。菲律賓戰場的情況也糟糕至極,隨著登陸林加延灣的日軍越來越多,倔強的麥克阿瑟終於在平安夜這天啟動退守巴丹的計劃,這也意味著美軍將放棄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12月26日,聖誕節剛過完,麥克阿瑟便宣佈馬尼拉成為“不設防的城市”,指揮總部和菲律賓政府則遷往科雷希多島,美菲聯軍大規模撤退行動展開。

    撤退計劃啟動後,越來越多的美菲部隊踏上前往巴丹之路,其中還包括不少不願意被日軍統治的平民。但如何防止日軍圍追堵截成了撤退行動中最大的難題。12月22日至28日,在林加延灣登陸的日本士兵已達到43110人,而此時美菲聯軍雖然多達12萬人,但包括了很多臨時動員的壯丁,缺乏經驗,戰力低下,完全不具備抵擋日軍進攻的實力。撤退中麥克阿瑟需要保障通往馬尼拉和其他地區的道路通暢,以便物資與部隊順利撤至巴丹半島。

    這個任務交給了喬納森·溫萊特少將。這位職業騎兵出身的將軍戰前也擔任過菲律賓陸軍師的指揮官,戰爭爆發時整個北呂宋部隊以及馬尼拉以北地區安全都由他負責。計劃啟動從12月24日到12月31日,溫萊特少將以菲律賓陸軍3個師、兩個坦克營為基礎,成功拖住了日軍第48師團的進擊,掩護了大部隊向巴丹撤退。12月31日,麥克阿瑟下令部隊全部撤出馬尼拉。美軍這一舉動立刻讓本間雅晴警覺,首先他必須完成佔領馬尼拉的既定目標,但又不能任由美軍退守巴丹,因為只要那裡還沒被奪取,就不能算攻克菲律賓。

    1941年12月30日,正在菲律賓呂宋島上向馬尼拉行進的日本陸軍。幾天前,美軍已宣佈馬尼拉成為“不設防的城市”,隨著麥克阿瑟撤出馬尼拉,1942年1月2日,日軍輕取馬尼拉

    為了阻止美軍撤退行動,本間派遣戰車第7聯隊進行圍追,企圖切斷美菲聯軍到達卡倫皮特橋的通道。如果這一目的達到,那麼美菲聯軍就很難從馬尼拉成功撤退到巴丹,隨後圍追的日軍就能將其各個擊破。所幸在1941年的最後一天,當日軍戰車進抵巴利瓦格時,遭到菲律賓陸軍第71師和第91師所部的伏擊,美軍的M3斯圖亞特坦克和炮兵對進犯的日軍戰車一頓窮追猛打,成功擊毀8輛日軍坦克,自身無一傷亡。這次激戰成功掩護了美菲聯軍的撤退,到1942年元旦,最後一批南呂宋部隊穿過卡倫皮特大橋,所有部隊成功撤出。

    1942年1月2日,日軍輕而易舉進入了馬尼拉。按照大本營給本間雅晴的解釋,此時菲律賓戰役的主要目標已經完成。從林加延灣登陸以來,麥克阿瑟已經損失了約13000名士兵,飛機、艦艇更遭到毀滅性打擊,而日軍僅有2000人傷亡,至少在目前看來,本間在菲律賓的作戰都稱得上一路平推,勢如破竹。但現在新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美菲聯軍成功撤入巴丹半島,如今島上大約有美軍1.5萬人和菲律賓軍6.5萬人,而且為了抵禦日軍進犯,他們還設定了兩道防線,其中第一道“阿布凱防線”從巴丹半島北部的納蒂布山一直延伸到東安的阿布凱鎮,由喬治·帕卡少將指揮部署2.5萬人的兵力佈防,對日軍嚴陣以待。

    1942年1月,日軍佔領馬尼拉後,為慶祝第一階段攻勢的勝利,在馬尼拉市舉行了勝利大遊行。這次遊行的人員主要是日本陸軍,只有少數當地居民參加。圖中騎馬檢閱部隊者為日本陸軍第14軍司令官本間雅晴

    如此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盤踞於巴丹半島,不僅讓日軍佔領馬尼拉的勝利顯得有些蒼白,對於日本在菲律賓的統治也是巨大威脅。不過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同樣焦頭爛額,撤入巴丹的8萬軍隊和2.6萬平民,加起來十多萬人都要吃飯,可目前儲存的食物供養這10萬人只夠30天。為了多支撐一些日子,麥克阿瑟下令將每天糧食配給減半,即使如此也只夠守軍堅持兩個月。他最擔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是日軍集中優勢兵力,一鼓作氣攻入巴丹半島,此時美軍新敗,士氣不振,很有可能難以招架。第二種是日軍不發動進攻,而是遠遠地將巴丹半島封鎖包圍,切斷所有運輸線。這樣,頂多兩個月後,10萬巴丹軍民就面臨餓死的局面,到時同樣不戰自敗。但讓麥克阿瑟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對手本間雅晴竟然選擇了第三種方案。

    “巴丹的勇將”

    值此關鍵時刻,本間雅晴出現了嚴重誤判,他認為美軍退往巴丹只是逃竄的殘敵,更沒想到美軍已在巴丹組織起防線。於是本間既沒有集中優勢兵力以重錘強攻巴丹,也沒有封鎖半島的入口和海面將美軍圍困,而是下令第56旅團繼續前行追擊,試圖以掃蕩殘敵的方式解決巴丹美菲聯軍。

    這個56旅團是日軍佔領菲律賓主要地區後,由治安部隊改編而成的,軍中多是30歲以上的老兵,不僅身體素質較差,而且裝備低劣,是一支戰力堪憂的部隊。本間雅晴最大的錯誤在於他以治安戰掃蕩殘敵的設定來進行一場攻堅戰,結果可想而知。從1月10日到2月23日,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日軍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但每一次都被守軍粉碎。加上巴丹半島地形複雜,導致日軍多次搞錯登陸地點,結果陷入守軍重重包圍,幾次接近全軍覆沒。1月23日因登陸地點錯誤而被包圍伏擊的1600名日軍中,最後僅有30多名浮在海上的人員被救出。1月29日,第20聯隊的聯隊長吉岡賴勝大佐親自指揮的第三大隊人馬在西岸巴加克一帶遭到守軍圍困半個多月,靠著吃樹皮、馬肉為生,到2月15日時只有30餘人逃出。

    本間雅晴的失策也成就了麥克阿瑟之聲望,他發出“要堅決守衛亞洲最後一片自由陣地!”的號召,又連連痛擊日寇,成了世界矚目的美軍將領,被譽為“巴丹的勇將”。1月26日,麥克阿瑟在巴丹保衛戰的榮耀中,迎來了他62歲的生日。相比之下,本間雅晴這邊就壓力巨大了,此時他的同僚在各大戰場都取得勝利,山下奉文的“銀輪部隊”在馬來亞狂飆突進,1月11日成功攻克吉隆坡,比原計劃還提前了6天。1月31日,隨著最後一批盟國軍隊撤離馬來亞,山下奉文取得完勝,成就其“馬來之虎”之稱號。2月7日,當本間雅晴派去進攻巴丹的部隊被守軍重重圍困,生不如死時,山下奉文的部隊已開始在新加坡登陸,準備對這個英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堡壘發動全面進攻。

    由山下奉文指揮的日軍“銀輪部隊”在馬來半島上發起瘋狂進攻。山下奉文部裝備腳踏車迅速推進,比計劃中提前攻破了英軍防線

    菲律賓戰場與新加坡戰場的鮮明對比,讓大本營對於本間的表現十分不滿。2月8日,大本營發來一份電報,指責巴丹作戰不力,並表示天皇陛下“倍感傷痛”。本間雅晴後悔莫及,他以參謀長前田正實的名義向參謀本部發去的電報中稱:“根據我軍目前面臨的局勢判斷,即便堅持繼續攻擊,取勝的希望也很渺茫,況且,還要付出更大的人員傷亡。如此嚴峻的壓力和付出的巨大代價,逼迫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菲律賓戰役全域性的影響……鑑於敵軍尚具頑強之戰鬥力,而我軍已陷入糧草不足之困境,可否考慮透過加強海上封鎖的方式來扭轉局勢。我等全體官兵將噙淚咽血,以圖再戰……”

    這封電報中的“噙淚咽血”大概是本間此刻最真實的感想,據說此報發出後,他就伏在桌子上痛哭流涕。幾天後的2月15日,一份令本間雅晴倍感壓力的“捷報”傳來——新加坡的英軍投降,馬來亞—新加坡之役以山下奉文的完勝告終。儘管此前進攻一再受挫,但本間雅晴始終不願求援,因為作為14軍司令官,一旦求援他便成了開戰以來的第一例,這在舊日本軍隊中無疑是非常恥辱之事。但如果強攻,他手下計程車兵們都已到達極限,而巴丹還穩如泰山。與此同時,大本營指責本間作戰不力的電報如雪片般飛來。在糾結與痛苦中,本間雅晴最終賭上了仕途,作出令他感到無比恥辱的決定——暫停對巴丹的進攻,發電請求援軍。

    “我會回來的!”

    就在巴登守軍連戰連捷之際,麥克阿瑟最擔心的情況終究還是來了,本間雅晴調整戰略,一方面暫停了日軍對巴丹的進攻,另一方面開始對巴丹半島的各港口、通道實行封鎖,打算對巴丹守軍進行長期圍困。

    圍困開始後,巴丹半島上的守軍很快陷入糧食緊缺的危境,士兵們的口糧配給被一再縮減,士氣一落千丈。為了補充糧食,巴丹半島上的水牛全被宰殺,就連溫萊特少將的愛馬“康拉德”也被殺掉給將士們充飢。偏偏此時日軍對巴丹守軍採取攻心戰術,他們用飛機向巴丹半島大量散發色情傳單、美食傳單及勸降傳單,這些傳單給陷入飢餓的守軍留下深刻印象,糧食恐慌在蔓延,美國士兵與菲律賓士兵的糧食配給不一致也造成軍中嚴重的情緒對立。

    這種情況下,巴丹半島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2月22日,麥克阿瑟接到總統羅斯福的命令,要他撤出菲律賓,轉至澳洲。他又堅持了10天后,終於在3月10日決定逃離菲律賓,臨走前,麥克阿瑟正式宣佈,喬納森·溫萊特少將接替他成為整個呂宋島美菲軍隊的最高指揮官。3月11日,麥克阿瑟帶著家眷、參謀長等隨行人員以及他餵養的一隻猴子,分別乘坐4艘快艇在夜幕下狼狽逃離科雷希多島,於次日安全抵達卡約列島。到達澳洲後,麥克阿瑟在一段簡短的宣告立下的那個著名的flag——“I shall return!(我會回來的)”

    麥克阿瑟的逃離讓本就士氣低落的巴丹守軍更加看不到希望,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被麥帥所拋棄,包括他那句名言也被士兵們拿來調侃,迅速小丑化。例如士兵報告時會說:“報告長官,我要上廁所。但是,我會回來的!”長官則回答:“好吧,我也一起去。你們可不能偷懶,我也會回來的!”而菲律賓總統奎松的出逃則直接擊垮了菲律賓士兵最後的精神支柱。

    4月3日,本間雅晴再次調集重炮對巴丹半島實行炮火覆蓋,最後集結優勢兵力一齊出擊,另有200門大炮、96架飛機和50輛坦克助陣。軍心渙散的巴丹守軍哪能頂得住這樣的攻擊,馬上就節節敗退,最終在4月9日宣佈投降。攻陷巴丹後,日軍在菲律賓的目標只剩下美軍指揮部科雷希多島了,要爭取時間速戰速決,日軍必須儘快將巴丹戰役中的7萬戰俘運送到後方去。為此,日軍驅趕7萬俘虜進行了殘酷的“巴丹死亡行軍”,無數人因飢餓、疾病以及日軍的虐殺而死於途中,最終到達奧唐納戰俘營的只有5.4萬人,大約有1.2萬戰俘在這次“死亡行軍”中失去生命。

    日軍押送美菲戰俘進行“巴丹死亡行軍”

    從4月14日開始,日軍所有的火力都集中攻擊科雷希多島,5月4日這天的炮擊尤其猛烈,一天之內傾瀉了1.6萬多枚炮彈,覆蓋式的炮擊基本破壞了島上的所有防禦設施。5月5日,日軍登陸該島,此時島上的美軍已沒有任何招架之力。5月6日,也就是登陸的第二天,美軍統帥溫萊特宣佈投降,長達半年之久的菲律賓戰役以日軍的勝利告終,此時日軍在東南亞的擴張態勢也達到了頂點。

    1942年5月初,日軍在對科雷希多島進行猛烈轟炸後,發動登陸戰

    菲律賓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南進作戰中歷時最長的一役。戰役在珍珠港事件後隨即爆發,在此期間,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攻克了關島、威克島;日本陸軍酒井隆部攻佔香港;山下奉文部一舉拿下新加坡;今村均的第16軍也在3月10日成功進駐萬隆,拿下荷屬東印度;第15軍司令飯田祥二郎部發動的緬甸戰役雖然遲至1942年春才展開,但到3月8日就攻下緬甸首都仰光,5月1日進佔曼德勒,徹底擊潰了在緬的中英聯軍。相比之下,本間雅晴在菲律賓的表現被他的同僚們視為是最差勁的,也是在這次戰役後不久,本間雅晴就被解除職務,離開了現役編制。對於美軍而言,菲律賓的淪陷更像是珍珠港之劫的終點,因為不到一個月後,太平洋上讓美軍逆風翻盤的中途島大海戰就爆發了。

    麥克阿瑟雖然在菲律賓之役中狼狽逃離,但幸運的是,隨著美軍後來在太平洋戰場逆轉局勢並展開反攻,他終於在1944年10月20日以勝利者姿態回到菲律賓,實現了“I shall return!”的諾言。日本投降後,在戰俘營受了三年多折磨的喬納森·溫萊特被救出,受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親切接見,1945年9月2日,他登上了美“密蘇里”號的甲板,參加了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至於日軍指揮官本間雅晴,戰後因“巴丹死亡行軍”的戰爭罪行被捕被馬尼拉軍事法庭判處死刑,於1946年4月3日被執行槍決。

    菲律賓淪陷後,美軍指揮官喬納森·溫萊特(左)向日軍指揮官本間雅晴(右)簽署降書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高二,可是對學習沒有動力、十分迷茫、得過且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