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小龍女

    如果韓信自立門戶,那就是秦滅亡後,項羽劉邦韓信三雄爭霸的歷史局面。劉邦有張良、蕭何輔佐,項羽勇謀有餘、智慧不足,韓信驍勇善戰、但勢力最弱。因此肯定最後依然是劉邦奪得天下。

  • 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在楚漢之爭最為關鍵的時候,蒯通曾經遊說過韓信,但是韓信拒絕了,所以才有了後來漢朝的統一,如果當初韓信能夠聽從蒯通的計劃,很可能歷史的走向便要發生巨大的改變,漢朝的統一或許要延遲許久才能夠完成。

    當初楚漢之爭陷入膠著狀態,這個時候韓信的態度便成為了左右天下局勢的依據,天下有識之士見此自然不甘寂寞,於是紛紛出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蒯通在當時十分看好韓信於是他來到齊國對韓信進行了一番遊說。

    蒯通問韓信你對天下的局勢怎麼看,韓信說天下馬上便可以安定,蒯通說不是這樣,現在的局勢能否否定全都在你的身上,楚,漢雖然強大但連年征戰早已了兵困民乏,但是你佔有的齊國卻是國富民豐,而且兵力充足,只要你能夠舉旗自立為帝,這樣就可以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楚漢必然會罷兵天下因此可以得到安穩,韓信卻以曾經接受過劉邦的恩惠的理由拒絕了。

  • 3 # 尋鑑說史

    我相信依然會是劉邦能得到天下,項羽與韓信都有其致命的弱點,項羽清高自傲,個人英雄主義嚴重,不能知人善任,僅有范增卻不能用。

    韓信僅為一將才,雖能橫掃天下,但必須有蕭何、張良之類人才為其後盾,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

    劉邦一統天下離不開手下的文臣武將,蕭何向劉邦舉薦了韓信,作為“楚漢三傑”之一的韓信,無可厚非,韓信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連劉邦都曾對韓信自愧不如,高度認可韓信戰無不勝的傳奇,連劉邦都自認為在軍事才能上遠不如韓信,足以說明韓信的“卓爾不凡”。

    眼見韓信如此有能力卻屈尊在劉邦手下,韓信的謀士蒯通心生一計,想要說服韓信。因為他深知,劉邦離開了韓信肯定軍事力量會大大削減。而在他看來,韓信是有足夠能力與劉邦平起平坐而非低劉邦一等的。

    謀士蒯通向韓信提出“三分天下”一計的時候,韓信其實陷入了猶豫和糾結,我們就來分下下,韓信自立門戶能不能得到天下。

    韓信打仗雖然是天才,但在政治上差火候。韓信的親信兵並不多,且大多是新兵,手下的謀士也沒有多少

    而劉邦這邊,如果沒有韓信,依然人才濟濟:張良、蕭何、陳平、彭越、曹參……

    假如韓信自立門戶,憑劉邦的厚黑以及政治性格,一定也不會跟其翻臉。可能會和韓信約定平分天下攻打項羽——韓信自覺心裡有愧也很有可能答應(韓信乃重情義之人,我相信他即使獨立也不會立即對劉邦下手),然後一起滅掉項羽,接著劉邦再慢慢搞定韓信。

    綜上所述:最後的結果仍然是項羽失敗,韓信歸漢或者韓信被殺,劉邦一統天下。

  • 4 # 一堂淺小夏

    我們瞭解的歷史人物,只是有限的書面記載和我們猜測的共同體,並不能還原歷史本身。

    因為有時候我們對於某個人物的印象,是刻板的,片面的,只是某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冰山一角。

    如果韓信要得到天下,起碼要幾個條件:

    一、是心理。原來臣服劉邦,心裡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如果有為臣之心,可能在氣度或者胸懷上不夠。

    二,是謀士。能夠有劉邦所有的謀士一般,良謀,可定天下。

    三,是職業規劃。是否真的有強烈的想當君王的心,為天下謀福祉。

    如果都處在合理的水平,那麼得到天下,也順理成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月初十哪天路上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