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山陶唐
-
2 # 遠方的燈火啊
看得出來啊,所以唐朝初期節度使只有軍事權,沒有行政權,後勤、財務和人事都不在節度使的手裡。甚至節度使的任期和轄區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期限就會要輪換或者調回中央任職。
後來李隆基怠政,各種放權,節度使拿到了行政後勤財務大權,還能就地吸收流民擴軍。更要命的是節度使的輪換幾乎停滯,個別節度使甚至還兼任幾個軍區,成為了大軍區司令。至此節度使實際上已經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了。
-
3 # 江湖小曉生
節度使,又被稱為節制排程使,最初只是地方上的軍事長官。
這玩意兒在唐朝初期就已經很流行了,到了唐玄宗時代幾乎風靡全國。隨便某個地盤上,都有節度使的影子。
提到節度使,大家肯定第一個想到安祿山,因為他一個人便兼任了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以至於後來唐玄宗都沒法控制他,這才有了安史之亂。
那麼為啥唐朝初期,節度使就沒出什麼問題呢?其實節度使不光不容易出問題,反而很好使,只是唐玄宗一個人給玩砸了罷了!
一、均田制被破壞,節度使制度初見端倪。所謂均田制,也就是北魏到唐朝前期,所實行的一種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有一部分土地,你耕種了規定的年限,那這塊土地就永遠是你的了,你就可以傳承給後世子孫。還有一部分土地,在你死後,必須要還給朝廷。
可惜唐朝初期,土地兼併的情況逐漸惡化,尤其是到了唐玄宗年間,流民、逃戶越來越多,均田制壓根就無法實施下去了。這麼一來,伴隨著均田制,所使用的府兵制,也就跟著出問題了。
為此,唐玄宗便想著將流民充入軍中,這麼一來社會矛盾暫時得以緩解,可府兵制也就逐漸過渡到了募兵制了。
唐朝初期,唐太宗手裡的騎兵太猛,經常出去橫掃四周。可是到了唐朝中期,周圍的鄰居們也逐漸強大起來,並且不斷襲擾唐朝的邊境。
這個時候,唐朝必須要派遣軍隊,對邊境進行防守。這麼一來,具有集中指揮權的邊防重鎮指揮官們,就應運而生了。而他們手下早年也是府兵,伴隨著府兵的減少,募兵逐漸增多,因此僱傭兵逐漸成為了邊防的核心力量。
過去府兵制的時候,擁有一套極為嚴格的層層管理制度,因此朝廷對府兵有比較牢靠的管轄權。可這個時候情況就不同了。
由於募兵制中,所招募來計程車兵,大多數都是流民或者是街溜子,所以這些人基本上都是終身從軍。而節度使手裡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他們必須要依賴於節度使才能存活下去。
這麼一來這幫招募來計程車兵,便對節度使言聽計從,心裡只知道有節度使,卻不知道有皇帝了。那麼邊境守軍,便從朝廷的部隊,一眨眼功夫就成了節度使們的私人部隊了。
二、節度使制度是怎麼壞掉的呢?如果光有兵權,其實節度使還翻不起什麼大浪來。關鍵是部分節度使開始對財權,也動起了心思。
第一,節度使得到了財權。
過去招募士兵,動用的都是朝廷的錢,那招募來計程車兵也是朝廷計程車兵,於情於理都要給朝廷賣命。可節度使也希望有那麼一撮人,是真心給自己賣命的,因此就必須要用自己的錢額外賞賜他們。
為此節度使們便開始找錢,唐玄宗是很體貼的啊,瞬間就意識到了節度使們缺錢花了!於是大筆一揮,將防區的財政收入,交給了當地的節度使。這還不夠,甚至將防區內食鹽資源的管理權,也交給了節度使。
這下好了,節度使不光有兵權,還有了很強大的財權。只要有錢,在募兵制的前提下,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投靠。
第二,節度使的控制範圍逐漸擴大。
過去節度使們所管理的地盤都很小,可唐玄宗看了就有點兒不爽了,這麼小以後怎麼混啊?於是乎便將幾個靠在一起的州連成一片,組成一個軍事防禦區,讓心腹重臣長期鎮守在這裡,這麼一來他們的權力就大多了。
組合以後的節度使大概有這麼10個: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劍南、嶺南等。
這還不夠,為了保證邊境的安穩,唐玄宗甚至將節度使的任期不斷延長,幾乎成了長期穩定的工作。此外也不隨便將節度使調來調去,讓他們長期坐鎮某一個地方。這麼一來節度使們在該地區的人脈關係網,那可就牢靠多了!
第三,撤銷採訪使,專設節度使,行政權便落在手裡了。
過去除了節度使外,還有采訪使。採訪使就是檢查案件和監察官吏的。但是他們只有監察權,並沒有處置權。
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情況不同了。唐玄宗下令,藩鎮節度使,可以同時管理採訪使的工作。這麼一來,節度使不僅擁有了軍權和財權,如今更是擁有了政權。
將軍權、政權和財權都緊緊握在手裡,你說節度使是怎麼亂的?還不就是唐玄宗給慫恿壞了嘛!
三、安祿山就是被唐玄宗給慣壞的。當年安祿山只是個憨態可掬的小胖子,就是因為會跳舞,而且馬屁拍得賊溜,因此安祿山才會博得了唐玄宗的賞識。
唐玄宗一樂呵,安祿山便趁機開始跟他要官做。
一頓操作之下,安祿山居然先後要來了3個節度使的職位。這可把安祿山給高興壞了。當時天下10個節度使,駐守邊疆的總兵力在50人左右。而安祿山一個人手裡就掌握著20萬人左右的兵力。
你說這事兒還要怎麼玩?安祿山就算不想造反,看到這個資料以後,也會欣然一笑,選擇起兵。畢竟安祿山這20萬大軍,是靠在一起的,而唐朝剩下的邊軍,全都分佈在各地。
總結:唐玄宗年老昏聵,這才玩砸了節度使制度。節度使制度,只要好好約束節度使們的權力,自然是一個不錯的制度。這就好比是把手下人派到各地去管事兒,每個人都是一個分公司老闆一樣。他們最後還得聽集團董事長的話。
可惜唐玄宗當時年紀大了,又比較自負,還想著用安祿山來平衡太子李亨的勢力,以此達到皇權至高無上的目的。可惜這事兒玩砸了,不僅安祿山反了,就連他兒子李亨也不服他管了,索性自己登基稱帝去了。可把這老爺子給氣壞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
4 # 一號風手
古代是世家的天下,節度使有什麼威懾?
不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問題。很多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經常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問題,古代的環境和現在根本不一樣,那時候技術與資源基本上都被大大小小的世家控制,節度使造反根本不可能成功。
古代的皇帝是各世家推出來的代表,維護的是世家集團的利益,如果一個皇帝得不到世家的支援,那麼他被推翻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人也許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千年世家沒有千年皇家,這就是古代政治環境的真實反應。
節度使造反,世家不支援他的話,世家子弟根本不會跟他造反。沒有科舉制度之前,整個國家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出自各大家族,就連軍隊裡的各種大小的軍權都在世家子弟掌握。
節度使是地方軍政大員沒有錯,但是他的手下都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小世家,這些世家的背景與在國家中掌握的權力根本不比節度使這個官職的權力低,由此世家子弟根本不需要巴結與討好節度使。
一但節度使造反,不說要說這些世家子弟不會跟著他造反,反而會在第一時間把他抓住交給皇帝處理,好讓皇帝給他們家族多分配幾個職位。
因為在科舉制度沒有出來之前,假如一個節度使沒有獲得足夠的世家支援,他壓根不敢有造反的心思,也根本無法造反,一但他造反的心思暴露下面計程車官馬上就會抓他。
科舉制度出來後,節度使才具有威懾性。科舉制度是隋朝開創的,隋朝滅亡後由唐朝繼承與推行,但是要培養一個民間的讀書人需要非常多的時間,所以唐朝剛建立的時候即使推行科舉制度,但科舉人才要代替世家人才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節度使制度的危險性並沒有顯示出。
節度使的危險性是唐朝後期才顯示出來的,因為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可一百多年後,有大量沒有家世背景的人才進行唐朝與軍隊中,由於這些人沒有家世背景,因此他們要升遷往往討好與巴結上司,這給了後來安祿山他們全面掌控軍隊與地方政務的機會,這也是他們能夠掀起風浪的原因。
-
5 # 時光記憶
不採取高度中央集權所造成的惡果,安史之亂後也是剪不斷,理還亂,早已的惡性腫瘤到處擴散,元朝的滅亡也是同樣。後來的朝代都吸取了唐朝的深刻教訓,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明建文帝的削藩,清康熙的平定三藩,中央集權越來越加強,並且從制度建設上越來越完善,地方上文官和武官相互制約,都垂直於中央管理。權利如虎,必須鎖在籠子裡,只能皇帝一個人掌管鑰匙。唐玄宗就是後來當權者的反面教材。
回覆列表
唐初的制度大部分是延襲隋制,產生了新生的科舉制度,庶族有了階層提升的渠道,這是一大進步。而軍鎮制度也是從漸趨沒落的察舉制、分封制和準分封制過度來的,當時是相對進步的。並且,皇帝或曰中央,對各地軍鎮是有所節制的。歷代皇帝自己至少自領四鎮以上,節度使通常只是一鎮的節度使,偏遠地區最多兩鎮。因此,從理論層面說,制度設計本身沒有問題,只不過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例如安祿山叛亂,就是因為後來所領軍鎮嚴重超標,有了足以與中央抗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