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館閒聊
-
2 # 雲臺山閒人
相對來說,與唐宋時期其它文人比較,除了柳永之外,杜甫的生活條件算是差的,但是比較於同時期的廣大百姓來說,杜甫的生活要比他們強很多,這也是杜甫的詩中能夠大量關注並描寫下層群眾苦難生活的原因。所以杜甫的一生,說苦難可以,說一個窮字,就夠準確了。杜甫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當時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這數年的漫遊是很貴的,象現在一樣,市話誰都能打,一漫遊那費用一般人是承擔不起的。包括後來他與李白相遇,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那期間他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可見他是不缺錢用的。他的困苦生活開始於40歲後,那時他在長安客居十年(當時有錢人還說:長安居,大不易),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不得以,回到家中,發現小兒子餓死了。可見他在長安花光了積蓄,也沒有照顧到家裡。之後他的生活幾經別人幫助,才得以度日。
-
3 # 儒客非儒客
謝邀。首先,應該對窮屌絲有定義。我個人認為,窮屌絲,一是從社會階層上看應為底層群體。二是從經濟狀況上看應為勞苦大眾。三是從文化取向上看應為市井文化。以上述而論,杜似乎不合乎窮屌絲的標準。首先,他是古代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階層中的第一等級計程車,雖然不是科舉的贏者,也仕途艱難,但還是短時期擔任過一些小官。其次,其經濟狀況窘迫是不爭的事實,但前期家境尚可,父祖輩均為官宦。只是安史之亂,造成其舉家沛顛流離,寄人籬下。所謂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第三,杜詩骨子裡精神是儒家的,審美趣味是精英的,雖然他關注勞苦大眾,關注社會苦難。
絕對不是,雖然在後期確實窮困潦倒,但前期可是實打實的富裕之家,家境殷實、吃穿不愁,畢竟京兆杜氏乃當時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父親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但絲毫不影響家庭生活狀況優越。
隨著政治的腐敗,以及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的生活才一天不如一天,變得沒地方住,飯也經常吃不上。
不過,到了後期,杜甫也只是符合第一個條件“窮”,後面兩個是扯不上邊的。能在窮得撲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怎麼可能跟後兩個條件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