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聯墨點畫

    在古代,有錢又有權的主為皇室所有,天氣炎熱,京城待不住了,皇室們每年夏季都會外出避暑,到頤和園或者承德的避暑山莊這種天然的避暑勝地選擇度過炎熱的天氣。

    除了皇親貴族,還有一類人是富商。他們選擇在亭子頂上收集雨水,存到天熱時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形成雨簾,還可以透過自動水車,把水迴圈利用,持續的給亭子降溫,這樣就可以在亭子裡吟詩作畫了。

    相對窮人來說,只能努力挖口井,夏天裡面有涼氣,冬天還可以保暖了。

    當然古代還有一種叫做“冰鑑”,用青銅鑄成的大型容器,分裡外兩層,內層空著,外層放置冰塊,讓絲絲冷死從冰鑑從裡面冒出來,就像空調一樣,內層還可以用來冰鎮一些水果。

    當然冰塊是冬天的時候採集儲存起來的,窮人一般是用不起的了,窮人要想吃冰涼的水果,直接丟泉水裡就行了,相比現在的泉水,古代的泉水可就涼快多了。

    相對我們現如今來說,我們有冰箱,有空調,炎熱的天氣減少外出活動,家裡的窩就是最好的避暑山莊啦。

  • 2 # 文通今古

    現代人總是說,夏天的時候這條狗命就是空調給的,不過空調畢竟是老外發明的,我們老祖宗的避暑方法可都是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來的哦。

    古人如何消暑,當然也要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考慮啦。

    一、穿著方面。

    1.《歲時廣記》中有一段引用《樂府雜錄》的話,提到古代有一種冰絲裀,是由冰蠶絲織成的,這種布料有消暑奇效,原文是這樣滴:

    “唐老子本長安富家子,生計蕩盡,遇老嫗持舊裀,以半千獲之。有波斯人見之,乃曰:此是冰蠶絲所織,暑月置於座,滿室清涼,即酬千萬”

    這種冰蠶絲應該就是古代人們的“清涼衣”了。

    2.除了冰蠶絲,古代還有另外一種布料,叫做澄水帛,據說這種東西沾上水,掛到屋子裡能使得滿屋清涼,《歲時廣記》中同樣有這樣的記載:

    “同昌公主一日大會,暑熱將來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於高軒,滿坐皆思挾纊。澄水帛長八九尺,似布,細明薄可鑑,雲其中有龍涎,故能消暑”

    看來裡面有一些特殊的物質才有這種特殊的功能的。

    3.此外,古人還有扇子這種東西,甚至富貴人家還有扇車,能夠用水力驅動的,那也是爽的不要不要的,宋代詩人劉子翬的《夏日吟》中就有這樣的描寫: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

    二、食物方面

    水分多的水果是消夏必備,這是古今共有的。古代有著種類繁多的水果,包括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等等,古人的口服也是不淺的哦。

    另外,古代還有很多“冷飲”,他們有專門的冰室儲存冬天的冰塊兒,然後取出來放到他們常用的冰鑑中,然後就可以製作冷飲啦,他們的冷飲也是琳琅滿目,目不暇接的,像什麼甘豆湯、椰子酒、豆兒水、鹿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等等等等,放到今天都可以開一個奶茶店啦。

    三、住宿方面

    一般能在住宿方面下功夫的,只能是王公貴族了吧。

    對皇帝來說,前有未央宮的清涼殿,後有承德的避暑山莊。有一個皇帝甚至有專門的避暑勝地,叫翠寒堂,《武林舊事》中如此描寫:

    “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萏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薝葡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紗櫥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斛。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可見這地有多涼快了。

    四、出行方面

    出行當然就是江南人找水,北方人找樹林子,這就沒什麼好說的啦。

    當然最後要做一個總結,一般古代花裡胡哨的避暑方式都是富貴人家才能負擔得起,貧窮人家只能手拿蒲扇,找樹林乘涼這種普通方式了,只能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了。

  • 3 # 客居天堂

    首先有一點必須明確,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汙染,沒有造成溫室效應的各種有害氣體排放。從這個角度講,一切都是大自然賜予的純天然景象。應該說即使酷暑難耐,其暑熱程度也不及今天。由此,我覺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包含著返璞歸真的哲學深意。

    傳世的一些詩詞中,也可以窺見古人度夏的情景與心境。比如李白的《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夏天李白遊玩于山中,懶得搖扇祛暑,於是在青翠的林中袒胸赤膊,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享受林間松風吹過頭頂的涼爽。悠然自得、曠達超然的灑脫,令人羨慕嫉妒恨。

    南宋楊萬里一首《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給我們留下了在那個時候的夏天裡,午睡之後,悠閒地看孩童嬉戲的場景描述: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詩人不同於官宦,也不同於農人,雖然有的詩人本身就是達官,但當他們以詩人的面目呈現時,往往思想比官宦通靈、自由,身體比農人輕鬆、愉悅。因此他們的夏天是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

  • 4 # 車一進二

    誰說古代沒有空調?

    本來無一物!

    一切皆空!

    不是空調?

    焰裡寒冰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不是空調?

    空調能空心,當然空感覺。人都空無了,何處覓暑熱?

  • 5 # 九州雲牧

    炎炎夏日,當我們吹著空調,吃著冰棒的時候,是否可曾想起在我們幾百年前這些都是無法享受到的,科技的進步給生活帶來了方便的同時也讓好多東西離我們而去,看看古人是如何降暑的。

     1.扇子  這種扇子我們小時候經常會看見,但是已經漸漸走出了我們的生活。然而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扇子,只是那時候只是一片芭蕉葉。隨著社會的慢慢發展,出現了竹子編制的扇子,又名搖風。當時的有錢人會買絹帛製作的扇子,不僅能顯示自己的地位,同時重量也很輕。我們現在有電扇,那時候的有錢人就僱傭人給他們扇風,也相當於一種人工電扇。

      2.涼屋  許多電視劇裡面會出現避暑山莊,這些地方就是古人避暑的地方。這種地方一般周邊植物繁多,而且臨水而建,利用植物遮陽和水分蒸發來降低溫度,當然這些地方肯定是有錢人才住得起的地方,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一般夏季都會去北幹河去避暑。

      3.冰飲  說到冰飲大家最熟悉不過了,我們現在可以喝雪碧,吃棒冰。然而古人是吃什麼冰飲的呢?早在西周時期,古代人就發明了冰飲,而且那時候負責冰飲製作的官員官位很高,春秋的時候,出現了冰鎮的糯米酒。到了宋代出現了冰酪(由果汁、牛奶加上冰塊製成,這也是冰激凌的最早的原型),元代的時候,馬可波羅把冰酪帶回了西方,發明了我們現在吃的冰激凌。

      4.瓷枕  中國是瓷器大國,古人發明了瓷枕,因為瓷器表面一層釉,摸上去感覺是很冰涼的,睡起來當然十分涼快。現在基本上看不到這種枕頭了,畢竟太硬了,現在多在枕頭上套個竹枕套,也是十分涼快的,雖然沒有瓷器涼快,但是舒服了不少。

    5、小樹林 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小老百姓可以免費使用的。經濟高效。

  • 6 # 湖南的熊熊熊熊

    避暑山莊啊。

    還有就是冰窖。古代製冰主要有兩種方法,分別是:1.冬冰夏用:將冬天的冰儲存在地窖中,夏天再用,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裡,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2.用硝石製冰: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古人就在夏天用硝石製冰。

    古人避暑最讓人覺得牛逼的是他們也可以吃冰棒、喝冷飲呀!唐朝的時候,大城市的大街上,到了夏天,就有賣冰棒的了,且價錢還隨著天氣的變化有浮動。到了宋朝,就出現了冷飲專賣店。還出現了一種特別好吃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經寫過:“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是什麼呢?“冰酪”,就是古代的冰淇淋嘛。冰酪到了元代,就更像冰淇淋了,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

  • 7 # 暖陽陽123

    1902年,有位名叫威利斯.開利的朋友發明了空調。這項偉大的發明,讓我們得以在酷暑中也能享受清涼。

    那麼,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又是如何來抵抗炎炎夏日的呢?

    1.冰窖

    中國北方,從先秦時期的周代,人們就開始製作冰窖了。寒冬時節,人們採集大塊冰放到冰窖中,冰的上下覆蓋稻草、樹葉、蘆蓆等隔熱材料,再將冰窖口封死,等到夏天就可以享受清涼了。

    2.冰鑑

    有了冰,怎能沒有冰鑑呢。周朝人學會了貯藏冰,也發明了冰鑑。材質為青銅器,分內、外兩層。外層放冰塊,內層可以放水果、飲料等,王公大臣們就可以享用到冰鎮的水果和飲料了。另外,冰鑑的蓋子上有孔,冷氣就從孔中呼呼逸出,屋內一片涼爽。

    到了明清,人們對冰鑑的製作更加精益求精,材質都變為黃花梨木或紅木,造型呈口大底小的方鬥形。外形美觀,功能設計精巧科學。

    3.涼屋

    涼屋一般傍水而建,利用一定的機械裝置,將水抽調至屋頂。水沿著房簷緩緩流下,帶走了房頂的熱量,並且從房簷流下的水,就如一道道水簾將房子圍著,阻礙了外界熱氣進入屋內。另外,屋內還設計有“扇車”,用水流將裝滿“扇子”的輪子轉起來,想象一下,應該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電風扇吧。

    4.冷巷

    北方人可以用冰窖、冰鑑,但南方沒有冰啊。沒有冰,就想其他方法。鑑於南方一年四季溫度都不低,聰明的南方人摸索出了冷巷的消暑方式。冷巷是中國嶺南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又窄又深的巷子,當有自然風透過巷口時,巷子的截面積小,風速會加大,進而帶走更多的熱量。人生活在帶有冷巷的屋子內,其溫度要比室外低好幾度。

    5.打井

    6.生活日用品

    古代人常用的消暑用品,主要有蒲扇、涼蓆、枕頭(玉枕、瓷枕、水晶枕、石膏枕等)、竹夫人等。

    以上介紹的消暑方法,大多可能只是王公貴族才能消受得起。作為尋常百姓,可能就是一席、一扇、一盆水,外加樹蔭,就可以度夏了,畢竟他們那時的夏天,要比現代溫和得多。

  • 8 # 明清傢俱研習社

    我們現代的人老是容易犯一個錯誤,認為自己比先人聰明。中國古人的生活的生活條件確實沒有我們現在優越,但是他們的消暑辦法也不一定是現代人能想出來的。一代人有一代的時代特點,對古人還是多一分同情與理解的好。

    這裡重點介紹一種中國古代的傢俱型別——“冰箱”。

    沒錯,就是這個造型,這就是明清時期大量流行的“冰箱”,我們現在會把冰箱叫成是家電,但是在過去,這是典型的傢俱,而其還算是古典傢俱中的特例。

    這種冰箱的大致結構是箱上設一對可活動的箱蓋,箱蓋上有兩個或四個銅錢形或是其他紋飾的開光氣孔,用於將箱蓋提起,同時還是冰箱裡所儲冰塊冷氣的散發通道。

    古今的冰箱不管是功能上還是結構上都有很大不同,在華人的概念裡,上面開蓋的為箱,立式橫開門的為櫃。

    由於“冰箱”最早在中國的出現是箱形結構,上開蓋,以至於後來傳入的電冰箱雖是櫃型結構,卻依舊保留了“冰箱”的叫法。

    傳統的冰箱內設一層格屜,在格屜下放置冰塊,將食品置於屜板之上,而箱內四壁用鉛皮或是錫紙包鑲,用以隔絕外部的高溫空氣防止冰塊迅速熔化,又保證冰水不會侵蝕箱體的木材而充分保護箱體。

    箱體下部的角落中有一個小孔,用於排出冰塊熔化後的的水。

    冰箱外部的兩個側面安裝銅提環,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木座,一般是束腰接彭牙鼓腿帶託泥的造型。

    清 柏木冰箱 故宮博物院藏

    高82cm,長91cm,寬90cm

    在酷暑難耐的夏季,這種冰箱放入冰塊後,既可以冰鎮瓜果飲品又能從通氣孔散發冷氣降低室內溫度,可以說是一物兩用,難怪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要作詩讚美一番——

    廣廈無煩暑,精盤貯碎冰。

    ▲現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黃花梨冰箱

    ▲清乾隆 纏枝蓮紋青花冰箱

    ▲清乾隆 掐絲琺琅冰箱,這種冰箱的製冷效果強勁,甚至有位大學士三伏天覲見皇上時都渾身打顫。

    此外,我們還能發現同時期的瓷器冰箱與掐絲琺琅工藝製程的冰箱,這都證明了當時此器物在上層社會使用範圍之廣,人們對夏季祛暑的強烈訴求。

    我們對比古今的冰箱會發現,不管是功能上還是結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在華人的概念裡,上面開蓋的為箱,立式橫開門的為櫃。

    由於“冰箱”最早在中國的出現是箱形結構,上開蓋,以至於後來傳入的電冰箱雖是櫃型結構,卻依舊保留了“冰箱”的叫法。

    ▲清 柏木冰箱 觀復博物館藏

    所有人見識了明清時期的冰箱,都要感覺中國的先人真是太有智慧,太了不起,那冰箱一開始就長這個樣子嗎?中國的第一臺冰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這個問題不光華人要問,連老外都覺得好奇——

    相比有趣的提問,那些有趣的回答更招人眼球——

    最後,還是博學的網友給出了最自豪的答案——

    上圖中的這個不明物體就是中國最早的冰箱實物,從外形上還是能看出和明清時期的繼承關係的。

    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鑑(hàn)”。《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道:祭祀供冰鑑。

    這種“冰鑑”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再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鑑,是以冰塊為降溫手段的原始冰箱,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

    瞭解了冰箱,我我們下面要說說這冰打什麼地方來?冰箱是很好用了,可是沒有冰也達不到祛暑的效果啊!

    我們先來看下現代冰箱在英文中有三種說法——

    ice—box(冰盒子)

    freezer(冷凍器)

    refrigerator(製冷器)

    前者是冰箱的形象概述,而後兩者則陳述的是冰箱的兩種功能:冷凍(freezing)和製冷(refrigeration)。對應的古代的製冷方式,同樣也有兩種:藏冰和製冰!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周朝時,為了皇室避暑,特意成立了專門機構——“冰政”,長官名為“凌人”,執掌80名工人,冬天時採集天然冰塊,全部儲存在名為“凌陰”的冰窖中,儲存到夏天使用。

    ▲古人託運冰塊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故宮內的冰窖

    ▲現在故宮裡的網紅餐廳“冰窖”,就是當年皇家儲冰的地方

    而在炎熱的南方地區,常年氣溫都在零度以上,水就是不結冰,該咋辦呢? 這個時候,我們先人就發現了製冰技術。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開始製冰。

    ▲唐代冰棒兒製作方法

    製冰方法的出現,使更多美食進入人們的生活,首先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透過冰的冷凍運輸的更遠、儲存的更久,市場開始出現了“冰鮮”。

    南宋時,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甚至在《清明上河圖》裡的這個飲料路邊攤,招牌上寫“香飲子”。

    元代的商人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馬可•波羅遊記》稱之為“冰奶”,實際上就是今天“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時期,民間用冰也開始當普遍。冷飲花樣更為繁多,僅《紅樓夢》中就有酸梅湯、玫瑰露、木樨露、涼茶及玫瑰滷子湯等記載。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冰鎮酸梅湯”。

    十七世紀 黃花梨冰箱 安思遠舊藏

    34.9cm,58.4cm,58.4cm

    著錄於《中國傢俱》圖147

    看了古人的冰箱以及製冰藏冰的方法,研習君覺得古人的生活完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無聊而無趣。甚至讓人感覺到,古代的冰箱都是無氟的、冷暖兩用的、完全綠色的、符合環保標準的、甚至是現代可以都無法完全複製的。

    古往今來,傢俱作為人們生活必備品,也在人們的不斷需求與改進中,能讓人享受到更加舒適與安逸的生命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那個說“美國連空氣都甜”的中國留學生,如今已落得慘淡下場,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