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有人衣青衣

    《紅樓夢》,小說看了三遍,還將書中所有的詩詞單獨抄錄了一本。《西遊記》看得比較早,只看過一遍,書中內容忘得差不多了,印象深的反而是電視劇版。《水滸傳》也是隻看了一遍,但“四大名著”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它。《三國演義》書沒有看完,印象最深是當初唐國強演諸葛亮的那版,那時候天天追,上癮!

  • 2 # danyboy

    四大名著裡,我閱讀的順序分別是:小學的時候讀了《水滸傳》(上)、《西遊記》;初中的時候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下);初三到高中,讀《紅樓夢》不下十遍;大學讀了中文系,本科的時候重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並選讀了《西遊記》。從此之後,四大名著再沒有重讀。如今博士畢業都快十年了,回想起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恰好是少年時期反覆讀過的《紅樓夢》,真的好像一場夢,就像自己在少年時曾經去過大觀園,也曾“下界”經歷過幾世幾劫一樣。

    《紅樓夢》雖然說曾讀過許多遍,但是,相信很多讀過很多遍的人都有這種會心:所謂多少遍,並不是一遍遍的從頭讀到尾,而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從《紅樓夢》的任何一頁,都可以讀進去,少則三五頁,多則幾十上百頁,在漫長而又短暫的少年時期,我幾乎每天都會翻。先是把月麓書社的小字、一厚冊的《紅樓夢》翻爛了,皮掉了;;又把母親80年代年輕時買的人民文學的四冊本翻爛了——母親也是紅迷,所以好在她買的《紅樓夢》有好幾套。

    說了這麼多廢話,只是想說自己有多愛讀。下面,才來說說為什麼印象最為深刻。

    小時候讀頭幾遍,只是為了情節

    90年代的中學生,電腦還很少,手機還是大磚頭,又不愛看電視,所以書是最好的消遣。頭幾遍讀《紅樓夢》,只是喜愛情節,情竇初開,“賈寶玉初試雲雨情”,秦鐘調戲智慧等情節,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那時候並不能領會林妹妹是有多好有多美,也不喜歡薛寶釵,倒是喜歡快言快語憨厚可掬的史湘雲。我把這一時期叫做:故事時期。

    過了一兩年,翻來覆去讀了許多遍之後,就不再只是沉迷於情節了,開始隱約覺得林妹妹的最可貴,隱約覺得書的悲劇是在愛情戲碼之外,隱約覺得鳳姐、寶釵也可敬可愛;於是,在這種新的價值觀和審美的推動下,《紅樓夢》於我不再是故事、小說,而是詩,是畫,是大觀園裡瀰漫的氣息、朦朧的感受、蒼涼而繁華的意境,也就是詩意。所以,我把這一時期叫做:詩性時期。

    又過了一兩年,讀本科了,中文系其實就是個大觀園,男少女多隻是表面的原因,關鍵是不需要學數學物理化學,必修選修的課程要麼是讀書要麼是寫作,每天上自習時看小說,旁邊的人在做題,那種感覺簡直太爽了。中文系有明清文學的必修課,有《紅樓夢》研究的選修課,馬瑞芳給我們上了一學期,《紅樓夢》反而已經不再讀,因為受的中文專業的學術訓練,就要讀關於紅樓夢的研究了,從經典的俞平伯、胡適,到後來的周汝昌、蔡義江,乃至余英時、張愛玲統統都讀,當然,還有相關的各種建築史、清史等書籍,沉迷於考據、索引,倒也不亦樂乎,我把這一時期叫做:研究時期。

    沒想到,直到現在也沒有再重讀《紅樓夢》,那些研究的書曾買了一大堆,陸陸續續都散了,賣了,為什麼?隔、沒勁。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一方面,那些研究都不重要,書擺在那裡,什麼答案都在書裡,什麼答案也不在書裡,在哪裡?生命中,生活裡,而且,答案不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有一個,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答案也不同。讀那些研究的書,有什麼用?特別是蔣勳,知識性的錯誤比比皆是,更是千萬別讀。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紅樓夢》之所以不再讀,是因為似乎都在心裡了,就像《大話西遊》裡掛在心裡的一滴淚,已經不需要文字,甚至不需要記憶,只要想起某一頁紙上的某一個人名,某一個場景,某一句詩,某一首詞,就會因為心裡的這一滴淚,而當下恍惚,分不清身在何處:我是在哪裡?我怎麼又想起來了?這輩子辜負過多少人?醉過多少次酒?可還記得前生?可還憧憬未來?夢究竟是真的夢,還是佛法說的夢幻泡影?如果一切都能放下,是否也能放下,心中的這一滴淚?

    我現在還在這一時期,沒有結束。

  • 3 # 東方大狂俠

    紅樓夢給我的印象是詩詞的美,故事性極差,只展現一群無聊人的無聊生活。西遊記是小時候看的最精彩的神話故事,簡直著魔。水滸傳最佩服的是武松。像史詩的三國演義鬥智鬥勇場面最為雄壯,我讀了幾遍應該是印象最深的一部。至今不少人物還活在我的心中!

  • 4 # 獂道散人

    小學時最喜歡《西遊記》,後來看了《水滸傳》。上初中、高中時偶爾也看看《三國演義》與《紅樓夢》。但都不是很喜歡,後來才明白是自己的文化修為不夠深。但對於喜歡文學的人來說,紅樓與三國是必讀之書,所以後來看了很多遍。應該說最難懂的是《紅樓夢》,正所謂“滿紙荒唐言”。紅樓一夢,風露清愁。看罷讓人思緒萬千,愁落千點。《三國演義》準確地說是我映象最深刻的。也許是因為我喜歡文史的原因吧,一遍一遍地看,央視版,高希希版,易中天品三國,三國志,三國演義羅貫中原著。不厭其煩地讀,歷史,地理,兵法,政治,人物…人盡其美,酒盡其味。讀之如飲甘醴,如食饕餮

  • 5 # 榆木齋

    三國談權,水滸講義,紅樓說情,西遊言欲

    《四大名著》點評之陋見

    文:枯木

    《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其中蘊含著人文地理、歷史習俗、社會倫理、謀略智慧等等傳統文化精髓,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已經深深地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作品。

    四大名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難分高下,若論縱橫捭闔,氣勢恢宏,文采飛揚,機智謀略,當屬《三國演義》;若論辭藻優美,情節曲折,則以《紅樓夢》為上;若論思想深刻,人物塑造,則以《水滸傳》為優;若論趣味十足,文化融合,則以《西遊記》最為突出。

    《三國演義》以廟堂之事為主,群雄逐鹿,問鼎中原,不外乎爭名奪利,歸結一個字,那就是“權”字;《水滸傳》以江湖豪傑為眼線,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有所為有所不為,歸結一個字,那就是“義”字;《紅樓夢》以家族為背景,兒女情長,悲歡離合,興旺衰敗,不外乎一個字,那就是“情”字;《西遊記》以宗教為背景,群魔亂舞,西天取經,降魔除妖,皆源自熄滅貪嗔痴,那就是“欲”字。

    《三國演義》談算計籌謀,《水滸傳》談快意恩仇,《紅樓夢》談風花雪月,《西遊記》談奇幻浪漫。

    《三國演義》計謀不斷,陰謀陽謀,眼花繚亂,爾虞我詐,層出不窮。諸葛孔明空城計、八陣圖、草船借箭、抗曹連吳,七擒孟獲、三氣周瑜、巧借東風、運籌隆中、計斬魏延、死退司馬等引人入勝;曹操裝瘋誣叔、棄袍割須、望梅止渴、夢中殺人、割發代首、許攸問糧等刻畫奸詐典型;王允巧使美人計,誅殺董卓;張松獻圖,議取西蜀;周瑜反間,蔣幹中計,黃蓋苦肉,火燒赤壁;龐統連環,徐庶不言;荀彧二虎競食,劉備三顧茅廬;姜維屯田避禍,司馬裝病詐曹。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波詭雲譎,精彩呈現,不是兵書勝似兵書,堪稱計謀大全。

    《水滸傳》快意恩仇,更是膾炙人口。宋江怒殺閻婆惜,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沖風雪山神廟,楊志揮刀斬牛二;李逵打死殷天錫,武松鬥殺西門慶;石秀智殺裴如海,楊雄手刃潘巧雲。不是為勢所迫,就是拔刀相助,一個個英雄形象躍然紙上,形神具備。

    《紅樓夢》風花雪月,為情所困。賈寶玉夢遊太虛,秦可卿喪命生疑;林黛玉香消玉殞,薛寶釵獨守空閨;王熙鳳機關算盡,尤三姐仗劍自刎;尼姑庵妙玉思情,賈惜春削髮為尼;……。滿篇情字,諸多悲劇,情天恨海,聚散合離,千般滋味,萬種糾結,酸甜苦辣,幻生幻寂,百轉千回,令人愁迷。

    《西遊記》神魔爭鬥,奇幻浪漫,八十一難,精彩不斷。飛蟲走獸,樹木花草,皆有人情,亦通世故,假借神幻,對映現實,詼諧幽默,玩世不恭,儒釋道巧妙融合,貪嗔痴事事諷喻,精彩之外,寓意深刻。

    《三國演義》雖然寫的是百年事,其實卻是整個歷史的縮影,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水滸傳》寫的是草莽英雄,其實卻是江湖世事,所謂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紅樓夢》寫的是家族興衰,其實是人生真諦,正所謂積善之家有餘慶,積惡之家有餘殃;《西遊記》描寫取經之難,其實是人的惰性難以祛除,正所謂一念成佛,一念亦可成魔。

    四大名著,其實就是人世間的真實反映,四部鉅著,四種修行,家國情仇,人生抱負,理想志向,皆在其中,最後在那個還在於每個人的悟性。看《三國演義》,爭權奪利,生靈塗炭,到頭來也不過黃土一抔;看《水滸傳》,強取豪奪,官逼民反,最後依然是魂歸丘山;看《紅樓夢》,情天恨海,輾轉反側,實則是沒有參透情關;看《西遊記》,妖魔鬼怪,處處刁難,最後依然被降服收管。

    四大名著影響深刻,趣味性強,品讀之餘,意蘊悠長,然而後世卻有劍走偏鋒之風。本來文學和史學功效不同,文學源自歷史和現實,經過加工演繹而成,誇張虛構,無可厚非,偏偏有些人捕風捉影,緣木求魚,非要找出根據一二,然後牽強附會。起因皆源自清朝文字獄,文人為避免迫害,明哲保身,故而鑽進舊紙堆裡打發春秋,因而考據學為之大盛。

    考據學引經據典,校勘註疏,竭力還原歷史原貌,“實事求是”,“無證不信”,對史學是一種促進,然而,非要把文學和考據學拉上關係,大概是20世紀至今的特色。在四大名著裡面,尤其是以紅學著名,王、胡、俞首開其風,因名望所致,遂成顯學;繼之文人,趨之若鶩,奇談怪論,不足為奇;更有甚者,牽強附會,譁眾取寵,插標賣首,搖唇鼓舌,忽視內涵意義,脫離文學宗旨,偏要緣木求魚,只想石頭開花,於是乎,假借考據之名,博取關注之利,兜售演講,唾沫橫飛,不外乎爭名奪利;更有一些演員,以文學角色為由,合二為一,走穴表演,強混一碗飯吃,以至於譭譽參半,風氣萎靡。而這些,都是沒有分清最基礎的概念,那就是文學和史學,畢竟不同。

    世界永珍,人生百態,道路不同,各看修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有參透世事,看破名利,領悟真諦,才能最終到達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住宿生總是想父母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