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體育圍巾劉老師
-
2 # 老檸檬刷日常
不能
通常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採用過激的負面案例反而容易產生錯誤引導,因為孩子心智成熟度尚未發展全面,而內心處於低落等情緒時,內心需要透過行為表達的方式來進行宣洩,這時我們常見的會有哭泣、偏孤、發脾氣等,這些是原始行為,但不一定能完全釋放他內心的情緒,此時如果採用負面案例,而孩子還沒有過多理性的辨別能力時,容易引導孩子進行模仿以釋放內心情緒。
正確的做法
瞭解孩子處境的困難,採用同理心方式替他進行表達,表示自己可以完全理解和感受到他的痛苦或不快,然後用自己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面對同樣情況的建議,告訴他可以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
此時孩子第一在心理活動上得到了認同感,也會釋放掉內心的負面情緒,第二在家長的正面引導下學習和模仿了家長的思考方式,行為決策上也會偏向冷靜和正面。
-
3 # 抱著鹹魚的臭貓
我覺得可以把影片給他看,並且和他談一談關於跳樓後,那人本身,以及對他的家庭,社會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會和他討論一下人生的悲傷與美好,如果連死都有勇氣,那活著的勇氣呢。我會引導孩子去試著接受世界的好與不好,接受別人欣賞或鄙夷的言語,接受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不要一遇到事情就用死亡去威脅報復他人,而是去想辦法解決。
-
4 # 修行的白鼠
影片不贊成給孩子看,但事件可以講述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孩子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消極和逃避以及極端的做法,是對父母和家庭的傷害,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疏導孩子心理壓力,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灣,不論出現何事,都有父母和他們一起面對。
-
5 # 軒媽高小廚
事件可以說給孩子聽,影片不能拿給孩子看。
有的畫面太過血腥暴力,人的觀感不好,眼見為實的東西,看了會有心理陰影,所以不給孩子看。
但這樣的事件頻發,不能讓孩子閉目塞聽。適當講給孩子聽,很有必要,但細節部分可以忽略。
只講,“那個孩子心情不好,沒有跟同學、老師、家長多聊聊心事,心承受不了,沒想開,做了傻事”,“如果能多跟家人聊聊天、說說話,或者出去玩一玩,或許,那孩子就可以自己把情緒調節好。睡一覺,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
天氣都有晴天、陰天、連綿暴雨天,甚至有颱風、沙塵暴,人的心情和情緒當然也有很多種,有任何情緒,我們大家都可以理解並接納的。
所以,不要因為一些不高興的事兒,忘記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然,也跟孩子說說,孩子做了傻事,最心痛的是父母,是家人,是愛他們的親朋好友。好好照顧自己,儘量別讓這些人難過。
想想啊,心情鬱悶、煩躁的時候不想理人,是可以的,過兩天心情好了,照樣可以再去找人瘋玩兒。
如果做了傻事,就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好好接納自己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
6 # 老孟跟你說
我的觀點是,可以適當對孩子進行一定程度的“死亡教育”,但不建議給孩子看此類影片!!!
青春期(11-12歲至15-16歲)是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突變的時期這一階段,孩子在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的發展,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於半成熟狀態。他(她)們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因此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並開始反對父母的所作所為,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我們通常稱這個時期為“叛逆期”。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往往會做出過激行為。
這個時期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較強,但識別對錯、辨別是非的能力並不成熟,很容易被傳媒上的負面內容洗腦或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對電影等音像製品採取分級制度的原因。
如果用“自殺”、“墜樓”等事件的影片作為教材展示給孩子,示範作用可能會大於警示作用,因此不建議採取這種做法。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應該用“溝通”取代“教育”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方面通常會犯的錯誤一般分為“獨裁”、“縱容”、“忽略”這幾種型別,但仔細研究之後發現,這幾種錯誤其實都源於一個原因——缺乏溝通。
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提前發現並加以疏導,很多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相處,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孩子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呢?父母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出發:
1.給予孩子個人空間。被過分管束的孩子會喪失自我調適的機會,往往會很木訥。
2.平視且正視他的獨立意識。孩子希望自身得到認同,希望家長與他平等相處,家長要在朋友和家長的角色之間合理轉換。
3.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事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得到認同,所以假如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沒有必要否定孩子的想法。
4.注意談話技巧。多用“祈使句”、“陳述句”,少用“疑問句”、“反問句”,談話期間注意“察言觀色”,如果分歧過大,考慮以退為進,正話反說。
5.多鼓勵,少批評。表揚和鼓勵的作用永遠大於批評,孩子往往會朝著鼓勵的方向成長。
6.及時解決孩子的焦慮。當孩子的言語流露出某方面存在焦慮心理的時候,切不可掉以輕心,要耐心誘導他(她)將內心的焦慮及感受表達出來,認真傾聽之後,加以安慰和疏導。
適當進行死亡教育現階段由於大量的網路遊戲、穿越重生小說的洗腦,很多孩子對於生死的理解已經完全扭曲,從一些孩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死亡是一個通道,通往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
“生命沒有所謂的“終結”,在適合的時間會有人按下“重啟”鍵”...
......
正是在這種所謂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思想影響下,跳樓、割腕都成為了反抗家長、威嚇家長的手段。
相對於國內,一些西方國家早已經開始了對於青少年自殺問題的研究,並有計劃地開展了死亡教育。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經對美國上萬名九至十二年級學生做過一項調查,資料顯示:近15%的青少年回答說曾嚴肅地考慮過自殺。因此,早在七十年代,美國就已經有六百所大學,一千五百所中小學提供了死亡教育課程。
我們曾經忽視了這一問題,但是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輕視生命、曲解死亡,導致墜樓事件屢有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認真考慮補上這一課?
拋開學校不談,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糾正孩子們從錯誤的渠道獲得的錯誤的、扭曲的、畸形的生命觀,教會他們認識、珍惜、熱愛生命!
-
7 # 雲鵲田歌1
不必!青少年的心理素質還不成熟,對哪些恐怖事件結果的好壞還沒有分辨能力,讓他看了,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引起胡思亂想!
-
8 # 智者薔薇
不建議給孩子們看,但是主管教育的部門不能只是例行檢查教學管理,搞形式主義,還要一貫制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對學生的家庭教育也要像以前宣傳計劃生育一樣搞好宣傳
-
9 # 潛沉無所為
我個人覺得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孩子跳樓了大家會認為是孩子心理素質差,抗壓能力弱。家長會想辦法去挖掘是不是因為老師的不當言論或者不當行為造成的。老師會認為是家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缺少關愛造成的。
我認為孩子跳樓絕不是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幾件事,一定是長時間累計的心情的宣洩。他們感到自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努力沒有回報,藉著某件事帶來的契機衝動而跳。
所以我覺得孩子跳樓了,教育部門應該反思,家長更應該反思。
-
10 # 使用者味蕾原創
不宜看,但家長一定要看。針對孩子的性格,有意識的進行恰如其分的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經常溝通激勱,讓孩子承壓後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在成熟的路上少摔跤。
回覆列表
最好不要,誰也不知道孩子是會反思,還是會模仿。
重要的還是多談心,達成對生命敬畏的共識,並及時的肯定。
還要表示對孩子遇到困難時心情的理解,並溝通給出你對事情的看法和處理的建議。
不論探討的是誰,都要認真對待,給出中肯的解決方案。因為永遠不知道孩子口中的別人會不會就是他自己,也不要去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