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然布衣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嘛。

    《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

    按照南懷瑾的說法,他是一部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的書。

    所以他是醫書,也不是醫書,更多的在於理論價值而不是實操。

    肯定不能指望他和《本草綱目》一樣全篇講得都是草藥。

    當然,也不用崇古貶今,讀《黃帝內經》更多的是研究傳統的文化,

    瞭解古人對於醫學對於陰陽五行的認識,不能盡信此書的醫學言論。

  • 2 # 超越自我用心生活童心

    黃帝內經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必由之路!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保健之秘籍。防患於未然。是註解傳統養生法的內容和生活方式習慣所忌所宜,慾望調節、起居睡眠和氣候的禁忌,保養鍛鍊身體的方式來領會,親身體驗,天長地久自能有體健康強,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從而得到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的美好時光,享受天人合一,可以養天和,怡養心目!

  • 3 # 秦風趙東昇

    這個很正常。它是中國古時的一部奇書,至今其中的大道理讓現代人也望塵莫及,只講道理沒有信服感,而且有具休的論點,草藥為其中之一,充分說明這些道理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以什麼方向為切入點,確實另後人值得學習!

  • 4 # 小四撩藝術

    《黃帝內經》鑑定了關於人體的如何生病、診斷和如何治療的基礎,所以被稱為醫之始祖。關於草藥的書是《神農本草經》。

  • 5 # 金匱真言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書籍,其中介紹了中醫最基礎的理論,更是道出了中醫最純正的思維,其中對於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營衛氣血、五運六氣的講解,就是中醫生存的根基,《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黃帝內經》重在講解人體的病理、生理,以及治療的大原則、大方向,對於具體的方式則略,但是其中也有十三個方劑,所謂“內經十三方”,其中治療血枯經閉的四烏鰂骨一蘆茹丸,治療失眠的半夏秫米湯,至今臨床仍在應用。《黃帝內經》的學術理論博大精深。

    但是為什麼《黃帝內經》沒有記載過多的藥物?《黃帝內經》重點放在了針刺治病,《靈樞》更是一本詳細講解針灸的書籍,其中的九針、官針、根結、標本、經絡巡行等都是在為針灸治病做鋪墊。《素問》中的許多疾病都建議採用針灸治療,可見《黃帝內經》對於針灸的重視。

    針灸就想中醫的一座寶庫,中藥尚且需要採摘,晾曬,清洗,炮製,儲存,工序複雜,煎煮不便。但是針灸則不同,只要隨身準備幾根銀針,擺好姿勢體位,隨時可以進行治療。並且針灸獨副作用少,操作簡便,效果突出,因此《黃帝內經》對於針灸的運用尤加重視。並且《黃帝內經》重在理論的講解,做到面面俱到也不現實,況且中藥在當時應用還未廣泛,因此《黃帝內經》記載的藥物並不多。

  • 6 # 萬里江山萬里嬌

    草藥是一種一種被人發現的,歷經上千年,本草綱目也是僅僅記錄了中國境內的中草藥,而且還的考慮有沒有漏掉的,答案是肯定有。這一切只是建立在中國境內,而非全世界。如果以全世界來論,中草藥大門應該還沒有開啟。

  • 7 # 尋梅芳香

    中國的古老的中醫學,為何清民國,至中華和國不去追加更新,老在民清前的認知,古人醫理,而育華夏幾千年,而廢今之方舟等我或西洋奴化之論,大華夏無才?而使西醫理物性盛達?國醫應投人,財,智,大興自信的投,從科學或理性認知高度,發揚中醫學的深度,用度,養生,調理,廣度,目前之華人,總是厚西洋而非中華之遠古知智,存美國而非己之祖智,華人要察!

  • 8 # 湯谷沖霄

    謝邀回答。《黃帝內經》雖成書於秦未漢初,在成書之前已有若干"三世醫"的醫書流傳在世,有些是有文字記載的,有些是師徒相傳囗述心記的。僅從《黃帝內經》中就可知有:《陰陰傳》、《脈經-上下篇》、《從容》、《經脈》、《奇恆之勢》、《大要》、《脈要》、《金匱》、《揆度》、《奇恆》、《上經》、《下經》、《陰陽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冊》等醫書傳世。《上經》者,言氣之通天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奇恆》者,言奇病也,所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這些書中沒有有關藥的記載,既上古之人的採用的是不用藥的醫療朮數。古人的認知是"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萬物皆自然而然一氣所生;萬物皆自然而然一氣所滅。人是萬物之其一,人應像萬物一樣自生自滅,人有睿智可在生存時對應四時寒暑風雨雪霜趨利避害少受侵害;在食物選用上可選四性合四時,五味中和的食材,營養全面中衡濡育形體。同時選用四性不合四時,五味太過或不及性偏的非主食材而隨時祛邪,養生形體性命無疾而終達到天年。古人透過飲食,毒藥祛邪,五穀、五畜、五果、五蔬,五味四性中和的食材補虛。《素向-生氣通天論篇》雲:“陰之所生,.夲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廢,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臟有病是飲食五味偏頗造成的。為此在《靈樞-五味》雲:“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孝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念黃黍雞肉桃蔥。”髒囂有病用中性和對應.味的食材去調。 為什麼不用藥呢?以“歸藏”易之理,大地含有萬物化生的能與質,它所產的萬千種本草,華夏先哲前聖將它們篩選後分為兩大類,四性隨四時之序和五味中和者為食,食材可養生修缺治病;四性偏離四時之序和五味太過或不及者為藥,毒藥糾性之偏調味之和可祛邪療疾。病是飲食、情志造成的內傷;疾是天六淫之邪氣造成的外傷。夲草中的四性寒熱溫涼是天之能,五味酸甘辛苦鹹是地之質。所以毒藥只祛邪療疾不治病,治病靠食材。為此《黃帝內經》中僅十三個小藥方,用藥很少。 應用這一準則的老祖是傳說活了八百年的彭錢鏗,他養生三件朮數:飲食、氣功導引、房中朮。這三種朮數結合符合“易”之道,“天地氤氳,萬物化酌”,“反者道之動”地氣升是產生氣化功能的開始,地氣陽氣化產生了“五運六氣”,令氣交之中氤氳一氣,萬物開始化生。化生的動力是天之陽能要返回天空,同時將五行陰質陽氣化成五運之氣,氣交一氣之中含有陰質陽能,道生一,一生二。其中陽能為神機,陰質為根基,陽氣為動力。以“天人合一”的準則,人體內的化生也應以陽氣為神機,人體內陽氣為何氣?如何產出?人體通飲食產出營血衛氣,陽化氣,陰成形,衛氣含熱能溫肌燻膚,並能悍疾而流行四末和上衝頭面,衛氣是人體內陽氣。在飲食時透過氣味合而服之的技能,將天之大氣與食材(含水)和唾液(消化酶)一塊進胃入腸,而補精益氣。精乃營血,氣乃衛氣。衛氣足化生就正常,衛氣少量不足就會產生亞健康,衛氣過耗大量不足就有病,化生不能正常。因飲食缺少,衛氣不足可用“氣味合而服之”的技能原理,用”服天氣,咽津液”的氣功補充體內衛氣。飲食、氣功是人類保形體延壽命的不二朮數。彭祖的門生伊尹一個廚師登上了宰相之位,上醫(食醫)治國,治國如烹小鮮。到周朝食醫乃百醫之首,居宰相之位。食材養生延壽是古人的主流,毒藥只驅外邪。這種不用藥或盡少用藥的醫學理念,就是“三世醫”的宗旨。這也是將來自然醫學的方向。它完全執行了道學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旨意。執行了天道“損有餘,補不足”。

  • 9 # 國學新知堂

    《黃帝內經》是理論著作,它主要講生理、病理、藥理、治療原則的一般規律,屬於自然哲學的著作。這是中醫學的基本綱領,沒有它中醫學只能經驗的積累。

    未來中醫學的發展,需要我們加強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我們需要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黃帝內經》。我們中醫學仍舊需要研究人體結構、正常生理、病理和藥理等現代基礎自然科學的正在研究的課題。我們的祖先在《黃帝內經》提供一個相關的理論模型,我們需要沿著古人的道理,結合現代自然科學的成就,繼承古人未竟的事業。

  • 10 # 骨科李郎中

    黃帝內經主要講的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好多人都說,中醫不往前看,一直在看古代的說。你記住,凡是說這句話的人,要不根本不懂中醫,要不就是沒有任何分析的能力。

    黃帝內經主要講述的是中醫的基礎理論,是最基礎的事物,包括哲學理論,分析等。這就好比現代醫學的生理學一樣,即使現在醫學發展如何先進,你想學現代醫學,照樣需要學習人體基礎的生理學內容,這些基礎整體上是不會變的。中醫當然有發現,最早的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理論,到李東垣的補土派,逐漸到清代的葉天士溫病學,衛氣營血辯證。這說明中醫一直在與時俱進,和現代醫學一樣,你學習中醫,必定要學習基礎理論的,而這個基礎就是黃帝內經。

    最早的藥物學是神農本草經,逐漸發發展到本草綱目,本草拾遺等。這個也是中藥的完善和發展。

    素問靈樞是最早的針灸著作,逐漸發現到針灸甲乙經,到現代的各家學說,說明中醫一直在發展。即使你怎麼發展,之前的基礎也要學呀。

    另外說的,黃帝內經主要是基礎理論講解,而藥物最早的記載是神農本草經,就好比現代醫學的生理學和藥物學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的學生如何做到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