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壁老楊61

    《大話西遊》為何經典?我看很多人都沒答到點子上。周星馳說我每次拍的都是悲劇,你們卻看成了喜劇!這句話含金量十足。基本上是你看懂周星馳系列電影的一個基礎前提!大話其實是一個愛情悲劇電影!跟梁祝,董永織女,羅密歐與朱麗葉,有很多的共性——有情人終不成眷屬!而現實社會中能與最愛的那個人在一起一輩子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以前我當教師的時候有一個同事,一個男老師,人長的斯斯文文,戴個金絲眼鏡,白白淨淨,說話時總面帶微笑,講的內容也很有水平。可他的老婆比他大5歲(也是同事),面黑人醜,嘴巴也有點外翻。有次我問他,你跟x老師有愛麼?(大體意思),他回答的很有水平,一大堆經典與隱約的話說出來,但中心思想還是讓我聽出來了。很多情況下,人得屈從於現實!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愛情也得屈從於現實!而大話的主題就是——愛情在現實面前的脆弱!

  • 2 # 肉肉蠻多多

    說點我的體會!這部片子我到現在都覺得太神奇!唯一一部從失望到經典的判斷。說說第一次看的體會吧,90年代我還是比較喜歡周星馳無厘頭的電影,聽說周星弛有新片,充滿期待的租來了錄影帶回家,但整個觀影過程中失望透頂!劇情非常看不懂,亂七八糟實在看不懂,拍攝的場景和色調非常詭異,感覺是一個極其低成本的電影,即使現在在看也是感覺特效效果非常差,人物化妝尤其是妖怪的化妝感覺非常一般。所以當時我看了一半我就不太想看了!第二次看卻反差很大了,印象很深刻,是過了三四年後的某一天,上了大學在校園的食堂裡吃飯時,靜靜的看的,當時竟然感動到流淚了。感覺這部電影,因為敘事手法的顛倒性和複雜性長篇性,所以第一遍大部分人是很難看明白的。第二是,在90年代的華人,當時對香港電影文化的滲透是近似於痴迷的、瘋狂的、無節制的輸入,大家吸收和習慣的更多是快餐式的槍戰,格鬥,喜劇,無厘頭電影。而這種有深度的喜劇電影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而之後的大火,也反映了大陸人民對電影文化鑑賞力的提高吧

  • 3 # 阿郎看電影

    《大話西遊》導演劉鎮偉直到今天還會提到,他在加拿大的家裡接到的那個令人幸福至今的電話。

    打電話的人是他的老搭檔王家衛。當年兩人在公司裡一個負責藝術,一個負責商業,兩人聯手製造了《東邪西毒》《東成西就》的光輝,直到今天還照耀著華語影壇。

    王家衛在電話裡告訴劉鎮偉,《大話西遊》在內地火得一塌糊塗。

    《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之時所造成的損傷,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走到盡頭時候的必然結果。上映七天即告下線,票房是20幾萬。劉鎮偉在創作《大話西遊》時候,想到的是穿越、武打、愛情等等盡數收悉,在賀歲期間上映,必有一款適合您。

    影片在香港收穫的惡評,最終作用在了票房上。

    但電影這門藝術的魅力在《大話西遊》身上,再次以只能是傳說中的方式,拉開了大幕。

    電影拍攝出來後,其所屬權已經不只歸於導演等主創,其真正的所有者已經變為每一個觀看的人。他們會從電影本身上,看到他們需要看到的東西,這個東西不一定是主創們在創作時候所想要表達的。

    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出現,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成為可能。《大話西遊》的無厘頭,和網際網路所倡導的草根精神,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共振。

    一種民間的吶喊,找到了它可以宣洩的出口,這個出口落在了《大話西遊》身上。

    《大話西遊》裡的至尊寶可以是每個不自由的人,在狹窄的現實際遇裡,去追求那個叫做自由的東西。

    《大話西遊》的無厘頭和網際網路草根的狂歡,歸根結底是一種慾望的衝撞,透過自嘲、混不吝等方式,解構了話語權,並重新建立了話語權。

  • 4 # 孤獨的理性主義者

    本人90後,97年的,現在讀大三,就想說一下個人的思考。《大話西遊》這部電影,我小時候在看,現在成年了也還會看,只能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感受吧。

    現在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如果只有無厘頭,那它毫無疑問是部爛片。而如果看到無厘頭背後更深刻的東西,就會更加將其奉為經典。

    其實孫悟空也好,至尊寶也好,不都有我們每個普通人的影子嗎?他沒戴上金箍時就是一個小人物,有著小人物的世故、油滑、妥協、退讓,他理所當然的自私自利、厚顏無恥。但他又逃不脫這命運——他的命運就是戴上金箍,不計個人的得失,承擔更大的揹負,他不想卻不得不忘記所愛之人。他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卻一肩扛起了眾生的幸福,這就是他成為大英雄的原因。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你是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快成家立業的畢業大學生,還是要養家餬口的中年人,你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你所珍視的東西——或是紫藤花下的紅顏,或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或是做人的尊嚴……我們因付出而變得偉大。

    如果讓我說《大話西遊》最成功的一點,那就是它致敬平凡人,它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我們一直追尋的英雄,就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 5 # 馬丁馬小虎

    我也是一名電影愛好者,所以對此還稍有一番瞭解,與君分享。

    首先來看一下《大話西遊》當時在香港的境況。

    當年在拍攝《大話西遊》時,幾乎劇組所有人都在罵周星馳和劉鎮偉是個瘋子,當時的劇組成員大都來自於西安電影製片廠,開工的時候一大堆人站得遠遠的,看著劉鎮偉和周星馳拍戲,跟看耍猴似的:“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而劉鎮偉那時是很傷心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寫了一個天才的劇本,結果全世界都在罵他,很多人覺得這種片子居然跟堂堂《西遊記》掛鉤是一件極其可恥的事情。

    就比如說《仙履奇緣》開場時,朱茵划船時的那段《蘆葦蕩》,創作這首配樂的人叫趙季平,是圈裡數一數二的配樂大師,當年拍《大話西遊》時特意讓趙季平來譜曲。

    結果趙季平一看劇本,腦袋就大了,當時電影還叫《大話東遊》,沒有完全成型不說,而且邏輯寫得亂七八糟,於是趙季平就去片場探班,正巧碰上劇組拍攝牛魔王和春三十娘打架的那場戲,當時片場到處掛著五臟六腑腸子內臟什麼的,趙大師一看就噁心壞了,後來做了配樂,還到處找人請客送禮,請求片方不要在片尾出現他的名字,來敗壞他的名聲。

    西安電影製片廠的群演更是罷工不想演這樣的垃圾劇,好不容易拍完了,6000萬港幣成本的《大話西遊》只收回了不到5000萬港幣,內地票房更受益慘淡,只有不到20萬的票房。

    所以看到沒,從票房來看,《大話西遊》在大陸和香港沒任何區別。

    為什麼內地票房也這麼慘呢?

    據說當年《大話西遊》上映時,一場就沒超過10個觀眾,唯一一次超過10個的,還是一群小夥伴相約喊著退票,結果剛上映兩天就被撤下來了,劉鎮偉一氣之下去了美國做了家庭煮夫,星爺更是賠了個底兒朝天,剛成立的星彩公司也倒閉了,劇組碰頭開會,也把失敗原因歸功於周星馳和劉鎮偉,劉鎮偉沒有成行的本子,邊拍邊改,星爺更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主。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成為反面典型的一部電影,票房還慘敗,咋後來就變成經典了呢?它的轉折點到底在哪裡又歸功於誰呢?

    其實周星馳和劉鎮偉最要感謝的是一群人,而這群人就是大學生。

    1996年,片方將《大話西遊》的複製送給了北京電影學院,沒成想,電影在學校一放映,大學生們瞬間就瘋了,立刻把這部電影當做自己的寶,大學老師一看這架勢,也立刻把它當做一部偉大的學術作品來研究,說裡面包含了大量的後現代主義,而事實上週星馳和劉鎮偉聽到這個詞後就蒙圈了,啥玩意兒?後現代主義?我們根本沒聽說過好嘛!!

    後現代主義是啥呢?

    簡單來講,就是對給定的一個文字、表徵和符號,可以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放在電影裡,就是假如導演放了一隻襪子,觀眾可以解讀為孤獨,可以解讀為整蠱,它不再是導演的單一指向性思想,而倡導觀眾自由解讀。

    自此,《大話西遊》就因為“後現代主義”,成為了經典流傳在了中華大地上……

  • 6 # 歷史麻辣鍋

    其實大話西遊不僅僅在香港被認為是爛片!當初在大陸,也一樣,被認為是爛片,而且票房差的不得了,基本上沒人去看這部片子,雖然說大話西遊現在火的不得了,被奉為經典。

    我印象很深!記得當初去電影院看大話西遊的海報和影片介紹是,我也被,驚呆了!這個孫悟空的裝扮真是,太差了。與我印象中六小齡童扮演的那個孫悟空,差距簡直十萬八千里,看了海報,我就不想去看這部電影!更何況這部電影的邏輯,對當初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亂七八糟!

    大話西遊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一次成功的運營。

    大話西遊首映了好幾年之後,被一幫清華的大學生給發掘出來了,當時穿越這樣的概念還沒有流行,那幫大學生覺得這是一種很新奇的表現方式,於是就開始流傳了。如果不看解說的話,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得懂!

    即使當初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得懂,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既然別人說好,自己也肯定要假裝看得懂,特別是發起這場運動的人是清華的大學生,似乎能夠看懂這部片子就覺得自己很高大上。覺得自己的智商能夠和清華的大學生一樣,可以比肩了,於是他首先在全國的大學生的圈子裡開開始慢慢的流傳起來。

    再接下去,就是在全社會開始流傳了,這是一條鄙視鏈!清華大學生,全國其他學校大學生,社會上的普通民眾。其實就是因為覺得想裝逼。

    所以結論就是,因為想裝逼,所以部電影才火了。

  • 7 # 羞羞的弓箭手

    很早就看過大話西遊了,真的當事看不太懂,還有『唐伯虎點秋香』純粹就當笑話看了!直到大學的時候,不小心又看了一次,就發現,確實真好看!

    也許是小時不知道愛情吧!長大了經歷的多了,所以就越能看到的內涵很多!

    中央電視臺「第十放映室」有期節目就是講大話西遊的,那一期我正好在家看過,講得很好,但是我複述不出來!只能發影片啦!

  • 8 # 新文化街男孩

    真正看懂這個片,是需要有大情懷的,是要經過許多磨難的積累,才會體會到期中的內涵。

    我其實想問:是香港成就了周,還是大陸?

    我還想問:如果周生長於大陸,是否還能造就今天的成績?

    如果說是環境使然,那為什麼一直在香港環境下長大的周,卻能拍出讓大陸人感動的電影來?

    答案應該是:周的為人處事、思考方式等,是與生俱來的,在香港就只能算是異類。而這些卻正好契合大陸人的認知和感受。

    感謝上天的安排,讓周的思考,能在他的祖國,有用武之地,立錐之地。

  • 9 # 五指毛

    首先這個題目是提得有問題的,《大話西遊》並不是香港人公認的大爛片,只是在上映當時票房很一般,票房一般和“公認大爛片”根本不能劃等號。

    票房一般有很多原因,有的確實是因為片子爛,有的是因為口味超前,在上映當時觀眾沒能跟上;有的是因為錯誤的宣傳策略、錯誤的上映檔期,還有發行方面的某些問題等等。

    電影史中有無數例子可以證明,票房和口碑不完全對應。比如現在imdb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在上映時票房也非常一般,但是在後面的錄影帶和DVD等音像製品銷售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評論家和很多觀眾都認為自己錯過了一部傑作,所以在imdb上一路走高,之前還因為《教父》和《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粉絲的互掐而漁翁得利拿到了第一。除了這部電影外,常年排在歷史經典電影第一位的奧遜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和希區柯克導演的《迷魂記》,當年也是票房慘敗,後來卻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包括著名的西部片《天堂之門》,當年耗巨資拍成的西部史詩,同樣遭遇票房滑鐵盧,甚至讓聯藝為此破產,但後來評論家還是給予了這部佳作公正的評價。

    回到《大話西遊》,在整部片子的劇作和審美上,都有很多顛覆和黑色的荒誕元素,在當時看慣了正常喜劇的香港觀眾眼裡,一下子沒有被接受是很正常的,但嚴格來說,那只是一部稍微有點特別的喜劇片,還不至於被定義為“後現代喜劇”,但經過普通話配音後,裡面很多本來無法翻譯的粵語梗,反而成了另一個意思,具備了某些“後現代”味道(姑且這麼認為吧),另外幾篇當時的網際網路爆文也起了不少發酵的作用,加上當時的80後觀眾正好是網際網路的活躍群體,裡面的喜劇和愛情情節感染了觀眾,口碑因此推而廣之也就順理成章了。

  • 10 # 落下m
    我一直都覺得《大話西遊》在中國電影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型別的巔峰之作,也是周星馳拍攝的電影裡的代表作。

    不論該部電影拍攝前拍攝的電影,還是拍攝後拍攝的電影,都沒有達到這部電影的藝術高度。這部電影在融合了香港無厘頭搞笑的同時,卻講述了一個悲劇故事,討論的是一個嚴肅的不得了的問題。這個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遇到過,但是絕沒有幾個人能夠順利的解決,所以電影在國內播出之後,引起轟動是很正常的。

    但是這部電影,在香港卻不能引起轟動,這個也是很正常的,這是因為。

    首先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非常東方的故事,裡面的故事情節,所要講述的人情事理,所要考慮到的問題,所包含的哲學思想,都是非常的東方化。而這些問題在非常西化的香港人們很難思考的到,或者有意識的不去做思考,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西方文化裡,愛一個人就是愛,不愛了或者愛不了就不再去相愛,並沒有什麼生死相許。而在東方,不論從春秋的《詩經》,還是到清代的“人生若只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幾千年的時間裡,上從君王,下到黎庶都在講生死相許,都在講愛情,婚姻,家庭。所以往往東方人看一眼就能理解,並引起共鳴的東西,西方人卻不知所謂,他們既不懂得,也不理解。所以身處西方文化體系裡的香港,在九幾年,說要理解東方哲學思想,簡直就是可笑的,是落後的,是被人鄙視的,香港人也許懂得,但是並不屑於尊崇。

    其次,這是一部在國內拍攝的電影。

    除了主創,和主要演員,其他的很多人都是內地人參與。所以這部擁有一些大陸血統的電影,這在當時自詡為西方文化代表者香港社會精英們面前,當然是不屑一顧的。對於他們來說,在一個被稱作“文化沙漠”的地方拍攝出來的電影能夠有什麼思想呢?怎麼可能會精彩呢?好在星爺還有一點票房號召力,不然撲街到血本無歸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這部電影講述的思想過於超前。

    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思想其實是與當時香港的主流意識是互相牴觸的。95年的香港電影,正是小馬哥、陳浩南、山雞的天下,滿大街都是效仿他們講義氣的古惑仔。然而在這個以小馬哥稱王的香港,突然冒出一部全是談論愛情、人生的文藝片,這簡直就是滾滾的泥石流中突然冒出來一朵白蓮花,所以,你不死誰死?所謂提“前一步是先知,提前兩步是先烈”,很遺憾,《大話西遊》就變成了大家眼中的那個撲街的先烈了。

    所以,從現在看來,《大話西遊》絕對是一部有思想,有藝術的好電影。但很可惜,生不逢時,就如同星爺的個性一樣,想的太多,卻不肯迎合俗人。最後的結局,只能是在撲街之後被大家廣為傳唱,一如同那些死去的著名畫家一樣。

  • 11 # 大福圓

    準確地說,“大話西遊”確實具備爛片的各種元素。包括票房,口碑,技術,音樂都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這部影片後來出現巨大的反轉,反倒被大陸影迷認成經典呢?

    首先,大陸觀眾對周星馳不太熟悉。

    “大話西遊”出爐時間是1995年,而1995年春晚,最火的喜劇小品是趙本山的“牛大叔提幹”。

    正在我們沉浸在趙本山東北式喜劇的時候,周星馳突然出現了。

    他顛覆了我們對喜劇的既成觀點,他那無厘頭的“哈……哈……哈”,有些人感到噁心,有些人感到好奇,有些人如獲至寶。

    這些好奇的人和如獲至寶的人成全了周星馳和“大話西遊”。

    其次,歪打歪著。

    但是,這部作品確實厲害。

    當時的大學生無論看得懂還是看不懂,都看了n遍。

    一步作品能夠歪打歪著到這種程度,這是什麼精神?據說,日本有一位本因坊丈和下棋稀爛。某日,這個人在外地旅遊時,遇到鬼。從此以後,棋力大進,成為一代宗師。

    劉鎮偉,就是中國的本因坊丈和。

  • 12 # 葛釀人生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個人認為是因為影片包含多層隱喻,我是96年第一次看的片子,當時我正處於初戀期,看到的是愛情的偉大;畢業後看,看到的是一個人的蛻變;現在再看,看到的是生活的無奈:本想成為大英雄卻只能像狗一樣。這部影片能看出的是什麼完全由你當時所處的環境決定,試問你誰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嗎?剛問世當成垃圾,完全是因為你壓根當搞笑片看

  • 13 # 緣投阿明vlog

    主要原因是放在電影院裡面觀看,對於周星馳原來的風格習慣的觀眾,不可能理解裡面的內容。觀看了一次,印象也不會深刻。到了大學,作為一個研究的專案來播放。用回味的心態來看。所以就紅了。然後普通人聽說他紅了,就會去觀看多幾次。才理解當中的劇情和內涵。最重要的當然還有裡面還包含了很多大學裡面比較深刻的臺詞。這也是他爆紅的原因。

  • 14 # 道法一貫

    真相是理解偏差和崇洋媚外帶起來的。

    具體怎麼回事呢。其實《大話西遊》的標題本來就很明確——借用西遊人物講謊言來展開劇情的一部無厘頭搞笑片。白話語境裡的“大話”就是“謊言”的意思,並不具有什麼“宏大”、“博大”之意(國語區的人往往傾向於這種理解)。全劇裡的人物都是謊言迭出,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自然是“愛你一萬年”那一句。劇中所有謊言說出來都是追求一種噁心人的喜劇效果,這也是導演和編劇的本意,他們並不是在拍愛情文藝片。這就好像對一個兩百斤胖女子用“雍容華貴”之類的詞語一樣,以講假話來追求搞笑目的。周星馳自己在北大上講座時也提到“噁心人的方式”。那個年代各種題材的影片很多,即使是喜劇影片裡這部片也不算特別出彩,比如周星馳自己的《中中國產凌凌漆》、《鼠膽龍威》等的喜劇效果就在此片之上。所以這部片最初在香港地區、白話地區的上映慘淡、票房平平,在國語區也並不好。這樣的票房才是真實的第一反映,白話觀眾覺得這些“大話”並不怎麼搞笑。除了“大話”,裡面的動作等元素很欠缺,賠本屬於正常。

    轉機出現在數年後,此片透過網路等傳播到日本去,有些日本年輕觀眾看後在2cn等網路論壇上評價為“感動した!”(很感動的意思),因為日本人看的是翻譯臺詞,也有文化理解背景不同的原因,他們把那句“愛你一萬年”的臺詞理解成真情告白了,把這片子當成文藝片來看了!於是,國內的一部分講國語的大學生看到這些影評也好奇去看這片子,結果竟也把這片當成文藝片來看,也“感動”了!年輕人圈子相互推薦,又恰逢網路時代,所以這片子死灰復燃是很容易的事。

    自己的觀眾最初不感動,因為外華人感動了跟著感動,這確實很荒唐,不是崇洋媚外是什麼呢?其實要講到文藝片,我倒是認為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可以看作是一部文藝片,我很喜歡裡面的兩句臺詞——“努力,奮鬥”、“其實我是個演員”。

    《大話西遊》這片子,我最欣賞的是插曲《一生所愛》,至於劇情,實在不能當做文藝片來“感動”,誰感動誰弱智。如果有人扯到什麼“後現代主義”、“深刻寓意”之類的話,那絕對是裝逼。香港和大陸白話區觀眾的判斷沒有錯,《大話西遊》就是一部爛片,只有北區的部分無知舔狗才會認為它是經典。

  • 15 # 山東小周在農村

    說說自己的感受吧,追捧不追捧的其實真沒想那麼多!

    第一次看 黑白電視機轉著天線 訊號老不好,一幫人哈哈大笑,那時候才10歲左右

    第三次看 記住了一句臺詞“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只記住臺詞,感覺很奇妙但不是很懂 那時候18-9歲

    第四次看 網咖 記住了另一句臺詞“你看那個人好怪,好象一條狗耶” 上面的臺詞理解了,這句話怎麼也不理解那時候20多歲了

    第五次 在網咖 想起了裡面的師傅唱的Only You

    第六次 在網咖 一直未解開最後結局的那句臺詞是什麼意思“你看那個人好怪,好象一條狗耶”

    其實。對於喜劇愛好者來說看多的還是這部作品喜劇表演的精華,對於解讀一類的全憑自己去想,去說。而周星馳之所以成為“喜劇之王”,除了有著自己創造的無厘頭搞笑喜劇模式,還有就是超與常人的創作力。再加上有著非同一般的表演才能,才成就了一部部喜劇的神話。

    與其說追捧,不如說喜歡。單純的喜歡他的表演,喜歡他這個演員,喜歡他所出演的任何作品,更喜歡他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的歡樂。其實,很多人去解說周星馳曾經喜劇中的臺詞,其實相信周星馳本人對於這些解讀都未曾想過,但是就有那麼多人喜歡這樣做,在我看來喜劇就是喜劇,過分解讀非把一部喜劇整成悲劇,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對於影視作品的自我解讀和評價,讓它去影響著別人。喜劇笑了就可以了,笑中帶淚是本事,過分解讀無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裡,養豬、養羊、養牛、養驢、養雞、養鴨養兔、養鴿子,養殖哪種比較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