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76114495

    沒有差距,但是如果是指所謂的國際大賽,那都是西方人把持的,不合他們胃口的當然就不能得所謂的國際大獎啦,所以這是一個話語權的問題,那麼多玩攝影的都挺直了,辦我們自己,辦我們華人的大獎賽。哈哈……有必要哪兒都崇洋……

  • 2 # CharlesGuo

    攝影術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由西方傳入中國。近百年來,中國攝影家在攝影藝術創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東方神韻,中國傳統美學、傳統哲學、美學理論對中國攝影家的審美意識、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美學理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攝影家與西方攝影家的藝術創作時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是,由於中國與西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歷史發展程序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因而中國與西方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藝術理論、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上產生了差異性。

    1、在中國傳統理念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諧統一的。華人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傾向於人是自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連司馬遷也覺得:唯有“究天人之際”才能“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反映在審美意識上,是審美主體投入審美客體,客體融於主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國古代藝術主要表現物件是山水,中國的山水詩畫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中國文化傳統,至今影響巨大,激勵著中國攝影人踏破鐵鞋去渴拜名山大川,為祖國山河寫照傳神。現在中國,風光攝影成為數量最為龐大的攝影人群。但是,現狀恰恰相反,現在的中國如此龐大的風光攝影人群,人人懷抱著價值不菲的現代相機,成群結隊的拍攝之後,獲得的作品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紀實而拋棄了傳統的寫意理念。

    2、在西方,大自然被當作獨立的審美物件,17世紀出現於荷蘭繪畫,18世紀才在英國、德國的浪漫主義詩歌中確定下來。之後,西方藝術(非單指攝影)藉助科學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實的形象。而攝影術本身就是科技的產物,光學、化學、材料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起很大的作用。構圖學、色彩學和美學成為攝影藝術理論重要部分。西方攝影家構圖充滿畫幅,單點透視,周邊光影塑造立體的形象,講求質感、形狀、色彩。可是,反觀如今國際頂尖的一些攝影技術、理念、意識、作品等等缺恰恰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寫實傳統。世界最著名的攝影網站、世界頂級影像交流社群1X.com的創始人兼執行長那拉爾夫.斯特蘭德(Ralf Stelander)在給範朝亮(John Fan)的攝影著作《理性的靈動-大自然的攝影語言》序中說過:“我們拍攝什麼?”我們想描述的只是它在這一刻的形式?或者它只是用一個時刻來提醒我們:永恆的時間之流可以暫時停留在一個影象之中?影象是我們視覺中世界的印記,還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世界?”他的結論是:除了技術和條件,攝影師的想象力對結果至關重要,是決定一個作品藝術語言的最重要因素。 艾略特.厄維特(Elliott Eiwitt)是這樣說過:“攝影與你所看見的東西其實沒有多大關係,它完全取決於你觀察的方式…攝影師需要自己的大腦和想象力去發現自己獨特的個人視覺” 。西方的主流思想認為:自然風光攝影是攝影者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描述,成功的作品不僅需要完善的技術,但更需要的是創意與構思。世界知名攝影風光團隊“四光圈”之胡亦鳴老師同樣持有以下的觀點:“風光攝影最關鍵的因素是裝置?地點?運氣?技術還是眼光?其實最重要的是攝影師的想法和眼光”。範朝亮(John Fan)的目標則非常明確與清晰:使用自己的作品傳達自然的靈感和生命的智慧,即使拍攝一個看似靜態的場景,也試圖從周圍的自然中尋找韻律和內涵,同時將自身的想象力融入到每一幅影像之中。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同時還是跨界攝影大師劉半農先生認為:意境分為寫真和寫意兩大類,同樣存在於中國優秀攝影作品之中:“寫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藉著照相表露出來,必須有所寄藉。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後,就變做了活的”。他還認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攝影技術、技巧所能限定的,它遠比攝影技術、技巧重要得多。意境理論對於當今攝影者有著重要意義。

    一、回顧中國傳統藝術理念、反觀當下攝影狀況

    ①、中國古代的藝術表現較發達,詩言志、詞緣情,繪畫推崇‘象外之意”。“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藝術創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齡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國維大力標舉意境,成為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意境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統一。意境已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它是藝術家高尚人格襟抱的體現,也是抒情類藝術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中國藝術講究哲學,儒、道、佛三家的入世與出世思想,影響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和藝術歷程,也影響著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寫實還是寫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寫實;而坎坷之士則信佛老,超脫塵世,藝術創造時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蘊。“文人畫”的特點就是寫意。中國畫家打破原有束縛,創造了散點透視法和線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畫時大膽取捨,保留最能表現物我精神氣質的形象特徵。畫面上留有大塊空白,形成了絕妙的空靈感,給了觀賞者想象與再創造的空間。作品中的松、竹、梅、蘭,表現了畫家高尚的品格。所有這些傳統對於中國攝影家影響很大。朗靜山以寫意的手法,創造了集錦攝影法,製作了《春樹奇峰》、《曉汲清江》等作品,獲得了國外攝影名家的普遍讚賞。攝影家於雲天在作品中喜歡用大面積的黑,襯托一點點光亮。其曰:“在中國畫的畫理中是留白,攝影正好和這個相反,以留黑來反襯這個白。”

    ②、但是,當我們一代藝術大家的輝煌作品終究停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之後,隨著現代數碼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緊隨我們中國藝術大師之後的國內眾多海量的“老法師”、“大師們”,每個人似乎還沒有從上個世紀的大紅“囍”字中完全清醒過來,除了其身上確實仍然具備的優秀文化傳統之外,在其它攝影領域,如新技術、新觀念、新的評價標準等等核心理念方面,別說引領大夥前進,就是跟上時代的步伐都顯得那麼的勉強,甚至是連一張真正符合現代數碼攝影標準的合格照片都難以拿得出手,卻還死死不肯褪去老法師曾經披過的紅色“袈裟”。在其制定規則並參與的各類大大小小的攝影比賽中,甚至在風光類別的比賽中,赫然標註參賽要求:不允許拼貼(甚至於接片拍攝都決不允許)、改變元素、技術拍攝(焦點包圍、景深包圍等現代數碼攝影中最為基礎的一些技術)。手中把玩著價值不菲的現代數碼機器,卻搞不懂數碼攝影的完整工作流程,在當下基本是提供數字檔案作為參賽作品的前提下,完全不知道照片在不同介質下(螢幕、列印、印刷等)輸出的基本要求和原理,當你試圖善意提醒,人家往往在一臉懵逼的同時轉身離去,留下多嘴的你尷尬的站在原地。

    ③有的時候,我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請問一下哈,為什麼國內外的拍照效果會差很多?明眼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好看的照片是國外攝影師拍的。總感覺哪裡不一樣?同樣的相機拍的效果也不一樣…那我會這樣告訴提問者:當2個攝影人同時站在一個瀑布下觀賞,國外的攝影師會說:我喜歡這個瀑布…而國內的攝影師說:是的,沒錯,這是一個瀑布,那邊還有更大的…。這就是攝影藝術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別於技術的運用 。造成同一場景拍攝作品質量巨大反差的原因,我們可以從社會、政治、歷史等多方面去探求,也可以從東西方表現情感的方式尋找答案,但是也有最根本的原因,那是你的拍攝是否遵循了數碼攝影真諦的問題。 二、當前中國風光攝影與中西方文化的傳承分析 

     ①目前中國攝影界有兩種似乎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許多“老法師”、“大師”、“新秀”追求攝影的社會紀實真諦,倡導攝影要睜開“觀看”社會的眼睛,用膠片或數碼記錄“Sunny下的凝重”;另一方面有可觀的“老師”們藉助現代攝影技術的成果,跋山涉水,熟練地操作著美術創作的“寶典”,掀起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風光攝影熱潮,創作出了中國攝影界前所未有的一批風光攝影精品。針對於以上現象,相關網站刊登了相關作者的關於國外風光攝影從未成為起西方世界所謂主流不主流的定論,迄今為止,甚至在部分的人群中,“唯美”、“沙龍”式的攝影展現方式今日仍舊是非主流,不知道這些相關的文章論據從何而來,就不再這裡爭執了。如果,你現在有機會去選擇2副精品攝影作品之一:你是去挑選一幅是展現因戰爭、飢餓而瀕臨死亡的作品去每天欣賞,你還是去選擇一張美麗的日出瞬間的風光作品在你的辦公室或者家中客廳展示?我只能提醒說:不同型別的作品不可做同一比較,就像是2個人,一個是帥哥一個是美女。

    ②、強調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是我們風光攝影審美的基調,它比攝影技術、技巧更加重要。風光攝影與中國繪畫、書法之間的相互交流、影響、滲透,不僅創造更多的藝術形式與風格,展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同時相互間的吸收、補充、交融,對強化藝術的表現力、豐富形式結構的多樣化、擴大表現領域與畫面容量、提高作品的藝術深度以及拓寬人們的審美觀照與審美積澱,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③、應用攝影語言使風光攝影套路推陳出新。當代藝術的程序事實告訴我們,當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與風格被人們長期欣賞而感到乏味的時候,往往需要多樣化的技巧和表現手法與之相適應,因而藝術便不斷進行創新或拋開程式化的技術規範和固有的審美模式,或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作為一種補充、更新,從而建構起新的樣式和新的審美視象,以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要。尤其是在藝術觀念與審美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橫向滲秀、吸收,越來越成為創新的一種途徑,這是不爭的事實。風光攝影吸納、融化了現代繪畫新空間組合方式與透視關係,將新有的結構、變調的色彩,就會增強作品的形式感,加深畫面的藝術底蘊,構成一種強勁的藝術張力。事實上,中國的風光攝影迴避不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承和溶合問題,我認為,風光攝影不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矛盾的地方,反而是中國的風光攝影進一步發展的契機。文化的溶合和傳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對待風光攝影,既不能盲從迎合所謂西方文化的標準,更不要固步自封地用傳統的眼觀來演變,而要在當今世界先進攝影文化觀念的基礎上去創造。三、中國式風景獨特的展現視角

    ①、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些優秀的中國觀念攝影師便開始從中國古典繪畫和傳統哲學中尋找靈感,試圖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廣泛運用於觀念攝影之中,典型代表如姚璐和楊泳梁的攝影拼貼畫。他倆的作品不但在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攝影節和攝影中心裡展出,同時在藝術市場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方的一些策展人、評論家和畫廊主看起來對人造的或者對比鮮明的“中國式風景”還十分著迷。但一些年輕的攝影師卻採用了不同的拍攝手法。他們沒有拍攝對比鮮明的城市風景,而是長途跋涉到中國的偏遠地區,憑藉想象的樂趣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獲得2012年三影堂攝影中心頒發的“三影堂年度攝影獎”的張晉《又一季》系列作品;塔可的《詩歌》系列作品的靈感均來源於中國最早的詩歌著作《詩經》。有意思的是,張晉和塔可都是在國外接受的教育,但他們的作品都是關於中國哲學與審美的概念,尤其是他們透過對白形式,展現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兩人作品都表明了一種抵制數碼技術控制的趨勢,透過風景與大地的柔和對比,他們用傳統的黑白照片營造出一種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他們的作品既樸素又跨越時間,更像是早期的攝影師,而不是後攝影時代的攝影師。

    四、從中國傳統風光攝影到現代新風光攝影,打破風光攝影邊界。

    ①、可喜的是,前些時間在廣東東莞,以“中國風景40年”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長安攝影周暨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十三屆理論研討會上設立了新主題:“風景攝影與自然觀”。中國攝協掌門人李舸表示,希望透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系統梳理風景攝影的特徵和沿革,探索風景攝影的發展方向。策展人那日松希望藉此打破所謂中國傳統風景攝影的界限,拓寬風景攝影的邊界。現在的年輕攝影人眼界非常開闊,對風景攝影有自己獨立的理解方式。因此,不論是風光攝影、紀實攝影、觀念攝影,還是所謂的當代攝影、景觀攝影,它們都不是孤立的,攝影是發展的。因為大多數的接觸攝影者,拿起相機幾乎都是從風光攝影開始,因此風光攝影有著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同時,風光攝影又是最大限度調動攝影諸要素和各種技術手段的影像門類,因此被諸多專業攝影家所鍾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風光攝影得到極大發展。

    ②、傳統風光攝影家充滿寄情山水的理想主義浪漫情懷,以紮實的美術基礎和傳統文化學養,觀看和審視自然現象,抓取視覺快感。現代風光攝影人無論東西方都是從人文思考的角度來審視自然現象,鏡頭聚焦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狀態。如果說,不同風光攝影以公共情感與公共話語的不同內涵影響大眾,那麼,公共情感主要激發大眾視覺美感的表層情緒,引起普遍意義的情感互動和共鳴;公共話題則透過涉及社會性問題的影像表達,引發大眾關注獲得社會影響。一方面,風光攝影家之間觀看方式的不同,區別了風光攝影是拍攝調動激發視覺美感的風景還是自然與人共存狀態下的風景。另一方面,風光攝影家對於主觀介入攝影的不同出發點,涉及到複製自然風景還是藉助自然風景隱喻思考,從而在解構物象風景同時再創新風景。五、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核心

    自然觀與觀看方式的形成,取決於攝影人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以及理想追求,也因此分野了中國傳統風光攝影家與現代新風光年輕攝影人對風光攝影不同的認識、思考與呈現。“追求意境與追求自然的質感一直是風光攝影的兩極要素。在近百年的觀念嬗變中,我們不難看出血脈的傳承、亞當斯的影響以及現代主義觀念的滲透。不管是風光攝影還是風景攝影,不管採用什麼影像手段,核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攝影理論家李樹峰說。如何理解自然與人的關係,恰恰是我們與西方看待世界最本質的不同。中國長期農耕社會中,形成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忽略了以人為本。因此要向西方學習,在風景攝影中強調人在自然中作為主體的存在意義,強調人在攝影創作中的主觀性;這也是視覺藝術發展中,藝術家擺脫自然具象的想象侷限,樹立人的主體意識,創造觀念攝影的由來與必然。著名策展人王保國認為:“新風景,是對社會和自然有了新認識…它追求的不是單純的審美結果,而是社會與審美的複合結果。它很殘酷地宣告了風景攝影中多愁善感和宏大敘事的結束。把人類社會管理好,就是愛自然。”上海師範大學攝影專業青年教師戴菲看來,風光攝影是一種文化現象。“風景本身是沒有定義的,只有人的介入才有了意義。”他認為,與老一代傳統風光攝影家相比,當代年輕風光攝影傢俱有幾方面特點:掌握和熟稔影像各種技術手段及能力,有技術積澱;由於大多數城市生活的背景,城市生活經驗打破了以往傳統山水攝影的概念,作品多有涉及城市景觀中人類新的生存空間;有思考深度的學術性拍攝,有明確的定義性和方向性;希望透過努力擴大中國風光攝影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一個廣義的中國風光攝影框架。不可否認,從面對山川大河滿懷激情到如今充滿憂患,這其中不僅僅是成長背景的不同。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自覺的使命感;獨立敏感,有個性、有見地且不斷打破常規、打破傳統的創新意識;具備東西方從古至今的藝術史論及現代文藝理論系統,同時能夠不斷學習掌握世界文藝思想及視覺藝術前沿思想及觀念,專業學術視野開闊……這些都會從新一代風光攝影人身上看到的希望。

  • 3 # soloboy777

    無根!就像油和水一樣,中國的攝影人只能漫步在油上,不能從心出發,以及沒有藝術修養的攝影作品,無法觸及靈魂。一切都在模仿,一切都為了利益,一切全部壓制,甚至一個攝影家協會成員名額都需要花大錢,託人請客,你覺得這樣環境能有好作品嗎?能撐得上攝影師這三個字的人,不僅僅要具備攝影本身技術功底,藝術修養,對美學畫面的掌控,同時他應該還是歷史學家,生物學家,探險家,冒險家,自然環境守護者等等。。。拍片好修片好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個合格的攝影師了,幹這行,吃這口飯,也並不是你花錢買個單反或中畫幅就得瑟成大師了,攝影單純的就是記錄,而攝影師角度的記錄並不單純!只有堅持不懈,用心去做,持之以恆,當你死後,你的作品也許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Q音樂中有哪些好聽的付費音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