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建木
-
2 # 安達7999
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一個偉大的夢想就出現了,那就是實現“星際移民”。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人類就計劃著進行“星際移民”。
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美蘇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蘇聯實現了兩個人類第一:將人類第一個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人類首次載人登上太空。美國也不甘落後,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並隨後還進行了幾次成功的登月。
這樣輝煌的太空競賽成就讓很多人認為,人類的科技已經可以計劃著進行星際移民了。並將目標選擇在火星,可是後來對火星的一系列探測研究發現,這是一顆非常荒涼的星球,雖然也是類地行星,跟地球在地質結構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是火星的天然環境並不適宜人類的生存。
我們想要移民到火星上,首先就需要對火星的生態環境進行大改造,讓它成為一顆宜居行星。可是這樣的任務想要實現,絕不是現在的人類科技能夠做到的,所以“星際移民”的目標火星也被人類暫時放棄了。
放棄了火星之後,我們在太陽系也沒有找到第二顆宜居星球,事實上在太陽系最有希望成為未來人類第二個家園的還是火星,其它星球的環境更不適宜人類的生存,改造的難度也更大。
太陽系沒有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第二顆星球,於是科學家將目光放在了太陽系之外。太陽系之外的銀河系,有著數千億顆恆星,上千億個恆星系,只要搜尋那些跟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那麼在其恆星系中就有可能存在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類行行星。
在搜尋系外行星的能力上,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無疑是非常強大的,在它上線之後不斷有類地行星被發現。其中有一些恆星系統與太陽系非常相似,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開普勒-90,距離地球約2545光年。
開普勒-90位於天龍座,主恆星同樣是一顆黃矮星,與恆星太陽一樣。恆星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內部進行著核聚變,透過核聚變將氫等基本元素轉化為氧,鐵等重元素。恆星就相當於宇宙的一個天然冶煉廠,將宇宙大量存在的氫氦等元素轉化為重元素,豐富宇宙物質。
恆星根據質量的不同,表面顏色也是不同的,大體可分為四種,紅色,黃色,白色和藍色。紅色代表著質量較低的一類恆星,藍色則是恆星中的巨無霸藍超巨星,它表面的溫度可達20000攝氏度。
我們的太陽則是黃矮星,表面溫度約為6000攝氏度,是屬於中等偏下的恆星。從生命星球對環境的要求角度來看,黃矮星無疑是最好的一個選擇,黃矮星所形成的恆星系,更容易誕生生命星球,演化出智慧生命。當然,紅矮星所在的恆星系也有很大的可能出現生命星球,文明星球。
只不過站在人類宜居的角度,由於我們的主恆星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地球生態系統的形成是在黃矮星的影響下出現的。所以,人類尋找系外宜居行星的時候,更多的還是在黃矮星所在的星系內尋找,更容易發現適宜人類生存的宜居星球。
開普勒-90的周圍一共存在著8顆行星,這與太陽系是完全一致,恆星加上八大行星與太陽系非常相似,讓科學家感到驚奇,直呼這是第二個太陽系。那麼在“第二個太陽系”中是否存在生命星球,宜居行星?
科學家透過觀測研究發現,開普勒-90的年齡要比太陽大一些,已經進入主序星階段。在太陽系中,從內到外排列,地球位於第三位。而在開普勒-90星系中的第三位行星則不適宜人類生存,它的環境與金星非常相似,表面溫度非常高。
而在第三行星之外的開普勒-90d和開普勒-90e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從目前的觀測資料上來看,開普勒-90e的環境跟地球非常相似,極有可能存在大氣層以及液態水,有可能更適宜人類的生存。
在系外發現跟太陽系非常相似的恆星系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方面黃矮星本身就是比較少,而能夠跟太陽系一樣有著8顆行星的恆星系剛更少了。所以,這個開普勒-90恆星系非常受科學家的關注,對它也一直在進行著各種觀測,收集相關的資料。
可能在科學家的眼裡,開普勒-90就是未來人類進行星際移民的重要選擇。那麼我們何時能夠實現向這個星系移民的目標?2545光年的距離在宇宙面前是非常短暫的一個距離,可是這樣的距離對於如今的人類科技來說,無疑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
即使是以光年來航行,我們也需要至少2545年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這裡。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又告訴我們,物體的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而無法到達。所以,在未來,我們的星際飛船最快的速度也只能實現亞光速,要到達這個第三太陽系,至少需要數千年。
即使未來我們實現了亞光速飛行,要前往開普勒-90星系,漫長的星際旅行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壽命。人類的壽命是非常短暫的,只有百年左右,如果以這個壽命進行星際航行2545光年,那至少需要25代人才能夠完成。
由此可見,即使我們實現了亞光速飛行,也很難進行長達數千年的星際航行,除非我們的壽命能夠大幅增長,達到上千歲或者數千歲。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壽命長達數千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事實上,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人類壽命不斷增長是肯定的,幾百歲,幾千歲甚至是上萬歲的壽命也不是什麼夢想,可能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就可以實現。
如果人類有了漫長的壽命,那麼花費數千年進行星際航行,去進行星際移民也不再是問題。當然,如果人類的科技能夠更進一步,實現了廣義相對論這下的空間扭曲,那麼就可以進行空間跳躍,實現超光速航行。在空間跳躍模式下,數千光年的距離可能只是一瞬間就可以到達。
如果這樣的高科技真的實現了,那宇宙的距離對於人類來說將不再是問題,整個宇宙有可能也會成為人類的後花園。只不過,要實現這些需要人類一個漫長的發展時間,對於人類來說,未來首次的外星移民主要還是放在太陽系中,火星無疑是首要目標。
對於未來的科技來說,改造火星其實並不難,改造完成之後,人類就可以移居到火星上,成為火星人。而火星也將會成為人類走出太陽系的一個翹板,只要一步一個腳印發展下去,相信人類的家園會越來越多,直到遍佈宇宙的各個角落。
-
3 # 一學思一
移民,即向能夠維持生存繁衍的地方移民,跨越的距離不僅僅數光年,可能需要數百光年。
以現有的技術,仍可能進行星際移民,但需要大量的資源。國家間存在競爭,把大量資源用於太空,會使自己處於劣勢。只有統一全球才有可能。
必須深度開發地球土地資源來增加人口,提高經濟總量。因為風險大,單艘飛船成功率,需要足夠數量的星際飛船應對。除此之外,政治上要採取少數人決定一切的制度以集中更多的資源。
建立飛船的需要把飛船或飛船模組送入太空。大型飛船的大部分模組肯定比現有衛星的單位質量價格低,所以火箭造價將佔大頭。需要解決火箭造價問題。大規模發射將顯著降低火箭價格,使用大型火箭及火箭重複使用技術也可降低運輸價格。
以馬斯克獵鷹九號為例,可回收下,發射價格六七萬,運輸質量十七噸,採其三分之一,兩千萬二十噸,每噸一百萬美元。
美國2019年經濟總量21萬億美元,能把兩千萬噸物資送上去。考慮到地球統一後技術擴散,完全能把三億人規模的生產力全投入到火箭發射上。
能進行恆星際飛行的載人飛船需要強大的生命維持系統及非常久的使用年限。旅行者一號需要數萬年才能抵達附近的行星,而飛到有類地行星的恆星則需要更長時間。雖然現有技術可以以旅行者十幾倍的速度飛往別的星球,但仍然是非常漫長的時間。現有技術無法制造能正常工作如此久的飛船。
但可以透過星際艦隊進行移民,透過正常艦體回收廢艦並重新制造,形成內迴圈。只要攜帶住夠的備用物質以應對消耗便可。在能源上完全可以使用核能維持。
考慮到類地行星非常少,必須開發在類似月球的星球上建立自個自足的殖民地的技術,需要先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開發此技術。
由於存在未知風險,必須廣撒網。並且需向同一恆星系派遣數膄相互獨立,間隔距離遠的殖民艦隊。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防止一個殖民艦隊崩潰後拖累別的艦隊,增加成功率。
這是能進行星際航行,具備星際間造艦能力且有能力在新的星球降落並建造自給自足殖民地的龐大艦隊系統,且不僅只有一隻,而是幾十上百。
時的地球,赤道附近的沿海分佈著無數的發射場,火箭如同高速公路的上的汽車來回穿梭。太空上,肉眼可見的大型露天飛船組裝基地如同大型港口和軍艦組成的畫面,那是全人類拼盡全力的成果,如同古埃及金字塔和神廟帶給人的震撼。在日落後及黎明前,它們的結構清晰的展現在人們眼前。
-
4 # 為你等待142540640
達到人工使用機器製造出糧食,達到隨便抓一把土或者其他什麼沙土製造出喜愛的食物或水,到那個時候星際移民真的不是個問題
-
5 # 舊夢青苔
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可以了,但成本會高到需要消耗大半的地球資源,得不償失!所以,這個還要看我們對於太陽系開發的程度!只能能源問題解決以後,這樣的航行將成為必然!
-
6 # 虎哥科幻工坊
主要是兩個關鍵技術必須突破,一是太空電梯技術。這樣可向外太空投送大量的物資,並在外太空組裝。二是無工質核聚變技術。這樣不需要攜帶太多的物資,僅利用聚變能量就可以推動飛船前進。而作為核聚變燃料的水,在外太空的可以找到很多。
當然,讓人的壽命加倍延長的冬眠技術也必須的。
要實現這一切,只要人類不發生巨大的內耗,估計100年內還是可能的。
回覆列表
簡單推測一下,人類對天空有概念已經十幾萬年了,圖畫表現出要飛天也有一萬多年,到現在剛剛飛出地球。在不出現自然或人為的災難倒退的話,按照這個速度在過十幾萬年實現太陽系內大量移民沒問題。
太陽系外載人探索需要幾十萬年,大量進行恆星系之間的移民也需要幾百萬年。
當然地球上的物質從原始形態到進化巔峰再到退化消失,碳基生物平均也就是幾千萬年(1百萬年至1.2億年)。所以理論上智慧物種想要像銀河系外移民是做不到的。恆星級移民成功率也就是五五之數,但是太陽系內行星間成熟移民肯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