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躍幕

    “親情紅利”下中中國產電影還是慎用“催淚彈”。

    非常不理想的成績。

    在海報上明確寫著2021年度壓軸“催淚彈”的《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的,經歷了一個週末後電影仍然沒有開分。貓眼和淘票票兩大票務平臺至今暫無評分,豆瓣也沒能開分。

    雖然上映前電影也做了超前點映,並且入圍了兩個電影節(展),但是上映三天也僅僅獲得300萬左右的票房。相比起爭議來說,這種無人問津是更尷尬的存在。

    這部電影之所以賣的這麼差,自然有本身劣勢過大的問題。這種劣勢,一是自導自演的曹炳琨和電影偏女性向的定位存在著偏差,電影在選角上無法獲得下沉市場的關注;二是電影明確了“催淚彈”的定位,基本上完全告知了這部電影走的是苦情路線,但“催淚彈”本身是一個雙刃劍,一旦用不好就會令觀眾反感。《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顯然沒有用好,所以催淚彈影片應該如何把握營銷的“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

    當然從電影本身來說,劇本的問題過大。電影在短短104分鐘裡揉入了太多“苦情元素”,以至於一個極具現實話題的劇本卻因為元素過於密集而無法讓觀眾相信。當現實主義“失真”,那所以基於現實主義的“催淚”就變得毫無意義。

    只是沒想到的是,整個市場甚至都沒能給電影引起“爭議”的機會。如今,《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可能成為賀歲檔最先掉隊,也最意外掉隊的影片。

    1

    “親情紅利”不是想吃就吃

    “相信的力量”。

    今年整個中中國產片市場,親情向劇情片的賣座必然是年底盤點時會被反覆提及的一種“新型別”。春節檔,主打“母女情”的《你好,李煥英》突襲黑馬,最終拿下54.13億的總票房。清明的,主打“姐弟情”的《我的姐姐》也成功突圍,最終累計票房8.6億,擠入中中國產片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

    親情向劇情片的爆發,一是情感共鳴的氣口精準,從兩部成為爆款的中中國產片來看,主創在表現“情感”的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你好,李煥英》的巧妙在於結尾的“超級反轉”,這種更小品式的創作方式在電影裡呈現是比較新穎的,再加上賈玲自身的真情實感讓電影打通了觀眾的氣口。《我的姐姐》則在戲外找到了“原生家庭”的共鳴點,雖然影片延伸的一些社會話題引起過一些爭議,但“原生家庭傷痛”是一個能夠最能打通觀眾的共鳴點。

    二在於疫情後普通觀眾對於情感向影片的需求在增加,從去年開始整個市場其實有意的在明確“溫暖、治癒”等情感向標籤,這就說明情感共鳴相比疫情前有更大的市場剛需。

    從外在的“情感元素”來看,《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完全沒有問題。一對足夠“感人”的父子設定理應讓電影獲得“親情紅利”。但問題出在,圍繞著這對感人父子關係的一切現實元素出了問題。

    電影一共104分鐘,前30分鐘主要交代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在這30分鐘裡交代清楚了父親的妻子出軌——因為出軌導致了車禍——車禍後發現妻子懷孕——懷孕的孩子是和出軌物件所生——妻子車禍成植物人,最終死因是植物人分娩——父親患腦癌僅剩半年生命——給兒子找福利院“託孤”。

    這30分鐘裡的資訊密度之高是非常罕見的,雖然一下子交代清楚了整個故事,但因為過高的資訊密度其實完全沒辦法讓普通觀眾有情感上的緩衝。其實單拎出來這條故事主線裡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沒問題。但糅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既有出軌又有車禍還有癌症的“現實片”,尤其是這個孩子明知是妻子出軌和出軌物件所生,但毅然決定撫養,其實鋪墊也完全不夠。

    由於前30分鐘現實建立的失敗,就讓很多觀眾認為“失真”。其實這種“失真”不是這對父子關係不感人,而是這對父子關係不“成立”。當現實主義影片讓觀眾覺得“失真”,那後續所有的情感走向都失去了意義。

    第二個30分鐘,影片主要是尋求孩子親身父親的女兒,也就是孩子的姐姐來做親子鑑定,從而得到孩子親身父親的死亡證明來送孩子到福利院。這就讓電影從“我的爸爸”又走向了“我的姐姐”,但姐弟關係依然在電影裡還是過於侷限。

    到第三個30分鐘的時候,兒子進了福利院,爸爸因癌症晚期進了醫院。最後十分鐘,兒子從福利院跑出來,完全就是“催淚彈爆炸”。但因為前面90分鐘的“失真”,讓觀眾在這最後的10分鐘裡是完全得不到釋放的。

    其實整個故事裡的元素過於龐雜,因為龐雜導致觀眾難以相信。身患腦癌的外賣員父親、妻子出軌引發車禍、妻子因植物人分娩最終去世、撫養妻子出軌生下的兒子、尋找失足的親姐姐要親身父親的死亡證明、把超越血緣關係的兒子送往福利院,這些元素集合在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身上是無法讓觀眾真正感動的。

    所以,“親情紅利”在當下市場的確存在,但前提是透過一段可信的、可共鳴的情感關係來讓觀眾感動,而不是透過一段“現實”故事來讓觀眾掉眼淚。

    2

    慎用“催淚彈”

    觀眾沒有“耐心”等待。

    一個簡單的三幕劇,電影卻加上了最複雜的社會元素,這就讓觀眾對於最後的“哭”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在重慶青年電影展首映的時候,在現場QA環節其實有問到電影的監製為何選擇這個劇本。從監製的回答來看,這個劇本是導演曹炳琨想寫的一個關於父子的故事,所以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不停的磨劇本。但基於什麼原因,導致曹炳琨寫出如此“簡單又複雜”的劇本是不得而知的。

    總之,電影真正的“情感高潮”必然是兒子從福利院跑出來,在大雨裡跑回家找爸爸。但這將近10分鐘的“兒童獨角戲”卻讓觀眾感到無比漫長,這的確是電影在劇本層面的重大失誤。

    因為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這段“哭戲”太讓人能夠預料到了。其實整個故事情感曲折的濃度過高,尤其是前30分鐘就已經對觀眾形成了消耗。觀眾在前30分鐘就能夠完全預知到接下來的情感走向,所以最後10分鐘所謂的“情感高潮”在觀眾眼裡不是高潮,只是“結尾”。

    電影必然會有一段兒子歇斯底里的“找爸爸”,尤其是電影裡用了和《我的姐姐》同樣的“哨子”作為情感符號。當兒子在大雨裡一遍又一遍的“吹哨子”之前,觀眾就對這一段有太過於明顯的預知了。當情感預知如此直白的時候,觀眾為什麼還會感動?

    另外在營銷上,電影直接打出了年度壓軸”催淚彈”的標籤,表明了希望透過苦情路線讓觀眾哭一把。但是所謂“哭片”一直以來對觀眾的吸引力都是有爭議的。尤其是在市場比較低迷的當下,從一開始就告訴觀眾“給我哭”,實際上對於很多普通觀眾來說都是一種觀影阻礙。因為這種觀影驅動力過於直白,就是“我要哭”。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我要哭”的背後潛臺詞是“為什麼我要哭”,無形中對於電影就抱有更大的期待。但電影在劇本層面存在的問題,完全無法讓觀眾發自真心的不能自控的“哭”,而是在情緒煽動下“哭”,那電影自然會遇到很大的阻礙。

    3

    “劣勢”過大

    “起跑”問題最大。

    對於《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來說,最大的問題是“起跑”的問題。上映首日,電影的排片佔比只有7.5%,但綜合票房佔比只有1.9%,上座率是1.7%。排片佔比能夠排在單日第四的位置上,但單日票房僅位列第七,尤其是上座率讓電影失去了競爭力。

    所以,第二天電影的排片比幾乎“砍半”,只剩下了4%,首週末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就只剩下3%。對於當下的電影市場來說處於“年底衝刺”的最後階段,在整個一年的時間裡被疫情、洪災等連續影響導致年末的壓力劇增。這個時候,整個市場必然主打“安全牌”,對於沒能扛住“起跑”的中小體量影片來說,自然是非常不友好的。

    但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為什麼起跑如此之差,實際上是應該被好好覆盤的。電影從使用者的想看畫像來看,是一部明顯的女性向影片,且偏向於年輕使用者。根據貓眼專業版的資料顯示,電影的男女比例分別是26.5%和73.5%,且以20-24歲的年齡層居多。

    對於這樣一部影片來說,曹炳琨的市場號召力就非常有限了。雖然曹炳琨是一位有演技的中生代演員,但是這和電影的核心受眾是有錯位的。其次電影在“姐姐”這個角色上也缺乏市場號召力。所以在整個選角上存在漏洞。

    相比之下,《我的姐姐》男女比例分別是25.1%和74.9%,但是張子楓對於年輕的女性觀眾來說必然是友好的,且電影的姐弟情對於核心受眾來說也更容易引起共鳴。

    但《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可能只是看起來現實,首先電影很多元素都是無法出圈討論的。妻子出軌生下的孩子到底應不應該自己撫養本身就存在著諸多的“不可信”,因為觀眾無法切身體會到其中的為難。除此之外,外賣員身份、關於死亡證明和親自鑑定以及福利院的問題切口都過小,普通觀眾過於陌生。

    所以,看似是一個現實題材的親情片,但電影裡的“現實”無法和電影外的“現實”產生交集。

    從電影整體來說,無法就此判定自導自演大銀幕處女作的曹炳琨不用心,但是切準現實題材的基礎上首先需要化繁為簡,儘可能簡單、儘可能真實、儘可能共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款逾期,要不要怕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