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念王子
-
2 # 武姥姥
你好,我現在來回答禮儀出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這個農村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絕對的來按貧富
區分。
如果人們富裕了,首先就要想到進行精神上的追求。自然要講究禮儀,文化,精神的文明。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缺,生活很富足,一般是不會去做盜賊的,他為什麼還要去搶?為什麼還要去偷呢?
如果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在一個貧窮落後的社會里,做盜賊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人要追求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吃飽飯,穿暖衣,當在十分飢餓的時候,不得不去偷搶。這就是現實。
當然,我們農村也有很好的習俗,偷搶畢竟是很不道德的事,並非所有的貧窮的人都去做。這跟一個家庭的家風,社會的風氣都有關係。
從心理學上講,人如果沒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情況,一般不願意去做傷天害理的事的,也是被逼無奈的。
我們應該儘快的勞動致富,讓人們的生活儘快富足起來,只有物質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才會更高。更注重禮節。
-
3 # 農野山貨
禮儀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禮儀盛行源於富裕的物質基礎,盜賊出現於貧窮年代。我個人是不贊成這種片面觀點。
自古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人窮志不窮的佳話。農村正能量仍將佔主導地位。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說明普通窮苦農民一樣有遠大理想。雖然古代農民貧窮但是有骨氣,有抱負和奮鬥未來的美好信念!朱元璋也是貧窮農民的孩子,因為他是第八個孩子,所以兒時叫朱重八。他在給地主家當放牛娃時就立志改變清貧的生活,窮苦的命運。窮則生變,變則通,所以他領導的天平軍,義和團那是一支貧苦農民的隊伍,所以屢立戰功,為農民創造了奇蹟。
當代農村精神文化扶貧遠遠勝於物質扶貧,只要農民的思想不窮,那麼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只有“造血式”扶貧深入骨髓血液中,才能完全決勝貧窮。早期基層農村組織力量進行大量物質投入扶貧,其效果甚微。把扶貧資金直接給到農村貧困戶手上,貧困者用在吃喝上面,這種接濟式扶貧就像一個不能斷奶的巨嬰。
後來基層開始投入送豬牛羊雞鴨鵝給貧困戶助其脫貧致富。但是基層貧困者或因為意識不到位,把雞鴨鵝豬牛羊給吃了。農村老人常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計算一世窮。”那就是合計,打算,目的,目標的意思。所以讓貧困地區的貧困戶脫貧致富關鍵性是讓他們有意識,有目的自我奮鬥。所以當代精神文化扶貧才是扶貧的關鍵因素。
扶貧從給直接錢到給間接給物(種子,化肥,牲畜等)再到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大力扶持農村教育。再到產業下鄉創業,造就脫貧致富帶頭人,農場,農業合作社紛紛如雨後春筍建立。
綜上所述“禮儀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只是極個別現象。在人的生命受到飢餓脅迫時,偷盜充飢那也是迫不得已,不足為恥的。但凡有點能力的人都會用雙手養活自己。
-
4 # 雪白的雪
倉廩實而知禮義。人們都活不下去了,還要人家“仁義禮智信”,這不是罵人嗎?土匪也不愛當土匪,被逼無奈而已。你給他一個幸福的生活,他有了美滿家庭和一份安詳的生活,他絕不會去舍爺鋌而走險,會很禮義地對待一切。
-
5 # 文學悟語
有道理,禮儀在富足的情況下是得於興盛,在溫飽沒有保障的情況部分人會有不好的想法容易誤入歧途,這個情況和“溫飽思淫慾,飢寒起盜心”表達的意思是相近的,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時常有,不過,做人還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乃能服人!!!
-
6 # 秉燭讀春秋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禮義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意思是說:只有人富足了才會講禮義,盜賊多出於貧苦之人。
這句俗語其實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一樣的。這樣的話還有“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這些話的意思都是說只要人有錢富足了,人們自然就會講道德講禮義,貧窮只會逼著人們去做盜賊,去做不道德和不講禮儀的人。
講真我部分認同這句俗語。“禮義興於富足”的說法沒毛病。
咱就拿國家來說吧,歐洲一些國家比較富裕,相對於貧窮的非洲來說,歐洲人就比非洲人講禮貌講禮義。
這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道理。
想想也是,整天吃不飽穿不暖,掙扎在貧困線上,哪還有心思講禮儀?這就是古代經常為了吃飯問題打仗,而現代打仗相對較少的原因,現代人懂得剋制,懂得用文明法則約束自己,這是社會的進步,是文明的進步。
對於“盜賊出於貧窮”這句話我不太認同。古代貧窮的人不少,但是當賊的並不都是窮人。比如農民起義隊伍中也有貴族出身的人。就拿唐朝時期瓦崗山首領李密來說,他出身於遼東李氏“四世三公”高門士族,他做賊是出於個人利益,而不是因貧窮逼迫。
又如曾經追隨李自成起義的軍師李巖也不是窮苦人,他的老爸是明朝高階官員,他本人是秀才。由於明朝廷對他老爸不公,全家受到迫害,李公子一怒之下走上了盜賊之路。
再如《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他本是後周皇族後裔,人稱柴大官人,他也不是窮人,最後同樣做了盜賊。
還有玉麒麟盧俊義,他本是河北大名府的首富,最後還不是落草為寇當了盜賊賊。
我記得有部電影上說“賊的兒子永遠是賊,好人的兒子永遠是好人”,這句話其實是錯誤的,貧窮不一定造就強盜和賊人。
有骨氣窮人“餓死不做賊,渴死不喝盜泉之水”。人的所作所為與個人的思想品質有關係,和貧窮沒有絕對的關係。
綜上所述,“禮義興於富足”這句話是對的,畢竟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前提,人們只有吃得飽才能談禮儀。
但是,貧窮不是當盜賊的理由。窮人不一定就當盜賊,相反一些為富不仁的富人倒有可能成為驚天大盜。
比如竊國大盜袁世凱、宋太祖趙匡胤、唐國公李淵等人。
這些人都不是窮人,他們卻幹了盜賊的事。袁世凱竊取了革命黨的勝利果實、趙匡胤竊取了後周“老領導”之子的江山,唐國公李淵竊取了隋煬帝楊廣的江山……
“盜賊出於貧窮”無法解釋他們的行為,這也是我不認同後一句俗語的原因。
-
7 # 雲華7027
有沒有道理先不說,這都是舊社會有錢的人花錢請有文化的人,編出來的。有錢人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做的事是男盜女娼。
-
8 # 詩人盧偉宗
此言所講為實際情況,但細細想來,前者有點虛偽,爭搶更多財富時,就不會講禮儀了;後者屬於無奈,為了生存,還要什麼道德尊嚴?
-
9 # 東方廣明
曹操富足,還要盜墓。又稱竊國盜賊。也是禮儀之人。
貧窮出盜賊,難道貧窮的人就不知禮儀嗎?很多人都是從貧窮到富貴的過程。就是禮儀之人了嗎?
看來都是隻瞧見現狀,沒有顧及事物的變化。
禮儀興於文明,不論貧窮富貴。盜賊不論貧富,貧窮富貴之中,始終都有盜賊。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你還認為是對的嗎?
-
10 # 奇情逸志
首先,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絕對的道理。老祖宗說的俗語實際上是對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的一種感悟和總結,但個人的經驗難免會有不足與偏頗之處,至少它不能用來指導所有人的人生。
有了這一層的認識,我們對這句農村俗語才有可能得以全面理解。
“禮義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意思就是生活富裕了就會講究禮義,生活貧困時會被逼迫做盜賊。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將“禮義”和“富足”、“盜賊”和“貧窮”之間理解為一種絕對的因果關係,片面地將富足與禮義劃等號,將貧窮和盜賊加以聯絡。
從生活事實來看,這句俗語的確有幾分道理。但是這並不構成因果關係。
富足就一定會讓人懂得禮貌與情義嗎?盜賊就一定是出身貧窮嗎?
依然是從事實來看,很多看上去生活富足的人恐怕不一定就是這種仁人義士。相反,很多生活不那麼富裕的人卻依然保持著許多良好的精神品質。
故而,“禮義興於富足,盜賊生於貧窮”只是一種較為片面地說法,它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總結,但也僅僅是部分人生活經驗的總結。
對待現實,對待生活,我們應當具體事物具體分析,辯證看待。
-
11 # 農村娃小石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禮儀興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就是表達,講究禮儀,估計需要富裕的生活,出現盜賊可能是貧窮所導致,這句話就是啟迪我們要加強文明建設。大家富裕起來。分配均勻,共同分享好的發展成果。也是反映一種社會現象吧。往往是人吃不飽飯或者。貧窮落困的時候他才會去,盜或者成匪。人富裕後,他才有禮貌禮儀,根本上是要從學校教育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倡導禮儀禮節。不過這個也不完全是這樣,富裕的人也不一定就說很有禮儀,貧窮的也不一定就非會成盜或者成匪,這個論證的話雙方都有說辭。
回覆列表
意思是富貴的人懂禮貌,講義氣。貧窮的人往往容易去投搶盜竊。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要辯證的看問題。富貴的人也有盜賊,貧窮的好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