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打的空城

    初唐時期,格律詩逐漸定型,文人墨客都在進行格律詩的創作,但陳子昂卻反其道而行之,推崇漢魏時期的古體詩(非格律),不屑於去寫七言詩。

    但是殊途同歸,格律詩的成熟為後來大唐的詩歌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陳子昂主張恢復古體詩的同時也一掃齊梁時期的糜爛詩風,為盛唐詩歌盛世提供了養分。打比方說,大唐詩歌盛世就像是一座大廈,宋之問、沈佺期、上官儀、初唐四傑等人為這座大廈打好了堅實的地基,而陳子昂則是篩選出了最好的石料。

    先說一下大唐詩歌發展的境況,初唐時期的詩歌起初並沒有隨著大唐盛世的發展而蓬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陷入了齊梁之體的泥潭之中。

    所謂的齊梁之體,是指那些過分講究音韻工整,而忽略了詩歌本身應具有的內涵,詩句空洞、浮豔的作品。

    如上官儀就曾經寫過一首詩《詠畫障》:

    芳辰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未減行雨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遊。

    滿紙的清詞麗句,完全就是為了華麗而作,讀起來就像某些女中學生作文一樣辭藻華麗而內容空洞。就連《舊唐書》都說上官儀“好以綺錯婉媚為本”。

    而到了初唐四傑時期,算是真正的揭開了唐詩的序幕。他們主張“輕綺碎”、“重骨氣”,作品也從宮廷生活、奉承詩轉變到渴望從軍報國、抒發懷才不遇、揭露社會現實等方面。如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在獄詠蟬》等都是當時的佳作。

    但是雖然他們擺脫了制體詩的束縛,還是沒有走出形式主義。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也說: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守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可以說直到陳子昂的出現,才給了唐詩新的生命。他主張繼承漢魏的風骨,改變萎靡的詩壇。這個觀點出現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歎,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這段話可以說是他詩歌創作的一個綱領,他迥異於前人,提出了將漢魏風骨與興寄、風雅結合起來,改變當時詩風萎靡的局面。所謂興寄,指的是興發和寄託。要求詩歌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所謂風骨,指的則是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讀者對於作品的感受和作品本身具備思想內容。而陳子昂的思想就是要推崇漢魏風骨,反對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

    這些反映了當時詩歌發展的訴求,也是唐詩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無怪於聞一多先生評價道:“從謝朓之死到陳子昂之生這段時間,沒有一流的詩人產生。”

    陳子昂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他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詩歌創新的理論,還進行了實踐。

    最有名的當屬他所流傳下來的《感遇》三十八首,內容豐富。既有感慨個人身世抒發理想,又有諷刺現實抨擊時政,還有借古諷今表達愁苦。但是不論是何種,這些詩都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充滿了思考性,對政治、人生都進行了探討。

    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其中的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一如既往的是五言古體,而且採用了《詩經》中比興的、《古詩十九首》中的疊字寫作方法和《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而且讀起來很有晉魏時期阮籍《感遇》的風氣 。

    幽獨空林的香蘭,空自散發著芬芳,卻不為世人所知。終於等到秋風漸起,芳華零落,潦倒無成。

    以蘭花喻己,表面又是是寫蘭花孤芳無人賞,最後凋零在寒風中,這實際上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由於陳子昂的奠基,後世大唐詩歌的榮光才算是真正拔錨起航了。他對風骨的追求對於後來的詩歌變革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在陳子昂之後,唐詩才算是真正的如雨後春筍一般。

    幽州臺上陳伯玉,不盡千年萬古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尚學堂的師資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