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者仁心王姚

    我是1970年武漢醫學院畢業分到安陸縣,尊照毛主席的指示到鄉下當赤腳醫生。那時我每天背一個藥箱到各壪子,田間轉悠,遇到農民要我看病就進她家去拿。那戶農婦很客氣。首先端上一碗炒米紅糖錢,還在上面打2—2個合包蛋。吃得暖呼呼的,再看病。那時赤腳醫生看病是免費的。掛號費有就給3分錢,沒有就給一個雞蛋。我一天下來會受很多雞蛋。當地人不吃,過年我都代會武漢了。過完春節我回安陸鄉下上班時,當地人都很好客,請我去吃飯。過年請我們吃飯是很隆重的。我記得一個在供銷社工作的人請我和一個護士到他家吃飯。首先是炸年糕之類,讓你先把肚子塞個低 再又是紅糖炒米泡合包蛋。這下肚子已填了一半,再一道道菜端上來我們已吃不了多少了。這就是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安陸鄉下作客的體會。也不能怪他們小氣。在那個物貧乏的年代,流行一菜管百客嘛!所以就只有吃別人的剩菜。

  • 2 # 豁達農夫

    記得61年我家來個遠房親戚,餓跑到我家,從食堂打回的椴樹葉粥,他特能吃,害得我們全家餓了兩天,他不在我們都吃不飽,後來我爺爺把他勸走了,以後沒有來往了。文革時期招待下鄉幹部,千方百計炒兩個菜,沒油和肉。我們都不上桌,說生活可好了,形勢大好不是小好。但他們吃飯給一角錢,二兩糧票,但我們從來都不收。

  • 3 # 巴蜀三平居士

    我從小生長在一個鄉場小鎮上,家裡雖然不是農民,但也地處農村,特別是對農村還是比較熟悉,也很瞭解的。

    七十年代中期,普遍農村都很窮很窮,可以說,連吃飯溫飽都沒有完全解決,一年半載能吃上一次肉,那也是常事。那時,一般家庭,如果來了客人,也是要分層次招待的。如果是很普通客人,我們四川主要就是推豆花,做幾個素菜,就說得過去了。如果是遠道而來的稀客,那就招待標準就高得多了,除了推豆花,還要殺雞或想方設法買點豬肉,再弄幾個素菜,酒肉款待,如過年般熱鬧。

    記得我上高中時,約起兩三位同學,到另一位劉姓同學家裡去耍。劉同學家地處農村,他是家裡長子,下面還有五個兄弟妹妹,最小的妹妹才一歲多,他媽媽還把揹著小妹妹做家務事呢。在當時,劉同學家裡算是人口多的了,全家老少大小10口人,負擔特重,算是農村條件最差的了。就在這種情況下,劉同學的父母,對我們的到來,很高興,也非常熱情。為了招待我們,當天晚上,不僅推了豆花,而且宰殺了一隻正在下蛋的老母雞,簡直是把我們當貴客來招待。當我吃到香噴噴的雞肉時,心裡除了感激,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因為,劉同學家裡負擔太重,那麼的窮,但憨厚朴實的農村人,為招待好我們,還是忍心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雞給宰殺了。此事,雖然過去45年了,但我至今難忘,每每想起,還一種虧欠劉同學家之感。

  • 4 # 朱增林呀

    座標北方農村。

    來客也分三六九等,因為物資缺乏,一般客人不設酒席招待。這些一般客人,包括下鄉駐村工作隊員,經常來往的親戚朋友。如果是下鄉工作隊員,他們一天交1斤糧票,3角錢。吃得飯只是比平時齊整一點,需要主食是主食,菜是菜。包括饅頭,玉米麵窩頭,雜糧餅子,小米粥,玉米糊糊,麵條,炒時令蔬菜,涼拌菜,鹹菜等。如果是經常來往的親戚朋友,主要吃餃子,麵條,大鍋菜等。如果是不常來往的至親好友,需要酒席招待。農村一般都是在春節前殺一頭年豬,豬頭,下水製做酒菜。豬肉除春節食用外,其餘留做醃肉。春節期間酒菜,一般各種炒肉,下水,雞蛋,豆腐,白菜。如果是在平日,就只有醃肉,雞蛋,豆腐,蔬菜,粉條等招待了。

    那時候,最隆重的還是婚喪嫁聚了。主人家一般要擺幾桌酒席,每桌一般要八個冷盤,八個熱菜。主食大鍋菜配饅頭。當地產的白酒,也是農村比較隆重的了。

  • 5 # 二若

    在我的記憶中,那時候你到農家,人家會用最好的飯食招待客人。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在深山裡插隊。春節期間,原本大隊要求知青都留在村裡,準備文藝演出節目,參加公社的文藝調演。我們真是下了苦功,排了個獨幕話劇。

    節前,大隊安排我回城購買化妝品。哪料因為與當地青年發生了矛盾,所有知青都返回了北京。他們勸我也留在家裡過年。但我堅持返回農村,從此開啟了吃百家飯的生活經歷。

    那時候家家都很窮苦,平時吃的都是粗糧,而且還是稀幹搭配。但每家都把細糧拿出來招待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麵條。

    那時因臨近春節,條件好的家庭一般都備了年貨。所以他們會在熱湯麵的上面擺放上片片肥肉。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當年太年輕不懂事。因為在我吃飯的時候,常遇到老鄉家的孩子虎視眈眈地盯著我的情景,當我提出和孩子們一起吃時,主人總是說他們都吃過了。

    要擱現在,我一定會把自己碗中的麵條撥出一半,留給人家的孩子。

    可那時我也餓呀!我如果不在老鄉家吃飽飯,就沒有地方能吃上飯啦.....

  • 6 # 劉承澤3

    說起那個年代兩眼都是淚花。

    我是湖南懷化地區的:客人來了整個程式是這樣的,首先派一個人出去借米,那時家家都窮,走東家串西家,一般要花兩小時才借夠兩斤米。

    一個人陪客人講話,天南地北的扯,講了自家情況再講親戚情況,結合國家當前形勢,一唱一和打發時間。

    那時都是土灶,燒柴火,只有一口鍋,先煮飯,再炒菜。暈菜一般是乾魚幹蝦乾泥鰍,客氣點的有臘肉。下飯菜有黃豆炒辣椒,罈子萊炒辣椒。蔬菜有自留地裡現採來南瓜,絲瓜,豆角類。打一個雞蛋湯,湊合著有四菜一湯。

    客人進門,到用餐必須花四個小時,那個年代,什麼都缺,就是時間多。

  • 7 # 老歌199

    那時的人都很純樸,真心待客。客人來了都是用自家平時捨不得吃穿,省吃儉用節省的錢和供應票,買肉買好酒好菜,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象大過年的一樣招待,若是親戚,走的時候還送點菜油、米麵、雞蛋之類物品讓客人帶走。

  • 8 # 4408990256666勁松

    我們東北這咯噠那個年代,招待客人:一般客人是兩個菜,一盤素炒土豆絲,一盤煎雞蛋。春節期間豬肉燉粉條、炒綠豆芽。過年時家裡備有兩把粉條(2斤)3~5斤豬肉。夏季家裡來客人只是一小盆雞蛋羹。孩子過生日媽媽給煮1個雞蛋,那就樂壞了。我今年64歲,這都是我的親身經歷。

  • 9 # 使用者陳維仁501

    你以為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真是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差,那樣窮?連個客人就待不起嗎?

    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把親情看得非常重要,親切感非常濃郁,如果有了一段時間不相往來了,就像丟了魂一樣,哪怕是提幾斤米、幾斤麵條、幾斤麥子,或者是一二十個雞蛋也要去看看,去走走。如果是有一家要辦大情小事,如起屋架樑,紅白喜事,要給他幫幾天幾夜的忙,相互幫忙無報酬無怨言,即使沒有大事也會上門來看看長輩聊聊天。正如人們常說的親戚是越走越親。不像現在這個社會,為了一己之私,連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都不相讓,在感情上時時都可能產生裂縫,何況是親戚。

    那時候的逢年過節,絕不像現在一樣,人們什麼地方都不願意去,主要是在家裡打麻將。即使是非要走親竄友也是往麻將桌上坐,上午出門,下午日落前也要匆匆往回趕,不會留下過夜的。過去親戚來了至少留宿一個夜晚,我在小的時候經常看見父母親在油燈下與親戚聊天談家常,早上天還沒亮又在和親戚在床上聊天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然後起床給親戚做早點並送到他們的。吃早飯後親戚們要走還十分挽留,往往拉住親戚的手,扣下他們的包不讓他們離去,走時還要相送很遠。

    至於招待親戚的飯菜,都顯得大方誠意,把家裡捨不得的雞魚鴨、臘肉及香腸都用上,在桌上生怕親戚沒有吃好吃飽,給他們奉菜、添飯,勸酒,有的把肉偷偷埋在他們的飯下面(白米乾飯)等等。

    那時候,儘管人們家庭沒有現在這樣富有,人窮志不窮,即使人皮難披也要披,而且還要披好,總是把親情看得非常重要。現在就沒有那一種的品味嘍,見了親戚不管他們是富還是窮都不像過去那樣有親切感,甚至見了還躲躲閃閃,更不願相互竄門。不知現在人們是怎麼啦,有誰願意告訴我問題出在哪嗎?

  • 10 # 妙開居士蓮

    地址關中:三年困難時期差一些,中午有清油白麵吃就不錯,當時還有棉籽油。平常年份剛到路途辛苦,三個荷包蛋臥紅糖水,中午一噸哨子面,下午臨走前油餅小菜,好的家庭炒菜。過年過節除外,另備好吃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30年前中師生就可以教小學,現在小學老師都有研究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