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伯一書法課堂

    這是書法欣賞的問題,題目也挺大的,容我簡單說幾句吧。

    書法就是這個樣子,雖然不懂書法,更不是書法專業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欣賞標準。好的書法,讓大多數人看著很“順眼”,比如王獻之的小楷《玉版十三行》、行書《鴨頭丸帖》,還有他爸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趙孟頫的《前後赤壁賦》,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等等。但是,也有人會挑剔。

    我曾遇到過一位,指著下圖中的字說:“玄”寫歪了,“餘”的字頭不正,“無”的下面不能連筆書寫。有時候,像這種情況,很難給他解釋清楚,只能“呵呵”一下。

    王獻之玉版十三行區域性

    有些事兒,自己也很苦惱。近年來,我出版了幾套硬筆字帖,生成字型檔以後,發現很多不滿意的字。發現寫字型檔不能像平時練字的時候那樣“正常”書寫,就像上面這個“餘”字,寫作品可以用這種結構,出版楷書字帖就不行了,為什麼啊?排版的時候不成行,不居中,不是規範字,出版社稽核就不能透過,合作的老總也不願意啊!只能硬著頭皮去寫所謂的“規範字”——國標字型。寫了一輩子古代法帖,又去寫印刷體,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魄力了!(還不是生活所迫給逼的?)

    所以說啊,遇到這樣的情況,他願意指指點點,就隨它去吧。要麼不理會,要麼“呵呵”一聲,躲遠點兒,還能咋辦?

  • 2 # 隱逸者石右

    楷書史即書法史。楷書產生了二王宋四家!無楷產生了醜吼亂射瞎!書法”有楷創新”即美書,例如祭侄稿,書法”無楷創新”即醜書例如沈鵬。書法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殊。毛主席領導好可以稱為“領導藝術”!但不能說“領導是藝術”。蘭亭序美可以說“書法藝術”!但不能說“書法是藝術”。因為書法是社會物質形態:衣食住行用即服裝建築烹調陶瓷書法應用文照相等。社會意識形態:政治道德宗教藝術:繪畫文學攝影等等。任何遊戲都有規則!書法瓶頸是楷書。人人都能寫醜書皆書法家,也就沒了書法家了!

  • 3 #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對於這個問題,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是名人名氣大,大多數人都知道名人,就像明星一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對名人進行點評。

    二是點評人和被點評人在認識、經歷、學養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如名人用書法表現的是這個意思,點評人可能會看到另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書法名人寫的字所表達的並不是點評人想要的那種效果,所以就會用自己的觀點進行點評。

    三是期望值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根植於人們觀點中的書法都是以王羲之等人為標準的,不搞書法的人可能只對這個標準有所認知,但有了別的“標準”後,有可能會觸動他內心的那個“標準”,所以不得不說,不得不點評了。

    四是資訊流通所產生的結果。由於當代資訊流通性很強,名人在媒介上出現的頻率很高,大家對他們也比較關注,可以隨時進行點評。

  • 4 # 倦客思歸

    按這個邏輯,不養豬的人連吃豬肉的資格都沒有了;社會現實是,正是大家吃豬肉,才保障了這個行業生生不息;書法專業的科班,在這個社會上能有多少人?科班以外的人,搞書法,都應該是半路出家,不能說在這個專業泡的時間久了就是專業人;書法這個東西,有理論,有形式,有聲音,有默默無聞,在今天,這個行業多少有點過於尊古廢今了,很多事情都在發展,唯有這個行業高度從未逾越,多少有點不幸的味道;書法已然走到大眾藝術,僅僅靠圈子裡幾個人自娛自樂,不走入廣闊的大眾環境,早已餓殍滿地了,人之不存,藝術何生?這是個矛盾的事情,萬事也都是在矛盾中推進發展,從唯物角度來看的話也就不足為奇;言論是自由的,自由才會產生思想薈萃,審美也是自由的,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搞書法專業的人,你不能說別人眼光、審美就比搞書法的人差。書法藝術這個東西,說到底還是得給人帶來美感,給欣賞者帶來逾越的感受,接受大眾、群眾的考驗,也是經典的必要考驗。外行一言,聊博君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有幾個月了想到孩子就很害怕,可是老公很喜歡,該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