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先生的故紙堆
-
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才華出眾的邊塞詩人卻因妒忌而聞名天下
李益,字君虞,中唐著名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大曆四年(769),李益考中了進士,但和古代的許多詩人一樣,他的仕途並不順遂。他只是擔任了鄭縣尉這樣一個小官,而且很久得不到升遷,就索性棄官到燕趙一帶漫遊。《舊唐書》說他:“久之不調,而流輩皆居顯位,益不得意,北遊河朔、幽州,劉濟闢為從事。”
李益在官場不得志,漫遊邊疆,曾五次投身軍營。他在《從軍詩並序》裡說:“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故其為文鹹多軍旅之思……或因軍中酒酣,時或塞上兵寢,相與拔劍秉筆,散懷於斯文。”正是多年的邊塞生活,鑄就了他豪放蒼涼的詩風,使他成為了中唐著名的邊塞詩人。
李益的邊塞詩雖然不缺乏豪壯之情,但總體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戰鬥之後,眼前的景色是“沙似雪”、“月如霜”,而士兵吹出的蘆笛聲,更是讓千軍翹首,萬眾思鄉,可以說是悲涼之極。
還有這首《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迴向月明看。
天山的寒風,悽清的明月,一聲羌笛,一曲《行路難》,引發了多少徵人的思鄉之情。
李益的一些懷友贈別的詩,也寫得非常不錯。比如《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臨窗閒坐,思念朋友,所以當清風吹開了門,吹動了竹子,總以為是朋友來了。竹上滴下的露水,沾溼了階下的青苔。什麼時候朋友才會到來,好一起彈琴賦詩。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細膩動人。
還有一首《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小時候常在一起的表弟,在戰亂中離散十年,現在突然相遇,已經認不出來了。問姓,還以為是初次見面,說出名字,才想起舊時的容顏。別來多事,話總也說不完,不知不覺晚鐘已經敲響。才剛剛相見,明日又要離別,這一去山重水複,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這一首詩是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所創作的,詩人用細膩的感情,和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世事的滄桑。
慢慢地,李益詩名大振,受到了憲宗皇帝的賞識,被召回了京城,歷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孟門參軍、左散騎常侍等職。
李益才華出眾,但性情卻不被人稱道。他不僅恃才傲物,而且妒忌心很強。《舊唐書》說他:“自負多才,多所凌忽,為眾不容。”他仕途坎坷也和自己的性格有關。
李益的“好妒”,尤其表現在男女之情上。《國史補》說:“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亦心疾也。……終身不痊,多思慮,多疑忌,乃疾之本也。”也就是說他妒忌是一種心理疾病,這不但影響了他的仕途,也影響了他的家庭生活。《舊唐書》說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閒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於時,故時謂妒痴為李益疾。”李益老懷疑妻妾紅杏出牆,甚至在門口撒上灰,看有沒有外人出入。所以當時人們把好嫉妒稱之為“李益病”。
李益的嫉妒太出名了,以致唐朝人蔣防以此為題材寫了一篇小說,就是唐傳奇《霍小玉傳》。
小說寫隴西李益與妓女霍小玉的愛情悲劇。李益開始和霍小玉相戀,同居多日,但他做官後,另娶表妹盧氏,和小玉斷絕關係。小玉日夜思念李益,得了重病,知道李益負心後,悲憤欲絕。忽然有一個“豪士”挾持李益來到小玉家中,小玉發誓死後一定變成厲鬼報復。李益娶了盧氏後,因猜忌休妻,“至於三娶,率皆如初焉”。
魯迅評《霍小玉傳》說:“李肇(《國史補》)中雲:‘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傳謂小玉死後,李益乃大猜忌,則或出於附會,以成異聞者也。”(《稗邊小綴》)汪闢疆也說:“(李益)夫婦之間無聊生者,或為當日流傳之事實。小說多喜附會,復舉薄□之事以實之。”(《唐人小說》)小說裡的情節未必屬實,但李益好妒忌卻是一致認定的。
-
3 # 每天讀詩詞
唐傳奇《霍小玉傳》記載了霍小玉和李益的愛情故事。要說這裡面的李益是否是唐代邊塞詩人李益,需要追根溯源。
真實的的唐代邊塞詩人李益。歷史中真實的李益,是一位邊塞詩人,詩風豪放明快,其中有一部作品比較有名:
春夜聞笛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寫情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在正史中《舊唐書》記載,李益祖籍隴西狄道,後遷居河南鄭州。約生於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於文宗太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所以總結而來,他是在750-830年間的人,而且李益有個癖好就是對妻子很不放心,出門之前都要綁起來,鎖起來。現在看來有點變態了。
但是到底《霍小玉傳》裡面的李益是不是歷史中真實的李益呢?
且來看《霍小玉傳》這部作品約作於元和四年(809)前後,作者蔣防。也就是這不作品問世的時候,歷史中真實的李益還在世。所以即便是杜撰的小說,小說裡面的李益和真實李益是同時存在的,如果《霍小玉傳》中的李益和真實的李益沒半點關係,那時候真實的利益會怎麼想?為什麼籍貫都如此一致?
所以《霍小玉傳》中的李益很大可能性就是根據歷史中真實李益的經歷來寫的。就像元稹寫《鶯鶯傳》一樣,都是有原型的。而《霍小玉傳》更直接,名字都沒改。
-
4 # 日日悅讀
霍小玉的母親是霍王爺的舞伎,後來成了侍妾,安史之亂,霍王爺戰死,母親抱著小玉流落坊間,一晃多年過去,母親把平生的本事都給教給小玉了,世道艱難,得吃飯啊,小玉開始接客,只是賣藝不賣身,叫做清綰人,一時間,賓客滿座。
此時,後生李益狀元及第,等分配,閒著也是閒著,去捧霍小玉的場。
是劫是緣?相遇的那刻,都覺著是緣,不過是人群中多看你一眼。
沒多久,兩個私定終身,母親也是樂見。聲聲慢,點絳唇,燭影搖紅啊,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甜言接著蜜語,耳朵聽不夠。
情深深,雨朦朦,轉眼就一年過去,李益得了文書,要去鄭縣(華縣)當主簿,要回洛陽看親,說是等到任上,要迎娶小玉。小玉說,李郎啊,我今天18歲,你22歲時,到壯年還有8年,我就想陪著你,你30了,我就削髮為尼,就是想最好的年紀和你在一起……
李益說,要一生一世在一起。李益回了洛陽,跟父母說了,父母一萬個不同意,羞先人嘛,你好好一個進士,娶一個妓女?你娘個腳的!李益申辯,有用。父母給他定了好親,表妹盧氏。李益答應了,只是彩禮錢還湊不夠,於是先去赴任……
小玉等啊等,約期已過,李益沒來,亦無音訊。小玉打卦問巫,沒有準信。
再然後,李益回到長安,有朋友說起小玉事情,他不肯去,後來小玉傳書,請人傳話,想要見一面,也是不肯。
轉眼就是兩年,小玉久思成疾,一病不起,眼見著就要去了,卻不想見著了李益。
你猜怎麼的,這一日,李益忽然被一個黃衣大力士,老鷹捉小雞似的,提到小玉床前,小玉的眼淚緩緩地流著,李益辯解他的難處,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小玉伸手端起一杯酒,酒在地上說:“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語畢,溘然長逝。
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這是一句絕望的話,你道只是洩憤?不是這麼簡單。
李益和盧表妹結了婚,有一天,二人正睡呢,李益聽見有人說話,抬眼一看,一個男子躲藏的影子映在帳子上!李益起來,到處看,沒有人,那個影還映在帳子上,他一掀帳子,那影子卻不見了,李益懷疑表妹外頭有人,小兩口吵啊吵,親朋好友都來勸,李益想著可能花眼了,可沒過多久,他從外頭回家,看見門口放了一個小盒子,繫著同心結,開啟一看,兩顆紅豆,一個發情物——驢駒媚。李益怒火沖天,摔琴,一定要盧表妹說個清楚,盧氏百口莫辯,李益最後把表妹休了。
李益娶了三次妻子,雖然他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用浴盆倒扣在妻子身上,用短劍嚇乎她們守婦道,不過,總是會發現妻子和別人好……
至死,他也不明白,霍小玉的那句話的意義,不知道這些都是負心人的報應。
傳奇小說《霍小玉傳》跟《鶯鶯傳》一樣有名,不過後者後來讓王實甫寫成《西廂記》。《霍小玉傳》面世時,詩人李益還在世,他的確當過鄭縣主簿,至於故事,史書沒有記錄他的反駁,大約他認了?
李益留下許多詩,選一首結尾: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說到底,愛情要廝守,要有信。算不算是領悟?
回覆列表
對,就是那個詩人李益。我們在讀《霍小玉傳》時,被霍小玉的剛烈性格與悲劇命運所感動,當然那個“負心漢”李益更是背上了千古罵名。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部唐傳奇中,當李益授鄭縣主簿,將要赴任時,出身於風月場的霍小玉知道自己無法與李益合法成婚,提出了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要求:
“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願畢此期。然後妙選高門,以諧秦晉,亦未為晚。妾便捨棄人事,剪髮披緇,夙昔之願,於此足矣。”
霍小玉痴心地希望和李益一起相愛八年,然後任由李益選取名門閨秀為妻,自己出家為尼。
雖然這一段話使李益“且媿且感,不覺涕流”,而且發下誓言。但是,霍小玉還是很傻很天真。後來,李益自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之後,迫於母命,立即與高門盧氏女子成婚,並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見。
最終,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而我們又不禁想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女人的絕望啊!
據說,李益這樣的渣男受到了當時輿論的普遍譴責,他自己的內心也留下了陰影。《霍小玉傳》《舊唐書》等書記載,李益對自己的妻子一百個不放心,出門都要把妻子綁起來,甚至脫光了用浴盆蓋起來。簡直就是個變態,放到現在一定能上法治欄目劇。
其實,李益在中唐時代頗負詩名。貞元中,王建在《寄李益少監兼送張實遊幽州》中曾把他看作詩壇領袖。元和年間,令狐楚編《御覽詩》選他的作品最多。後來晚唐人張為作《詩人主客圖》又把他和白居易、孟雲卿等並列,稱他為“清奇雅正主”。
據唐代和北宋的文獻記載,他的詩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有的被譜為歌曲,有的被繪成詩意畫流傳天下。
《舊唐書》卷一三七李益本傳說:“(李益)長為歌詩。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為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其《徵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為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