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凡不孤單

    明朝的文官集團不但能制約皇權,甚至發展到後期都能架空皇權,所以皇帝為了制衡文官集團才重用太監,文官集團掌握著票擬權,皇帝掌握硃批(有時是太監),當這兩項權利都被文官集團把持時,他們就能左右朝政,甚至連皇帝家事私生活也能管,比如張居正時期。所以說明朝皇帝還是挺悲催的,想玩不允許(人家清朝可是六下江南)。想建個新房子,大臣說沒錢(嘉靖)。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太子,大臣不同意(萬曆)。擊退了蒙古人殺傷無數,大臣給記載殺兩人(正德)。簡直能把你氣的半死,所以好多明朝皇帝乾脆不上朝了,大部分時期真成了擺設。

  • 2 # 歷史微聲悟

    首先,我覺得不管是哪個朝代,文官集團都不能真正做到制約皇權。

    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皇權始終是至高無上的,每一個做皇帝的都不會想有人來制約他,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做夢都想當皇上了。

    皇權之下設立的比如三公九卿、宰相、六部之類的機構,說到底都是給皇帝打工的,哪裡能對皇權有什麼制約。只是因為天下之大,皇帝不可能一個人管的過來,就把本來屬於皇帝的權力讓渡給這些機構和大臣們,讓他們替皇帝處理紛繁複雜的國家事務。特別是宰相一職,其實就是皇帝的代言人,而皇帝則是在幕後掌控平衡和節奏的人。當然會有一些時候,皇帝的一些主張被大臣阻攔,但那也是大臣們站在皇帝的角度,幫他分析利弊,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上。皇帝真要是一意孤行,誰也攔不住啊。明武宗就沒把楊廷和不起草詔書的對抗行為當真,依舊幹他的荒唐事。

    其次、明朝的文官集團比前朝還要弱,制約皇權更是無能為力。

    明朝一開始的制度設計和前朝是一樣的,有宰相,有六部。但是,運行了一段時間後,朱元璋覺得宰相的存在,始終對他是一個威脅。抓住宰相胡惟庸造反一案的機會,朱元璋乾脆去掉宰相一職,皇帝開始直接統領六部的事務。

    這下,事無鉅細,大到拍板徵糧納稅,小到起草一則文書,全部推到皇帝的眼前,都要皇帝親力親為。

    朱元璋可能願意這麼幹,也有能力這麼幹,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可不願這樣,也沒有能力這樣。

    傳到宣宗時,就受不了了。開始啟用大學士之類的內閣大臣代行宰相職能,同時為了防止相權過大,專門有司禮監太監共同處理國事,以做相互制衡。其實,說白了,就是把原來的宰相職權一分為二,內閣和司禮監各佔一頭兒。

    所以說,不是文官集團想辦法制約皇權,而是皇權想辦法用宦官制約文官集團。

    第三、當時設計是這樣的。

    遇有需要頒佈的政令,先由司禮監奏請皇帝定調子,然後授意內閣照皇帝的意思起草文書,這就是“票擬”。票擬遞到皇帝那裡審閱一番,如果符合皇帝心意,再拿去交司禮監批准,這叫“批紅”。然後,文書才能交六部宣示執行。沒有“票擬”或者沒有“批紅”,後面的程式就沒發走,下了文書,也沒人承認。

    這個設計,根本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之間的相互制衡。

    而制衡的關鍵還是在皇帝本身對內閣還是對司禮監更親近一些。

    如果對內閣的“票擬”不滿意,皇帝完全可以退回去或者扔到一邊不管它,稱之為“留中”。當然,司禮監的“批紅”也要取得皇帝的首肯才行。

    這樣一來,為了達成政治目的,內閣和司禮監都會在皇帝面前邀功爭寵,人身依附會更加厲害,而皇帝卻樂得居中平衡,坐享其成。

    第四、執行的效果。

    這樣的制度設計,可以保證平衡的政治格局,內閣和司禮監各司其職,互相制約又彼此不能獨立,皇帝就可以往後撤一步,樂得清閒。這也是明代享國祚276年,中間又有好幾個皇帝十幾年不上朝,而朝政還不至於荒廢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一旦皇帝偏向內閣或司禮監任何一方,都會造成專權。因為宦官畢竟天天圍著皇帝轉,感情上要比內閣大臣們佔便宜。終明一朝,接連誕生出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一大波把持朝政的宦官,也產生過嚴嵩這樣的權相。而二者平衡的最佳狀態則是張居正和馮保的聯合,內外和諧,張居正得以施展治國理政的才華,一系列改革新政得以實施。但是,那也是皇權被架空的最嚴重的時刻。因此,張居正一死,神宗立刻動手清算他和馮保。而崇禎一朝竟然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已是對他們的極度不信任。政治體系的崩潰,隨即造成國家的崩潰。

    總之,皇權在其本性上是不容被制約的,即使做出一些讓步,也是為了鞏固自家產業,而一旦它感覺到要被遏制甚至剝奪,就會露出它猙獰的面孔和鋒利的獠牙來!

  • 3 # 陳參

    明朝的文官集團能不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這樣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從朱元璋到朱由檢共有16位皇帝,簡單的回答能或不能都是不對的!要區別看待,分類回答。我把他們分為兩大類:文官能制約皇帝的和不能制約皇帝的。其中兩類下面還有分別,下面簡述理由。

    第一類:文官集團對皇帝不能起到制約作用的。這類皇帝有三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朱厚璁,前兩位皇帝和朱厚璁又有不同。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兩位,屬於強權皇帝是唯我獨尊型的,父子兩個人都是有才幹有能力治國的,不論是文官武將都必須聽我的。尤其是朱元璋不但嚴格控制文官的權力,甚至取消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還殺了丞相胡惟庸。朱棣和朱元璋的治國方法幾乎一樣,凡事都必須按照他的意思,當然不能不承認這父子兩人的能力,在明朝皇帝裡也是數一數二的!再說說明世宗朱厚熜,這個皇帝比較另類,你說他沒有治國能力吧,他又非常聰明,能把所有文官玩死,可是朱厚熜又和太祖成祖不同,儘管他非常聰明也能控制大臣,但是在他統治期間,卻是朝政混亂奸臣當道,著名奸臣嚴嵩就是他寵信出來的,所以明世宗朱厚熜雖然能控制文官集團,卻沒幹出啥政績來,把國家管理得一團糟,因為朱厚熜是個非常自私而又不懂感恩的人。

    第二類:文官集團能制約的皇帝,這類皇帝又分為兩類:開明的皇帝任用賢臣良相來治國,昏庸的皇帝任用太監亂政誤國。

    開明的皇帝有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栩鈞,還有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考慮再三也把他排在這類皇帝裡吧,雖然丟了皇位,但是屬於個人治國能力和文官的責任。仁宗宣宗父子二人算得上開明皇帝,任用著名的三楊內閣治國理政,明朝得以發展國勢蒸蒸日上,仁宣之治就是證明。明代宗朱祁鈺個人治國能力雖然不夠,但是任用於謙打敗了蒙古瓦喇首領也先,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全了大明朝,也算得上是個開明帝王吧。明孝宗朱佑樘是個好人也是好皇帝,繼位之後,迅速清理了父親明憲宗朱見深留下的混亂朝堂,趕走無才侫幸的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馬文升等老臣,政治清明國勢得以恢復,只惜明孝宗命苦36歲就駕崩了!明穆宗朱載垕的政績也還算可圈可點,知道自己治理國家不行,就放手給大臣高供張居正,對內對外政績名聲都沒辱沒明朝。最後說說明神宗朱栩鈞,這個人太另類了,把他算作開明君主吧,他在位48年,有近30年不上朝不見大臣,你說他昏庸吧,他前十年任用張居正改革富國強兵,還打贏了萬曆三大徵,把日本人趕出了北韓。後來因為和大臣爭國本立太子,才被文官集團弄灰了心,算是被文官集團所迫的典型吧。

    再來看昏庸的皇帝被文官集團所制約的,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還有個特殊的明思宗崇禎朱由檢(最後特別說明)。明英宗朱祁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特別的一個皇帝,兩次當登上皇位,歷史上幾乎沒有第二個!(宋高宗趙構有過簡短經歷)!明英宗不是笨蛋,只是錯信了一個人!錯打一場仗!又錯殺了一個人!不該相信太監王振,不該去土木堡和也先決戰!最不該的是殺了明朝第一忠臣于謙!所以把他排在昏庸的第一位。明憲宗朱見深是個苦命的人,如果老爸不是朱祁鎮,從小生活在安定的環境裡,再得到很好的教育,那麼他後來繼位在治理國家上,可能不會那麼昏庸,朝政也不會那樣的混亂,好在沒有大亂髮生。明武宗朱厚照,因為貪玩而信任太監來對抗制約他的文官,所幸後來及時醒悟,處死了太監劉瑾,雖然貪玩任性,好在有能幹的大臣幫他治理國家,也還過得去。明熹宗朱由校則是個奇葩,或者說這個木匠技術很高,可惜做了皇帝,否則一心鑽研木工技巧,成就或可超過魯班!為了盡興研究木工技術,治理國家的事交給了九千歲魏忠賢,結果魏公公一心收錢害人,把大明天下弄得烏煙瘴氣,最後木工大師居然累死了!明朝十六帝如果排名,朱由校可能要派在最後,比他當了一個月皇帝的老爸還差!最後說說崇禎朱由檢,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他,崇禎不是笨人,而且很聰明,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比他哥朱由校強很多,崇禎一上臺就幹掉了九千歲魏忠賢,這個換明朝其他皇帝來做,肯定有幾個是完不成任務的!而且崇禎不貪圖享受,一心治理國家,可以說為大明費盡了心思,可最後偏偏在他手上弄丟了大明江山!崇禎臨死前罵手下的文官該殺!可惜到死才明白,晚了!崇禎是被文官集團坑死的!當然作為最高領導,崇禎也是負有主要責任的,所以給崇禎朱由檢最合適的評價是:這是個志大才疏的可憐人!似乎少說了一個人:明光宗朱常洛,不是忘記了,是這個皇帝不值得說,就幹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說他啥呢?一個月死於女色,還留下紅丸,移宮兩大案,算了,放過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比例失調,中國目前已經差不多有四千萬光棍,這些光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