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包裝

    科舉制度是古代一種時代的公務員考核制度,科舉制度的出現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一種進步,科舉制度是古代讀書人,參加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雖然廢除了,但是和現在的考試製度有麼差別呢,讀書成為寒門上升的最大途徑。

  • 2 # 振威校尉

    隋朝啊,科舉制度在隋唐之時雖然日臻完善,但終究還是要像朝中達官貴人們獻詩,得到他們推薦才有可能會有參加科舉或面聖的機會,宋、明、清就相對成熟了。

  • 3 # 九天五洋26573916

    我覺得應該是從隋朝開始的,之前的朝代選拔學子當官的渠道也有很多,漢代有舉孝廉一說,孝順的讀書人可以被推薦入朝為官,然後到了兩晉,有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朝廷就算是被門閥世族所壟斷了,寒門學子想當官,就更加艱難了,至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制度,一下子打開了寒門學子入朝為官的路途,為後來的王朝做了個好的表率。

  • 4 # 故事與酒天長地久

    科舉制起於隋朝,唐朝完善併為後代沿用。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確立了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唐朝時完善,常設科目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武后時開殿試創武舉。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

  • 5 # 蕾姆西瓜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是從隋朝開始的。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選拔制度主要是薦舉任官制。

    隋朝的科舉考試屬於初創階段。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隋煬帝即位後把考試的科目擴大到了十科,由文武五品以上薦舉。同時設立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由於科舉考試公開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平等競爭,儘管制度尚不完善,但在選拔人才上體現出優越性。科舉制度的產生適應了封建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中央集團制的鞏固,被後來朝代沿用。

  • 6 # Sunny襛

    科舉制度源於漢,隋朝創立出現的。以後經過不斷髮展貫穿了大約1300多年。我們現在的各種升學考試也與科舉制有莫大關係。

    科舉制度也是分等級的。如鄉試、省試、殿試(北宋出現)三年一開恩科。

    假如您是一名古代科舉考生的話如果您過了鄉試(解試)而且取得了第一名的話哈哈恭喜您嘞。您就可以稱呼為解元啦。當然你像做官的話是沒門如果在明清時期倒是可以混個八品副縣長當。

    接下來的殿試會有皇帝出題如果您實在走運又考了第一名那你您可以說是鯉魚躍龍門啦。三元及第的您哦勒個去好像歷史上一共也就那麼幾位(好像也就15個人)。您可以留在京城啦。如果您沒有頭腦發昏意圖謀反的話一品大元不在話下啦。

    以前的官吏選拔主要是以世家,九品中正,和舉薦為主。

    科舉制度的出現無語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為貧苦出身的讀書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徑。

    科舉制度促使社會好學風氣的形成。

    當然作為封建制度下的產物有利有弊。

  • 7 # 娛樂and八卦

    科舉制起萌發於南北朝。正式創建於隋朝。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弊病甚多的九品中正制,正式開科取士。科舉制的創立使得人才選拔更加公平,社會也變得更加穩定。社會形成尚學之風,官民素質大大提高。此後唐朝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與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科舉制最後衰落於明清。明清的時候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實行“八股取士”、“文字獄”等鉗制人們思想的政策。科舉制度走向僵化。

  • 8 # 我是小妖怪

    這個問題,小妖怪的看法是: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在隋朝開創而來,在隋朝以前,中國歷史上要想當官,採取的是、世襲制度、舉薦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要當官,你得有個好出身,可以世襲罔替。

    在秦漢時期,要當官,得靠舉薦制度,首先你得有名氣,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得是個網紅,無論是才氣還是其他的名氣,名氣傳到士族耳朵裡,就會考你,最後向上級推薦你,然後你就可以當官。

    但是到了隋朝,給天下寒門志士開了一個方便之門,只要你覺得自己有真材實料,去參加考試,如果被選中了,就一步登天,雖然也是有很多弊端,比如朋黨,比如考官貪腐,但終歸是給了天下寒門子弟一個出路,也給了朝廷一個收攏天下人才的好辦法。

  • 9 # 平淡人生平淡生活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方式,所以叫科舉。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廢除於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能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同時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古代詩、歌的繁榮。但科舉制度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制度停滯不前。同時也導致官場腐敗,師門裙帶關係盛行在官場中拉幫結派,官官相護。這樣就不利於國家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

  • 10 # 青梅煮酒人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完備于于唐宋兩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科舉制的創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透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科舉制的完備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考生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3、明清科舉

    科舉考試製度至明已近千年之久,該制度更加完備,考試文用八股,特別古板嚴刻,僵化繁鎖。科考只以明永樂年間頌布的《四書·五經大全》為唯一教本。明代科考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停考了十年外基本上都按“三年大比”制進行。

    清代科舉大體仿明,略有變更,更為繁密周祥。清代除進士科外還特別舉行了三次制科,即:康熙、乾隆時二科博學宏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濟特科以應當時選拔人才之急需。此外乾隆時還舉行了六次翻譯科考試可謂創舉。因兩朝科舉考試製度大體相同故本文不再分別論述。明清科舉考試,其正式考試分三級進行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4、總結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止在職國封建社會沿用了近一千三百。與以往的察舉徵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以開科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比以少數官吏薦舉品定要高明公正多了,因此千百年來為廣大寒門出身的讀書人提供了進身機會。再者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鞏固其政權也需要一個較“公平”競爭的辦法選拔人才,因此它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而成定製。由此可見,從歷史上看它是一個比以前更加進步的合理制度。但應該看到也確有摧殘人才的一面,成千上萬的讀書人為登仕途,求取功名利祿,從儒童至花甲以畢生精力窮經書,研八股,考究策論制藝。

    科舉到明清之際也就逐淅由盛到衰了,八股文取士,格式呆板,內容空泛,殿試策歌功頌德,套話連篇,清道光以後科舉考試明顯地衰敗現象如咸豐年間“遞條子”等考場鬆弛舞弊案件增多。晚清戊戌變法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到1905年慈禧太后釋出上諭從明年丙午科(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至此象人的生老病死一樣,科舉制度也壽終正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購車優惠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