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中國歷史長河中,從來不缺英勇、果敢、忠誠的外交使節,他們的傳奇像是歷史長河中最明亮的星星。

    除了蘇武,以下這幾個的故事也很感人和傳奇:

    班超:東漢最傑出的外交使節沒有之一,原本出於史學世家,卻投筆從戎出使西域三十餘年,為中華民族通暢絲綢之路,一人一旄節,勝過千軍萬馬。告訴世人,決定勝負的除了雄兵利刃,更重要的是要有軟實力。

    長孫晟:

    長孫晟出身名門,本是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含著金鑰匙長大,卻嚮往沙場,最終成為隋文帝、隋熠帝最倚重的外交使臣,長期派往草原部落,開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成功分化敵人。隋文帝能大敗突厥,長孫晟是最大的幕後功臣,在大草原上,他曾經與沙缽略可汗出獵,一箭射雙鵰,這才是傳說中的射鵰英雄。

    王玄策:

    雄唐盛漢,大漢有蘇武班超,大唐如此雄厚的國力,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優秀外交家,而來自太宗時代的王玄策則是大唐的代表人物,他先後四次出使印度,特別是第二次出使印度時,正碰上印度國內大亂,無日不戰無處不兵,在瑪卡達國,國王被殺,造反的大臣阿爾裘將大唐的外交使團關了起來,王玄策隻身逃出,他沒有落荒而逃回國,而是穿山越嶺去了尼泊爾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大唐的影響力,說服尼泊爾國王給了自己七千象兵,殺回瑪卡達國,在瑪卡達國以七千對三萬,奪得大勝,一舉俘虜阿爾裘,平定瑪卡達國內亂。最後一次出使印度,在中天竺國幾乎是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王玄策再次上演了借異國之兵平異國之亂的好戲,並把俘虜了叛亂首領,王公貴妃近萬名俘虜帶回了大唐,兩度上演了一人滅一國的戰爭奇蹟。

    馬擴:

    以上幾位都是國家有著雄厚的軟實力,大樹下面好乖涼,而馬擴卻生在北宋末年,他需要完成的使命--聯金滅宋,最終將北宋帝國送上了不歸路,但馬擴的外交使命卻完成得非常精彩,最初宋金毫無聯絡,在金人已經打下遼國近半壁江山後,北宋還對金這個新崛起的國家一無所知,雙方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態度開始聯絡,最初完顏阿骨打不知宋人實力如何,作為外交使臣的馬擴上演了長孫晟般的射鵰傳奇,並表示在北宋,他的箭術只算中游,促成了宋金聯盟。

    馬擴最可貴的地方是有著極強的愛國責任心和政治家的敏感。和金人的接觸過程中,他漸漸感到金人是比遼人還具威脅的政治勢力,回國後向當朝提交了金人方面各種各樣的軍事情報,並數次上書提醒當局者,當下的真正危險是金人,但馬擴的警告石沉大海,最終有了後來的靖康之禍。

    金人入侵後,馬擴積極抗金,他曾經在五馬山一帶組織義軍抗金,從者近十萬,成為河北最大的抗金勢力。

    馬擴的事蹟,近代著名作家徐興業老先生寫過一部《金甌缺》,拿過茅盾文學獎,對馬擴以及北宋末年曆史感興趣的讀者,夜狼極力推薦此書。

  • 2 # 數點梅花天地心

    大家都介紹的非常好,我在這裡也向大家介紹一位和蘇武遭遇更接近的外交傑出人才,此人名叫於簡,是北魏時代的人物。

    西漢武帝時代,中國是強盛的時代。大漢王朝開疆拓土,與外國交流異常頻繁,因此需要大量的使節。

    而蘇武正是這一歷史洪流中湧現出的一位傑出外交家。他的父親蘇建是朝廷重臣,曾出任代郡太守。蘇武稱得上是官二代出身。

    眾所周知,使節是國家的象徵,關係國家尊嚴,在關鍵時刻要維護國家的權益,必要時要以身殉職。

    特別在交通不發達,資訊閉塞的時代,敵國軍隊隨時出現,使節性命時時處於危險中,因此使節堅強的意志和對國家的忠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外交素質。而在這方面,蘇武堪稱楷模。

    公元前100年,蘇武受漢武帝派遣,以中郎將身份持節出使匈奴,沒有想到部下揹著他捲入一起匈奴內部紛爭事件,單于震怒,他自殺未成功,被扣留。

    後匈奴念其是人才,欲誘降之,蘇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匈奴只得採取長期關押手段,逼其就範。

    他們將他運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聲稱只有公羊生子,蘇武才可獲釋回國。這根本是託詞,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目的是要終生關押蘇武。

    但後來在西漢王朝努力之下,匈奴不得已放他回國。

    蘇武飽嘗異國羈留之苦,在匈奴被囚禁十九年持節不屈,終於在公元前81年回到長安。

    當時漢武帝已去世,正是昭帝年間。蘇武歷經三朝,死於宣帝時期。漢宣帝念其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蘇武自此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人世間的故事或許就是一種無休止的輪迴。

    誰能想到五百年後,在中國的北方,又一位可與蘇武相媲美的外交精英橫空出世。

    他的名字叫於簡,字什門。

    當時,中國的北方大部分處於北魏統治之下,此外還有一個小國即北燕,是一位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建立的政權。由於北魏的崛起,兩國不可避免發生劇烈衝突。

    而在北魏眼裡,燕國不過是一小國。兩國在互派使節處理國際爭執時,北魏由於強大處於主導地位。

    於是北魏的使者到北燕出使一般都以上國身份而自持。

    公元414年八月,北魏太宗皇帝派遣於簡前往北燕送達國書。結果於簡堅持北魏的大國地位,和北燕君主馮跋叫起板來。

    北魏太宗皇帝拓跋嗣

    於大使到了北燕首都和龍城,見沒有人來迎接,十分生氣,就在城外死活不進城。他甚至派手下通知馮跋:“我奉大魏皇帝之命傳達旨意,國主馮跋必須親自出城接旨,禮畢,我才能入城。”

    馮跋可是北燕的實際締造者,也是一方豪雄,馬上皇帝了,什麼場面沒有見過,一個使者在他面前擺架子,雖說國力不如大魏,也不能這樣讓其羞辱呀。

    他見於大使這般不給臉面,立即命令部下將於簡綁著押進城。

    馮跋要求於簡對其下拜,並稱這是國家禮節。於簡沒料到開始未威懾住馮跋,反要給他跪,豈非有損大魏國顏面,不從。

    馮跋勃然大怒,就命人按住他的脖子強逼行禮。

    在這種氣場之下,反而激起於簡更大的反抗。他本是要強之人,挺著脖子道:“你以為這樣對待上國使臣, 就達到目的,大不了一死。你若接旨,我自會還禮,動用暴力手段逼迫我?不要指望。”

    他當著北燕眾臣的面,竟嗷嗷叫和馮跋吵架,聲音像高音喇吧一樣,凌厲之極。讓朝堂上的人目瞪口呆。

    馮跋是打天下的皇帝,一看於簡這麼狂放,聲音也高了八度。

    於簡一看,吵架不管用,在眾人虎視眈眈之下,又換了一招。背對著馮跋,將褲子衣服披在後背上,讓褲襠對著馮跋,動口不行,玩起形體動作來,這簡直是對北燕的國辱。

    馮跋這回可受不了,也不和他廢話,一錘子定音,將其關押。

    於簡是個心氣高的人,自己雖是漢人,身上流淌著漢人的血液,但他忠心於鮮卑族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一旦做出了選擇,就必然將漢人的從一而終進行到底。

    他決心為國盡忠,死也要穿著本國的衣服回朝。

    因此,當隨身帶的衣物皆破爛無以為穿,且由於長期不洗澡,全身都是蝨子,骯髒不堪。他都不願意著異國之服。

    馮跋見其忠於王事,倒也感動,主動命人送給他衣服,於簡還是拒絕了。

    一晃好多年過去了,時光流轉,歲月催人老。於簡其間不知經歷了多少灼人之傷痛 ,早已白髮蒼蒼,卻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從來沒有松過口。

    北燕首都和龍城的百姓聽說此事蹟,皆感嘆:真是千古罕見的烈士呀。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北魏更加強大了,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北燕國卻國勢日衰,性格強硬的馮跋已死,他的弟弟馮弘繼位。

    出於實力的對比,馮弘願意和北魏和解,並上表稱臣,主動送於簡回國。這一年是公元434年,離當年於什門離開故國整整二十一年了。

    此時北魏王朝上下才漸漸知曉於簡之忠義故事,舉國震動。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此時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他深感於簡之忠貞,封其御史之職,賜他大量財產。並下詔通告天下嘉獎於什門的忠義,把他與漢代的蘇武並列。

    至此,北魏的於簡終於名揚天下。只是由於歷史的久遠,史書記載較少,因此名氣自不如蘇武磅礴。

    話雖如此,二十一年的國家囚徒生涯,比起蘇武十九年的北海牧羊,縱使不能比肩,亦當真是毫不遜色呀!

    當此際,掩上史書,吾心澎湃,感於簡一代豪傑,特賦詩一首贊之:

    昔離故土使異國,北燕王酋竟相欺。

    怎堪有負魏主命,浩然厲氣震龍城。

    抱守初心陷囹圄,忠志不改昭日月。

    二十一年成一夢,蘇武面前敢稱雄。

  • 3 # 羈遊書生

    古有藺相如,唐雎;前有周總理,顧維鈞,堪稱有氣節的外交家。

    完璧歸趙藺相如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趙國得了和氏璧,被秦國秦王知道了,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作為交換條件換到和氏璧,趙國明知這是個不可能的事,但迫於秦國的強大,不敢不去秦國交換,於是無奈之下就派了藺相如去出使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把和氏璧給秦王,秦王欣賞完給大臣和妃子們看,不斷誇讚,但就是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藺相如就說:和氏璧有瑕疵,請他指給秦王看。秦王把和氏璧給藺相如,想看哪裡有瑕疵,結果藺相如說不拿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就不會給和氏璧,並且他會與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王不想和氏璧有損失,就隨意指了城池答應給趙國,藺相如知道這是緩兵之計,於是要求秦王齋戒五天,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秦王只好答應。在此期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偷偷跑回趙國,秦王知道後,想要攻打趙國,但趙國已經做好戰鬥準備,想要打贏有困難,只好作罷。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的氣節與機智令人佩服不已。

    第二位則是唐雎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也是膾炙人口。又是秦王,想要用五百里地換取安陵王的領土,安陵王沒有答應,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秦王與唐雎見面後交談後,非常不高興,於是就對唐雎說:你聽說過天子之怒嗎?唐雎面色不變:沒有聽說。秦王說:天子之怒,浮屍千里。唐雎問:陛下聽說過百姓之怒嗎?接著,就列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的時候天之異象,並說明自己會和三人一樣,將要刺殺秦王。秦王臉色大變,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由此可見,唐雎的智慧和膽識非常人可比,秦王亦為他說的話臉色大變。

    第三位就要說周總理了,超級喜歡他!1955年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後,他沒有畏懼,依然參加了萬隆會議。在萬隆會議中,美國企圖將這一場會議變成意識形態大戰的陰謀被周恩來總理巧妙化解力挽狂瀾,並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使會議正常進行。

    第四位是近代有名的外交家――顧維鈞了。1919年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要被迫將山東省割讓給日本,顧維鈞在簽字時間,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怒斥在場的各國,並最終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展示了他作為一個華人,一個外交家的氣節!

    其實有氣節的外交家還有很多很多,中國歷史上無數人為國家努力奮鬥,甚至不惜生命,令人讚歎!

  • 4 # 一葦春秋

    大家答過的我就不再重複了,我來說一個很多答案沒提到的,同時又和蘇武的外交經歷格外相似的一個歷史人物,此人就是“元朝版蘇武”——郝經。

    郝經(1222—1275),字伯常,他出生金朝望族,自幼習讀詩書,後入仕成為忽必烈的幕僚之臣。之後,郝經隨忽必烈南征,就在忽必烈要南渡攻取鄂州時,郝經審時度勢,規勸忽必烈此時不宜攻宋,應當即時北返。

    忽必烈迫於時局(蒙哥戰死),而且此時恰逢當時南宋負責鄂州戰事的樞密使賈似道主動議和,並承諾每年二十萬兩的歲幣和絹帛,忽必烈順手推舟,接受了與賈似道的議和。事實上,這一事件為郝經後來的經歷埋下了伏筆,且容後文再說。

    忽必烈在北返途中搶先自立為大汗,同時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被擁立為大汗,忽必烈率軍北返之後,便參與到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中,歷時長達四年。在這個關鍵時刻,忽必烈最擔心的是和南宋的戰事,生怕南宋趁虛入侵,於是忽必烈便想到了之前力勸議和的郝經,委任郝經前往南宋主持議和。

    忽必烈此時分身乏術,對南宋的戰事可謂有心無力,郝經奉命議和可以說是充滿誠意的。然而,郝經這一去便再也杳無音信了,甚至忽必烈多次向南宋打探郝經下落,都於事無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是賈似道在從中作梗。作為蒙古使者的郝經剛一到南宋,就被賈似道扣押了,扣在了真州。賈似道無視郝經此行的目的,對內不宣稱,對外不承認,就跟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這就難怪忽必烈對郝經的下落一無所知了。

    賈似道為何這麼大膽敢扣押蒙古使節呢?首先,賈似道是外戚,是宋理宗的小舅子,他有恃無恐,其次,這就要說到前文中的鄂州議和了。

    在鄂州議和之後,賈似道察覺出了蒙古軍行軍匆忙,於是便派出小分隊襲擊了蒙古大軍的後方,斬獲一百七十餘人。賈似道便以此向朝廷邀功,誇大戰功,連連向朝廷傳送“捷報”,卻對屈辱的議和之事隻字不提。最終,宋理宗對賈似道大力獎賞,賈似道後來也得以專權。

    然而,郝經的來訪,讓賈似道空前緊張起來。郝經是知道當時鄂州戰局真相的人,如果讓郝經面聖,之前謊稱的那些捷報都會被戳穿,而且與蒙古許諾歲幣求和之事也會被世人皆知,這就太丟人了。

    為了維護自己高大全的形象,為了維護之前取得的那些戰功和榮譽,賈似道便秘密扣押了郝經,而且一扣就是十六年。即便有人知道郝經來使的事,礙於賈似道的專權地位,也沒人敢向皇帝提,因此,郝經被扣押的事隱瞞了足足十六年,不僅忽必烈對郝經的蹤跡不得而知,南宋朝廷知道的人也極少。

    郝經本人在被扣押之時,也是一臉懵逼,自己無緣無故就被扣押了,既不殺他,也不放他,實在是讓他心生詫異。為此,郝經前後多次向南宋朝廷上書,請求面聖或者歸國,累計數十萬言,結果都石沉大海。

    賈似道對郝經各種威逼利誘,對囚禁郝經的地方嚴加守衛,日夜巡邏,欲以此逼迫郝經就範,歸順賈似道。然而,郝經不卑不亢,拒絕了賈似道的勸降。一眨眼,七年過去,郝經的隨行人員最後只剩下了六個人,其餘的不是自相殘殺而死,就是投奔了賈似道。

    《元史》記載,就在郝經極度困厄之時,他仍然不忘鼓勵自己的幾個隨從,他說:

    “一入宋境,死生進退,聽其在彼,我終不能屈身辱命。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觀宋祚將不久矣。”

    郝經不僅視死如歸,而且大膽預言,宋朝的國祚必不長久。

    據說,郝經在禁錮中養了一隻大雁,在絹帛上題了一首詩:

    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檄,窮海累臣有帛書。

    並且落款“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然後將帛書系於大雁腳上放飛。實際上,“中統十五年”實為“聖元五年”,郝經被拘於宋,不知元朝已經多次改元。

    當然,此事並非記載於正史,很有可能是後人根據蘇武的事蹟,給郝經杜撰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郝經在被囚禁的十六年裡,始終心向蒙古,至死不渝。

    一直到十六年之後,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伯顏南下攻宋,忽必烈派遣禮部尚書中都海牙,以及郝經的弟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一同責問南宋朝廷。宋廷迫於伯顏的壓力,只好將郝經遣送回國。北歸的郝經受到了忽必烈的熱情禮遇,然而,此時的郝經經歷了十六的囚徒生涯,已經身心俱彼,已然到了油盡燈枯之時,不久便撒手西去。

    郝經終年53歲,死後諡號文忠,值得諷刺的是,也就是郝經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破。

    其實,從歷史的大局來看,賈似道是十分糊塗且短視的,郝經來使極有可能會使宋蒙保持長期和平,然而郝經被扣押,直接讓宋蒙和談化為泡影,忽必烈最終驅兵南下,佔領南宋,統一了全國。

    如果看官覺得本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題主問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氣節的傑出外交精英,我的答案是太多了:

    春秋時代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困鄭國都城,鄭國的燭之武臨危受命面見秦穆公說道:“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如果滅亡了鄭國而有利於您,怎麼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跨越晉國,把秦國的邊界置於遠方,您也知道這有多大困難。怎麼可以用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的疆土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並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那麼秦國使節來往時,我們就可以供給他所缺的東西,您並沒有損失什麼。況且您曾被晉君賜予過了,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君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築城來防備您,這是您所知道的吧。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然能把鄭國當成自己東邊的國境,那就會肆意擴大他西邊的國境。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而去取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就請您認真想想吧。”不得不承認燭之武是一個極其精明的外交家,作為鄭國的使者最優先謀劃的必然是鄭國的利益。可燭之武的任務是勸秦穆公退兵,秦穆公和鄭國素無交情,為什麼要保護鄭國呢?所以燭之武必須站在秦穆公的立場上為秦國謀劃,不僅要用言語以情動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利益吸引秦穆公,這叫做以利誘人。燭之武首先為秦穆公分析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地緣關係:秦在西,鄭在東,有晉國橫亙當中,以那個年代的交通條件而言要跨越別國的土地去控制一塊飛地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秦國要跨越的是強大的晉國,所以滅鄭對秦無利可圖。那麼反其道而行之——保留鄭國呢?鄭國承諾給予秦國的使節商旅過境的便利條件和物資補給,這對秦國而言雖算不上什麼大利,但至少也沒什麼損失。僅僅如此還不足以使秦軍退兵,因為秦晉之間是盟友,滅鄭雖不能為秦帶來立竿見影的直接利益,但秦完全能以協助晉國滅鄭為由向晉國索要利益。燭之武顯然早就預料到了這點,為此他使出了最後一招——挑撥離間:秦晉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在以前晉惠公時期雙方是有矛盾的,即使在晉文公時代這種矛盾也不過是處於潛伏期沒暴露出來而已。事實上晉國的存在本身就阻止了秦國向東擴張的可能,秦晉之間有著深刻的地緣矛盾,雖然在晉文公和秦穆公兩位雄主的統治下雙方都選擇對這種矛盾視而不見淡化處理,但這種矛盾一直存在。燭之武抓住這種矛盾大做文章,向秦穆公指明晉國的強大其實就是秦國的災難。秦穆公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深知:國際政治從來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秦晉之間的地緣矛盾早晚有集中爆發的一天,在這一天到來前自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打壓晉國的實力。於是秦穆公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那裡,自己就回去了。晉文公見秦穆公撤兵後也隨即解除了對鄭國的包圍。

    晏子使楚遭楚王連續三次戲弄羞辱,皆能巧妙應對以維護齊國的國家尊嚴。這一故事因為被收錄中小學課本中而家喻戶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流傳著一個“折衝樽俎”的典故也與晏子有關:晉國打算攻齊,先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以打探虛實。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酒酐耳熱之際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子見狀厲聲命令侍臣:“快把這個酒杯扔了,再給主公換一個。”因為根據當時華夏諸國之間的禮儀:君主的器具是不能與人共享的,範昭此舉實為羞辱齊景公以試探齊國君臣的態度,不料晏子以強硬的姿態堅決抵制了這一無禮舉動。回國後的範昭在向晉平公彙報時認為齊國有晏子這樣的賢臣在不是能輕易攻打的,晉平公因此放棄了攻齊的打算。就這樣晏子不費一兵一卒就在酒桌之上化解了一次外交危機,後世稱之為折衝樽俎。

    春秋末期晉國的重臣韓宣子提出希望得到鄭國的寶玉以便和他已有的一塊玉配對,鄭國的執政大臣非常禮貌地回答:“這不是鄭國官府的東西,而是某位鄭國商人的私產,我們國君和我本人都無權做主。”有人勸子產:“何必對一塊玉如此吝嗇?要是因此得罪了晉國,鄭國豈不是失去更多?”這要換成後世的慈禧太后那必然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領土都能割讓,一塊玉算什麼?我管你國府的,還是私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朝廷要你的東西是看得起你,誰敢不給?子產卻回答道:“先君立國之時和商人訂有契約:鄭國尊重商人私產。現在如果因為晉國想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甚至不惜背棄先君訂立的契約,那我們就是在用鄭國的國家榮譽在做交易。這次我們滿足了晉國的要求,但卻助長了他們的貪慾,下次他們就會提出別的要求,但凡我們有一次不能滿足他們就會結下恩怨。在大國面前我們應該以禮相待,但如果大國有非禮的舉動,我們必須堅守底線,否則我們將淪為大國的一個城池而失去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地位。”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滅韓亡魏,隨即向魏國的附庸安陵君提出用五百里地交換其領土,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面對秦王的一再逼迫斷然回敬道:“大王聽聞過布衣之怒嗎?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最終有膽有識的唐雎令秦王不得不感嘆:“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漢武帝時期張騫用自己的雙腳鑿空西域,因為他新疆得以成為中華民族的神聖領土,因為他聯絡東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被打通。他在西域留下了大漢的赫赫聲威,以致於此後出使西域的漢使幾乎都要借用張騫的博望侯爵位以取信西域各國。

    西漢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西域烏孫國的使者向漢武帝表達了希望迎娶漢朝公主的願望,漢武帝並不打算讓自己的女兒遠嫁異國他鄉,於是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踏上了和親烏孫之路。隨同解憂公主一起遠赴烏孫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做馮嫽。儘管只是丫鬟出身,然而馮嫽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尤其能言善辯,沉著穩健。解憂雖名為公主,但前半生遭軟禁,後半生形同放逐,是在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沒有尋常公主的架子。命運坎坷的解憂公主和出身卑微的馮嫽成了一對好姐妹,而馮嫽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瞭解憂公主的知遇之恩。烏孫王翁歸靡死後漢宣帝本想支援解憂公主之子元貴靡繼位,然而當年烏孫老王軍須靡留有遺囑:王國是屬於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歸靡只是代管,將來還是要交還給泥靡的。或許是因為泥靡更名正言順一些,或許是因為元貴靡還顯年輕,不夠有力,總之在這場較量中漢朝的外孫不敵匈奴的外孫,烏孫貴族最終推舉泥靡作了新國王,號稱狂王。解憂公主按照烏孫習俗又改嫁給了狂王泥靡,可大家不要忘了泥靡可是解憂公主的情敵匈奴公主的兒子,很快烏孫上下就知道了國王和王后夫妻不和的訊息。泥靡不愧是狂王——他瘋狂的倒行逆施之舉很快使自己眾叛親離,匈奴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兒子烏就屠是他同母異父的弟弟,但卻和他水火不容。於是解憂公主利用二人的矛盾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騎馬逃走。至此雙方終於兵戎相見,風雲突變。烏就屠倉皇出逃,狂王迅速帶兵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赤谷城,漢朝西域都護府發兵解圍,將參與刺殺的使臣押回長安斬首,再派使臣張翁前往審理此案,安撫狂王, 以求和解。這本來是走個形式,意在暫且平息事端,趁機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張翁竟然沒能理解朝廷與解憂的默契,來到烏孫後居然大模大樣的開審,甚至揪住解憂公主的頭髮破口大罵。解憂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書漢宣帝。果然過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張翁斬首,而與張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錯過了殺死狂王的大好機會,回到長安後被施以宮刑。趁著這個不可開交的時候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屠逃到北山,揚言母家匈奴將派兵平亂,於是烏孫國中親匈奴派的勢力全部歸附,欲奪取全國,與屯結於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漢與烏孫多年來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毀於一旦。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馮嫽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勸說烏就屠。馮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來對西域諸國形勢的瞭解,對烏就屠曉之以理,剖析利害,並以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對烏就屠施加壓力,終於勸說成功。最後烏就屠表示:只要漢朝給他一個名分,願意安於"小號"。漢宣帝得知此事後徵召馮嫽萬里入朝,詳細陳述事情始末。馮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談,上至西域諸國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下至烏孫各派淵源,利害關係,無一不精,條理清晰,口若懸河,語語中的。漢宣帝大為讚賞,於是破天荒的委任馮嫽為正式的漢朝使節,乘坐錦車,持漢朝節仗,代表皇帝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以女子持節仗出訪,不僅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數千年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中也難得一見,一時間西域各國皆尊稱馮嫽為馮夫人。十年後解憂公主已然故去,此時繼任的烏孫王是解憂公主的孫子星靡,可由於他生性懦弱,繼位後因治國無方,致使烏孫局勢再起動盪。此時早已回到長安養老的馮嫽上書漢元帝請求再為漢使,出使烏孫鎮撫星靡。漢元帝准奏並選派一百名士兵的隊伍護送馮嫽第三次出使烏孫。馮嫽以她的威望與才幹,遊說烏孫各方消釋嫌隙,精誠團結,幫助星靡治國安民,烏孫得以國泰民安,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也因此得以繼續。

    原本出身史學世家的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國。鄯善王對班超及部下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後來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鄯善王態度的變化沒能瞞過班超,他很快敏銳地意識到事情有了變故,於是在他多方打探之下終於得知:原來北匈奴的使者也到達了這裡。為了確認這一訊息的真偽,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他們現在住在哪裡?”侍者感覺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回答,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洩露訊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當晚班超率領三十六名壯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駐地順風放火,同時在門口埋伏下刀斧手,一時間三十六人前後鼓譟,聲勢喧天。混亂之中的匈奴人不知漢軍有多少人馬,於是紛紛亂作一團奪路而逃。班超親手擊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餘匈奴人都葬身火海。次日當班超將此事告知郭恂時特意說明:““你儘管沒有與我們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麼忍心獨佔這份功勞呢?”不得不感嘆班超的情商的確很高——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為國立功於絕域之外,搏一個封妻廕子流芳後世,如果為獨佔功勞而得罪小人保不齊自己會落到什麼下場。隨即班超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朝廷,並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為人質。

    公元580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派派長孫晟作為使者護送千金公主遠嫁突厥。在突厥期間有一次長孫晟跟隨沙缽略可汗出遊,遇到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正遇雙鵰相奪,於是一發而射穿兩雕。長孫晟憑藉一箭雙鵰的技藝令突厥人心悅誠服,他在突厥期間考察突厥山川形勢、部眾強弱。後來在隋文帝楊堅時期長孫晟制定了利用突厥內部矛盾將其分化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的方針。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當年12月唐朝使團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互申兩國之好。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率30餘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時拜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看望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並不知道此時天竺國內剛發生了一場動亂:稱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屍邏逸多已死,隨即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屍邏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據勢力在進行了新一輪的角逐,最終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篡位。阿羅那順不知是貪圖唐朝使團的財物,還是聽信讒言以為唐朝將對自己不利,總之他派兵劫殺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成為了天竺人的俘虜,而使團其他成員則直接被殺死。王玄策和蔣師仁居然設法逃出並借來吐蕃和尼泊爾的兵馬擒獲阿羅那順,書寫了一段一人滅一國的傳奇。

    1871年7月沙皇俄國入侵中國新疆伊犁地區,隨後沙俄軟硬兼施迫使清政府的派出談判的崇厚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中國割讓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向俄國賠款五百萬盧布,俄國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等地經商全部免稅,允許俄國經新疆到天津、漢口和西安陸路通商;而換回來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國包圍的空城伊犁。 清政府面對這樣一份令國內民怨沸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到底不敢認賬,於是又改派曾紀澤赴俄重開談判。曾紀澤初到達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受到冷遇,甚至被質問談判資格。曾紀澤一方面援引國際法據理力爭,一方面明確表示“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但倘若不幸而有此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一戰“。經過曾紀澤半年的努力最終達成如下協議: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面積達2萬餘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漢口、西安等地進行經濟活動諸條款;廢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貿易,侵犯中國內河主權等規定。

    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遭到了戰敗國的待遇——列強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中方代表顧維鈞就此發表了措辭嚴厲的抗議並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此後他又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1945年6月他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最後還有開啟新中國外交局面的周恩來總理:在他的努力下中國成功爭取到了非洲人民的支援並以此恢復了自己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在萬隆會議上他提出的”求同存異“理念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原則方針。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推動新中國和多年的老對手美國、日本建交,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excel,一般公司用什麼報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