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鵜鶘心理陳小康

    人格解體一般是指對自我或現實的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好像在做夢的感覺,是一種精神心理層面的症狀,並不是因為器質性疾病造成的意識障礙。人格解體主要影響的是感覺系統,典型的症狀有陌生感、不真實感、模糊感、虛空感等,主要分為自我人格解體和現實人格解體兩類。

    1、自我人格解體:是指患者對自己的思維認知、情感、感知覺的不真實的、分離的或作為旁觀者的體驗。

    2、現實人格解體:是指對環境的不真實的、模糊的或分離的體驗。

    人格障礙是指患者長久形成的固定的行為模式、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出現了偏差,主要是指行為的與眾不同,而且這種奇怪的行為是自幼形成的。比如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和人際關係的不穩定。因為內心的極度不安全感,經常會出現一些魯莽又不計後果的行為。但人格障礙患者的感覺、認知功能都是正常的,他們的內心衝突時透過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的,而不是透過感覺的異常。所以除非合併有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不然人格障礙患者不會出現人格解體的症狀。

    那人格解體多見於什麼疾病呢?作為一個症狀,人格解體在許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見到,最常見於抑鬱症、焦慮症、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意義。

  • 2 # CAIN的溫暖小屋

    沒有任何人格障礙與人格解體之間存在獨立或特殊的聯絡。

    首先,我們先區分兩者的區別和相似處。

    邊緣型人格障礙:表現為情緒極端不穩定,容易衝動,經常感到憤怒,並且缺乏良好的自我認同感。是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而所謂的人格障礙,是多種極端且功能失調的長期性人格型別總結)。

    人格解體:是個獨立的精神疾病。從診斷的意義上說,病名本身即症狀。根據最新版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指南》,人格解體被列在解離症範圍內,準確定義為:

    人格解體症最本質的特徵是長期或反覆的發生人格上的解構,表現為與自我意識隔絕或疏離的感覺。【標準A】

    患者可能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者似乎生活在夢裡或電影裡。也可能感覺像個局外人一樣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身體或部分身體。可能呈現不同型別的情感麻木的情況,包括缺乏情感反應,失去控制自己行為(例如講話)的感覺等。人格解體患者能完成現實感的測試(即:他們非常明白不現實感只是一種感覺,自己也不是真的機器人。)【標準B】。

    人格解體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體驗,只有在這些症狀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造成了明顯的抑鬱或影響正常生活時才可確診。【標準C】

    另外,人格解體還可能伴隨的症狀是:

    現實感喪失,或覺得外部世界陌生、不真實;

    視物顯大症或視物顯小症,即看到的物體怪異的變大或變小;

    他人顯得陌生或機械的感覺。

    二者的關係是:邊緣型人格結構者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但卻無法維持自我和他人的恆定性。人格解體者理智上可以區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環境,但感覺卻與理智相背離。

    根據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患有人格解體的實驗參與者中,大約有40%的實驗物件沒有可診斷的人格障礙。而所有型別的人格障礙也未顯示與人格解體症狀的嚴重性之間存在任何特殊聯絡。

    因此,不要把人格解體和邊緣人格障礙混為一談,它們根本是兩個獨立的概念。

  • 3 # 心夥伴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進來許多精神病症都得到了科學的解釋,所謂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通常對於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難以穩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害怕人多的地方,容易產生不安和恐懼的感覺。有時候會有異乎尋常的反應,對外界極為亢奮,其實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寂寞感,容易被認定為抑鬱症。 第二、對待身邊人的態度通常比較極端,時好時壞,當內心無法滿足時,容易對他人產生牴觸心理。因此,此類人群通常沒有固定的朋友,難以維持關係。

    第三、由於長時間遭受外界的精神折磨,當精神痛苦超過肉體痛苦時,他們容易透過自殘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減輕精神痛苦,嚴重者會有自殺傾向。第四、難以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通常他們自我認知能力有限,透過他人的幫助獲得心靈的滿足,如果欠缺關愛,容易讓他們產生嚴重的寂寞和恐懼情緒。

    第五、此類精神病的發作通常是短暫的,需要外界的刺激,表現為胡言亂語,出現幻覺,有人格分離的情況出現。當脫離具體的環境條件時,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 邊緣型人格障礙,一般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病,因此,需要尋找專業的心理醫師進行診斷,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通常以心理輔導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一般很難痊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歲半寶寶亂拿東西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