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融筆記

    物價的傳導是由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變化速度決定的,不管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只要其中之一發生了快速變化,物價就會發生變化。

    本次疫情在生活物資上的影響是,短期需求增加而供給縮小,供給和需求的平衡被打破了,需求端拉動供給端的成本增加,所以,本質上是需求增加導致所有生產成本上漲,而不是成本增加導致物價上漲。

    疫情期間,生活物資的需求短期增加了

    大家肯定對每次疫情期間的搶購潮記憶猶新,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地方的超市被搶購了,當時可能還會有很多人嘲諷搶購的人,現在看,正是搶購到的物資保障了居家隔離期間的物資保障。

    疫情的爆發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誰都不知道疫情到底會到什麼時候結束,所以人們對生活物資的需求短期快速增加了。

    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人都停工了,整體供給大大減少

    在整體需求快速增加時,供給卻減少了。

    疫情讓很多人只能選擇居家隔離,很多地區還不允許外地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短期的短缺加劇。沒有了工人,很多工廠不能正常生產,原材料的供應也減少了。

    而需求的增加,讓供應方願意出更大的錢購買勞動力以及原材料來滿足生產需求,本質上,是需求拉動了生產物資的價格上漲。

    以最典型的物流為例,各地區隔離後,來自外地的快遞員無法到崗,只能面向本地人招工。但是物流需求很大,原本的工資對於本地人來說吸引力不大,為了招到更多本地人來送快遞,物流公司只能透過更高的工資吸引本地人,用工成本就上去了。

    所以,是快遞員減少,而派送物資的需求增加,推高了用工成本,而不是反過來。

    現在社會的分工比較細緻,一個商品從生產到上架再到消費者手裡要經過很多個環節,是全社會協作的成果。全社會的生產力減少後,所有生產環節的供給都減少了,所以是需求拉動了所有生產環節的成本上升。

    生產成本是需求拉動的結果,最終成本被分攤到了所有環節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相反的結論:疫情期間,需求增加供給減少而拉動了成本的上漲,而且這種上漲是由終端一點一點往供應底層拉動的。我們可以以疫情期間的蔬菜為例,做個簡化的傳導拉動模型:

    市場蔬菜的需求大增,而市場上蔬菜供應減少,很多人為了買到蔬菜只能付出更多的錢。

    蔬菜價格上漲後,賣菜的動力增加,拉動了運菜的需求,為了保障能及時把菜運到,需要更多的人去配送。

    配送需求增加後,願意配送的人不足,只能透過增加配送工資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 2 # Mustang和尚

    首先我們得遮蔽那些趁機哄抬物價的投機情況,以正常市場物價上漲的情況來看待這個話題。

    疫情期間,物價普遍上漲,與非疫情期間相比,那增加的成本是什麼?

    在被防控隔離的這段時間,和尚有去超市買菜及購買生活用品,漲價的一般都是生活消費類,諸如:各式青菜、肉類、蛋、水果之類的,這些東西確實較平時又貴了許多。

    通常一件商品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加工費+人工成本;

    在銷售過程中,還得增加費用:生產成本+營業費用。

    在疫情期間,由於社會生活出現異常,經濟活動處於半停滯狀態,市場供應各類生活物品出現需求週期加快,甚或短缺的情況,就是因為臨時供應不上來,出現供求關係失衡,物價上漲也就是情理之中。

    菜市場的菜品,在疫情期間,價格有上漲。實際上這些菜品的固有成本早就是一定了,由於冠狀病毒易傳染,生意人必須做好防護,需支付防護物資費用,同時還承擔被感染的風險。依此邏輯,增加的成本=人工成本+防護費用+風險成本。

    而風險成本是較難計量,在實際生活買賣過程中,物價上漲也就有了說法。

  • 3 # 李德才21

    增加的物流成本就是在運輸途中,多務些時間。

    真正物價普遍上漲的原因是,僧多稠少,物以稀為貴,只要疫情結束,物價在漲也漲不到那裡去了。

  • 4 # 修行路上的韭菜

    本次受疫情影響,確實很多行業開始停止開工,延遲復工,產品生產數量減少,物價上漲,特別是正常生活用品。

    一般來說,商品價格主要收供需關係的影響,供大於求則降價,供不應求則漲價,本次疫情受影響應該是供給,供給減少了,價格便上漲了。

    如果硬要從成本端來思考的話,不是原材料漲價,也不是房租門店租金提高了,可以考慮是人工提高了。

    可能很多人會想,人工並沒有提高呀?那是因為你沒思考對行業,這段時間由於大家都宅在家裡,電商的需求和線上服務的需求提高了,這類行業的人才收入也提高了。

    除此之外生鮮配送行業也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配送費提高了?其實配送費用提高是很正常的,因為配送的風險提高了,提高的收入其實是風險補償金。

    綜上,物價上漲主要是供需關係的變化影響的,供不應求物價開始上漲,除此之外由於出門工作的風險增加了,物價上漲部分是為了補償從業人員的風險。

  • 5 # 睿思天下

    疫情期間,物價普遍上漲。增加的主要成本就是工資成本上漲,以及防護費用的上漲,還有一塊成本就是工廠復工規模較小,從而導致規模效應的降低,這樣也會帶來成本增加。

    工資成本上漲

    疫情期間,工資成本將會上漲很多。在疫情期間,好多人都不願意冒著風險去正常工作,這樣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增加一倍甚至更多倍數的工資來吸引職工復工生產。這樣的工資增長,也會反映在成本的上漲中。

    疫情期間,如果工資成本增長了,那麼物價也會普遍上漲的。

    安全防護的成本上漲

    疫情期間,很多工作人員都需要增加安全防護,這樣的話,就會增加一些防護用品的成本。好多工作人員的防護用品可能還比較貴,這樣的話,可能就會造成產品和服務成本的上漲。

    疫情期間,安全防護的成本上漲,也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一個因素。

    規模效應降低

    疫情期間,由於員工不夠,很多工廠不能滿負荷運轉,這樣就不能取得很好的規模效應,這樣也會讓產品成本增加的。

    因此,疫情期間,好多公司不能滿負荷運轉,這個也會造成成本上漲,從而導致商品物價上漲。

    結論

    綜上所述,疫情期間,物價普遍上漲,增加的成本主要是工資成本,安全防護成本,以及規模效應降低增加的成本。

  • 6 # 勻楓財技大兜底

    其實在疫情的前期和中期期間,那種非時令性的商品物價都沒有太多的變動,例如香菸瓜子啤酒火腿腸,毛巾牙刷,主要變動的都是有著有效期的時令性商品,也是與老百姓每天都相關的青菜、豬肉等等物品。其實這種上漲屬於短缺性上漲,是一種暫時性的上漲。

    還有一種物品的上漲,它是不正常的上漲或者是違法的上漲。例如口罩、消毒液、護目鏡、額溫槍,這些物資其實都是用於抗擊疫情而使用的。在疫情期間,用量大生產不足,但是其價格不應該隨意上漲。他們不是市場經濟下的由市場供需關係,而可以解釋出來的價格上漲,其實是一種趁火打劫,所以目前國家市場監督部門正在嚴格打擊這些不法商販。這種打擊放之四海而皆準,全球哪個政府都會打擊的。

    但是在疫情下的時令性商品,它的價格上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成本推升而導致的。這種成本不是生產成本,而是運輸成本和銷售成本。在疫情的影響下,運輸的效率大為降低,自然成本就要上升。同樣銷售的配送效率也大為降低,但成本也要上升。

    如果疫情逐步消失,生產經營逐步恢復正常,那麼這些商品的價格很快就會迴歸以前的價格水平。因為運輸配送以及銷售渠道暢通了,效率也提升了,自然成本就下來了。舉個例子,本來豬肉在今年年初價格持續在下降,預期在兩季度就恢復正常局面。結果一方面由於豬瘟供應量減少價格上調,一方面由於疫情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兩者一疊加,結果豬肉價格又是居高不下。

    目前我們現在能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在生產地物資大量積壓,又輸送不出去。但是在城市中又極其短缺這些商品。形成了兩邊滯脹的局面。原因就在於在此期間全國好多地方要增加各種檢查,要進行防疫管制,導致運輸和銷售的效率太低,到了目的地城市之後,最後1公里的配送也非常低下。那麼為了維護正常利潤率,價格自然就相應提高了。

    但是如果疫情延續的時間太長,那後期就直接是大部分商品的短缺了,此時的價格就是普遍性的價格上升,會形成一種通脹式上升。也就是說原材料上升導致商品生產成本上升,最後銷售完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又進一步推升了原材料的,新的一輪上升。後續的結果,大家都明白的哦。

    所以此次疫情發展到現在階段,國家採取強力措施要儘快控制疫情,加快疫情的結束。主要目的也是在於儘快穩定物價形勢,讓整個供需通暢,為恢復生產、實業轉型,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

  • 7 # 莫水宏觀經濟

    疫情期間,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都要上漲。

    比如說運輸成本,這段時間內很多城市都封城,很多村子也都封路。路不能走,那麼運輸方面肯定就要受到限制,不管是繞路也好,或者是螞蟻搬家式運輸也好,總之運輸變得更困難了,那成本就提高了。

    再比如說人工成本。疫情期間願意出來工作的人比較少。那麼工人的工資也就會被迫提高,因為大家出來工作冒了那麼大的風險,所以工資高一些也是理所應當的。

    還有,人工成本中還添加了一部分,口罩和消毒液等防護用品的費用。現在一個好一點的口罩,十塊錢甚至幾十塊錢。再加上消毒液酒精等用品,一個人工成本每天增加幾十塊錢是有的。

    另外還有時間成本,以前沒有這個疫情的時候,我們檢驗檢疫可能很快就過去了。在疫情時期需要更嚴格認真檢查。

    再舉個特殊一點的例子,為什麼蔬菜價格會漲。蔬菜價格的上漲,還是運輸問題。

    很多農戶由於村子封路,外部的收購商進不來。由於沒有集市了不能聚集,自己家的菜也沒辦法拿到集市上面去賣。導致很多人的菜實際上是爛到地裡的。只有少部分蔬菜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賣的少了,自然價格就上漲了。

    願疫情早日結束,物價早日恢復正常!

  • 8 # 和丶諧

    我認為主要由三個方面造成物價普遍升高,首先是物流成本的提高,正值春節假期和防控疫情受交通管控,存貨不足,必需的物資難到位。其次春節假期突然延長,受疫情的影響人員不能隨意流動,用工受到限制。再則不免有些不良商家乘機哄抬物價,昧著良心賺國難財。

  • 9 # 理財迦

    朋友們好,正常情況下,物價波動主要是三個因素:1,通脹通縮。2,供求關係。3,成本。但是,疫情期間期間物價普遍上漲,也就是單邊上漲,是有許多因素促成的。漲上去容易降下來難。

    首先,來分析,疫情期間,物價普遍上漲的因素:

    1,膨脹因素。疫情期間,社會生產減少,成本上漲,需要大量的紙幣維持流通,紙幣的購買力被稀釋,物價自然相對上漲,形成了普遍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2,供求關係。商品供應量充分價格穩定,供應量減少,失去平衡,自然是出價高者得,這也是造成特定時期物價上漲的一個因素。

    3,成本居高不下。人工費用上漲,交通運輸費用上漲,正常售賣的風險上漲等。

    小結:從傳統的理論來看,物價普遍上漲有它的基礎。

    其次,疫情期間有特殊的因素:

    1,疫情造成產品成本大幅上漲。例如,100斤白菜,成本一元,正常售價兩元。但是由於無法正常出售,其中的50斤已經爛掉,那麼,成本就翻了一番,達到兩元,售價自然水漲船高。

    2,消費心理,行為變化。

    對未來有不確定性預期。這會儲使消費者,不計價格成本,大量儲存,搶購,造成短時間商品供求失衡,推高物價。

    3,正常商品流通,因特殊因素使其受到限制。以往傳統社會,屬於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當今社會化大生產,一體化,當交通物流受阻時,他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小結:這些特殊時期的因素,和傳統因素,共同推動物價上漲。

    最後,來做總結分析:

    疫情期間,物價上普遍上漲,增加的成本有一定特殊性主要在於:

    1,交通物流限制,帶來的運輸成本,和供求關係變化,增加了成本。

    2,綠葉蔬菜,養殖業受到衝擊,促使成本大幅上升。

    3,整體社會成本上升,通脹預期,供求關係失衡,避嫌搶購,推動物價上普遍上漲,成本上升。

    友情提示:此次物價的漲幅,時間等,還需要結合疫情的時間,生產恢復的狀況,國際貿易等等情況來綜合考察。

  • 10 # 草根創業老油條

    物價沒有無緣無故的波動,所有上漲背後,都有其內在的邏輯。

    特殊期間,普遍漲價的是生鮮蔬菜和防護物資。

    供需關係,首當其衝。

    特殊時期,因為囤貨導致居民需求增加,但企業持續經營的少,導致生產供給減少,物流配送減少。一加一減,價格上漲。

    其次是加班費。

    和春節重合,導致絕大部分人都在老家過年,只有少部分人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持續經營。

    臨時復工,自然要支付額外的費用。普通員工需要3倍加班費,而對其他個體商戶來說,自然也要酌情收取這部分機會成本,作為對堅持經營的一種經濟補償。

    加之現在上班,具備一定的安全風險,雖然不能量化,但對每個人的心態都產生了影響,所以很多製造業企業,需要付出比3倍更高的加班費,才能吸引員工自願返廠開工。

    然後是原材料

    像口罩等緊缺物資,需要從上游採購原材料,但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生產,讓原材料供應也發生了緊缺。

    這種緊缺直接導致了價格的飆升,所以很多口罩生產廠家說,作為加工製造,他們其實沒多賺錢,只不過消費者承擔了原材料、人員工資和銷售渠道等多重上漲,最終感受到價格的壓力。

    接著是物流和銷售終端

    這部分漲價的原理和加班費類似,工作的人少了,承擔的風險高了,自然要以經濟補償的方式體現出來,具體數字就是加班工資,乘以個人心裡的補償係數。

    每個人心裡的價碼不一樣,這也導致有人逆向前行,馳援武漢。有人惡意哄抬價格,被處以頂格罰款。

    自2月17日起,國家實行高速公路全部車輛免費,在特殊時期大力降低了物流運送成本,切實有力的扶持了各個行業的復工和建設,對穩定物價,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所以,物價普遍上漲,背後增加的成本就是原材料+加班費+對潛在風險的經濟補償,以及供需關係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人打仗那麼倚仗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