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老師,藝貫五個琴派、熔各家於一爐的古琴演奏大師,他的演奏瀟灑超脫、卓然成派;張靜嫻老師,才情卓越、久享盛譽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她的表演剛柔相濟、細膩傳神。龔一的演奏受到張靜嫻崑曲演唱張弛力度變化特點的影響,而更顯蕩氣迴腸;張靜嫻的表演,受到龔一古琴演奏的啟發而調整了唱腔、豐富了表演手段,他們相互欣賞、默契合作,薰染於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訴說著古風雅韻的佳話。
陳鵬舉言,“古琴和崑曲代表著中國音樂和崑曲的最高的水準、最高境界的東西,但是它其實也不是人們想象的僅僅表演一種比較單一的悠閒或者內心沉靜的感覺,其實它是能夠表達人類所有情感的藝術。”
龔一說:“我們呢古琴往往被社會上面有一種概念所誤解,就是說我們古琴是很慢的,悠悠然的、修身養性的,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是它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因為一個本身是生活的存在,生活就是多種多樣的情感,所以明代一位專家說的,“悲酸、奇絕、悠揚”,都是古琴音樂所表現的一種內容,而最後一句話說“不可以清和音律囚之”,你不能把古琴音樂都理解為清和、清淡、清微淡遠,這是一個角度。第二個角度這件樂器本身,所以自己在很多地方跟有些朋友的觀點不完全一致,自己是把古琴看成是一個樂器而已,就像我們上海話的傢什(工具),一雙筷子可以吃飯、也可以夾別的東西,也可以派別的用處,所以說它是一件樂器,樂器就能夠表現各種各樣,結果、事實歷史的存在也是反映這個問題,它就是表現多種多樣的思想感情。蔡文姬、那麼說骨肉相離別的這種感情,自己說這種感情實在太深刻了,不需要多少積累就能理解。做母親的、不做母親的也能理解,做男人的也能理解,沒有結過婚、沒有生過孩子的人也能理解,那麼這樣的題材我們就反映了。”張靜嫻言,“它是有張力的,但是、不是唱女高音一樣,你看《胡笳十八拍》越唱就很低,但是到後面有幾句,“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這個一種力度,她內心的一種張力其實是很強很強、很震撼的,但是它又不很張揚,這種東西自己(張靜嫻她)覺得和崑曲的這種意蘊、神韻、氣質特別貼。”龔一回答說,“顧兆琳老師他們稍許改了幾個音,整個旋律的光彩度就增加了,這點是自己對他們這樣的作曲家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時候想不起來這個音我們是怎麼演奏,我們到底是作為演奏、作曲家他有另外種角度、更高更遠的一種角度,也許他本來曲調是低音咪,他翻到一個高音咪以後、整個旋律的華彩就出現了,所以這點也是讓自己非常欽佩的”。張靜嫻說,“是,但是它低音的時候真的是很低,我們都低不下去,按我們戲曲唱假聲來唱,這個音區聲音也發不出來,但這個時候該低的就是要沉下去、就是要低,自己覺得這個旋律上、音域上的一種反差、幾個八度的一種跳躍,很好的,這可能是我們傳統曲子裡面不多見的”。
陳鵬舉說,“剛才(當時在節目中)我們聽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曠世的奇女子,由於國家的劫難造成她的骨肉分離,而用古琴的聲音唱出她對家國、對天地、對親情之間最美麗的歌唱,而她要唱出心裡的心聲還是運用琴聲來最後完成的”。
龔一講,“我們祖先發明瞭這件樂器,它的音域寬到四個八度還多一點,低的程度、高的程度反差很大,然後要感謝我們古代的作曲家,他們就把四個八度的音不停組合,組合到這樣有力度的反差,最根本的還是創作家的綜合的思維,就是說他要和人的思想感情結合在一起,一個母親要離別兒子,你說還了得,所以高的地方,“為天有眼兮、為神有靈兮”,她可不管那時候不可以指責天、不可以指責神的,你把我骨肉都分開來了,那這樣的情感怎麼抒發,音樂家是了不得的”。張靜嫻說,“這個文字提供給他這樣的基礎”。龔一言,“像這樣的樂器的確是透過它來傳遞自己的感情,那麼如果說這道具不存在或者是假想的手勢做樣子也就不行,或者不必要也不行,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再說我們這件樂器很有趣,在整個樂器的結構上、音色上的特點也和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結合在一起,比如我們弦很長,自己大概估算了一下,在整個樂器裡自己見到的有效振動弦長是最長的一件樂器。什麼叫有效振動呢,古箏的嶽山到碼子這一段距離叫有效振動弦長,碼子的左邊就不作為有效振動。我們古琴就從全長1.12米到1.14米、1.18米,弦長以後有個特點它必定弦要細,粗了就不能彈了;而音要低,音如果高了就崩斷了,這個決定了之後振幅就大了,振幅自己量過大概一公分的寬,振幅一大以後餘音就長了,餘音長了以後呢,就是說從出現到消失的那一個過程,對一個人的物理因素也好、這個生理因素也好,它都起到一個牽引的作用,這個自己經常說的正如同我們在廟裡聽撞鐘,這個鐘聲撞一下以後,最好聽的就是後面的餘音,那時候一定要聽到一聲“咣’,然後心肺被洗滌了一番,那麼這種就是我們詩詞裡面、繪畫裡面兩個文人在悠悠的聊天的過程中間的一種韻味。所以樂器本身的效能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有了結合,再加上音樂本身,哪位作曲家寫了《枉凝眉》,是王立平。最後面這一聲是完美的感覺,特別有味。一種很沉靜的感覺,所以什麼樣的社會審美產生什麼樣的藝術,這是必然的一個途徑。張靜嫻言,“其實我們現在團裡很多年輕演員他們也在自發地學古琴,很多學生,除了有樂隊的、我們演員也有,那也是覺得唱崑曲的人如果自己能夠彈彈琴、學一點古琴曲,對豐富崑曲也好,對自己性情藝術的陶冶、修養也好都是不可或缺的自己覺得非常的好。”龔一說,“這就是一個生活的多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反正還是說到那個老話上去。”“張弛要有度”。龔一言,“對對對、所以說這個時候古琴很適合慢生活,所以說現在很多老總、白領,不管他是什麼出發點,他感覺他需要這個,除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分以外,也是這些老總、白領包括一些學生,包括大學生、中學生,他緊張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也要一種舒緩,而舒緩裡面追求某種音樂藝術,那麼好、古琴首選,所以覺得正好,所以這是我們樂器的特點。”張靜嫻言,“其實自己覺得雖然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節奏跟古琴誕生和它最輝煌的年代已經相去甚遠,但是自己覺得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來重視這個樂器、我們還要來提倡一些傳統的中華文化,自己覺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需要這樣的一種傳統、這樣的一種文化,這樣的一種音樂、藝術給我們一點陶冶,今天的人好像都太辛苦了,尤其年輕人都太緊張了,為生存、為生活,這麼多的壓力,可能你呀彈彈古琴就會讓你氣定神閒,把煩惱會忘在一邊,開啟你的心胸,對不對,就不要那麼急急忙忙、什麼事都急匆匆的,什麼事都那麼張揚,自己覺得可能它在今天這個社會還有它一定的意義和價值。”龔一說,“自己看還不是一定,是必須。因為什麼呢,人的生活是多樣的,要快,也必須得有慢,所以現在提倡慢生活,因為太快了,所以要慢一點。這就是生活的多樣。
陳鵬舉說,“任何世界上偉大的藝術都可以表達世界上所有的命題,比如和平、戰爭,愛情、人生,包括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由於我們的古琴和崑曲的存在,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在藝術表達、表現我們整個華人的人生的所有境遇和遭遇,和人生所有的追求、壯志和夢想包括詩人的情感和對生死等等各方面的東西都能表達得非常完整、非常完美。”
龔一言,“你像《陽關三疊》,文人朋友之間離別,這不是男女分別、悲悲慼慼,不是母子分離、慼慼然然,而是文人之間的很深沉的一種情感的表現。那我們還有,你比如說《離騷》,那麼一個偉大胸懷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思想、這種情感,古琴表現了。那麼假如說要慢不能快,是的,這件樂器快是有它難處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音節距離太大,一個大二度,哆到唻,這麼一個音要9.5公分;小提琴、二胡呢,三根手指就過去了,我們要從這兒跑到這兒,那必然是慢的。但是另外個角度,它豎著的六絃、五絃、四弦,這個手指一撥就過去了,也很快。所以到了《廣陵散》以後,元朝人說兵刃殺伐,就是戰鬥者之間的格鬥,然後清朝人又說了指邊生霹靂,這兩句話本身就是一種快速度的,情緒非常激烈的。自己曾經有過彈到這段的時候,下面的觀眾鼓掌的都有,因為什麼呢,比如我(他)們的老師管平湖先生他標出速度記號的。這段音樂要彈到什麼速度,他有規定的。那麼這個呢這就說明我們老師對生活、對內容,對場景的節奏、速度深刻的理解、正確的理解。還有這是必然,假如說聶政刺韓悠悠然、一把劍慢慢過去,這不是笑話嘛。這嚴重地脫離了生活了,所以這樣的話呢自己就把它看成是件樂器。既然是件樂器,能表現快也能表現慢,這才更加好。那麼至於我們習慣於彈慢的,這是習慣而已,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我們可以快,快到什麼程度,是我們沒有訓練的問題,多加訓練就可以了。”張靜嫻說,“在現在崑曲舞臺上演的戲,無論是傳統戲也好、包括我(他)們的新編戲也好,好像表現得更多一點、好像接觸更緊密一點,《司馬相如》,相如一曲《鳳求凰》,讓卓文君夤夜私奔,成為這個千古絕唱。”
龔一老師,藝貫五個琴派、熔各家於一爐的古琴演奏大師,他的演奏瀟灑超脫、卓然成派;張靜嫻老師,才情卓越、久享盛譽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她的表演剛柔相濟、細膩傳神。龔一的演奏受到張靜嫻崑曲演唱張弛力度變化特點的影響,而更顯蕩氣迴腸;張靜嫻的表演,受到龔一古琴演奏的啟發而調整了唱腔、豐富了表演手段,他們相互欣賞、默契合作,薰染於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訴說著古風雅韻的佳話。
陳鵬舉言,“古琴和崑曲代表著中國音樂和崑曲的最高的水準、最高境界的東西,但是它其實也不是人們想象的僅僅表演一種比較單一的悠閒或者內心沉靜的感覺,其實它是能夠表達人類所有情感的藝術。”
龔一說:“我們呢古琴往往被社會上面有一種概念所誤解,就是說我們古琴是很慢的,悠悠然的、修身養性的,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是它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因為一個本身是生活的存在,生活就是多種多樣的情感,所以明代一位專家說的,“悲酸、奇絕、悠揚”,都是古琴音樂所表現的一種內容,而最後一句話說“不可以清和音律囚之”,你不能把古琴音樂都理解為清和、清淡、清微淡遠,這是一個角度。第二個角度這件樂器本身,所以自己在很多地方跟有些朋友的觀點不完全一致,自己是把古琴看成是一個樂器而已,就像我們上海話的傢什(工具),一雙筷子可以吃飯、也可以夾別的東西,也可以派別的用處,所以說它是一件樂器,樂器就能夠表現各種各樣,結果、事實歷史的存在也是反映這個問題,它就是表現多種多樣的思想感情。蔡文姬、那麼說骨肉相離別的這種感情,自己說這種感情實在太深刻了,不需要多少積累就能理解。做母親的、不做母親的也能理解,做男人的也能理解,沒有結過婚、沒有生過孩子的人也能理解,那麼這樣的題材我們就反映了。”張靜嫻言,“它是有張力的,但是、不是唱女高音一樣,你看《胡笳十八拍》越唱就很低,但是到後面有幾句,“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這個一種力度,她內心的一種張力其實是很強很強、很震撼的,但是它又不很張揚,這種東西自己(張靜嫻她)覺得和崑曲的這種意蘊、神韻、氣質特別貼。”龔一回答說,“顧兆琳老師他們稍許改了幾個音,整個旋律的光彩度就增加了,這點是自己對他們這樣的作曲家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時候想不起來這個音我們是怎麼演奏,我們到底是作為演奏、作曲家他有另外種角度、更高更遠的一種角度,也許他本來曲調是低音咪,他翻到一個高音咪以後、整個旋律的華彩就出現了,所以這點也是讓自己非常欽佩的”。張靜嫻說,“是,但是它低音的時候真的是很低,我們都低不下去,按我們戲曲唱假聲來唱,這個音區聲音也發不出來,但這個時候該低的就是要沉下去、就是要低,自己覺得這個旋律上、音域上的一種反差、幾個八度的一種跳躍,很好的,這可能是我們傳統曲子裡面不多見的”。
陳鵬舉說,“剛才(當時在節目中)我們聽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曠世的奇女子,由於國家的劫難造成她的骨肉分離,而用古琴的聲音唱出她對家國、對天地、對親情之間最美麗的歌唱,而她要唱出心裡的心聲還是運用琴聲來最後完成的”。
龔一講,“我們祖先發明瞭這件樂器,它的音域寬到四個八度還多一點,低的程度、高的程度反差很大,然後要感謝我們古代的作曲家,他們就把四個八度的音不停組合,組合到這樣有力度的反差,最根本的還是創作家的綜合的思維,就是說他要和人的思想感情結合在一起,一個母親要離別兒子,你說還了得,所以高的地方,“為天有眼兮、為神有靈兮”,她可不管那時候不可以指責天、不可以指責神的,你把我骨肉都分開來了,那這樣的情感怎麼抒發,音樂家是了不得的”。張靜嫻說,“這個文字提供給他這樣的基礎”。龔一言,“像這樣的樂器的確是透過它來傳遞自己的感情,那麼如果說這道具不存在或者是假想的手勢做樣子也就不行,或者不必要也不行,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再說我們這件樂器很有趣,在整個樂器的結構上、音色上的特點也和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結合在一起,比如我們弦很長,自己大概估算了一下,在整個樂器裡自己見到的有效振動弦長是最長的一件樂器。什麼叫有效振動呢,古箏的嶽山到碼子這一段距離叫有效振動弦長,碼子的左邊就不作為有效振動。我們古琴就從全長1.12米到1.14米、1.18米,弦長以後有個特點它必定弦要細,粗了就不能彈了;而音要低,音如果高了就崩斷了,這個決定了之後振幅就大了,振幅自己量過大概一公分的寬,振幅一大以後餘音就長了,餘音長了以後呢,就是說從出現到消失的那一個過程,對一個人的物理因素也好、這個生理因素也好,它都起到一個牽引的作用,這個自己經常說的正如同我們在廟裡聽撞鐘,這個鐘聲撞一下以後,最好聽的就是後面的餘音,那時候一定要聽到一聲“咣’,然後心肺被洗滌了一番,那麼這種就是我們詩詞裡面、繪畫裡面兩個文人在悠悠的聊天的過程中間的一種韻味。所以樂器本身的效能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有了結合,再加上音樂本身,哪位作曲家寫了《枉凝眉》,是王立平。最後面這一聲是完美的感覺,特別有味。一種很沉靜的感覺,所以什麼樣的社會審美產生什麼樣的藝術,這是必然的一個途徑。張靜嫻言,“其實我們現在團裡很多年輕演員他們也在自發地學古琴,很多學生,除了有樂隊的、我們演員也有,那也是覺得唱崑曲的人如果自己能夠彈彈琴、學一點古琴曲,對豐富崑曲也好,對自己性情藝術的陶冶、修養也好都是不可或缺的自己覺得非常的好。”龔一說,“這就是一個生活的多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反正還是說到那個老話上去。”“張弛要有度”。龔一言,“對對對、所以說這個時候古琴很適合慢生活,所以說現在很多老總、白領,不管他是什麼出發點,他感覺他需要這個,除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分以外,也是這些老總、白領包括一些學生,包括大學生、中學生,他緊張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也要一種舒緩,而舒緩裡面追求某種音樂藝術,那麼好、古琴首選,所以覺得正好,所以這是我們樂器的特點。”張靜嫻言,“其實自己覺得雖然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節奏跟古琴誕生和它最輝煌的年代已經相去甚遠,但是自己覺得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來重視這個樂器、我們還要來提倡一些傳統的中華文化,自己覺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需要這樣的一種傳統、這樣的一種文化,這樣的一種音樂、藝術給我們一點陶冶,今天的人好像都太辛苦了,尤其年輕人都太緊張了,為生存、為生活,這麼多的壓力,可能你呀彈彈古琴就會讓你氣定神閒,把煩惱會忘在一邊,開啟你的心胸,對不對,就不要那麼急急忙忙、什麼事都急匆匆的,什麼事都那麼張揚,自己覺得可能它在今天這個社會還有它一定的意義和價值。”龔一說,“自己看還不是一定,是必須。因為什麼呢,人的生活是多樣的,要快,也必須得有慢,所以現在提倡慢生活,因為太快了,所以要慢一點。這就是生活的多樣。
陳鵬舉說,“任何世界上偉大的藝術都可以表達世界上所有的命題,比如和平、戰爭,愛情、人生,包括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由於我們的古琴和崑曲的存在,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在藝術表達、表現我們整個華人的人生的所有境遇和遭遇,和人生所有的追求、壯志和夢想包括詩人的情感和對生死等等各方面的東西都能表達得非常完整、非常完美。”
龔一言,“你像《陽關三疊》,文人朋友之間離別,這不是男女分別、悲悲慼慼,不是母子分離、慼慼然然,而是文人之間的很深沉的一種情感的表現。那我們還有,你比如說《離騷》,那麼一個偉大胸懷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思想、這種情感,古琴表現了。那麼假如說要慢不能快,是的,這件樂器快是有它難處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音節距離太大,一個大二度,哆到唻,這麼一個音要9.5公分;小提琴、二胡呢,三根手指就過去了,我們要從這兒跑到這兒,那必然是慢的。但是另外個角度,它豎著的六絃、五絃、四弦,這個手指一撥就過去了,也很快。所以到了《廣陵散》以後,元朝人說兵刃殺伐,就是戰鬥者之間的格鬥,然後清朝人又說了指邊生霹靂,這兩句話本身就是一種快速度的,情緒非常激烈的。自己曾經有過彈到這段的時候,下面的觀眾鼓掌的都有,因為什麼呢,比如我(他)們的老師管平湖先生他標出速度記號的。這段音樂要彈到什麼速度,他有規定的。那麼這個呢這就說明我們老師對生活、對內容,對場景的節奏、速度深刻的理解、正確的理解。還有這是必然,假如說聶政刺韓悠悠然、一把劍慢慢過去,這不是笑話嘛。這嚴重地脫離了生活了,所以這樣的話呢自己就把它看成是件樂器。既然是件樂器,能表現快也能表現慢,這才更加好。那麼至於我們習慣於彈慢的,這是習慣而已,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我們可以快,快到什麼程度,是我們沒有訓練的問題,多加訓練就可以了。”張靜嫻說,“在現在崑曲舞臺上演的戲,無論是傳統戲也好、包括我(他)們的新編戲也好,好像表現得更多一點、好像接觸更緊密一點,《司馬相如》,相如一曲《鳳求凰》,讓卓文君夤夜私奔,成為這個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