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自江海人

    在敝人看來,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德意志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基因。以前從《知音》上看到個故事,1945年冬季,大概因為大戰剛結束,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戰敗的德國被同盟國分割槽佔領,根本不可能為隨時會凍死的老百姓提供供暖服務。無可奈何,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允許居民上山砍伐不能成材的樹木。因為國家一片混亂,州政府只是派人在可以砍伐的樹上畫一個圈作為標誌,然後便沒了下文。冬季結束後,政府又派人調查了一下,竟然沒有一個人去砍伐那些不被允許的樹木。這是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講的自己親身經歷,老先生內心極其震撼。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站不起來!

    二、德中國人民較高的勞動素質。1948年的一次晚餐會上,斯大林就德國復興會用多長時間這個問題說過一句話:“他們會恢復過來,而且會非常迅速。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它擁有極為熟練和人數眾多的工人階級和有技術的知識分子。給他們12年到15年的時間,他們就會重新站立起來。”後來的情況正如斯大林預料。兩次戰敗對德國的打擊確實極大,工廠被炸的精光,經濟處於崩潰狀態,但是德國的人才基本都保留下來,而這對一個國家是最重要的。

    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扶持。德國在魏瑪政府時期,經濟能得以渡過混亂重新發展,美國資本起了極大作用。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扶持德國成為它對抗蘇聯的有力幫手,更是加大對德國的支援力度,馬歇爾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德國傾斜。

    求人不如求己。說到底,還是德中國人自己爭氣,美國才願意援助。而當時同樣面臨戰後國家重建的中國卻得不到美國的支援,縱然爛泥扶不上牆的國民黨跪地乞求,美國最終還是拋棄了它。

  • 2 # 淦珩夢侃

    我的回答

    身處歐洲大陸長期的鬥爭讓德國一直不缺憂患意識;德國傳統的優秀教育龐大的高素質人才群體,為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礎;軍隊數量少但實行全民快速的兵役制度;戰敗後美蘇兩國對東西德的大量投入。讓德國在二戰後迅速崛起,雖然眼前看不到軍事上的崛起,但是經濟上的崛起卻是舉世矚目的。

    三位德國偉人帶動的亙古不變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

    公元800年被稱為歐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最早在德國建立各種學校,尤其是各種初級學校在德國全國各地興起。這可以被稱為德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教育平民化的起點。

    德國腓特烈大帝不僅僅自己精通建築學、軍事學、音樂創作、多國語言……還將自己獲得知識的途徑向全國進行推廣。放眼全球腓特烈大帝第一次推出了義務教育和各種分學科體系教育,這也是現代大學的雛形。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僅僅在軍事政治上顯得很鐵血,在教育上依然很鐵血,他推行的是強制義務教育。如果一個青年沒有跟上相匹配的文化教育,他的家人和他個人都會受到處罰。他劃撥專項經費建立起德國的柏林大學,這是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用來吸引歐洲各國的人才,並且想盡一切的辦法將他們留下教學或者是留在德國工作。

    更為重要的一點不僅僅是偉人是這樣做,德國曆代的帝王將相對全面的文化教育都沒有放鬆的跡象,並且一步步的加強,為德意志這樣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一步步遠高其他國家和民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敗後的德國實行快速退役兵役制

    這裡所說的戰敗主要是指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後普魯士國內被要求士兵總數不得超過4.2萬人,德國的兵役制軍官發明了快速退役兵役制,而且這種兵役制度現在依然在使用。

    雖然德國承諾全國僅僅保有4.2萬的現役部隊,但是面向全國招募士兵進行訓練,並且快速退役。這樣的做法是現役軍人人口不變,但是預備役人員迅速增加,甚至是全民皆兵的事實。也就是說全國的人口都經歷了兵役制的洗禮,不僅僅是軍事素養上整體提高,而且愛國熱情或者愛國思想你在這種悄無聲息當中培養起來。

    戰後東西德都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支援

    戰後的德國被英、法、美、蘇分割槽佔領。人為的分為了東德和西德,這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也是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前線。為了顯示各自制度的優越性蘇聯和美國分別進行了自己所擅長的“援建”或者是拉攏。美國提出了復興戰後德國經濟的“馬歇爾計劃”,蘇聯則對德國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換取德國對蘇聯的物資和經濟支援。作為支援的雙方其實都是各懷鬼胎的,但這種各懷鬼胎在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以後,東西德合併,德國經濟和基礎建設和工業製造能力迅速恢復到二戰以前的水平。以西門子為代表的精密鑄造和梅賽德斯為代表的汽車工業在其強大的品牌宣傳推動作用下,席捲全球為德國贏得大量的外匯儲備。

    結語

    德國的崛起是擁有強大的民意和文化基礎底蘊的,這有賴於傳統的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先進的兵役制度。讓德國全民不但擁有極高文化水平而且擁有很高的軍事素養。如果將德國的民眾比作是一方沃土,那麼美國資金蘇聯的裝置就是種子,東西德合併以後在德國國土上結出的是國力迅Sagitar飛的果實。

  • 3 # 子夜羌笛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日耳曼人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反抗精神且韌性極強的民族。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西)就是亡於日耳曼部落之手。雖然曾經數次遭到羅馬軍隊的擊敗和殺戮,日耳曼人終成了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祖先的堅韌被遺傳給了近現代的德中國人。

    自文藝復興以來,德國及其的前身普魯士在各領域都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詩人歌德、哲學家尼采、社會學家馬克思、政治家俾斯麥……這些人託舉起了德國崛起的帷幕。

    尤其是俾斯麥統一德國以後,愛好學習、重視教育的德國孕育出了大量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馮布勞恩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德中國人做事嚴謹認真,德國生產的高階精密儀器享譽世界。德國的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大眾等都是德國製造的閃耀名片。兩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經濟和工業產值已經是全世界各國增長最快的之一。若是有美國那樣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德國即使不依靠多外擴張恐怕也已經坐上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德國之所以曾經不惜多次與英法等列強翻臉執行多外擴張,多半也是由於其內部發展空間實在有限。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成為了戰敗國,但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且嚴謹認真不甘沉淪的德中國人當然不可能淪為泛泛之輩。只要假以時日,這些軟實力的積澱就會再次助推德國這艘巨輪再次揚帆起航。擁有類似軟實力但失去祖國兩千多年的以色列人在劃得約旦河西岸一塊領地的前提下尚且可以打得眾多阿拉伯國家滿地找牙,更何況是人口眾多的中歐大國德國。

  • 4 # 另類物種

    德中國人在在戰後把德國建成為強國在我看來是必然的,德中國人能在戰後痛定思痛,正視歷史,還有德中國人嚴謹以及一條筋的鑽研精神值得整個世界學習。

    五年前,我有幸遇見了兩個德國工程師,那時候我正在一個汽配廠工作,掌管整個廠的供電系統,這個汽配廠進口了一臺德國的郵箱吹塑機,這大型吹塑機工作了兩年出了問題連高工也修不好,德國原廠那邊突然來電話詢問情況。

    我也好奇他們怎麼知道,一問高工才知道原來這吹塑機需要連網德國原廠才能開機,停機他們也知道,還會收到故障程式碼,經歷了差不多十五天的指導維修後德中國人派遣高工來協助維修。

    德國工程師來了就向老闆道歉,因為吹塑機問題確實讓老闆虧了上百萬的訂單。

    兩個高工二話不說連線風洗塵的時間都沒給就進入工作狀態。哥就被繫結在旁邊做副手。

    我看著他們更換了電腦主機板,針對原材料修改了大量程式,還對噴嘴做了處理。

    工作之餘,這兩個德中國人也跟著我學漢語,我瞭解到他們就是中國區的維修工程師,年薪五十萬馬克。

    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們從沒有吃過老闆的一頓飯,只喝過我買的水。他們自己去麵包店買麵包牛奶黃油火腿吃。

    基本上他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說是不想再讓老闆停工虧損。

    整條郵箱生產線就需要加料與包裝的工人,修邊都是機器完成。我問他們為何這麼拼命時德中國人笑了他們說德中國人工作最大的酬勞不是老闆開的工資,而是客戶的滿意,只有客戶滿意了,他們才能加薪,才有資金去創新。

    中中國人現在欠缺的就是敬業精神與鑽研精神,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是誰,任何一個崗位都會有相應的環境讓你去做的更好。他們發現中中國人很多都是上班時間想著下班,根本不知道工作做不好老闆就會受到影響 老闆沒訂單 他們就會失去收入。

    他們並不是為資本說話,而是為了自己。

    這就是那兩個德中國人給我最深刻的觸動。

    我跟這兩個德中國人幹了五天 ,每天十幾個小時,他們給我的評價就是我需要更強烈的幹勁,多動腦子,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

    如果每一個德國工程師都是這樣,德國有什麼理由不成為強國?

  • 5 # bayreuth

    我之前在德國工作生活了4年,所以對這個問題理解較多。來談談我對德國的直接感受。

    在世界上,德中國人的標籤就是嚴謹認真。從他們的強大的製造業就可以感受得到。山東省大小的面積,8000萬的人口,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外來移民。卻有著100多個世界品牌。這就讓人感到讚歎。認真,嚴謹的態度和習慣已經深深的嵌入了他們的血液。不但是在工作中,在生活裡也是一樣。他們對於紀律和規則可以堅決的執行和遵守。

    這裡我就說一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回憶錄《留德十年》裡講的一個故事。最能體現德中國人的特性。

    在1944年底的時候,當時的德國戰敗已經無可避免,物資奇缺,經濟崩潰,老百姓的生活嚴重受到影響。要知道,德國的冬天是很漫長的,一年有6個月的時間都是寒冷的冬季,而且日照時間很短。取暖必須要砍樹,各地政府只能允許老百姓上山砍樹取暖。但是,大家絕對不會想到德中國人是怎麼去砍樹的。不是我們習慣性的去哄搶,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樹林中搜索,找到劣質樹木,做上記號,標識可以砍伐,再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在我們看來,政府都要完了,誰還在乎什麼樹?還來處罰?要知道,當時的德國,政府部門能拿的動槍的都上了前線,沒有警察。幾乎是無政府狀態。

    令人無法想象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整個德國竟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居民都忠實堅定地履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所以,季先生幾十年之後回憶此事,仍然無限感慨:德中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什麼樣的力量和信念可以讓德中國人在那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超強的自律?我想就是嚴謹,認真二字。如同細胞融化在每一個德中國人的血液裡,這就是為什麼兩次戰後,德國都能奇蹟般的復甦,強大。確實,這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民族。

  • 6 # 文以載道MZS

    首先,德國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原來的經濟基礎非常雄厚,不然其也沒有信心去發動侵略戰爭。雖然兩次世界大戰均成為戰敗國,經濟能力被毀,產業和基礎設施淪為廢墟,但是其產業工人還在,科學技術還在。一但條件和環境允許,資金到位,產業鏈就很容易恢復。

    二是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政府從上到下都在進行深刻的反省。反省二戰中的過錯和罪行,對內肅清“納粹元素”,主動嚴打納粹殘留。營造出一個與以前納粹統治不同的“新德國”。外交上,放低姿態,將自己定格為“罪人”,用“贖罪”的態度,以贏得被侵略國的原諒。德國有這樣的姿態,就是為其以後的經濟騰飛鋪好了前進的道路。

    三是得到西方主要國家的支援和幫助。讓德國搭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順風車。二戰結束後,法國對德國的幫助功不可沒,本來法國和德國就是兄弟之間的國家。戰後法國吸取了一戰戰後的教訓,戴高樂總統主動提出法德和解,建立“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人的歐洲”,這也對德國的經濟崛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以上四個原因,讓這個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有了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機會,繼而又抓住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這根稻草,通過本身的不斷努力,依然成為世界上的主要強國。

  • 7 # 歷史檔案館

    在世界歷史上,德國可謂是一個傳奇,因為德國這個國家,是幾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國內被炸的稀巴爛不說,還要賠付鉅額的賠款。但是,戰爭過後,德國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卻能夠迅速的恢復,並且很快再次成為軍事強國,這一點很讓人不理解,那到底為什麼呢?

    在一戰結束後,德國的軍事力量被極大的限制,而且國家賠款較多,軍事費用也不多。但是戰後短短10多年,德國軍事力量卻爆發性增長。在二戰時期,更是讓世界膽寒,很多國家的滅亡在德軍的打擊下,基本上幾天就解決問題,強大的法國不到40天就徹底投降。

    而二戰結束後,德國軍事力量再次遭到重創,但是到如今,德國仍然是世界軍事大國,強國。其實,德國軍事力量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恢復,崛起,主要在於這一群人。那就是極高素質的軍官團體,這個軍官團體是繼承普魯士時期的傳統,以容克貴族為基礎,可以說是世界上綜合素質最高的軍官,直接打破了軍人都是大老粗的傳統。為何說軍官素質高?主要是三點。

    一是,高等教育。

    二是,軍事素養。

    德國的軍官有著良好的培養傳統,他們或者出生于軍人世家,或者都系統接受專門的軍事戰術,軍事思想的薰陶。所以從戰術素養來看,也是無人能敵,而且還是一代代軍事經驗的精華傳承。

    第三,文學藝術。

    德國的軍官,文化藝術修養也是十分的了得,而且德國的建軍思想認為,文學藝術的造詣和靈感有利於作戰戰術的發揮。因此可以說,德國的軍官個個都是文學藝術家。這裡還有一個例子,在二戰時期,美軍俘虜了一名德國少校軍官,而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將軍即興演奏了一曲,本來感覺很是完美。

    而這位叫做施密特的德國軍官立刻指出,美軍將軍彈奏的過程中所犯下的系列錯誤。而且,還親自上去重新彈奏,果然非凡,在場的人無不驚歎。詢問其出自哪一所音樂學院,而這位施密特說,在德國所有的軍官,這些只是最基本的文學藝術修養而已。而且對於這些德國軍官來說,不僅擁有極高的個人綜合素質,而且還保留了最傳統的歐洲騎士精神和獻身精神。

    因此,在戰場上德中國人表現十分的頑強,有為國捐軀的光榮傳統,因此,每一個德國的軍官都是優秀的統帥。所以,在幾次世界大戰中,雖然德國軍隊損失也是十分慘重。但是隻要德國的軍官儲存下來,那麼很快在他們的帶領下,一隻強悍的軍隊就能誕生,這是幾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無論遭遇何種的損失都能快速恢復的主要原因。

  • 8 # 德國留學早知道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1)教育築基,科技興國。沒有人才的培養,也就沒有什麼強國。

    2)抓歷史機遇,兩次戰後歐洲重建,列強的資本扶持。

    3)北歐人比南歐人靠譜,實幹。

  • 9 # 南槐講故事

    教育強國的重要性。雖然兩次戰敗,但抵不住德國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當年,美蘇搶的就是德國的人才工業裝置都是小意思。

  • 10 # 歷史新檔案

    德國在世界歷史上,始終是謎一樣的國家,日耳曼民族在人類歷史上,更是一個讓人費解的民族,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留給世界太多的疑惑和不解,值得世人思考和借鑑。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他們只是服從和執行,就戰爭的是與非來說,軍人在一定程度上,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身為軍人,若在戰場上毫無建樹,我們可以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最起碼他對不起那身神聖的軍裝,而德國軍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堪稱是軍人中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該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