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國柱

    中國歷史有很多教育子女成才的故事,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宋慶齡的父母教育子女和林伯渠的父親教子的故事,從這兩個故事裡,孩子的父母從從中受到一些啟發,明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一 宋耀如夫婦支援兒女們進取

    宋慶齡(1893—1981)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她7歲進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8年7月畢業,隨後赴美國留學,1913年獲文學學士學位。

    宋慶齡和她的兄弟姐妹,即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宋藹齡、宋美齡,特別是姐妹三人和宋子文,都是中國近80年曆史上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們的父母被稱作是近代中國最善於教育子女的家長。

    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原名宋嘉樹,本姓韓,原籍廣東文昌縣,童年時隨堂舅到波士頓,堂舅無嗣,認其為子。

    他在美國大學畢業後回國,被委任為上海川沙地區傳教士,繼而轉向辦實業。他頭腦靈活,經營有方,他開設的麵粉廠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麵粉廠之一。

    他是孫中山的好友和革命黨人,支援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是一個有教養、有文化的女性。父母對家中的6個孩子以新式的、正規的、優等的教育。

    宋耀如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決心要把子女培養成林肯、華盛頓式的偉大人物,以報效祖國,拯救多災多難的民族。

    他堅持一個觀點:“只要一百個孩子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不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還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於為天下先。”

    他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壓抑個性,陳腐不堪,也不贊成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他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吃苦耐勞精神。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訓練下,宋慶齡培養了自制、忍耐、堅韌的品格,又不失女孩的優雅。

    據說有一次盛宣懷到宋家作客,對小小的宋慶齡高貴的儀態舉止和端莊大方的美,大感驚訝。

    盛宣懷對宋耀如說:“查理牧師,二千金的相貌風骨乃貴不可言,貴不可言!”

    意思是說宋慶齡是大富大貴之人,有當國母皇后的面相。宋耀如卻不希望子女為王作後,他經常以“社會公僕”的思想來教育子女。

    母親倪桂珍也十分注意對子女的教育。她認為子女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她把6個子女都送進學堂,都讓他們到美國去留學。

    她對子女的嚴格管教,暑假期間,也不放鬆過孩子們的學業。上午,她請一位英國教師教孩子英語和拉丁語;下午,請中國教師教古典文學。

    倪桂珍還注意對子女的品行教育,要求子女言必行,行必果,不能自食其言。

    在父母精心地培育下,宋氏6姐弟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宋慶齡終於成為一名偉大的革命家。

    二 林鴻儀教育孩子勵志

    林伯渠(1886—1960)一生對中國規模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生於湖南省安福(今臨澧)縣。1896年入道水書院,1902年入湖南公立西路師範學堂,1904年春赴日留學。

    林伯渠從青少年時代就投身革命事業,他的成長是與父親的教育分不開的。

    父親林鴻儀(1865-1906)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多在外求學,1893年中副貢生,1896年曾赴京入太學肄業三年。

    他憂國憂民,痛恨列強侵略中國和清廷的腐朽,贊成維新,希望中國變法自強。

    他知識淵博,研究過天文、地理、數學、礦學以及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道。

    1893年,林鴻儀從省城赴考歸家時,看到7歲的伯渠身體健壯,還跟表哥學完了《千字文》,由衷高興。他決定在教育兒子上多花一些工夫,為兒子安排了讀書計劃。

    他為兒子編輯了一套課本,共計四種,篩選從古至今的文、詩、詞、曲的精華,每種冠以“勵志”,分別為《勵志文選》、《勵志詩選》、《勵志詞選》、《勵志曲選》。

    “勵志”體現了編書的宗旨和選材的主要內容,也體現出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希望兒子從小立志,努力學習,經受磨練,成為對國家的棟樑之材。

    林鴻儀贊成維新,主張辦新學。維新運動失敗後,科舉、八股再度興盛。他仍鼓勵兒子要讀新書,求新知,作實用文。

    他要求兒子新舊課兼修,既要學習新學的歷史、地理、算學、又要攻讀舊學古籍中的《詩經》、《楚詞》、《易經》、《書經》、《禮記》、《春秋》、《老子》、《莊子》、《韓非子》、《左傳》、《公羊傳》等。

    他用6個月的時間,指導伯渠攻讀公羊學說。由於有父親苦心孤詣,耳提面命的指導,加之林伯渠自己的勤奮攻讀,林伯渠在中國史地、古代漢語、詩詞曲賦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鴻儀還注意培養兒子良好的學風和為人之道。他素來反對為學空疏而不務實,反對獨善其身而不求兼濟天下。

    他認為要濟世致用,不僅在於禮樂刑政,更主要的是充盈府庫。他對管子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賈誼的“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和劉晏的“理財當以愛民為先”等觀點,非常佩服。

    為使兒子能深刻地認識這些思想,在伯渠開智就讀後,他又開列《史記·管晏列傳》、《商君傳》、《漢書·賈誼傳》、《唐書·劉晏傳》、《唐書·楊炎傳》、《宋史·王安石傳》和《明史·張居正傳》等書目,指點伯渠細讀。

    這些歷史人物傳記,對少年林伯渠產生很大的影響,使他在心中確立了為人做事應以天下事為己任,為天下事須重才務實的思想基礎。

    所以,後來林伯渠到留日時就攻讀了經濟學,研究財政學、薄記學和統計學,為以後勝任為革命而理財的工作打下了基礎。從護法戰爭中他擔任湖南財政廳長起,無論是在南昌起義中,還是在蘇區工作和在長征路上,他都在財經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今天我在這裡說的這個人物是一位普通的婦女王淑貞,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以及嚴格的家風家教,將自己13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博士的故事。

    王淑貞與丈夫李浩民

    這個婦女名字叫王淑貞,1897年生於江蘇南通縣如皋鎮,她在那個時代算是一位知識女性,上過女子中學,寫得一手好的文章,還很喜歡古典詩詞和音樂。

    19歲那年,王淑貞嫁給了李浩民,李浩民家境優良,有相關產業,可以說日子過得非常富足,從此王淑貞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夫妻二人十分恩愛,王淑貞為李家一共生了8個女兒5個兒子,一共13個孩子。

    王淑貞老人與兒子李昌鈺

    李浩民經營糧行,王淑貞操持家務,如果一直這樣,他們的日子會幸福長久,但是生活就是多變的,1948年,李家舉家遷往臺灣,1949年春節前,李浩民在蘇南買了一批魚苗,乘太平輪運往臺灣,但船遭遇海難,李浩民不幸遇難,時年50多歲。

    噩耗很快傳到臺灣的家裡,王淑貞不死心,她僱用飛機到失事海域搜尋,最終也沒有什麼結果。“太平輪”事件後,李家任財兩空,自此李家開始衰落。家中失去了頂樑柱並沒有打敗王淑貞,擦乾眼淚,王淑貞自己一個人將這個價支撐了起來。

    王淑貞老人

    雖然目前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但是王淑貞有一個堅定的理念,那就是一定要將自己13個孩子培養成為人才,即便家裡揭不開鍋,也要砸鍋賣鐵堅持把孩子們送去上學唸書。為供養13個孩子吃喝上學,王淑貞使出渾身解數,從以前的“大家閨秀”、“全職太太”到“幫傭”、“下人”。在富人家裡帶孩子、洗衣做飯、家教音樂,只要能夠靠一雙手掙到錢的活兒,她都沒日沒夜地做。

    而且王淑貞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格,經常教育他們要: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因為這種樂於助人的性格,在孩子們的記憶中,母親是屬於家裡吃完這頓沒下頓還會把這頓米借給別人的人。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做人要刻苦、堅強、善良。對於孩子出人頭地方面,她顯得有些苛刻不近人情。兒子李昌鎬從警官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還不錯,但是她卻對兒子說:你還要繼續往上讀,碩士不夠,還得把博士讀出來。在李母這樣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李家一門便誕生了13位博士,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絕對的奇蹟。

    女兒李小楓和兒子李昌鈺陪伴母親

    子女們從事的行業各種各樣,有科研工作者、設計師、商人、工程師、藝術家、廣告師、證券工作者、IT精英等等。

    李昌銓(男):上海商學院畢業,從商。

    李昌鐸(男):臺灣農學院、美國紐約大學從事科學研究。

    李昌鋼(男):聯合國非洲農耕顧問、美國環保水利工程師。

    李昌雲(女):臺灣中央政校畢業、美國文具公司工作。

    李昌瓏(女):上海家政學校畢業、美國時裝設計。

    李小楓(女):臺灣大學農化系、美國愛德華大學碩士、美國匹茨堡大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李昌婗(女):臺灣東吳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畢業、任美國柏林證券副Quattroporte、美國石化公司Quattroporte。

    李昌霞(女):美國杜魯大學畢業、美國保險公司電腦設計。

    李昌萍(女):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任法院法官。

    李昌鑫(男):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院副院長。

    李昌珏(男):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康州警政署長、國際知名“神探”。

    李昌如(女):臺灣國防醫學院畢業、從事護理工作。

    李昌芷(女):臺灣新聞學院、美國時裝廣告學院畢業、美國知名廣告設計專家。

    子女大部分都在美國,但她一直到62歲的時候才決定到美國長住,更為厲害的是,在這之前從未學過一個英文字母的老人,居然靠自學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了美國移民局的英語考試拿到了永久居留權。

    老人於2003年3月6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106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後只能當社工嘛?工資養活得了自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