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病

    東南亞國家乃至孟加拉國都稱中國為京,意思是京城。有人說是秦純粹是臆想,因為秦也就存在了那麼短短几年,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大影響力。這是其一。其二,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就是與苗蠻有關的民族通常跟京、晉這個讀音有關,比如縉雲氏的饕餮就被證實與刑天有關,也就是負責制刑的皋陶。從刑天到饕餮到蚩尤有一個共同規律就是都被砍了頭,而且都是戰神。後來北三苗戰敗被髮配敦煌地區,成了西戎牧羊人,所以饕餮是以一個羊形象出現的。而北三苗曾經呆過的山西也有了晉這個地名,周代應該是沿用了這個名稱,就像越國,你不能說是周代才發明的名字,他是有歷史繼承的。宋國與泰華人應該是同宗,泰華人古稱撣族其實就是商,他們是周代才南逃的,還途經四川和大涼山,至今攀枝花還有傣族存在,涼山彝族裡也有20%左右的O2a泰國基因。而宋在泰國語言裡又是很高大上的語音,它源於松、華表誹謗木,也就是訴訟文化,前面說皋陶製刑,就是刑天。可見是有淵源的。

    我們再看秦,秦就被認為是吸收了大量西戎,西戎就是北三苗,所以秦叫秦也順理成章。秦和晉應該是同源的語音。再看四海龍王,我們發現南海龍王叫敖欽,而南方赤帝祭祀使用狗肉,至今貴州有苗族仍然保留有這個傳統。苗蠻支系瑤族更是把盤王視為狗神,其實是因為最早畜養犬隻。再看西部,有個青海,也是西戎之地,順著藏彝走廊遠走緬北的克欽景頗族,無論克欽還是景頗都有京和晉這個語音,而克欽其實客青的意思。苗族至今把青帝太昊祭司勾芒視為族名自稱,也就是芒勾,芒勾在泰國是曼谷,泰語裡是龍的意思,北三苗入東胡形成蒙古族,蒙古一詞就是源於芒勾。蒙語讀出來也是芒勾。而青色也成了蒙古族,藏族,苗族,乃至漢族民間重要的顏色。漢族尚紅其實只是表現在裝飾和婚禮上,服飾還是青色。比如貴州穿青人,穿蘭人都是明代南征的漢族後裔與少數民族融合產生的。可見祖先追憶最早還是太昊伏羲。而帝鴻氏也就是黃帝,其不孝子混沌反念也就是敦煌,北三苗被髮配敦煌,是不是也對上了。所以赤帝的紅色,帝鴻氏的紅色以及太昊伏羲的青色就是中國主色,所謂比翼鳥也是青紅兩色,連藏獨旗幟都是。所以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青色,不要忘了古代的所謂青牛就是指我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稱我們為京是順理成章的,不要聽那些二貨說法,什麼都扯秦。拉丁語稱中國為七娜,真的只是七的意思,因為我們是七仙女的後代。支那就是七娜,日耳曼語則是搋娜,指捕魚者,這是相對於其聯姻物件百越而言。好了就這麼多了。

  • 2 # BTGG策神

    不知道。但我知道俄羅斯烏克蘭稱中國為“契丹”,中國回稱它們為羅沙國,並從蒙古語發音音譯為“俄羅沙(斯)”。古羅馬稱中國為“chin”(秦),中國回稱其為“大秦”。英法美澳稱中國為“china”(瓷器)。伊朗稱中國為中原國,自稱雅利安或安息,中國一貫稱其為波斯。日本曾稱中國與越南老柬泰馬為“支那”;中國先稱日本為“倭”或“東瀛”,後稱東洋、鬼子。寮國稱中國為“天朝/京”,中國稱之為“寮(遼)”或“寮國”,越南稱中國為京城,自稱南越國或雒龍/雒越,中國回稱之為“占城”/“安南”/越南國/雒越,泰國稱中國為“昆京”(昆真kon jin/kon chin),中國回稱此國為“暹羅”或“傣”。

  • 3 # 桃花石雜談

    看了一下現在的其它答案,感覺有好多誤導。

    東南亞現在差不多有十個國家,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四國的國語事實上都是馬來語,只是在印尼這種語言叫印尼語但事實上和馬來語基本一樣的。這四個國家對中國的稱呼情況比較複雜,放在後面說。

    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裡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ốc,緬甸語裡是淵源很複雜的Tarut,其它幾個國家(泰國、寮國、高棉、菲律賓)基本都China的音譯,包括泰語裡的Jin也可以說是China一詞的變異。

    而開頭提到的四個馬來語國家,新加坡因為同時也說中文,所以用中文時自然會將中國稱為“中國”,但用馬來語時則會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這兩個詞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拼寫,其實是一個詞,嚴格的說,如果再音譯回來,都是“支那”。但印尼的確實有些特殊,但現在的情況卻和網上傳的正好相反。

    印尼在獨立後,1950年和中國建交,自那時起印尼官方就管中國叫Tiongkok,就是中國兩字的音譯。但後來印尼蘇哈托政權發動政變上臺後,大肆反華,中國和其斷交,印尼1966年開始禁止將中國再稱為Tiongkok,而要求只能稱為Cina,也就是支那。

    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係,應中國要求,印尼將中國一詞的拼寫由Cina改成China,但剛才說了,這個詞的本質沒變。不過在1998年大排華事件之後,印尼蘇哈托政權跨臺,新的民選政府則廢除了印尼法律裡的各種排華條款。在2014年,印尼總統專門釋出政令,將印尼語裡的中國一詞由China正式改為Tiongkok,也就是中國二字的音譯。所以現在的印尼反而是馬來語國家裡唯一將中國稱為中國的國家了。

    不過官方名稱雖然改了,印尼民間一下子還改不過來,多數老百姓還是基於習慣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

  • 4 # 東子在鶴崗

    目前東南亞有十一個國家,上千個民族,說到怎麼稱呼中國這就和他們說什麼語言有關了。東南亞土著應該是說孟-高棉語系的各民族例如現在的高棉人,還有漢藏語系各民族如緬族等,剩下的就是說馬來語系的馬來人。他們和古代中國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係,甚至有很多民族就是從中國遷徙過去的或者是跨境民族,我知道的如苗瑤緬泰,越南人則是古代華人於當地土著的後代,馬來人分新老馬來人也是不同時期從古代中國境內遷徙到現在的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都是馬來語國家,新加坡也有很多馬來人。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裡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c,緬甸語裡是淵源很複雜的Tarut,其它幾個國家(泰國、寮國、高棉、菲律賓)基本都China的音譯,包括泰語裡的Jin也可以說是China一詞的變異。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裡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c,緬甸語裡是淵源很復扎的tarut,新加坡因為同時也說中文,所以用中文時自然會將中國稱為“中國”,但用馬來語時則會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這兩個詞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拼寫,其實是一個詞,嚴格的說,如果再音譯回來,都是“支那”。

  • 5 # 普法工作者

    泰國、寮國稱中國jin,即“秦”。

    印尼稱中國為“支那”,這是對中國的蔑視。不過現在改為Tiongkok。

    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稱中國China。

    菲律賓稱中國tsina。

    東帝汶稱中國XINA

    …………

    從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稱為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在歷史舞臺上的發展脈絡。中國弱的時候,別人叫我們“支那”;現在中國日益強大,各國對中國的稱呼也在不斷改變。由此再次證明,落後使人捱打!強大才會贏得尊重!

  • 6 # 歷來現實

    一、越南語:Trung Quốc

    那個出現在字母O最上方的很像漢語二聲的是越南語中的銳聲,與二聲接近,聲調從下往上揚,在各種東南亞語言中,和印尼的官方語言一道,是最接近漢語“中國”的發音。

    二、印尼語:Tiongkok,也可以叫中華:Tionghoa

    “t”發“d”音,Tiongkok源自閩南語裡“中國”的發音。Tiongkok是印尼政府於2014年釋出的規定用於稱呼中國的官方版本,2014年之前,這個官方版本經歷了從“Tiongkok”、到“Cina”、再到“China”的變遷。民間習慣仍然延續“China”或“Cina”。

    三、寮國語:ຈີນ

    漢語拼音就是“Jin”,源自漢字“秦”,這也是東南亞、南亞一帶對古代中國的一種固定稱謂。

    四、緬甸語:Tarut

    這個詞的根源尚無定論,“突厥”、“大元”、“大理”各有道理。

    五、高棉語:ប្រទេសចិន

    高棉語也就是高棉語,發音zhen,同樣來自於漢字:“秦”。

    六、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จีน,或ประเทศจีน

    簡稱:จีน ,音同“Jin”,同樣來自於漢字:“秦”。

    七、菲律賓語:Tsina

    與印尼語中的“Cina”一樣,舊譯為“支那”,原無貶義。

    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官方語言都是馬來語(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四種,馬來語是其中一種),稱呼中國“China”。

  • 7 # 北方木喬

    在東南亞地區,有11個國家,分別是緬甸、寮國、泰國、越南、高棉、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其中越南、寮國、緬甸3國與中國接壤,除了東帝汶,剩下的10個國家組成了東盟10國。

    那麼這11個國家都是怎麼稱呼中國的那?

    在緬甸,緬甸人稱呼中國為“德由”,在中國元朝時期,緬甸稱元世祖忽必烈為“德由皇帝”,但歷史上“德由”的由來,說法不一,大體上可以說是當時蒙古人入侵緬甸時流傳下來的稱呼。

    寮華人民是非常友好的,同時他們又害怕華人,覺得華人沒有禮貌,又很自私,辦事不講誠信,寮國稱呼中國為“Chin(jin)”,這是發音,我是翻譯不過來啊!

    在泰國泰語裡,華人被稱為“昆真(kon jin)”,而“jin”的意思,有學者認為是指“秦”,就是“秦王掃六合”的秦,歷史上泰國與我們秦帝國來往密切的。

    在古代,越南稱呼中國為“北朝”,越南其實自古以來就與中國血脈相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記得有個傳說,說《水滸傳》中的阮氏兄弟逃到越南,後來阮氏的後人還做了越南的皇帝。

    高棉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有“柬鐵”之稱,高棉的人民也很羨慕中國的發展,而高棉稱呼中國的發音是“chen(zhen)”,怎麼讀我也不會,哈哈。

    菲律賓在乾隆時期,差點成了大清國的領土,稱呼中國的發音是“Tsina”,有人知道怎麼讀出來嗎?

    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基本上稱呼中國就比較相近了,發音都是“china”,而新加坡華人居多,說國語的人也多,漢語發音就是“中國”。

    印度尼西亞,大家都比較瞭解,發生過很多不愉快的事,剛開始的時候稱中國為“cina”,就是日本人所說的“支那”意思,2014年才正式改為“Tionkok”,就是“中國”二字的音譯。

    東帝汶,稱呼中國的發音為“xina”,可能是由閩南語或者客家話轉化過來的,與中國的關係也不錯,看網上圖片,東帝汶的錢幣上還印有中國漢語文字。

  • 8 # 愛笑的男人218415444

    因為本人沒有去過也沒研究過,也不知道東南亞各國怎麼稱呼中國,但我知道現在他們應該都叫我們是迅速崛起的東方龍

  • 9 # 歷史密探

    東南亞的十幾個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也略有不同,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為鄰國的他們,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泰國、高棉、寮國,都是崇拜中國的秦朝時期,是一掃六合,統一中原的秦始皇的狂熱粉絲,所以,他們稱呼中國的發音都和“秦”相近,泰語發音“Jin”,高棉語發音“zhen”,寮國語發音“jin”,他們對中國的稱謂都是“大秦”。

    印尼稱中國為“中華”,印尼語的發音取自閩南語“中國”的發音,發音類似於“中華”。越南語和印尼語類似,對中國的稱謂發音很像“中國”,是最接近普通話中“中國”發音的兩個國家。

    緬甸語對中國的稱呼是“tarut”,可翻譯為“大元”或“突厥”。菲律賓語中,用cina稱呼中國,音譯為“支那”,值得一提的是,“支那”在這裡並沒有貶義的意思,因為其發音很像英文“china”,所以衍生出這樣一個名詞。

    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都稱呼中國為“china”,也就是英文“中國”。其中,馬來西亞和汶萊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中也有馬來語。所以,這幾個國家對於中國的稱呼是最國際化的。

  • 10 # 緬甸中文君

    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緬甸、越南、寮國還和中國接壤。

    要說東南亞所有國家對中國的稱呼,這還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語言不通,要真正瞭解還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作為一位緬甸語的愛好者,我想來給大家講講緬甸對中國的稱呼以及其中的一些故事。緬甸稱中國為တရုတ္(音譯:德祐)。關於緬甸人為什麼會這麼稱呼華人也有一個小故事。တရုတ္ 在緬語中和တစ္ရုပ္的發音相同,而後者的意思如果翻譯過來的話就是“同一個樣子”的意思。所以人們就推測,緬甸人在第一次見到華人的時候,發現華人和他們長相很相似,幾乎一樣。所以就稱叫華人တစ္ရုပ္(同一個樣子),後來,隨著緬甸文字的不演變,中國一詞最終演變成了現在的寫法,但是發音還是和原來一樣。

    緬甸人除了稱華人為တရုတ္ 以外,還會用“瑞苗胞波”來稱呼華人或者是形容中緬之間的友好關係。“瑞苗胞波”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親戚、同胞”,也說明中緬民族之間的悠久的關係。

    此外,除了這些最廣泛的稱呼之外,在緬甸的部分地區,比如說孟邦等地,他們喜歡稱華人為ေလာပန္း,其實這個詞就是中文的“老闆”音譯過去的。此外,緬甸人還會用華人來做一些比喻,比如說當一個人非常白非常白的時候,朋友之間相互開玩笑就會稱他為“တရုတ္မသာ”,意思就是“中國殭屍”。這也是因為中國的一些殭屍片在緬甸播放之後引起了緬甸人聯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懂職場“潛規則”,該如何繞過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