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南小子

    最主要的肯定是社會變了,價值觀也變了,思想也跟著變了。現代人不僅不會寫詩而且還讀不懂前人的詩。詩歌還有一種魅力,就是能喚醒蟄伏在每一個人心中潛藏的詩意,這詩意目前可能還很難抹去,導致現在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文藝青年”“青年作家”,在寫著一些碎碎的詩句,但那些詩句根本就不高明。

  • 2 # 夏途途

    最主要的原因是看詩的人比寫詩的人還少!詩歌沒有市場,沒有讀者,純文學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現在是個急功近利的年代,靠寫詩填不飽肚子,總不能一邊乞討一邊寫詩吧?唐詩宋詞是詩歌創作的巔峰時代,好的詩詞歌賦似乎已被前人寫完。再加上1949年至1979年間,漢字簡化,漠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致使許多7O後,8O後的作家們都不擅長毛筆書法及吟詩作對。普通人更別提了。這一點臺灣似乎做得比我們好。現代詩人中,最欣賞席慕蓉。只有席慕蓉的詩歌裡,還能找到著唐詩宋詞的風韻。

  • 3 # 夾縫中的詠歎調

    畢竟,現在是文化大繁榮時期,不再如過去,文化僅存於狹小圈子。現代文化與唐宋比,當是遠遠不在同一個天平上,當今文化的繁榮,造就很多優秀的詩歌作品,時代的發展,文化的提升,我們正處於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之中。

  • 4 # aquatechnik

    一、雖然文學作品的文體多樣性,詩歌的篇幅小,在當今作品寫的短的是不算文化人的。連魯迅先生都批評過,說,好像現在不寫個長篇小說都不能算文化人了。在當前想當文化人,是得使勁寫長篇小說的。二、詩歌已經不再作為取士的標準,連高考作文文體也是詩歌除外的。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寫詩也無利可圖,詩人靠寫詩難以養活自己。三、白話文的使用,使得今人寫古詩和現代詩都尷尬。對古文大部分人讀沒問題,但基本上不會使用,能寫古體詩詞的能力和環境在缺失。對現代詩,總體是舶來品,與散文、長短句等之間的界限模糊,而且詩歌的韻律之美不容易掌握,又常被人詬病。四、詩歌更多的體現個人精神方面的追求,詩人的氣質是孤傲的,寫詩一般是業餘的、私密的自娛自樂,不輕易示人的了。所以為什麼當今出不了大詩人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勞心、吃力、不討好,畢竟得先解決溫飽問題才能談小康生活!

  • 5 # 沂蒙小詩

    究其原因,詩歌作為一門回報效率極低的學問!多數只做為業餘愛好而已!所謂大家,作品出名前往往早已功成名就,身份顯赫!細思古時大家多數相當於接近天子周圍的人!身份帶動作品,推風助瀾!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現在有身份的人都忙於自己的專業,偶爾有雅興還苦於題材,環境等等,很少有人能象古時,

    醉仙仗劍走天崖,拂袖即書千山花。

    仰天望月遊華夏,一葉輕舟四海達!

    之意境!所以此一時,彼一時!

    至於詩歌被前人寫盡之講,小詩和大家理解不會有偏差,首先古詩再好也只能抒發詩人對當時社會人文的意境,不可能知道現在高速發展中人們最貼進生活心聲!詩歌短小精悍!理論上很適合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一首美美的小詩!輕拂眼前!隨你遐想!愜意順間!無盡歡顏!作為抒發感情的一個媒介,小詩本人認為無法用超越這詞來衡量作品的好壞!只要讓人能觸控心靈!引起共鳴!賞景賦詩!加上現在的自媒體順間遊天下美景,分享快樂!那對於作者來講就足夠欣慰了!

    哈哈!盛世中華,遍地開花,景美春夏,沂蒙老家。

    給我一幅畫,送你一首詩,畫中有話,詩中藏花!

    醉仙同飲沂河水,小詩痴心知是誰。

    遇境生情夜不睡,最是三聲頭不回!

    相信詩歌未來是美好的!因為中華盛世!

  • 6 # 南山陽

    這個問題太大,涉及面太廣,相當複雜。我個人大體的看法是,現代詩歌成熟還未是時候,材料不缺,高階創作土壤貧乏,認知不正確。不能說現在就一定沒有“大家”,但社會對“大家”的認同機制很難在近年形成。

    首先,現代漢語還遠沒有成熟。現代漢語還來不及消化、再造和提煉,匆匆一百年就過去了。這一百年又並非自由地專注地讓詩性發展,高峰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告一段落了。這期間現代漢語的詩性發展得最好的地方,不是我們自己的詩歌,而是翻譯外國詩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梁宗岱譯歌德的《浮士德》、趙蘿蕤譯T.S.艾略特的《荒原》,看到現代漢語順暢地承載轉碼異己的、高階的思想文化和詩性意象的能力,前途一片光明。可以準確地符合本土語言特點地承載世界性高階的詩意想象,是一種語言成熟的標誌,它終於可以不“土氣”了。但之後,不行了。

    其次,我們關於詩的理解不成熟。我們這幾十年非常普遍地認為,我手寫我心,感動人,讓人記住,就是好作品了。這個理解不能說錯,但肯定不是“大家”所持的尺度。好詩,一定是以自身或近身的情與事為載體,既能載寓昇華到人類生存高度和深度的,跨時空跨人群跨信仰而能共鳴的理念和感悟,又能在語言上飽滿充足地體現你的母語文化所能達到的藝術境界和純淨度,平易中有著多層多向的拆射,意象可以轉變成“隱喻”“換喻”加以發揮引伸的,成為某種哲思層面的“象徵”和“符號”的。有此幾樣,方可見大家氣象,否則“大”體現在哪裡?

    再次,我們的讀者很不成熟。不怕得罪,時下真懂詩的讀者少之又少,現代詩也好,古代詩也好,大眾欣賞水平總體不超高中文化程度,那怕大學生碩士生,大多亦復如此。喜歡徐志摩、席慕容、汪國真、泰戈爾、普希金、拜倫、倉央嘉措,說明諸位的心智還在二十歲之前,長不大,不能與時歲同步。古詩,就更加了,李白、李清照、蘇東坡、盛唐山水絕句等等。提到杜甫的時候不多,屈原作品說得更少,詩經中的大雅小雅,更不知所云了。這種閱讀水平論討什麼詩歌大家,豈非笑話?諸位如果不服,下面我選兩段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中的話上來,看看諸位能看出個什麼門道來:

    “文字精深在法與意,華妙在興象與詞”(卷一,30)

    “莊(《莊子》,括號內文字均為鄙人所加)以放曠,屈(屈原)以窮愁,古今詩人,不出此二大派,進之則為經(指六經)矣。漢代諸遺篇,陳思(曹植)、仲宣(王粲),意思沉痛,文法奇縱,字句堅實,皆去經不遠。阮公(阮籍)似屈,兼似經;淵明(陶淵明)似莊(莊子),兼似道(《道德經》);此皆不得僅以詩人目之。其後惟杜公(杜甫),本小雅、屈子之志,集古今之大成,而全渾其跡。韓公(韓愈)後出,源來六經,根本盛大,包孕眾多,巍然自開一世界。東坡(蘇軾)橫截古今,使後人不知有古,其不及在此,然遂開後人作滑俗詩,不求復古,亦在此。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處微不及阮、陶、杜、韓。蘇子由(蘇轍)論太白,一生所得,如浮花浪蘂,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今觀其詩,似有然者。要之皆天生不再之才矣。南宋以來詩家,無有出李、杜、韓、蘇四家,更不向上求,故亦無有如四公者。一二深學,即能避李、蘇,亦止追尋到杜、韓而止。乃若其才即非天授,又不知杜、韓之導源經(六經)、騷(楚辭),津逮漢魏,奄有鮑(鮑照)、謝(謝靈運)處,故終亦不能到杜、韓也。”(卷一,14)

    最後,我們的時代不成熟。儘管國家國力在迅速強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顧及精神健全與完備的時刻還不夠,國民精神世界的涵養程度還未跟上,關切自我的風氣,提升自我的願望還未清晰,不論是詩人還是讀者,對何為詩、詩為何的認知,依然需要理順。在此情況下,呼籲大詩人的到來,又顯得過急了。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哈哈,自然就好,尊重就好,愛護就好。一定程度上,最嚴苛的時代都能出偉大詩人,詩人夠不夠偉大,是他個人的問題,與時代的關係是間接的。但是,讀者認不認得什麼是偉大,這就需要一個與詩心靈相通的時代了,我說的自然與尊重,乃是指這裡的。

  • 7 # 小追沐

    我認為並不是。中國現代仍會出現詩歌大家,一旦出現了,便又是一個時代的分割線。從詩歌來看社會的發展,這其中有隱喻,也肯定有超越。

    誠然,詩歌是寫不完的。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詩人的筆耕不輟。詩人很難的一點就是要把詩寫出自己的風格來,然後創新出一些新的東西,讓讀者讀完覺得作者對主題內容的表現方式巧妙,新穎。當我們拿出一首詩來讀,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這是‘某某體’。

    究其本源上來說,詩歌的主題在發生改變,但也未逃脫前人的影子。我們表達的,還是我們需要的,比如生命、未來、自由、家人、自然等等。很多內容值得寫,也必須要寫下去。詩人超越的永遠是自己,自己的表達。我們在現代很難找出一個像海子跨越時代的詩人,這主要是有些詩歌大家還未被我們挖掘出來,在公眾面前,詩人在詩歌的態度上保持低調和謙虛。大家也在摸索和學習,想成為詩歌大家是條漫長的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慢慢來。

    關於詩歌還能寫什麼?怎麼樣算超越?我覺得引用張愛玲的話是合適的。她說:只要題材不太專門性,像戀愛結婚,生老病死,這一類頗為普遍的現象,都可以從無數個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如果有一天說這樣的題材已經沒的可寫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沒的可寫了,即便找到了嶄新的題材,照樣的也能夠寫出濫調來。

    還有一點,有人說現代詩歌正在越寫越短,這是浮躁氣氛造成的原因之一。但你讀一些截句,他們短小精悍,卻在詞語之間形成了一種思想。所以,我們尊重每一種表達,詩歌是包容性的。

    最後一句話,即使詩歌大家已經出現,我們憑一己之力也不一定能認出他們。

  • 8 # 德榮寫詩練字

    別人我不知道,不過我是很難再寫了,精力和經歷都被侷限,三十歲以前一晚可以寫幾篇,因為不用去創作,很多切身體會和經歷歷歷在目,有寫不完的故事。所以說要想當作家必須在三十歲完成這個夢想,不要過後的歲月就是江郎才盡,興趣點也下降了太多,太多繁瑣分心的事和工作生活壓力以致身心疲憊,慢慢沒了詩情和詩興。現在想寫點什麼都找不到點和麵,不知如何下筆,時間太少,不想重複著過去,重複著段段句句,被用過的詞和場景都不想再重複,創新很重要,只有不斷地挑戰侷限才能啟用腦能量和激情,為了精益求精,我經常走出去,爬山涉水,看日出日落,看著別人恩愛看著別人分手...也許感觸又真實了,很多又被看透了。

  • 9 # WangZi

    總結語:沒有偉大的詩歌作品,就沒有偉大的詩人!

    具體分析:1,脫離現實,閉門造車。好的作品來源於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瞭解生活,才能寫出好的詩作。以前的老作家、老詩人常去生活中寫生。有親身體會,有感而發,好詩歌便應孕而生。而現在大多數詩人都是閉門造車,有幾個去深入生活的?因而作品胡編亂造於生活嚴重脫節,寫出的詩歌有骨無肉,有肉無血,乾巴巴的沒有肌肉,缺乏感情血液。根夲就感不了人!

    2,與傳統詩歌失去連結。脫離生活,脫離傳統。過分去追求朦朧,如雲如霧,讓人不知所云,不解其意。當然,有時朦朧也是一種美的臆景,就象天上雲,山中霧,不失一番景象。但如果天上的雲多了,成陰天了。山中的霧滿了,沒景象了,也就不好了。詩再好總得讓人讀懂吧?當然,也不能太直白了,就象方才所喻,反之,如果只有藍天而無白雲的點綴。如果只有山而無霧,臆境就不完美了。所以,詩也要含畜雋永一些,讓人一葉賞秋沒有意思,詩句中應藏有點美食讓讀者去品味,回味。

    3,個人觀點:建議:傳統詩與現代朦朧詩雜交復配,產生的詩歌作品,一定是優生胎兒!

    紙上得來終究淺,欲寫好詩需躬行。如果不深入生活,熱愛生活,是不會有好的詩歌誕生的。同樣,也不會有偉大的詩人出現。

    回答畢,謝遨。

  • 10 # 花呈現春情

    文學、藝術均來源於生活。沒有切身的實際生活體驗、感受,寫出來的作品只是一時之快,也難以在大眾的心目中留下永久的記憶。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等等諸多大家的作品能成為千古絕唱,大部分原因來源於此。深入生活,體驗基層民眾的衣食冷暖,以民眾的身心感受為自己作品的源泉,相信就會紮根於大眾心中,得到永久的記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超過5萬的二手SUV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