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正議》一文大約是作於劉備死後不久的,原因就是尚書令陳群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別致書於蜀相諸葛亮,向其陳說天命人事,希望蜀漢能舉國稱藩。

    諸葛亮看到這些信,作為回敬!便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地寫下了這篇《正議》,公佈天下,表明了嚴正立場,並削帶鞭撻了那些對他提出投降建議的魏國臣子,大義凜然、氣勢恢宏。

    如今,陳群們究竟是怎麼“奉勸”的諸葛亮?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因為見不到原文,不敢妄談他們說的到底對不對。根據《三國志 許靖傳》記載,王朗曾直接了當地勸說許靖“弼人之遺孤,定人之猶豫,去非常之偽號,事受命之大魏”,讓諸葛亮“棄暗投明”!所以諸葛亮才義憤填膺(篇幅雖然有限,不得不原文和盤托出):

    昔日西楚霸王項羽,不以仁德對待百姓,即使力量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如今魏國不吸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有幸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要受到懲罰的。那些寫書勸降我的人,他們一把年紀了行事卻順從賊子之意,就像當年陳崇、孫竦稱讚王莽篡漢一樣,討好盜賊,卻還是被盜賊逼迫而死!光武帝創業時,率領幾千人就在昆陽郊外一舉擊潰敵軍四十萬。足見以正道伐淫邪,勝敗不在人數。

    曹操詭詐,糾集十萬人來戰先帝,妄圖救張郃於陽平,卻只落得狼狽逃竄,不但辱沒了精銳之師,還丟掉了漢中,此時他才知道,國家是不能隨便竊取的,沒及他退軍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曹丕驕奢淫逸,篡奪帝位。即便你們幾個像張儀、蘇秦那麼能詭辯,說得天花亂墜、滔滔不絕,也不可能詆譭堯、舜,白白浪費筆墨而已!正人君子絕不會這麼做。

    《軍誡》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幾萬士卒,還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的人,那誰還能夠與我們匹敵呢!

    沒毛病,說得非常對呀!勝敗不在人數,問題是後文又有“幾十萬兵馬”之說?是示威還是示弱!甭管是示威還是示弱了,戰場上見:

    公元228年(蜀漢建興六年、曹魏太和二年)正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未採納王平的部署意見,擅自行事,被魏將張郃打敗於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利。哈哈哈……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務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

    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於禮樂,次講武於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

    而亮懷李熊愚勇之(智)[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屍涉血。

    亮也小子,震驚朕師。猛銳踴躍,鹹思長驅。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貞良,與夫淫昏之黨,共受塗炭。

    故先開示,以昭國誠,勉思變化,無滯亂邦。巴蜀將吏士民諸為亮所劫迫,公卿以下皆聽束手。

    太和二年正月丁未”。

    哈哈哈……曹叡真的是偉大!他說的對不對?大家自有公論:

    劉備忘恩,敗竄巴蜀。諸葛亮離棄父母之國,阿奉殘賊之黨,令神人被毒,積惡多,則必身滅。諸葛亮外託立孤之名,實則貪求專擅之權。劉禪兄弟只是守座空城而已。

    且諸葛亮輕慢益州,殘暴百姓,為此,利狼、宕渠、高定、青羌等地,紛紛瓦解,成為諸葛亮仇敵。可諸葛亮卻似反穿裘衣背柴,裘衣裡子損壞,掉盡皮毛;又如削足適履,傷肌害骨,反而自稱很有能為。這恰似於井底行兵,於牛蹄上游走。

    自朕即位以來,國家三邊無事,可我哀憐天下連年遭受兵革之禍,意圖供養四海之老人,養育新生之孤幼,先從禮樂上移風上移風易俗,再於農閒之時講武,本將諸葛亮放在計劃之外,未曾予以考慮。

    可諸葛亮心懷李熊(西漢末年蜀郡太守公孫述的心腹。西漢滅亡後,勸公孫述自立為王)愚蠢魯勇之智,不吸取荊邯(公孫述的謀士、部將,勸公孫述擁兵抵抗劉秀)謀劃抵抗之教訓,驅使官民,攻閥祁山。可我王師剛一出兵,蜀軍就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風敗走。被我虎臣追擊,踏屍踩血。

    諸葛亮本就一臭小子,震動我王師,我軍猛銳踴躍向前,無不想長驅直入蜀地。可朕認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師過處,必定遍生荊棘。朕不欲使千家萬戶忠信貞良之人,與這些淫昏之黨,共遭塗炭。

    曹叡的很多觀點,我認為非常正確✅:如,“外務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說的不對嗎;再有,把裘皮大衣反過來穿,為了扛柴火哈哈…表面雖然還光鮮亮麗,裡子皮毛都掉光了……(正如張翼所說: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鞋不合適卻剁腳;自己傷害自己的骨肉去恐嚇別人!哈哈哈……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因為,陳群等人的原文沒有見到,又不知道‍♂️他們是否給諸葛亮許下過什麼官職?劉禪的結局已經有了——安樂公;譙周受封陽城亭侯,遷都騎尉。

    諸葛亮差不多也就是個都騎尉的樣子,所以他才不會投降!否則,他何苦要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呢?

  • 2 # bz水木清華

    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斷然不會投降。作為三國第一謀士的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豈能輕信敵言?

    且聽筆者細細分析:

    首先,不戰而降、臨陣倒戈乃軍人大忌。“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即使我輩凡夫俗子遇敵亦會先行拼殺一番,況且諸葛亮位高權重,劉備對諸葛亮尚有知遇之恩。

    其次,曹操乃一代梟雄。一次,諸葛亮與曹操對陣大勝後,劉備很詫異地問“為啥曹操敗得這麼快”?諸葛亮就笑著解釋“曹操多疑,故以疑兵勝之”。曹操的主要性格特點是什麼?多疑!多疑!多疑!諸葛亮很明白曹操心裡容不得比自己聰明的人,所以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寧可“鞠耕於南陽”,也不願意投奔曹操;兩軍對壘時,“腦殘”才會聽王朗的“謬論”。再看看曹營中的楊修之死,周不疑之死,都是因為“智商碾壓曹操”;司馬懿若非一直裝傻充愣,也難逃一死;郭嘉若不是英年早逝,必死之局也是可以料到。

    最後,我們回顧一下“空城計”中部分內容:“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

    很多讀者朋友看過此章節都稱讚諸葛亮善用計謀,以弱示強,嚇退了司馬懿。但卻忽視了一個細節——“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顯然,諸葛亮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如果司馬懿命令將士率兵攻城,諸葛亮會拔劍自殺,接著腦袋朝下摔下城池以身殉國。

    由此推斷:司馬懿很可能是故意“中計”,他深深地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此時,司馬懿在曹營還不能大權在握,需要諸葛亮這個強敵存在來維持自己軍中重要地位。諸葛亮也很明白司馬懿的心思,於是二人聯袂傾情合演了一出“空城計”。

    事畢,諸葛亮在蜀國留下“忠君愛國,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司馬懿回去後裝病裝聾、臥“病”在床、披頭散髮,在曹營計賺大將軍曹爽(司馬懿與其子合謀殺死曹爽),終於大權獨攬;其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孫子司馬炎更加肆無忌憚,直接廢掉了名義上的魏帝曹奐,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筆者以為,三國統一是大勢所趨,誰能笑到最後,取決於國家統治集團能力和綜合國力。但不管發生何種變故,在三國結局中,司馬懿家族都是最有實力、最有野心改朝換代的“權臣”。

  • 3 # 小陽陽15288

    兩人立場不同,各為其主,並沒有誰對誰錯,如果諸葛亮僅憑王朗三言兩語就說服投降,放棄自己奮鬥了幾十年的事業,背棄先主臨終遺言,那諸葛亮豈不從此被後人唾罵?如果王朗說服諸葛亮,諸葛亮投降,諸葛亮就是敗軍之將任人宰割,王朗就是功臣良將,蜀漢從此不復存在。

    諸葛亮閥魏有自己的戰略目的,怎麼可能被王朗說服,所以兩軍陣前諸葛亮必須罵回去,如果諸葛亮表現的唯唯諾諾,必然影響士氣。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你覺得諸葛亮應該投降,你可以穿越回去把諸葛亮替代了,把歷史改一改嘛。

  • 4 # 阿匡家的

    這個假設基本不可能出現。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絕對主角就是諸葛亮,而“忠”的價值絕對是小說倡導的核心價值。作者作死的寫諸葛亮的“忠”,以至於給讀者造成“大忠似奸”的錯覺,這絕不是作者本意。作者要謳歌的,大力去渲染的,濃墨重彩去渲染的人物,怎麼可能出現諸葛亮倒甲卸戈,以禮去降的畫面。

    真出現這種畫面,《三國演義》就沒靈魂了,此諸葛也非彼諸葛了,人世間可能就沒了《三國演義》的傳世,也少了一個“忠”和“智”化身的諸葛亮的文學形象,也少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精彩篇章。

    又哪來的影視改編,哪來的網路鬼畜搞笑橋段。

  • 5 # 李致致

    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我不會引經據典,通俗點來說吧!王朗,一個老學究一樣的人,自視甚高!怎會願意與諸葛亮這樣的後輩為伍?再說,王朗一個書生文人,怎會有調動兵馬的大權?

  • 6 # 劉坤忠120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8萬大軍北伐,順利地奪取隴西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魏主曹叡深感事態嚴重,令曹真為大都督,司徒王朗為軍師,以名將張郃為先鋒,起兵15萬救援隴西,自提兵1O萬坐鎮長安。一一一曹真王朗1O萬主力在箕谷直奔蜀軍中軍大營,先鋒張郃率5萬精銳直撲隴西咽喉街亭。魏軍師王朗請蜀軍主帥諸葛丞相答話,兩軍一字兒排開,諸葛亮由侍衛推著四輪車前進數丈,司徒王朗縱馬向前,雖皓髮銀鬚,但神彩奕奕,拱手而曰:諸葛先生請了,王某人歷經數朝,自任會稽太守之時,願清廉為官,保境安民,報效朝廷。不想孫策縱橫江東,在下不敵被擒,但我不為屈服,不與孫策為謀。曹丞相聞我困在江東,徵召我回許都,經過碾轉我回到了許昌。被任命為御史大夫,負責司法調解工作。曹丞相逐個消滅了北方大小諸侯,統一了北方,使中原地區保持穩定,天下黎民百姓見到了曙光。曹丞相有功於社稷,我也積極配合曹丞相穩定社會秩序,安撫天下百姓,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初衷。魏代漢是時代所趨,人心所向。經文皇帝的7年圖治,我大魏民富國強,帶甲百萬,戰將千員,馳騁四方。諸葛丞相乃人中龍鳳,輔佐贏弱的劉皇叔雄據蜀中,但經過荊州丟失,夷陵大敗,蜀漢元氣大傷。諸葛丞相雖有強國之夢,復興漢室之志,但蜀華人才調零,資源匱乏,無力雄霸天下。諸葛丞相禪精竭慮也是枉然,今先生犯死疆界,我主已調譴3O萬大軍入關中,驅逐蜀軍如猛虎逐羊,張郃先鋒率鐵騎已向街亭,斷蜀軍歸路。魏蜀力量懸殊,請先生順應民心,解甲歸降,不失封侯拜相,乃國家之幸,天下百姓之幸也。請先生三思,待復。諸葛亮在車上拱手相謝,司徒高論,承教,來日答覆。一一一諸葛亮忠心為國,奈何巧媳婦無米之炊,蜀國兵微將寡,復興漢室談何容易,自己為國操勞,心力交瘁,王司徒言之有理,天下遲早會統一,不如順天意,盡人力,歸降了吧。諸葛亮在國家和軍隊中有崇高威望,降魏之事即使有反對聲音也無可奈何。次日,諸葛亮迎王司徒及魏軍入營,共同向成都開撥,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提前而亡。司徒王朗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諸葛亮拱手來降,可謂是歷史奇觀,希望再接再厲,魏軍陳兵吳境,點名吳侯孫權來見(此時孫權尚未稱帝),孫權見王司徒犀利的目光懾懾發抖,司徒大人奉天承運,吳候孫權願為國家統一盡一份力量,願降願降。若如此,司徒王朗將取代丞相諸葛亮流芳百世了。

  • 7 # 韓I949

    諸葛亮一心扶佐漢室,一生追隨劉備算無遺策,劉備死後又忠心不二的扶佐劉禪,重興漢室是他終生宿願,豈是王朗三言兩語所能說動,王朗不度德不量力自以為逞口舌之才憑兩行利齒就能說的諸葛亮來降,不想招來一個大無趣你比江東群儒如何,武鄉候罵死王朗罵的酣暢淋漓都是一些經典的句子,你久食漢祿,不圖報效,反助逆賊篡漢,還敢在陣前妄言天命,蒼冉老賊,皓首匹夫,天下人恨不得食汝之肉,寢汝之皮,死後有何面目見二十四帝於地下。句句誅心竟讓這個老傢伙氣的墜馬而亡,可見這個王司徒還有一點羞恥之心,螢火之光敢於皓月爭輝乎,徒自取其辱耳。謝謝

  • 8 # 使用者白剛

    一個平庸的王朗能說服諸葛亮投降魏國?你也太把王朗當回事了。王朗就那麼點本事,諸葛亮早看出王朗乃泛泛之輩。想當年,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駁得張昭數人心悅誠服,王朗能說服諸葛亮,那麼鐵樹也能開花!

  • 9 # 這個紳士不太冷呀

    首先你這個命題就不成立,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會投降魏國

    第一,諸葛亮本是荊州人士,一心想著報效大漢,終於大漢,一直未出山,也是為了等一個能救國救民的名主

    第二,諸葛亮一直以忠義立身,雖然他翹舌如簧,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劉備,就絕不會背信棄義,做不忠不孝之人

    沒有這個假設,命題不成立!

  • 10 # ZXJ張

    最後的結局就是跟劉禪最後的結局一樣,而且避免了多少生靈塗炭,或許諸葛亮也可能有官做,而且最後的劉禪還是樂不思蜀呢。

  • 11 # 手機用發青春煥

    歷史沒脊如果,即便像題主的假設,諸葛亮服軟投魏也只是他一人的意願,地大物博的蜀囯的囯君還有處理囯家大事的特權,而不是一人叛逆就會立即亡國的,朝中還會有忠臣良將保衛自己的囯家的。

    何況諸葛亮是何其人也?寧死也不會投降的,自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萬不會聽王朗一腐儒之言的,回懟王朗把他王朗活活羞死於馬下了。

  • 12 # 文泊西蜀

    即是韋小寶韋大人,雖動之以色、曉之以利,大節面前也是要學諸葛之亮、關雲之長。

    投降?換個人吧。

  • 13 # 滴道北山

    諸葛亮以封建正統自居,視魏國如賊,興兵予以討伐,實際上他是倒行逆施,以弱擊強,自不量力,最終統一不成反遭天譴!

  • 14 # 聰明白雲pf

    設亮降魏:亮既降,初,魏禮遇甚厚,魏彰之以蠱惑蜀、吳;旋即令亮出使東吳,招降之,使亮受天下之罵辱;繼而,以弱兵老卒少許,令亮帶領攻蜀之強兵。借蜀人之手斬之。如蜀沒斬得亮,則魏以失機、不忠不義罪名昭天下而斬之。亮如降,蜀弱,蜀危矣。此其大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十大演技好又美麗的女明星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