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連載滿

    三十年代不要說浙江,全華人民都一樣窮的要命,沒東西吃,正趕上大閘蟹氾濫只能吃螃蟹填肚子,確有其事,我小時候就經常去抓螃蟹池塘裡河邊多的很,一晚上能抓一籮筐,然後那時也不知道怎麼烹飪只有放水裡煮,城裡的姑姑和姑父每次下來都吃的津津有味,我們鄉下的一群毛孩圍著他們傻傻的訂著他們看最後連手指頭都添了才肯罷休,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已是倆孩子的爹了,其實農村出生的70.80後都有親身經歷,工作了,好了不瞎扯蛋了,

  • 2 # 炒米視角

    上世紀30年代,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江浙滬人民真的窮得只能吃大閘蟹了嗎?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個假命題。你會怎麼想?當然我知道,大家會有這個認識,都是因為一張沒到中秋左右大閘蟹上市的時候就會出現的照片。

    上世紀30年代,應該只有江浙之說,因為那時候上海屬於江蘇管轄。

    並且上世紀30年代,被稱為“黃金十年”,特別是在南京和上海這兩個所謂江浙滬之都。經濟繁榮,秩序穩定,教育開化。因為全國其他地方總動不動在打仗,有錢人都往上海跑,南京的當官的每逢週末節假日就到上海十里洋場來消費休閒。那時候所謂大閘蟹的確很多,但是有一個品牌的大閘蟹已經成了十里洋場高官富貴的最愛了,沒錯,那就是陽澄湖大閘蟹。魯迅先生就非常喜歡吃大閘蟹,還經常以大閘蟹宴請重要賓客。

    1939年8月9日的《申報》刊登:最近租界當局限制米價每石最高不得過20元。按照當時度量衡,1石米約等於80千克,折算下來,每千克大米0.25元;當年深秋,《申報》記載蟹價每千克1.4元。按此計算,1只200克的大閘蟹至少能換1.12千克大米。從三十年代末期的《申報》記載來看,雖然大閘蟹遠不及現在貴,但是相對吃不起大米的窮人來說,大閘蟹絕對應該是奢侈品。

    按照當時的情況,請問一下,如果換作你是一個上海窮人家庭的孩子,你跑幾十公里去陽澄湖抓了幾斤這樣三兩以上的蟹,你會是自己煮了吃掉,還是去市場賣掉換米或者錢呢?

    所以,這張圖的確是上世紀某個時期一個孩子吃大閘蟹的照片。但絕對不能說明他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沒飯吃,只能吃陽澄湖大閘蟹充飢。

    但是話說回來,應該說江浙的大閘蟹還是比較多,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品牌的大閘蟹,當然“陽澄湖大閘蟹”出名太早,其他大閘蟹在以前生態環境較好的上世紀,海水和河水交匯,繁衍了大量的魚蝦蟹。譬如甲魚,鰻魚,鱔魚,大閘蟹,大蝦,小龍蝦。這些在當時人看來,比較難處理,雖然很容易捕到,但是缺乏油鹽醬醋,缺乏炭火,並不喜歡吃這類現在看來都是珍貴食材的魚蝦蟹。魚米之鄉,魚米之鄉,一般魚肥蟹美的季節,稻米也是豐產的,所以並不飢癝。真是碰到災荒年,大閘蟹也不會肥美了。

  • 3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這個傳聞已經不止流行一年了,基本上每到秋天都有一些文章在講這個事情,其實不過就源於一張老照片。圖片拍攝者是美華人沃特·阿魯法特(WalterArrufat),拍攝者並未對照片內容給予詳細描述,最初的圖說中只有簡簡單單的“Eating Crab”這兩個單詞,並沒有對圖片中的場景和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更沒有提及“窮人靠吃陽澄湖大閘蟹度日”這樣的字眼,只是圖片在傳播過程中被不少網友過度解讀了。

    相關內容第一次出現的文章是《1945年上海—戶窮人家吃的大閘蟹》,此後經過網友的多版本“演繹”,“—斤—只的大閘蟹”、“勉強度日”等吸引眠球的描述日益成為帖子的“關鍵詞”。

    不過歷史當時是怎樣的情況,我年紀太小,沒有生活在那個時期,又不是上海人,就不得而知了。

    我生活在北方沿海城市,聽我媽媽說,她小時候吃螃蟹什麼的,很容易很普遍,不像現在這麼貴。

  • 4 # ZBLiu

    “窮得只能吃大閘蟹” 是誇張之詞,而且失實。但那張圖片倒是真實的:那時候吃得起大閘蟹的人並不少。大閘蟹矜貴起來是後來要空運香港,此後,吃大閘蟹顯得有錢,於是價格一路上摸。

    三十年代,上海早就是特別市了,哪來的“屬江蘇管”一說!

    再說“三十年代經濟條件不好”這個籠統說法也有失實的嫌疑。好像江浙一帶窮得一塌糊塗。那麼沙家浜的沙奶奶怎麼過日子的?

  • 5 # 手機使用者5437740789

    七十年代以前,江浙一帶的大閘蟹都是野生的,沒有養殖~農村人沒錢買菜了就在田裡或者河裡抓螃蟹。農村人不是很喜歡吃螃蟹的,抓多了拿到上海送親戚,城裡的親戚也送點奶糖啥的給鄉下親戚。螃蟹多的話拿到大街上順便賣,五分錢一隻,二兩多到三兩的一角錢。

  • 6 # 老Z3316546

    我記得在85年之前,螃蟹,甲魚之類都是很常見的,但後來,螃蟹的洄游之路被切斷,在加上如刀魚一樣變成高階食物,野生的就很少見了,其實,刀魚我們小時候是不屑吃的,刺太多,螃蟹也不如現在吃的仔細。

  • 7 # 子屠龍

    現在的大閘蟹是貴重禮品,一隻體態優美的大閘蟹價格可不便宜。江湖中一直流傳著傳說,一個令人流口水的傳說,就是“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江浙滬人民窮的只有吃大閘蟹”。

    源頭追溯,跟一張照片有關,就是下面這張小孩吃蟹圖。

    這張照片記錄一名穿補丁衣服的上海小男孩吃大閘蟹的場景。拍這張照片的人是一名美國攝影師,叫沃特·阿魯法特(Walter Arrufat),時間定格在上世紀40年代。

    現在很多人對這張照片的“窮人窮的只能吃大閘蟹”說法,表示質疑。理由是:當時,沃特·阿魯法特在上海的短暫停留期間(1945年10月12日至1946年2月5日),共拍攝了96張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照片。他對小男孩吃大閘蟹的照片裡,說明只用了“Eating Crab”這兩個單詞,並沒有提及“窮人窮的只能吃大閘蟹”。

    那麼,如果僅僅從照片上來說,你可以說照片沒說“窮人窮的只能吃大閘蟹”,但是它也沒說“窮人吃不起大閘蟹”啊。

    上個世紀30年代,江浙滬的大部分產蟹的地方還是比較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造路造橋造房也沒這麼多。很多蟹的生存空間屬於它們自己,人類還沒有直接佔為己用。所以,那時候大閘蟹的數量不會少。窮人吃到的機會還是不少的,現在人多反而養殖的跟不上需求。

    物以稀為貴,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繁華必然會帶來大量人口的湧入。人多了,大閘蟹的供應就緊張,那麼價格就上漲。根據一則記載“1939年8月9日的《申報》刊登:最近租界當局限制米價每石最高不得過20元。按照當時度量衡,1石米約等於80千克,折算下來,每千克大米0.25元;當年深秋,《申報》記載蟹價每千克1.4元。按此計算,1只200克的大閘蟹至少能換1.12千克大米。”顯然,窮人如果有選擇權,毫無疑問會選擇大米,把大閘蟹讓給富人吃。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那是抗戰時期,屬於特殊的時期。沃特·阿魯法特拍的小孩吃蟹照片是1945年,抗戰已經勝利。

  • 8 # 西北娛樂旅遊圈

    從常識來說,戰亂時代或者經濟條件不好,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那時候大閘蟹只是作為初級農產品,就像如今河裡的魚蝦一樣,當地多了也就賣不上價,而且經濟條件不好的趨勢下城市居民的購買力很差,大閘蟹並不一定能夠賣好價錢。如今大閘蟹價格貴是因為大家重視。

    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太湖邊上窮人家庭的孩子,去陽澄湖抓了幾斤蟹,第一反應應該是充飢,會是自己煮了吃掉,而不是去市場尋找客戶,然後賣掉換米或者錢。

    當然了,如果溫飽已經結局了,自己是在做生意,那麼是可以拿去賣的。

  • 9 # 小王子愛上狐狸

    30年代的江浙滬,大閘蟹基本上都是屬於司空見慣的吃食。因為當時人們對於大閘蟹並沒有到現在這麼痴迷的地步。那時候都是野生的,隨處可見。經濟條件差了,買不起豬牛羊肉等等高檔食材,那麼大閘蟹當然是隨手可得的充飢的最佳選擇。

    所以,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時代符號。大閘蟹在如今悄然成為奢侈美食的代表之一,主要是源於“陽澄湖大閘蟹”的名氣。和30年代的上海的野生大閘蟹,並不可相提並論。

  • 10 # 手機使用者孫瑞

    謝邀,這問題問的有點意思,很多人覺得那時候吃大閘蟹是多麼富裕和奢侈,那時候的事情我沒法確定,但我小時候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沿海吃梭子蟹都是煮一“鍋”,那時候的梭子蟹是真正的“黃滿膏肥”,每個都有半斤以上的,但是不像今天一年四季都吃的,不是漁民的只有每年中秋節前後才能吃幾次,問題是那時候我們吃的食物都是以玉米餅子為主,孩子能經常吃黑麵饅頭和麵粉與玉米麵摻合的“方子”,梭子蟹為什麼能吃?主要是因為便宜,當時漁民打撈出來的海鮮沒有運輸工具運出去,只有離海比較近的地方才能吃到,準確說離海三十公里地方的人是很少吃到海鮮的,那時候漁民出海都是滿載而歸,而能吃到的人又很少,人手裡的錢又很少,只有賤賣才能把海鮮賣出去,說了這麼多,無非想告訴大家,那時候如果真的窮的只能吃大閘蟹,那說明是真的窮!不要以今天人的眼光和想法去理解以前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人該怎麼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