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稱老聃,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曾經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所謂“守藏室”,據司馬貞索隱的解釋,乃是周王室的藏書室,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兼檔案館。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子對周代的典章制度、禮樂儀式很是熟悉。孔子入周問禮,拜訪的主要物件就是老子。這次會面大概發生在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之間,也是文獻留下來的關於老子事蹟的少數記載之一。可是,老子對這個遠道而來好學深思的學生並不十分感冒,尤其是他那一肚子關於周代禮樂制度的問題。所以滿腔熱情的孔子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他想請教的問題老子連回答的興趣都沒有,只是淡淡地告訴他:“你所談到的那些人早已成了冢中朽骨,只剩下他們的片言隻語還在好事者中流傳。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君子遇到了好時機就居官從政,不得志則隨遇而安。我聽說高明的商人都把自己裝得像沒錢人一樣,道德修養高深的君子看起來就像庸人一般。去掉你身上的那些驕氣和各種各樣的想法吧,去掉你那些迎合的神色和空頭志向吧,這些都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孔子聽了,雖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卻不能不為老子那些富有洞察力的人生見解所折服,回去對弟子喟然長嘆,把他與老子的這場會晤作了個生動的比喻:“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在地上走的,可以捕之以網;在水裡遊的,可以釣之以鉤;在天上飛的,可以射之以弓。至於龍,我就不知該拿它怎麼辦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乘著風雲遨遊天上。我今天拜會了老子,他就像那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啊!”這時的孔子,大約三十歲左右,雖然他自稱“三十而立”,但其學識顯然還與富有人生閱歷、學術思想已經成熟的老子不在同一層次上。老子對人生和世界所做的深層次的思考,已超出涉世未深的孔子的思想層次。但天縱之聖的孔子很快領悟了老子教導,於是禁不住為老子的睿智和洞察力驚歎連連了。

    除了這次會面外,司馬遷所記載的老子的事蹟,就剩下西出函谷關而隱居了。老子在周王室長期擔任守藏史,見周王室日益沒落,以周王室禮樂文明維繫的秩序日益崩潰,天下將陷入大亂,看不到太平的希望。而已經衰落到二等諸侯國地位的周王室內部卻紛爭不已,忙著爭權奪利,演出一幕幕鬧劇。他感到他所為之服務的政權是可笑的,沒有任何希望的,而他再也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一絲絕望的情緒爬上他的心頭,並很快蔓延開來,覆蓋了他的整個心。於是,他決定離開了,騎上青牛,飄然西逝。當他來到函谷關時,守函谷關的官員尹喜遠遠地望見老子,便知道他非凡人。當尹喜聽說老子將西去隱居時,便請求他著書,將自己的學說澤被後世,於是就有了玄妙幽深的《道德經》五千言。據說老子因為修身養性而活了一百六十多歲,還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這些都無法考證清楚了。這就是老子的生平事蹟。

    但號稱信史的《史記》,卻在《老子列傳》中又列了另外兩個老子的候選人:楚華人老萊子和周太史儋。可見,在司馬遷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老子的身世已有了爭論。老萊子,也是楚華人,也曾經著書十五篇,闡釋道家學說,與孔子同時,其實也基本與老聃同時。這位老萊子還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綵衣娛親”的主人公。據說他乃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亂世,隱居於蒙山南麓,自耕自種,自給自足。他非常孝順父母,在有限的條件下,儘量挑揀美味供奉雙親。更出格的是,他年屆70仍不言老,為博父母開心,常常裝嫩,穿起“五色斑斕”的童裝,在父母面前“為嬰兒戲”。有一次在他父母居所取水,故意跌倒,像嬰兒般的啼哭,目的竟然是博取父母一笑(或雲他不慎跌倒,就勢作嬰兒啼)。他這些奇奇怪怪的行徑,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曾於辛辣的諷刺:“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麼,這位老萊子為什麼會被司馬遷寫入《老子列傳》中,作為老子的候選人之一呢?這是因為,老萊子在當時極可能也被稱為老子,他的名字當是老萊,不是老萊子。那時人們對於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總是尊稱為“某子”,一般不稱“某某子”。就如同今天稱“某先生”,一般不稱“某某先生”一樣。所以孔丘稱孔子而不稱孔丘子,孟軻稱孟子也不稱孟軻子。老聃可稱老子,老萊也可稱老子,也正如同今天有了一位李先生並不妨礙別的姓李的也稱李先生一樣。何況這位老萊也非尋常人物,乃是有名望有著作的大隱士。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稱:“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所謂“嚴事”,就是恭恭敬敬地對待的意思,連孔老夫子都尊重的人物,稱作子是絕對不過分的。後來之所以改稱老萊子,原因倒要算到那位周王室的守藏史老聃身上。他的名聲過大、著作流傳又廣,於是“老子”便成了他的專稱。為了與老聃區別,名望差了許多的老萊只好改稱老萊子。這與韓非由韓子改稱韓非子的情況是一樣的。唐之前,韓非是被稱為韓子的(見《漢書·藝文志》),但韓愈橫空出世後,也稱韓子。後來,韓愈的地位被後人越抬越高,至蘇軾竟然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於是韓子便成了韓愈的專稱,只好委屈韓非子改稱呼了。司馬遷既然將老萊子與周王室的那位老子並列為孔老夫子所敬重的人物,便可知他早就認定了老萊子不是《老子列傳》的傳主。把老萊子列入,前面加“或雲”兩個字,分明是出於謹慎,疑則傳疑,表明那時有此一說而已。

    至於另一位候選人周太史儋,其實也不可能是老子。一則他後於孔子一百餘年,與《禮記》等諸多典籍所記載的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不合,二則,據《史記》記載,他曾經西入秦會見秦獻公。但至於見秦獻公的年份,司馬遷也沒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傳》中認為是孔子去世後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周本紀》中又說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據郭店楚簡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說明那時《老子》一書已比較流行。郭店楚簡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間。《老子》果然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甫一成書就流傳到楚國去。所以司馬遷在寫到周太史儋時,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來表示以周太史儋為老子,只是當時的一種推測。

    司馬遷在《老子列傳》的後面,又附了老子的後人譜系。老子的兒子名李宗,為魏國的大將,因軍功被封在段幹。李宗的生子李注,李注生子李宮,李宮的玄孫李假在漢文帝朝為官,李假的兒子李解又曾經做過膠西王劉卯的太傅,並遷居到齊地。所以應該說司馬遷對老子的人選是心中有數的,那就是周之守藏史老聃。

  • 2 # 莒國小嚴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者。老子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思想家,與他人生中遇到的貴人,有不可或缺的關係。今天小嚴就給大家梳理一下!

    第一位:母親

    關於李耳的出生,還有一段神話色彩般的傳說:老子的母親里氏在河邊洗衣服時,發現一隻大李子在河裡飄著,她便撈起來吃掉了。沒過多久,便懷孕了。八十一年後,老子才破肚皮而出,裡式隨即死亡了。這雖然是神話,也從側面證明其母親對老子的影響之大。老子從小就極為聰慧,善於思考,經常問一些關於宇宙演變之法、國家興衰之道的問題,其母親發現以後,就為其請來專門的教書先生。

    發現孩子總是問東問西,沒有責罰,反而是請老師積極引導,這是做父母的成功。

    第二位:商容

    在發現老子李耳如此好學之後,其母親就為他專門請了一位先生,也就是李耳的啟蒙老師:商容。在還是孩童時的李耳,極善思辨之法,對每一個問題都會有很深的思考。有時候問的問題讓商容也很為難,就在感覺到自己的才能不能滿足李耳的時候,商容及時地像老子的母親請辭,並且推薦自己的師兄給李耳做老師,讓他去周都洛邑求學,實現他的遠大志向。

    商容作為老師發現自己的才學,不能滿足自己的學生時,及時地為學生謀以後的發展出路。對學生負責,也對自己負責。

    第三位:周太學博士

    商容的師兄周太學,可謂是李耳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為重要賢人。這位博學的先生對李耳傾囊相授,教導李耳內容廣泛,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文、典章禮法等等,還推薦李耳做官,看守典籍。李耳在看守之便,廣泛學習,學問日益精進。就在此時,還吸引孔子的前來拜訪請教問題。這時的李耳成為了當時鼎富盛命的學者,名聲遠播四方。

    當學生的老師,傾盡自己的全部教給學生,為學生謀以後的出路,這是一個好老師的表現。

    第四位:尹喜

    說到尹喜,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要是說著名的《道德經》就是因為這個人才儲存下來的話,大家是不是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李耳因看守典籍不利被罷官,騎著一頭牛漫步山澗,就在函谷關遇見了當時的關令尹喜。尹喜也是一位飽讀聖賢書的人,與李耳談天說地。老子要出關去遊學,尹喜懇求他留下一部著作,會傾盡全力讓著作傳世。李耳不好拒絕,閉關幾天寫出了《道德經》。尹喜看完以後,欽佩得五體投地,便辭職跟隨李耳左右。

    能夠發現一個人的才能,並且願意為這個人施展才能,盡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值得學習的!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個人認為有可能就只有幾十片有甲骨文的文字,幾件現代博物館裡擺的商周時期的酒器,玉器就悟到了德道理法。修練了道家龍鳳心舞,找到心,進入中心。修了幾十年。再寫德道經一揮而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4的初中生,老是偷家裡的錢。還偷別人手機,要怎麼教才能杜絕這個問題?